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器”或“十八般武艺”已成为今天的一种通俗说法,就是说某某人会许多武艺(技艺),因此,“十八”成了不确定的概数,只代表了多的意思。但从原来意义上说,中国的冷兵器俗称就是“十八类武艺”。
《水浒传》上的分类是矛、锤、弓、弩、统、鞭、锏、剑、链、 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明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 杂俎•卷五》中称十八般兵器为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 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 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到了清代以后,十八般兵器又有了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指“刀、枪、剑、戟、锐、棍、叉、把、鞭、锏、锤、斧、钩、扒、拐、 弓、箭、藤牌”。第二种说法是指“刀、枪、剑、戟、锐、棍、叉、祀、 鞭、锏、锤、斧、钩、扒、拐、代、抉、弓矢”(只将后面三样更换了一下)。第三种说法是指“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 叉、镋、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第四种说法是近代戏曲界的划分法,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锐、棍、槊、棒、拐、流星锤”等18 种兵器。
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频繁,以及人在实践中的验证思索,武器在不断改进中,发展中,慢慢的,“十八”已很难将所有兵器归纳了。于是,就出现了“十八类”的称谓,也就是将同类项合并,“件”的概念便上升到“类”的概念了。
第一类为砍斩类:指刀类。如九环刀、春秋刀、扑刀、三尖 两刃刀等。
第二类为挑剌类:指枪类。如戈、矛、戟等。
第三类为架搿类:即棍棒类。如齐眉棒,三节棍、殳、狼牙棒等。
第四类为遮挡类:即防护类。如藤牌、盾、面具。
第五类为压劈类:即指斧钺类。如板斧、九齿耙。
第六类为敲枕类:即锤类兵器。如金瓜锤、八角锤等。
第七类为,勾锻类:指勾类武器。如钩、挝、镋。
第八类为校栏类:有锏、鞭等。
第九类为贴挣类:如匕首、短剑、小刀等。
第十类为追击类:如流量锤、铁链等。
第十一类为校射类:弓箭、弩、标枪。
第十二类为掷打类:有袖箭、飞镖、弹丸等。
第十三类为抛索类:有捆套、网绳等。
第十四类为撒伤类:有飞砂、石灰、扇粉。
第十五类为奥秘类:指拖刀、回马枪、杀手锏等兵器之绝技和诱招。其中也包括兵器内装着机关和兵器的武器。
第十六类为拳技类:这是指徒手搏斗的“白打”。
第十七类为力勇类:如举重、端石。
第十八类为御马类:即指骑马与骑马术。
我们都清楚,人类的武器一般都来源于劳动,它本身是劳动的;具或是工具的变形。在出现火器或出现资本主义之前,
从原始公社到封建时代,一般性的劳动有四类,即农、猎、樵、 渔。所以,我们甚至可以按这四类的劳动工具来划分兵器。
―、农田生产类:锄、耙、刀(刀耕火种)、锤、伊、镰、扒
二、狩猎类:枪、弓矢、鞭、矛、链、棍棒
三、砍樵类:斧、砍刀、绳索
四、捕鱼类:网、吊钩、叉
至于其他一些兵器,不过是以上一些兵器的变形和改进而已。
下面,我们将主要的一些兵器和奇门兵刃作一些介绍。
刀
