“热雾轻纱缈,蜃景如生坐山前。谷雨前取碧玉芽,一壶南山仙泉佳。青剑水中立,倒挂似绿钩。品一口甘鲜入心田,堪比西湖龙井香,更比白茶高一楼。”白露手捧紫砂杯,先是一闻其茶香,再品杯中茶。口中轻尝咀嚼着贝齿下的茶叶。味苦却涩后有甘甜。便不禁开口念起。
“好词,好句。哈哈哈。白露,我听肖念说你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进了县里的普平高中。我起初还半信半疑来着。现今我可是十成十地确信了。没想到你小小年纪还有这一口。”长须老人赞赏的目光已不足为其了。
“长须爷爷,您抬举白露了。就像妈妈所说的,我也只是碰巧遇到的试题都是学过的。平时又不乏看书。白露才学浅薄,小词不上大雅,让您老人家见笑了。”
“呵呵,你这丫头,得了便宜还卖乖,哈哈哈…”长须老人取笑道。
“白露要学的知识还多着呢。就好比这茶叶。我国茶叶知识深究五千年。正可谓学无止境。长须爷爷您说,白露说得对么。”白露这话音刚落,长须老人便接着道:“好一句学无止境。好,好啊。不因知而傲,要以不知为耻。白露,你果真是个好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定能出人头地的。哈哈。”
“长须爷爷,这茶香我怎么隐隐尝到一股桂花的香气。”白露连连饮了好几杯茶水。总感觉有这样一股花香在口腔中酝酿着幽幽地窜出鼻腔。白露好奇地问道。
“哦?我怎么没有尝到?唉~!人老了,该有的感觉都退化了。茶田的上方确实有一棵桂花树。可能这茶叶是吸收了桂花的香气吧。茶叶是吸味的,这桂花树长在旁,多少有些花香吸收其中也没甚稀奇的。”白露听着长须老人的叙说。不觉地把头慢慢地低下了,深思着。前身在商场上打滚过的她,早已洞察这又是一个商机。锐利的双眸半眯着,嘴中细细地抿着杯茶。
“白露,没等过一个月子,就要开学了。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么?”长须老人关切地问道。
“白露白露”长须老人等了会儿,还没见白露回复,便叫唤了她两声。
陷入深思的白露被耳边传来的叫唤不禁惊了神智。而后又见长须老人眼神中透泻出的不悦。便尴尬地问道:“不好意思,我恍神了。长须爷爷您说什么来着?”
这丫头,想啥想得这样入神?:“我问你,这快要开学了。你娘都帮你准备好了没。是要住校呢还是怎么着。”
“妈妈没说,不过我猜应该是要住校呢。”以家里现在的条件,在外租房也只能住一时,倒不如换补多点生活费。说起钱,白露又想起了她脑中盘旋已久的茶商计划。唉~!只是这计划再好,也得要资金的启动才能真正地实行啊。没有资本一切都不过是纸上谈兵。
“我想也是。”长须老人无奈道——
所谓的红茶制作过程
红茶加工一般分为初制和精制二个阶段。初制时先经过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萎凋使鲜叶蒸发一部分水分变软,便于揉捻成条,使鲜叶中的酶开始活动,为发酵作好准备。萎凋用人工或机器,使鲜叶含水量降低到60%-%,原有光泽消失,色变深绿,叶片柔软即好;揉捻使鲜叶细嫩揉破,茶汁外流,茶单宁和空气接触氧化,准备发酵;发酵有两种方法:即热发酵和冷发酵;热发酵是日晒或人工加温发酵,冷发酵即室内常温发酵。发酵时间一般3-5小时。使叶片呈铜红色,叶底色匀亮;烘干可使发酵过的茶烘干,否则会酸馊变质。
精制阶段,即是将初制过的毛茶,经过筛分、风选、切碎、拣剔、干燥、匀堆等工序,按毛茶的大小、粗细、圆扁、长短、轻重条分开,拣去梗杂,加工成品质不同的成品茶。以便分级包装,便于贮存和运输。
工夫红茶制造
工夫红茶制造分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初制分鲜叶验收和管理、萎稠、揉捻、发酵及干燥。制成红条茶后,送售精制厂,经筛分、风选、拣剔、复火、拼装等工序制成工夫茶成品。工艺复杂,费时费工,技术性强,工夫红茶也因此得名。
(1)条形红茶的初制
①鲜叶验收与管理鲜叶的品质由鲜叶的嫩度、匀度、净度、鲜度四方面决定,鲜叶的验收即根据上述四方面决定鲜叶的价格进行收购。
