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襄公的盟主梦
在齐孝公和楚王两个超级大国同意他的会盟计划时,宋国国君宋襄公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超强的历史使命感。
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其疆域包括今河南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在宋襄公先祖一代代人的励精图治下,该国可以拥有某种霸权话语的地步。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商丘这个地名,说明了宋国的久远历史。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王朝灭亡。在商末时代,因与帝子辛(纣王)政见不合,帝子辛的胞兄微子被沦为奴隶。周武王灭商,分封了这个因祸得福的商朝贵族,一等公爵,国君子姓。微子应是宋国的开国国君。
宋国传到宋襄公时,已经二十世。宋国经过二十代人的不断努力,国力渐强。与北面强齐关系甚好,达到“同志加战友”的高度。襄公紧密追随齐桓公,曾多次参与诸侯合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宋襄公便认定对盟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自以为威信较高。因宋国常借齐国之势,对诸侯各国狐假虎威,诸侯对襄公敬之畏之,久之,襄公这只老狐狸恍惚间只是大老虎了。从前,齐国霸权主义嚣张时,宋襄公一向自许在诸侯盟国中,仅次于齐国,暂时屈居第二。齐桓公管仲先后离世,人亡政息,襄公便认为自己最具有继承资格。
齐国正由极盛转衰的巨变中,贤臣管仲先死,齐桓公于公元前643年蹊跷地得了重病,竟被易牙软禁。后齐桓公被活活病饿而死,以致尸体上的蛆虫,纷纷爬出宫门。佞臣当道,各种政治派系纷纷拥立代表自己利益的公子,走马灯似地争夺大位。易牙趁机追杀太子姜昭,太子败落后逃到宋国。可怜齐桓公英明一世,竟落得如此下场。
在公元前642年,见齐国内乱不已的宋襄公,趁此机遇,貌似深谋远虑地做了一件事,其实始之自我膨胀。他要打出手中的一张大牌,就是从齐国争斗时逃亡于宋的太子姜昭。于是盟国诸侯接到宋襄公要护送太子昭的请求,让诸侯派兵相助,扩大其阵容,以壮声势,以镇齐国之乱。
盟国诸侯多是观望,只有卫国曹国邾国几个小国迫于宋国的威势加入进来。宋襄公打着八国盟军的旗号,统领四国联军虚张声势杀向齐国。公子姜昭本是太子,齐国人对他尚有善意。趁太子回国之时,又一次政变,击杀了公子无亏,以及支持者竖刁,使易牙亡命他国。在边境上迎回太子昭,拥戴他回国当上了国君,即为齐孝公。
宋襄公为齐孝公复位尽力,感到有恩于齐了,就是说齐可以在他这里俯首听命,加之过去在盟国间狐假虎威获得的一些威势。宋家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宋襄公认为时不待我,要召开一个盟会,大会诸侯,确立自己的盟主地位。不出所料,齐国表示没有异议,楚国也出人意料地爽快答应出席。宋襄公兴奋之余,多少还是有些疑惑。
他便找来庶出的胞弟公子目夷前来商议,目夷认为楚人乃蛮子,不会讲什么礼仪和游戏规则,他们最擅长出尔反尔,所以对楚蛮的态度应该慎重才对。但襄公不这样认为,楚国是个暴发户,僭越称王几代却得不到天子认可,诸侯各国对他有太多的偏见。齐桓公时代曾联合八国盟军伐楚,楚人一直努力示好于中国人。从前楚人无法加入盟国,现在襄公大会诸侯,邀请于他,楚王自然有了天大的面子,必感激涕零如雨,还不连滚带爬地前来合盟吗?这个面子,只有宋某人襄公才有博大之接纳胸怀,感化蛮夷。
襄公和公子目夷一时难以互相说服。
楚国这边,见过宋国使臣,楚成王问清了来意。这楚成王与其父文王其祖武王不同,其祖称王称霸,豪气冲天;其父敢作敢为,又浪漫无比。楚成王则是一笑面虎,他的微笑其实就是一种狞笑,常杀人于不露声色之中。待宋使说明了宋国召盟意图,楚成王连说几个“好”字,便打发宋使到馆舍。而他一转身,便脸色大变,杀气腾腾地让人将令尹子文和大夫成得臣叫来。俩人刚现身,楚成王便破口大骂宋襄公这个老匹夫,居然不知天高地厚,敢骑在吾们头上拉屎拉尿,招呼吾们去诸侯会盟。骂得令尹和大夫俩人莫名其妙。等他们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楚成王也并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而是胸有成竹地认定,尽管宋国不自量力,但问鼎中原,此次机会难得。两人连连点头,于是,楚国宫廷,一场对付宋国的阴谋正式上演了。