早在原始社会里,就有了石刀、骨刀。殷商时,出现了专门作为兵器的青铜刀。战国以后,由于战争频繁,步军与骑军协同作战的发展,刀不但成为士兵中的主要装备,也巳分出马上刀和徒手刀的差异。两汉时期,出现了环柄的长刀,这是一种专门用于劈砍的短柄武器,一侧有刃口,另一侧做成厚实的刀脊,刀柄首端呈扁圆的环状,常称之为“环柄刀”或“环首刀”。 东汉时期,铁刀制造日趋精良,从长沙地区东汉墓出土的铁刀,长度超过1米,有的达到128. 5厘米,颇似日本武士备的长刀。山东苍山发现的一把有纪年铭的长刀,全长111. 5厘米,刀脊的厚度与刀身的宽度相比,大约是1 : 3,刀身上饰着错金的火焰纹。到了三国时期,刀的制造更加精良。例如诸葛亮让蒲元铸造的刀,“称绝当世,因曰神刀”。孙权在“黄武五年采武昌山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刀头方,皆是南钢越炭作之,上有大吴篆字”。南北朝时期,步兵的标准装备,就是环柄的刀和长楯。唐代刀制有仪刀、鄣刀、横刀和陌刀。到了北宋,刀的形制有了进一步改进,从狭直的长条形方刀头, 改成前锐后斜的形状。有护手,且去掉了那种扁圆的大环和鸟兽饰物,出现了各种长刀、有掉刀、屈刀、笔刀等名目。明代有 长刀、腰刀、短刀、偃月刀、钩镰刀等。清代有佩刀、长刀、大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扑刀等。随着火器的发明和流传,冷兵器逐渐衰落,而刀作为武术器械.却并未因此消亡,一直延续至今。
武术器械中的短刀有单刀、双刀、九环刀等,长柄刀有大刀、扑刀等。刀的构造大体上包括刀尖、刀刃、刀背、刀柄和护手盘几个部分。
刀的种类很多,然而它的时期性很强,地区性也很强,有些刀,秦汉时使用的,到明清时便已淘汰了。还有一些刀,称藏刀、蒙古刀等,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刀型。在这里,我们只分为两部分作一介绍。
刀的品种
1、单刀。也称短刀、手刀。一边有刃,一边为略厚的刀脊,并有护手盘与刀柄,是徒步使用的兵器。
2、大环刀。刀长3尺5寸,刀柄长7寸,后有环,挺长2尺 8寸,宽4寸,背后4分,有六环,每隔3寸5分有一环。刀背七环称七环刀,刀背九环称九环刀。
3、马刀。为骑兵所用,长约1米,比单刀狭窄、质量轻,用以在马上斩劈和徒兵格斗。动作有按械削瓜、指天划地、白蛇弄风、左右埋伏等。
4、片刀。通长7尺1寸2分,刃长2尺,阔1寸3分。上锐而仰,銎厚2分,柄长4尺7寸,粗4寸,木质髤朱,末铁针鐏长4寸。
5、二郎刀。民间称杨戬使用的兵器。
6、三夹两刃刀。刀夹似“山”字形,有三刃,中刃高,两侧略低,刀身长约1尺,两侧开刃,柄长约3尺,尾端有钁。技法多由长枪、大刀法演变而来,有扎、挑、拨、攉、抅、挂、劈、刹。
7、钩镰刀。长刀,脊背上有钩,为钩、刀两用兵器。
8、长刀。长柄的大刀。创自后汉时期,是从佩刀和专用于砍杀的短柄长刀发展起来的。到唐代一面刃发展为两面刃,叫做陌刀。全长1丈、重15斤。宋代长刀有屈刀、掩月刀、盾尖刀、笔刀、凤嘴刀、掉刀、戟刀。明代长刀有钩镰刀、偃月刀等。清代长刀有挑刀、宽刃刀、片刀、虎牙刀。现代武术长器械的长刀有大刀、双手带(扑刀)等。
9、斩马刀。宋代出现的一种步战长刀,常用来对付骑兵。通长4尺8寸,刃长3尺4寸。柄长1尺3寸8分,木质。是一种双手执用的刀。
10、腰刀。属短柄刀,常佩于腰间。柄短,刀形弯,多与藤牌并用。“腰刀造法,铁要多炼,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
11、压衣刀。随身携带的生产用的小刀。古代禁私兵,随身压衣用小刀不在禁断之列。宋江杀闫婆惜用的就是压衣刀。
12、佩刀。古代男子服饰配有佩刀。以示威武。
13、戒刀。僧人所佩的刀。表示戒杀生。
14、单剑刀。它刀身狭而长、单刃,刀和剑两种器械的特点并于一处。
15、二人夺。刀的一种,刀鞘形似手杖,中贮利刃,合则为杖,二人夺时分之,刃脱刀鞘而出。
16、仪刀。帝王仪仗所持的刀。用木或金银制成,只是在仪式上使用。
17、法刀。刽子手行刑时用的刀。
18、御刀。皇帝佩用的刀。
19、挑刀。为清代绿营所用。通长7尺6寸2分,刃长2尺 2寸,阔1寸5分。柄长5尺木质。