鲜叶的嫩度:嫩度是衡量鲜叶品质的重要因子,是评定鲜叶等级的主要指标,它将决定毛茶的等级。一般细嫩的鲜叶,叶质肥厚柔软,制成毛茶条,索紧细锋苗好,色择纯润。细嫩鲜叶有效化学成分含量高,纤维素少,制成毛茶内质汤色较亮,香味浓爽醇厚,叶底红匀艳亮。粗老的鲜叶,纤维素含量高,含梗量多,叶张粗硬,外形条索空松,色泽枯花,内质香味平和带粗淡,叶底硬暗。
鲜叶的匀度:匀度是指同批鲜叶老嫩的均匀程度。鲜叶老嫩的均匀对加工
的影响甚大,直接影响毛茶的品质。
红茶要求鲜叶老嫩均匀一致。但在生产实践中,常见“父子茶”、甚至“祖孙茶”.红茶要求一芽二、三叶作为原料,若老嫩不匀,有一芽二叶,也有一芽四、五叶,或三叶开面的新梢,制成。
评级验收的鲜叶要薄摊,摊青间要通风良好,阴凉清洁,嫩叶摊叶厚度为15-20厘米,老叶摊叶厚度为20-25厘米。雨水、露水叶要另行摊放,厚度更宜薄。并要经常检查有无发热现象,如有温升现象应立即翻拌散热,翻拌亦忌过勤,动作要轻,不应损伤鲜叶。有的初制厂采用贮青槽贮青。在贮青间开地槽,槽上置通气的铜板,板上摊叶,摊叶厚度可至1米。由槽内吹送阴凉潮湿的冷风,可将叶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热气随时驱散,保持鲜叶较好的鲜度,同时节省摊青间的面积,降低劳动强度。采用贮青槽贮青,每立方米能贮存100公斤的鲜叶,贮青时间可达两天萎凋萎凋是指将进厂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呈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萎凋既有物理方面的失水作用,也有内含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过程。是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形成红茶品质的基础工序。
萎凋的目的,其一是蒸发部分水分,降低茶叶细胞的张力,使叶梗由脆变软,增加芽叶的韧性便于揉捻成条;其二是由于水分的散失而引起茶梢中的内含物质的一系列化学变化,为形成红茶色香味的特定品质,奠定物质变化的基础。
鲜叶在萎凋中随着表面水分的快速散失,细胞汁的浓度增加,原生质中的水分缓慢外渗蒸发,萎叶失水速度变慢,待原生质逐步失去亲水性而凝固变性,细胞生命进入临界期,原生质中的束缚水逐步释放,成为游离状,失水速度又加速,使萎凋叶失水呈快一慢一快的趋势。在这一失水过程中,茶叶细胞中的酶活性有所改变,茶多酚类物质有所氧化,叶绿素有部分
因水分的散失而产生结构上的变化而降低,糖类物质发生水解,蛋白质也有小部分的分解,氨基酸总量有所增加等。然而这种缓慢的化学变化则给后续揉捻工序奠定了毛茶,老嫩混杂,亦不便于初精制加工;也常见雨水叶、露水叶和晴天采的无表面水的鲜叶相互混杂;也有的品种不一,肥厚的持嫩性强的品种与瘦薄的易老化的品种鲜叶互相掺和等,这些都是匀度差的体现。特别是老嫩的棍杂,会给初制带来很大困难。
嫩叶在加工中萎凋失水慢,揉捻易成紧条,锋苗好,发酵易红变;老叶失水快,同一时间揉捻不易成条,多碎片而形成红朴黄片,发酵不易变色,造成毛茶叶底有青张暗片,干燥时由于老嫩不匀而造成含水量不一,干湿不匀等现象.造成毛茶的匀净度差,使精制加工复杂化。
做到鲜叶匀度一致,就要求茶场有严格的采摘制度和管理制度,按照标准采摘方法,提供老嫩一致、品种相近的鲜叶,为提高毛茶品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鲜叶的净度:净度是指鲜叶内的夹杂物的情况。鲜叶中的夹杂物分茶类夹杂物和非茶类夹杂物两种。茶类杂物有茶籽、花蕾、幼果、枯病叶、隔年老叶:老梗等;非茶类夹杂物有虫尸、杂草、泥砂、铁器及易夹入鲜叶中的其他植物的落叶等。茶类夹杂物影响毛茶的净度,非茶类夹杂物除影响毛茶净度外,有的有害物质严重影响卫生品质,有的硬质的铁石夹杂物还将损坏制茶机械。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保证鲜叶的纯净。
鲜叶的鲜度:鲜度是衡量鲜叶新鲜程度的指标。从茶树上采摘的离体鲜叶,要及时送至初制厂,以保持鲜叶的新鲜,在运输及贮藏过程中不能紧压,不能造成机械损伤。鲜叶存放过久,运输中踩压,会使鲜叶发生红变,或造成温度升高而握沤,将严
重地损害品质,有的甚至成为劣变原料而失去加工价值。