襄公选择宋盂地(今河南睢县)作为会盟诸侯之地,当即命令增修几座国宾馆,将盂地的地方公道改修成国家级公路。国家宣传机器一时大做文章,宣传盂地将会成为联合国会议中心,一些国内外商家见这块土地不久后将成为国际组织的重要场合,将会商机无限,便纷至沓来投资,一时间盂地尘土飞扬,十分繁忙。
2.盟主梦遇上搅局者
会盟时间转眼就到了。
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后期,天下大乱,谁的拳头硬,谁的话语权就大。诸侯合盟,齐国就搞过八次,楚武王僭越称王时,也搞过一次。被召的诸侯,拳头硬一点的,就会摆个架子,至少扭捏几下。可怜一些小小诸侯国,看人眼色行事,仰他人鼻息,一有盟会,随叫随到。这时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五位诸侯先后而至。宋襄公见来的只是一些小鱼小虾,很是失望。他让人守在路口,盯着齐楚两国的车马大队,却始终不见踪影。到了天明,楚王才姗姗来迟。而齐孝公呢?则连面儿都不曾露一下。看来齐国明一套暗一套,把襄公扶他上台的恩惠早已丢弃,宋襄公暗中怨恨齐国,但也不敢摆在脸上。“南霸天”一现身,也有个可以撑门面的了。他也发现楚国人众势足,有点不对,但合盟是件大事,齐襄公管不了那么多,便开始登坛。
此时,宾主分左右登坛,右阶众诸侯谦让楚王,让他先登坛。左边则只有宋襄公和公子目夷登坛。登盟坛时,似乎大家模糊了盟主这个概念,宋襄公知道必须推盟主为尊。
宋襄公有些焦急,国不可一日无君,盟国之主也须登坛时明确下来。他寄希望实力强大,又没有盟会资格的楚王给他抬下轿子。
齐襄公目视楚王,指望他为自己铺平盟主之位,哪知楚王根本不正眼瞧他。诸侯见场面冷淡,面面相觑,不敢说话。襄公处心积虑要的就是这个盟主,难道在他的领地里,已经煮熟的鸭子会飞不成?你楚蛮不识好歹,宋某人毛遂自荐好了,便拿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对各诸侯演说了一通。他先赞美了齐桓公的历史功绩,又不失时机地把自己扯上,他是齐桓公的同志加战友,为了打压楚王的嚣张气焰,暗示上次召陵之约,不是宋国从中翰旋,楚国就是再强大,也免不了遭灭顶之灾。所以,今天,宋寡人召各诸侯来,就是为了继承齐桓公的遗志。尊王安民,息兵罢战,与天下同享太平之福。宋襄公侃侃而谈,众诸侯窃窃私语,但不看他,皆对楚王察言观色。
楚王见他如此慷慨激昂,频皱眉头,不等他说完,便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他横眉冷对,一幅狞笑的模样:请问盟主归宿何人?襄公口头上是绝对不输楚成王的,便拿出当盟主的尺度。有功就论功,没有功劳就论爵位吧。他话一出口,就认为可以把楚王比下去。因为楚王是刚入盟,凭资历老子宋某人搞革命那会儿,你还穿开裆裤玩儿呢!论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你楚王到了孙子时,依然是个冒牌货,天下有谁承认你呢?我这一等一的公爵,你只能算个楚子。就像现如今,一个厅长和一个科长,差别大也。这么一驳斥,他自个儿的信心大涨,便对半空一拱手,列位先祖,这盟主还亦要个品格高尚之人担当,宋寡某不才,但仁与义还是要讲的。他便要往盟主大位上坐下来。
只听楚王道一声且慢,他很无赖地开了口,说我僭越称王不假,可已越三代,又有谁敢说个不字?楚王充满杀气地瞥了各诸侯一眼,有的闻声而动,有的点头,有的应声虫似喏之。气得宋襄公身子抖动不止。还有更让他愤怒的话题在后,楚王指指各位诸侯,以慢条斯理的语气问道:请问各位诸侯大人,你们是冲着楚国来的还是冲着宋国而来呢?这个,当然,这个,当然是为楚而来的。众诸侯应之。
楚王侧了侧身,斜面朝向宋襄公,语气中充满了藐视,拉长声调,说了句:尔等听清了吧。宋襄公的确没有料到,这煮熟的鸭子真的飞天而去。他嚅动双唇,抖抖索索地想说点什么,却出不了嘴。楚王见之,哈哈大笑起来:宋君果真无言了么?