20、窝刀。为清代绿营用刀。铁制,形如佩刀。通长3尺 4寸4分,刃长2尺6寸,柄长8寸,木质。
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刀
1、苗刀。刀身长约1米,刀柄约40厘米,刀身宽约3厘米,刀锋两面开刃,微微上翘,刀背如鱼脊呈圆形。此种刀,在 日本称“薙刀”。明代倭寇侵犯我国沿海地区传入我国,称“倭刀”。
2、大食刀。阿拉伯所造之刀。唐代传入中国,被视为宝刀。
3、西番刀。古代藏族人民所锻造的刀,以犀利闻名,元代张宪有《西番刀歌》云:“呱哇绣镔柔可曲,东倭纯钢不受融;贤侯示我西番刀,名压古今刀剑录。”
4、大理刀。系云南南昭国生产。柔韧锋利,古有柔可绕指, 剁铁如泥之誉。古籍载:“蛮刀以大理所出最佳……今世所谓吹毛透风乃大理刀之类”。大理刀有铎鞘,形如“刀戟残刃”,柄部饰金,极名贵。铎鞘又分五种:禄婆摩求、亏云浮、铎茸、铎摩那、同铎。其刃用毒汁锻造,伤人即能致死。世间称一种叫“缅刀”的,传说为缅甸之铁锻造的柔刀,即与此为一类。
5、阿昌刀。亦称“户撒刀”。锻造精良,式样大方,平时可弯曲系于腰间,取用时则自然挺直。刀鞘与刀把尤为讲究,有木制、皮制、铜制和银制,上面刻有精美的民族图案。
6、环刀。元代蒙古兵所用之刀。式样模仿中亚地区的刀,刃身略弯,把柄小而稍偏,轻便犀利。这种刀利于骑兵砍杀。
剑
剑被称为中国武人侠士的正宗武器,“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故剑是一种防范非常的卫体武器。商代已有铜剑,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商代晚期人头纹铜剑,全长25. 3厘米。西周时的剑很短,从历年出土的周制实物来看,一般为20--40厘 米,最短的还有17. 5厘米的。1956?1957年在陕西长安张家坡的西周墓里,出土的一把青铜剑全长27厘米,形状象细长的柳叶。西周以后,剑作为武器开始受到重视,其形制也有所改变,剑身加长。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锋刃锐利,全长为55. 7厘米,剑格饰有花纹而且嵌着蓝色的琉璃。战国时期,随着车战的衰落和步兵的兴起,剑在战争中日益重要,成为步兵的标准装备。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剑的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到了汉武帝时期,剑的长度超过1米,剑身几乎加长了一倍,原有两度弧曲的刃部已伸成平直,更加 锋利,剑锋的夹角则逐渐由锐加大。东汉以后,骑兵大量涌上 战场,剑渐渐为刀所代替,至唐代军队的武器装备中已没有剑了。
剑作为战场的落伍者被淘汰下来,然而,作为一种武术器械,在民间得以流传和发展。唐代的诗歌中就有许多关于舞剑的描写,最著名的就是《公孙大娘剑器歌》。宋代瓦舍众伎中有剑舞的表演。明代《武备志》中还记载了剑的势法,有图有释。清代又有宋仔凤的《剑法真传》一书传之于世。解放以后,剑被列入了武术竞技的项目之一。
剑分剑身、剑柄两个部分。剑身之前端名“剑尖”,纵向突起之梁名“剑脊”,两侧之锋名“剑刃”;剑身与剑柄间之椭圆形盘称“护手格”也称“剑格”。手握之木把称“剑柄”,后端之金属套头称“剑首”。剑首后缚剑穗。也有将“剑首”称为“下云头”,“剑格”称为“上云头”的。
剑柄的别称为剑茎,望形立名,象颈。
剑鞘的别称为剑室、鞞、剑郭、袷。
剑格的别称为剑珥、剑镡。
古代楚地称长剑有叫长铗的。屈原《楚•涉江》中有“带长铗之陆离兮”句。其别名还有叫“夺命龙”的。五代蜀王建初起兵时,军中用隐语来代替兵器的名称“刀曰小逡巡,剑称夺命龙”。
剑的形式、式样较为单纯,没有刀的花样多,但剑是中国最古老的兵器,又为武士们所喜爱,故而传说很多,“名剑”也很多,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古代的名剑。