鲜叶进厂后,根据其嫩度、匀度、净度和鲜度,评定鲜叶的等级和品质的优次,为加工奠定物质基础。
进厂验收的鲜叶,要加强管理。根据我国初制厂的加工能力和水平,每年春、夏茶季都有一个鲜叶进厂的高峰期,在一段不太长的期间内,当天进厂的鲜叶要隔天甚至三、四天后才能加工,因而茶厂的鲜叶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
离体鲜叶在一定的时间内生命还在继续,同化作用(即光合作用)因水分和养分的缺少而逐步终止,异化作用(即呼吸作用)还在继续进行,分解大于合成,鲜叶逐渐失去生命力,由于呼吸作用不断进行的结果,导致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糖类分解,高聚物的分解放出大量的热能,如不及时散热,叶温升高,易沤坏鲜叶。加之鲜叶中的各种微生物的繁衍,发热鲜叶将变馊、变酸、变臭,乃至完全失去加工饮用的价值。物质理化变化的基础。
倘若使用不萎凋鲜叶制红茶,或使用快速的失水只有物理变化的萎凋叶制红茶,其结果都不能达到高品质的红茶,因而萎凋过程中水分散失的物理变化及一定萎凋时间的化学变化,两者均不能缺少,否则将不能取得红茶高的品质水平。
工夫红茶的萎凋程度,
工夫红茶的萎凋程度,一般是以萎凋叶的含水量为指标,结合叶象的变化,色泽及萎叶的香气判断其适宜程度。在大生产中,萎凋分为重萎凋、中度萎凋和轻萎凋三种:经试验,重萎凋的含水量一般为56~58%,中度萎稠含水量为60%左右,轻萎凋含水量为62-%。重萎凋的毛茶条索紧细,香味稍淡,汤色及叶底色泽稍浅暗。轻萎凋的毛茶条索稍松扁多片,但香味较鲜醇,汤色叶底色泽较鲜艳。中度萎凋居中。适度萎凋一般掌握含水量为60-62%,此时叶片柔软,摩擦叶片无响声,手握成团,松手不易弹散,嫩茎折不断,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叶面失去光泽,无焦边焦尖现象,并且有清香。
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寒凋槽萎凋两种。自然萎凋又分室外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50年代前,我国农村大多数采用室外日光萎凋,后建立的集体茶厂、国营茶厂多采用室内自然萎凋。60年代以来,随着制茶机械化的发展,大多数初制厂均采用萎凋槽加温萎凋。
室外日光萎凋只能在阳光不太强烈的情况下进行。有时在树荫下进行萎凋,也称为荫蔽萎凋。在上午10时前及下午15时后的阳光下,薄摊于“三砂”(由石灰、黄泥、沙子按一定比例混和拍平的晒坪)或水泥地上,晒青30分钟,收回萎凋叶放在荫凉通风处摊放1-2小时。待萎凋适度,即行揉捻。日光萎凋的萎叶,常有一种特殊的花香,但进程快,难于掌握,往往因摊晒过度产生焦尖、焦边及红变现象,而造成品质低次。
室内自然萎凋是将鲜叶摊放在萎凋架上进行萎凋。萎凋架每架分8-12层,每层间距约20厘米,每层铺设一竹蔑织成的萎凋帘,帘的面积一般为1.5平方米,要求每平方米摊叶0.5-0.6公斤。萎凋过程要经常检查,及时注意萎凋的均匀程度。一般情况是上、下层温度不一,上层帘高1-2℃,门窗处通风较好的帘架萎叶失水较快,应适当厚摊。晴天要及时敞开窗门,加快萎凋速度,阴雨天要适当关闭门窗,保持室内温度。萎凋时间因季节、萎叶老嫩和气候晴雨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春茶晴天,1-2级鲜叶经15-20小时即可完成萎凋,阴雨天有时延至36-48小时才能完成。因此室内自然萎凋在机械化制茶的今天,难于适应。60年代初期,室内自然萎凋逐步被淘汰,采用萎凋槽萎凋。萎凋槽萎凋是将鲜叶置于通气槽体中,通以热空气,加速萎凋进程的方法。萎凋槽由槽体和通风设备两大部分组成,一般槽长10米,宽1一1.5米,高80厘米,槽底有匀温坡及加热鼓风设备,槽面有盛叶的铁质或竹蔑织成的盛叶帘(盒),每平方米可摊叶2-2.5公斤,摊叶厚度约20厘米,下送热(或凉)风,加速水分蒸发。春季多阴雨,需加温萎凋,但一般温度不宜超过30℃,萎凋时间一般为6-12小时。