这时的宋襄公,想讲理,却被一副无赖嘴脸的楚王气得哑然失声,想脱身而去,却没有片甲护身。正不知如何是好之际,只见楚国大将成得臣褪掉外袍,露出铠甲。但见他腰上插着两把小旗,举在头顶使劲挥动几下。盟下四周,随楚王而来的随从,纷纷褪去外袍,露出军旅之装来。
这时宋国公子目夷见势不妙,想护君而去,手无寸铁,只好走为上策,脱身之后再想办法。
3.盟主梦灭,君主断魂
其实,宋国并非无人。比如我们这位目夷公子,分析判断局势,也有超人智慧。当时楚王爽快答应赴会,目夷便提醒襄公多加提防,他敬言对楚之南蛮,倒行逆施,是没有任何行为规范可讲的。宋襄公尽管知道实力不如齐楚,但他一直是奉行仁义立国者,吾以如此之忠信待楚,给他面子给他正名,他忍心欺我乎?
到了夏季的盟会之日,公子目夷力谏多带些兵丁去,希望襄公乘坐兵车赴盟。襄公很是不耐烦地说,吾本要开成一个和平的大会,减少纷争的大会,团结的大会,怎么能以武力炫耀呢?如此,必失信于诸侯。出发的那天,目夷又建议在盟会三里处,有备无患地埋伏百乘兵车。襄公嚷开了:这与寡人乘兵车去有什么不同?他严厉地批判了目夷的机会主义观点,如此下去必会戴上好战分子这顶重帽。他本打算单独赴会,怕目夷在国内擅自用兵,遭盟国指责,只好把目夷带来了。
刚才盟主梦做得正浓,此刻口若悬河的宋襄公倒呆若木鸡了。他不明白,他的仁义在强权面前怎么是毫无作用的。楚大将成得臣几个大步冲过来,扭住了宋襄公,他几乎没有半点反抗,就在自己的土地上,成了外国阶下囚。
楚王看来是有备而来,居然宣布了宋某人的六大罪证。一是趁齐国之丧,悍然带兵入侵,干涉别国内政,培植其傀儡政权;二是滕国国君赴会迟到,居然羞辱处罚,这完全是恃强凌弱;三是以人替换牲畜祭祀,不是以人为本,属于没落的野蛮行为;四是曹国失了一点小小礼仪,他便仗着自己国大,恃强国剿;五是自不量力,天象示警,居然还想当盟主;妄自尊大,不知谦让之礼,六罪也。
如此罪证,尽管不乏强盗逻辑,但道出了战国时代的潜规则,这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宋国在一些弱小国家面前,是何等强势,在楚国面前不得不听凭宰割。
楚国人一不做二不休,软禁各诸侯在馆舍之中,押着齐襄公去进攻宋国都城(今商丘)。宋国人得知在自己的国家,君侯被楚扣押,且直逼首都而来,个个同仇敌忾,人人争当敢死队,一时间宋国人人视死如归,这就是典型的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
却说公子目夷逃回首都,向大司马公孙固详告了宋襄公被劫之事,他料定,楚国人绝不会善罢甘休,必会攻打都城。
大司马建议,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在襄公被羁之时,应由公子目夷摄政。这样一是可以统帅全国兵马,二是可以号令天下,齐心协力对付强楚。另外,楚国挟吾君而来,必以为至宝,弄不好割地陪款,丧权辱国,故要楚人弃宋君如弃废物。大司马认为必如此行事。