轩辕剑:“轩辕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之古字题名。其上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室空,唯剑在焉”。据此传说,故名 “轩辕剑”。
夏禹剑:传说为夏代大禹所造。“夏禹铸一剑,藏会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文为日月星辰,背记山川。”
干将莫邪剑:也称为雌雄剑。干将,吴人;莫邪,干将之妻。吴王阖闾使干将铸剑,历久未成,莫邪投入炉中,铁汁乃出,遂成两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到了晋代,此事衍发成一个神话 故事,《拾遗记》中记载其山(昆吾山)有兽,大如兔,毛色如金,食土下之丹石,深穴地以为窟;亦食铜铁,胆肾皆如铁。其雌者色白如银。昔吴国武库之中,兵刃铁器,倶被食尽,而封署依然。王令检其库穴,猎得双兔,一白一黄,杀之,开其腹,而有 铁胆肾,方知兵刃之铁为兔所食。王乃召其剑工,令铸其胆肾以为剑,一雌一雄,号为‘干将’者雄,号‘莫邪’者雌。其剑可以切玉断犀,王深宝之,遂霸其国。后以石匣埋藏。及晋之中兴,夜有紫气冲斗牛。张华使雷焕为丰城县令。掘而得之。华与 焕各宝其一。拭以华阴之士,光耀射人。后华遇害,失剑所在。 焕子佩其一剑,过延平津,剑鸣飞入水。及入水寻之,但见双龙盘缠屈于潭下,目光如电,遂不敢前取矣。”
泰阿诸剑:吴王请干将、欧冶子铸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泰阿,观其爪,嵬嵬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抓从文起,至脊而至,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
鱼阳诸剑:系春秋时欧冶子所造。“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大刑(型)三,小刑(型)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 三曰胜邪、四曰鱼阳(也称鱼肠)、五曰巨阙”。
越王八剑:传说越王勾践有八把宝剑。“至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词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魂,七名却邪,八名真刚”。
斩蛇剑:汉高祖斩白蛇之名剑,“高祖斩白蛇剑,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亦名‘赤霄剑 ’。”
七星剑:也叫伍子胥剑,“伍子胥奔吴,追者在后。至江山,有一渔父乘船,知伍子胥之急,乃渡之。伍子胥既渡,解剑,直百金,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子胥者爵执圭,岂徒百金剑耶。’不受。”此剑上有北斗七星文,称七星剑。
刘备八剑:三国蜀刘备所造。“蜀主刘备以章武元年次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3尺6寸。一备自佩,一与太子禅,一与梁王理,一与鲁王永,一与诸葛亮,一与关羽,一与张飞,一与赵云,并皆亮书。”
孙权六剑:三国吴帝孙权铸有六剑,其中两剑名“紫电”、“青霜”。王勃《滕王阁序》云:“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枪