夏季气温较高,空气相对干燥,鼓冷风即可。这种萎凋方法能节省厂房面积、省工和降低劳动强度,又能较好地控制萎凋工艺进程,萎叶质量较好,是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方法。
1956年,祁门茶叶初制厂从苏联引进一台弥尔列依斯什维里型的连续萎凋机,该机虽具有连续性萎时短、萎凋均匀的优点,但机械庞大,成本高,尚有萎凋时间短,内含化学成分变化不足之弊。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我国一些大型国营茶厂和研究机构制成连续式自动萎凋机,茶叶经过敞开式萎凋机2.5-4小时的萎凋,可将鲜叶萎凋适度,这为我国红茶初制的连续化创造了条件。
③揉捻将萎凋叶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旋转运动,使茶叶细胞组织破损,溢出茶汁,紧卷条索的过程谓之揉捻。揉捻是形成工夫红茶品质的一道重要工序。
揉捻的目的有三:其一,破坏叶细胞组织,使茶汁揉出,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作用;其二,茶汁溢出,粘于条表,增进色香味浓度;其三,使芽叶紧卷成条,增进外形美观。
揉捻时,由于细胞张力的降低,芽叶的韧性增加,芽叶组织在承受一定压力的旋转作用下,细胞扭曲变形,液胞膜即被损坏,细胞原生汁中的多种酶与液泡中的有效化学物质接触,产生强烈的氧化作用。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促下,开术合成邻位醌;叶绿素在叶绿素酶的作用下亦被氧化产生新的物质;蛋白质在酶的参与下开始分解,在酚类醌类物质的作用下,部分发生氧化变性,多种新的氨基酸开始形成,酸性开始增加,酸中的氨离子开始置换叶绿素中的镁离子,脱镁叶绿素开始形成.淀粉在酶促作用下开始分解为糖类.总之,茶叶品质化学物质开始形成与积累,因此揉捻既是茶叶内质形成的基础工序,也是塑造美观外形的关键工序。
揉捻方式很多,原始的揉捻方式系采用手揉、脚揉,继而采用以水力为动力的木质揉捻机。现有单动式、双动式平面揉捻机涸式揉捻机等。目前我国采用大型90型双动式揉捻机(即揉桶内径为90厘米,下同),中型的有65型、50型双动式揉捻机,小型的有40型单动式揉捻机等。
揉捻方法一般视萎凋叶的老嫩度而异。一般来说嫩叶揉时宜短,加压宜轻;老叶揉时宜长,加压宜重;轻萎叶适当轻压;重萎叶适当重压;气温高揉时宜短汽温低揉时宜长。加压应掌握轻、重、轻原则
萎叶装桶后空揉5分钟再加轻压;待柔叶完全柔软再适当加以重压,促使条素紧结,揉出茶汁;待揉盘中有茶汁溢出,茶条紧卷,再松压,使茶条略有回松,吸附溢出茶汁于条表,再下机解块筛分散热。
条形茶的揉捻一般分两次。初揉后下机解块筛分,用3-4孔/时筛,筛分散热,筛下茶为一号坯送发酵,筛面坯再行复揉,复揉后解块筛分,筛底为二号坯,筛面为三号坯送发酵。
揉捻适度的标志有二:其一芽叶紧卷成条,无松散折叠现象;其二以手紧握茶坯,有茶汁向外溢出,松手后茶团不松散,茶坯局部发红,有较浓的青草气味。此时80%以上的细胞破损。其简易的检验方法是,以10%的重铬酸钾给液浸泡揉捻茶坯5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将叶片贴在透明的九宫格上,视变为红色的部分占总面积的百分数来评估细胞破损程度。
④发酵发酵俗称“发汗”,是指将揉捻叶呈一定厚度摊放于特定的发酵盘中,茶坯中化学成分在有氧的情况下继续氧化变色的过程。揉捻叶经过发酵,从而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发酵的目的在于使芽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其他化学成分亦相应的发生深刻的变化,使绿色的茶坯产生红变,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发酵时,芽叶中含量最多的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参与下,氧化形成邻醌,邻醌缩合形成联苯酚醒的中向物质,然后氧化聚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茶黄素为黄色物质,具有较好的鲜强度,茶红素系红色物质,具有醇甜滋味,它们与未氧化的茶多酚一起构成红茶浓强鲜爽的滋味和红浓艳亮的汤色。