在很快召开的战时内阁会议上,由大司马推举公子目夷为君,以主国事。群臣知目夷智谋在襄公之上,又知公子目夷能从实际出发,会带领他们走出困境,大会表决除一票弃权一票作废外,多欣然同意。公子目夷当即告于太庙,南面摄政,统领全军,严阵以待。
宋国这边安排至此,只见南面浓浓声响,尘土飞扬,旌旗招展,楚王大军已到。楚军围城而驻,安营扎寨。城上城下,剑拔弩张,气势汹汹。按照古人开仗的惯例,先由两军主帅,互相喊话,挑战应战一番。
楚军主将斗勃伸长脖子,张开喉咙,如此大声喊开了:尔等君主,已经羁押吾手,生杀大权,由吾操握,若及早割地赔款,可保汝君性命。
大司马公孙固与之对喊起来:吾们知汝会挟宋君以令吾们,已经召开了战时内阁会议,大会一致通过且夷为吾等英明领袖,目已告知太庙先祖,得到祖宗认可也。至于汝等手中的王牌,就由尔等自行处置。想要挟投降,还是由剑弩说话吧。
楚人万万没有想到,宋人反应如此快捷,斗勃中气显然不足了。他有些结巴地说:尔等君主在此,又立新君?宋人马上回答:社稷无主,必立新君,乃是常理。斗勃一时无词,便看看成得臣,成得臣看看楚王,楚王两眼看天,直翻白眼,大脑飞快运转起来。楚人一向喜欢以牛骂人,只听楚王激动之下,冒出了“牛逼”的粗话:把这个废物送给他们。斗勃听了,只好对城墙再喊:将君还予汝等,给我们什么酬劳?大司马却说:故君已经污辱了社稷,即使返回,也是一废君尔。若为君故,请楚自作处置吧。吾们视死如归,决心与尔等强盗决一死战!
宋襄公一听,羞愤交加,昏了过去。
4.都城被攻,鲁侯陈词
大将斗勃见大司马公孙固态度强硬,知喊话无益,请示楚王。楚王早已气得发了疯,传令即刻攻城。他要打击宋人的嚣张气焰。一时间城下箭如雨射向城中,城上石块如天降冰雹。一场大战下来,楚人连城墙都难以接近。尽管各有损伤,因宋军有地势之优,楚军损失比较大。楚军连攻三日,先是斗勃当先锋,然后是令尹成得臣督战,最后连楚王也上了战场,强攻宋都。宋国人知城墙若被攻破,等着他们的是什么结局,于是拼死抵抗。三日下来,楚国人折兵损将,占不到半点便宜。
于是,在楚王主持下,召开了军事会议。大家一致认同,宋国人有想像不出的倔强。军事解决的途径,暂时产生不了效果。话题转到了那个废君上。骄傲的楚王连攻三日不下,想拿宋襄公出气:把这个废物宰了吧,至少可以让宋人难受。成得臣劝阻道:如果杀之,宋人怨恨之下更会发疯,战斗力更强,倒不如对他废物利用。
楚王表示大为不妥,城攻不下,又要释放宋君,这不是让天下之人笑掉大牙吗?
成得臣摇了摇头:以臣看来,这次盂地盟会,齐与鲁两国未至。齐国与吾国关系尚可,鲁国则对吾们不冷不热。如此,何不拿宋侯做个大大的人情。给鲁国以调停之机会,鲁侯必感到大大地有面子,吾们的盟主之位,便有了鲁君这个抬轿子的,岂不妙哉?
于是退兵于毫都郊外,遣使赴鲁。
盂地这几天来,发生如此大的变故,鲁君早已获知,他左右为难,不来,怕楚人前来寻蛮;来呢?祸福难料。鲁国大夫仲遂劝说,暂不要惊慌失措,以静制动,看看楚蛮下一步如何行事。
见楚使来,鲁侯权衡再三,决定与鲁国大夫仲遂冒险前往。仲遂私下使人拜会令尹成得臣,寄希望于他在楚王面前翰旋。鲁僖公来到盂地,那些滞留原地的诸侯迎了上来,他们惊吓过度,已经无甚主张,见鲁僖公至,如抓救命稻草一般迎了上来,问计于鲁君。鲁僖公静听诸侯七嘴八舌议论一番。
郑国国君郑文公,与楚成王算是一对欢喜冤家,打打闹闹,从未停歇。记得楚成王年尚幼时,楚国令尹子元为了讨好嫂夫人,师出无名也是瞄准郑。楚成王为了问鼎中原,连续三年伐郑,以致于天下诸侯为之恐慌。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亦没有永远的敌人。打归打,但楚王之妹依然可以嫁给郑文公,两国是姻亲。郑国见齐国内乱,这棵墙头草,一边倒向楚国了。文公对楚国心悦诚服,楚国自然对郑也是笑脸相迎了。郑国获得了短暂的和平喘息机会。楚为盟主,对郑来说,没有什么损害。郑文公知道,楚人要做的事情,是谁也挡不住的,不如给他一个顺水人情。
郑国提出这一建议,诸侯们却不敢响应,也不敢反对,就像一个个便秘者蹲了半天茅厕,脸涨得通红,没有半点泄后的快感。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尽管他为了辅佐周成王从未来过封地,但周公之子可是得到其父真传的。他花了三年又三年时间,为这块东夷之地的刁民,制定了一套繁琐礼仪,使之野蛮的风俗大大地进化了。鲁国一向以礼义治国,在鲁僖公看来,礼仪可是他的原则底线。他义正辞严地对各诸侯发表了一通十分畅快的演讲。
作为盟主,最最需要的是以德服人,靠武力去恃强凌弱,人心不服。现在楚国埋伏兵车于盂地,袭持上公,楚国有威失德,盟会诚信受损,使人心向背。宋君乃盟会发起之人,又是颇有资格的老盟友,今宋君有难,吾们坐视不管,岂不为天下人笑吗?如果楚国以全局为重,以释宋君可买天下美言,吾们尊其为盟主,鲁寡人亦愿唯楚是听。诸侯听了鲁侯一番慷慨陈词,连忙点头称是。心里却说,又一个敢出头的来了。
鲁君说了一席话,鲁大夫便开始运作,他私下见楚尹令,告知鲁君的意图。成得臣听之,击掌叹曰,:正和吾意。
楚王听了鲁僖公如是说,点点头,表示这主意不错。诸侯这些责备是以盟主的要求对我,说明他们已经变相承认了我的盟主地位,遂决定改在冬季举行盟会,并顺势给了鲁侯一个大面子,释放了宋襄公。此刻的宋君恼羞而不敢怒之,还得对营救他的诸侯一一称谢。
盟会虽半途而废,楚人却是满意而归。诸侯散去,宋襄公则如丧家之犬,不知以下何往。听说公子目夷来了,想到两军对垒时见闻,凶吉难料,打算去卫国避难。目夷追了上去,特别向宋襄公作了解释,并称自己摄政是不得已而为之,对襄公无理之举,是惧楚挟君以为奇货可居也。
宋襄公君位失之复得,君臣大喜而归。
5.泓水之战,当世耻后世笑
宋襄公在这次盂地流产的会盟上,典型的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从前喜欢搞些虚架子的宋襄公,回到首都,至少有一个月不肯露面,更别说巡视了,他太感羞愧。他对公子目夷和大司马发誓说,要逮个报仇雪恨的机会。但两人力劝他须隐忍一些时日。经过一段时日的思考,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出气孔,这就是要敲一敲楚国新近的狗腿子——郑国。郑侯居然对楚王行君臣之礼,视楚如父。这真是可恶至极,是可忍而孰不可忍。他决定举全国之兵力,对郑文公给予一个大教训。反对的首先是公子目夷,然后是大司马,两人竟然一唱一合。要他们找个对策,帮他报仇雪恨,他们迟迟没有方案,面对如此郑国无耻之尤,想要教训一下,敲山震虎,他们却又摆出前怕狼后怕虎的样子,令人愤怒。他们几乎面无君长了,宋襄公对他俩讥笑一番,便说如果他们惧怕,他可以独自率兵讨伐。话说到这份儿上,就没有直谏的余地了。
于是,襄公统领中军,大司马统领右军,公子荡为左军,浩浩荡荡杀向郑国。郑国情报部门获得了宋国入侵的消息,立即使楚。楚王没有半点犹豫,认为宋国这是打狗欺主的做法,何况郑国待楚如父。令尹成得臣建议,援郑可以换一种打法,就是攻宋。君臣一合计,感到宋人举全国之兵,必顾首不顾尾,所以伐宋,会使宋人手忙脚乱,连忙搬兵回朝来救,故伐宋其实是以逸待劳救郑。楚王马上下命伐宋。于是令尹成得成为主将,斗勃为副,直逼宋国而来。宋郑两国,一攻一守处在僵持状态。