发酵期间,绿色的叶绿素在酶的作用下,形成脱植基叶绿素,使酸度增加,氢离子浓度增加,氢离子部分取代叶绿素和脱植基叶绿素中的镁核,分别形成脱镁叶绿素和脱镁脱植基叶绿素,逐步改变绿色形成褐色,发酵叶色由绿变黄、由黄变红,形成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发酵方式的演进,更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早期的红条茶是热发汗,锅炒,堆积,尔后阳光晒握,上盖棕衣、厚布保温。后发展为有专门发酵室,采用加热高湿的盘式发酵。70年代末发展为发酵车通气发酵,近年发展使用发酵机控温控时发酵.盘式发酵在我国乡镇企业应用较广,即设一发酵室,
内设发酵架,每架设8-10层,每层间隔25厘米,内置一移动的发酵盘,发酵盘高约12-15厘米,将揉捻好的茶叶摊约厚8-10厘米,上盖一层湿发酵布,室内温度保持在25-3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发酵时间以春茶2-3小时,夏茶约90分钟为宜.在大型的国营茶场(厂)大多使用发酵车发酵,发酵车一般长100厘米,宽70厘米,高50厘米,呈梯形状,上宽下窄,下设有通气管道和通气室,搁板上有小孔通气,茶叶摊于通气搁板上,一般摊叶厚40厘米,每车装叶60-70公斤,通常由30车组成一个系列,由总管道鼓送一定温度的空气(26-28℃),分别送入排列两边衔接好的发酵车内,进行控温发酵,这对提高发酵质量,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发铰度一般由低至高,然后再降低。当叶温平稳并开始下降时即为发酵适度。叶色由绿变黄绿尔后呈绿黄,待叶色开始变成黄红色,即
为发酵适度的色泽标志。从香气来鉴别,发酵适度应具有熟苹果香,青草气味消失。若带馊酸则表示发酵已经过度。
⑤干燥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达到保质干度的过程。千燥的好坏,直接影响毛茶品质。
干燥的目的有三:其一,利用高温迅速地钝化各种酶的活性,停止发酵,使发酵形成的品质固定下来。其二,蒸发茶叶中的水分,缩小体积,固定外形,保持足干,防止霉变.其三,散发大部分低沸点的青草气味,激化并保留高沸点的芳香物质,获得红茶特有的甜香。
干燥时要是用热空气作为介质,根据热交换原理,加热茶坯,带走水汽,使茶坯紧缩干燥。火温干燥分直接火温和间接火温两种。早期用的焙笼干燥,系直接火温干燥。50年代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始采用间接火温干燥的方法,初期使用手拉百页式烘干机,60年代使用自动烘干机.目前国内部分乡镇初制厂仍使用手拉百页式烘千机,而大型茶厂(场)均使用分层进风的自动烘干机.目前国内部分乡镇初制厂仍使用手拉百页式烘千机,而大型茶厂(场)均使用分层进风的自动烘干机。其热源一般为热空气发生炉,烧烟煤(或白煤)间接加热空气,用鼓风机将热空气送入干燥机中。在有条件的单位则使用蒸汽锅炉,用蒸汽加热干燥。
干燥一般分两次:第一次称为“毛火”,第二次称“足火”.毛火温度较高,一般进烘温度为105℃,摊叶厚度为1.5-2厘米,时间为12-16分钟,茶坯含水量为18-25%,下机后摊凉30分钟左右。足火温度较低,一般90——95℃,摊叶厚度为2-2.5厘米,时间为12-16分钟,茶坯含水量约为5-6%。足火后应立即摊凉,使茶坯温度降至略高于室温时装箱(袋)。
干燥程度,毛火以用手握茶有刺手感,梗子不易折断为度,足火茶以用手握刺手,用力即有断脆声,用指捏茶即成粉末,梗子易折断,有浓烈的茶香为度。
《破天重生之索魂续命》独家发布于 时代中文网,本站提供《破天重生之索魂续命》最新章节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