楚国为救郑而来,自然要引起宋襄公的注意。成得臣向宋襄公下了战书,战书下得委婉温和,其实满竹(书)充满了蔑视之辞。劝说,论甲宋不如楚,论兵宋不如楚,楚人尚战而宋人畏死。楚人是为救郑而来,如果宋从郑撤兵,两国可以讲和的。宋襄公听后,大发陈词滥调,说什么宋人也许是少甲缺兵,但独不缺仁义。如果一个国家如楚国者,连仁义都不要了,立国的根本都没有了,即使称霸又岂能长久呢?说归说,但老巢不能丢。他放弃了教训郑国的计划,即刻返回。行军途中,为了标榜自己的治国方略,特绣了一面 “仁义”大旗立在中军之前。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宋军返抵宋国边境。楚军借道于陈国,向宋国边境挺进。楚宋两国这时应该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宋襄公决定拒敌于宋国边境之外,做到寸土不丢。于是,他屯军泓水(今商丘柘城东南)以北,以待楚军到来。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战徐徐展开。
楚军尚在泓水对岸,宋国大司马就建议,楚人骄傲,如果偷袭没有设防之军,必杀得楚军屁滚尿流,宋襄公却摇头不许。至天明,楚军开始渡河,大司马认为两军力量悬殊,应该利用自己占有地利之先机,立即出击,给楚军迎头痛击,又被襄公断然拒绝,使得楚军顺利渡河而过。大司马急得团团转,襄公全不为之所动。楚军过河要设防布阵,在楚军尚未列好阵势之时,大司马再次大声建议:此时出击,尚有几分胜算。襄公严辞拒绝:吾乃仁义之师,怎肯行偷袭之事?战争瞬息万变,三次天降机遇,被襄公所弃。
一直待到楚军布阵完毕,宋襄公命令击鼓向楚军进攻。襄公果然神勇无比,他身先士卒,视死如归,冲进楚军阵中。主帅成得臣见襄公飞蛾扑火般送死而来,便将阵式张开一个口袋,请君入瓮。大司马拼命来救,冲出重围,襄公终挨了楚军一箭。
宋军一败涂地,拖着残兵败战退回国内,楚国大获全胜而去。进入都城,国人纷纷指责宋襄公讲仁义而害死本国子弟。泓水之战,规模并不大,却因为宋襄公一失足而为后世人笑。连伟人毛泽东也这样评价他“蠢猪式的仁义”。
当我讲述这段历史,无法不用调侃的口气,宋襄公真是太搞笑了。今天我们重新打量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首先感到宋襄公的修养其实是很高的,也是一个真正的仁义君子。楚国使他不仅失去了盟主地位,而且还使他颜面尽失,他对楚成王恨之如骨。面对强大的楚军进犯,却能刻守,这是一个顶极的修为者,也是行仁义的真君子。所以在世人看来,他还算迂腐得可爱。
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分析宋襄公,他先祖乃是商之老臣。夏商周时代,一些传统有某种责任必须由宋国来传承,比如这样的国度重仁义立国,达到了国家可以不富足,但仁义不能不讲。再比如,商周时代把一些军事行动称为“演兵”和“观兵”,打仗之先,先搞一套仁义的把戏,建所谓礼义之军。于是有了许多陈腐的规定,比如“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就是说敌人受了伤,就不要再攻击了,花白头发战士不要生擒,不在隘道上阻击敌人,对没有列队的敌方不可以攻击。泓水之战还有一层意义,就是擦亮了一些诸侯的眼睛,中国军事行动从保守陈旧转为灵活多变,出现了孙子这样影响后世的大家。
宋国的历史包袱过重,面对战国变幻莫测的风云,不能与时俱进,自然免不了遭到惨败灭国的命运。
从文化这个角度来分析,恐怕宋国也没有想到,由微子起,因其长子早死,故将王位传位于其弟微仲衍。而这位微仲衍便是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集大成者——孔子的十四世嫡祖。他在周礼的基础上创立的儒教,成为中华民族的宝典,从二千多年看过来,孔孟之道,则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楚只是胜一时而已,而宋人之后则是胜出于历史之中。
<br clear=\"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