枪是长兵器的一种,系由古兵器矛演化而来。早在石器时代就已有石矛了。商周时“夷矛”、“酋矛”列为五兵之一。秦汉时矛形已成长枪。诸葛亮制造了两丈长的竹柄枪,加上铁制枪头,枪刃锐长。到了晋代,枪头改进为短而尖的形式,比矛轻便锋利。自晋以后,枪兴而矛衰。唐代的枪分为漆枪、木枪、白杆枪和朴枪。宋代的枪有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鹤项 枪、锥枪、大宁笔枪等。明代有长枪、铁钩枪、龙刀枪等。清代 枪的种类繁多,有长枪、钩镰枪、虎牙枪、雁翎枪等等。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军队装备了完善的火器步枪后才被淘汰。
枪分枪头与枪身两部分。枪头之顶部名“枪尖”,底部名“枪座”,圆孔名“库口”;枪身分前、中、后三段,各占三分之一,后之平面称“底端”。枪头与枪杆接合部缠有“枪缨”。
枪的种类极多,形状各异,按形状的不同,大致有以下诸种:
大宁笔枪:宋代军中的枪式之一。枪形如笔。枪头下数寸有一小铁盘。上面有刃,刺杀敌人时,敌人不能用手提搦。
三胜枪:头成曲刃,一侧似斧,一侧似月牙,长7尺4寸, 杆长3尺8寸,头长2尺,头月牙圈□ 9寸,鐏长1尺2寸。
双钩枪:长柄,枪首有倒双钩。“其制木杆上刃下锊,骑兵则枪首之侧,施倒双钩。
龙刀枪:枪头下叉出一角刃,砍人亦可,扎人亦可。
抓枪:长枪。柄长6尺,刃长1尺5寸,刃后柄上有密排倒钩。“抓枪刃长1尺5寸,刃后有四逆须,杆长6尺,前2尺施 铁刺如鸡距。”
钩竿:钩竿如枪两傍加曲刃,竿首2尺,裹以铁叶,施铁刺如鸡距。
拐刃枪:宋代军中枪式。主要用于守城。柄长2丈5尺,柄端有拐,枪头连持长2尺。
还有月牙枪、芦叶枪、环子枪、鱼肚枪、线枪、拐枪、拐突枪、点钢枪、鸦项枪、捣马突枪、留客住、豹尾枪、铁钩枪、短雉枪、蒺藜枪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戟
迄今3000年前的商代早期,已出现了铜戟。西周时期戟有所发展,铸造时把矛刺和戈合铸一体,这种合铸的青铜戟,质轻体薄,不适合于实战,它出现不久很快被淘汰了。春秋时代,戟成为重要的兵器。战国末年,出现了铁戟。西汉时期,戟的形制没有变化,戟刺和戟枝的交角是直角,枝和剌一样都是直体,仅长度短于刺高。刺胡通高35-37厘米左右,连柲 (杆)全长2—2. 5米左右。也有短木柲的。从西汉到魏晋,戟在格斗兵器中地位日益重要,到西晋时被称为“五兵之雄”。两晋以后,戟的地位下降了。延至唐代,戟装备军队的历史已告结束,但保留着仪仗的作用。作为武术器械的戟,有长柄单戟和短柄双戟。长戟中有两个左右对称月牙的叫“方天戟”,一个月牙的叫“青龙戟”。短柄戟也有单、双月牙之分。戟的形式多 样,练法也各异。击法有刺、推击、钩斫、剁、挂、钻等。主要招式有“二龙吸珠,勾扎左右、回头望岸、燕子浮水、紫竹分林、左右开弓,鹞子翻身”等等。
戟有钩戟、画戟、句戟、手戟、戟刀、镘胡(戈戟)等许多种。它是多尖多刃的长兵器。戟头长1尺6寸,从枪头侧出一月牙。全长7尺4寸,柄长5尺8寸。画戟之“画”乃是指戟上加彩饰而名。《水浒传》中吕方与郭盛俩使用的便是这种武器。
斧 钺
斧与钺形状相同,区别在于斧头大小。大者为钺,小者称斧。斧钺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石斧,至铜器时代改成铜斧。从殷墟出土的兵器来看,斧钺在商代已成为重要的兵器之一。周代的斧钺承袭商代遗制。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铜钺变成了锋利的铁斧。后汉诸葛亮曾命令工部制刀、斧。隋唐时的斧头,刃部加厚,柄也减短,砍杀效能相当高,有长柯斧、凤头斧等。宋代短柄斧有蛾眉濯、凤头斧、锉子斧等。《水浒传》上的李逵就是用斧的能手高人。元代蒙古兵把斧作为近战主要兵器之一,冲击时“斧剑齐下”。斧有锚斧与镰斧两类。明代的大斧有开山斧、静燕斧、日华斧、无敌斧、长柯斧等名称。清代的斧有圆 形刃和平形刃,并有长柄斧和双斧、双钺等。斧主要击法有劈、砍、剁、抹;钺则多刺、钩、撩等法。舞练起来风格狙犷,动作豪雄。 .
大斧:斧的一种,出自宋代,一面有刃,长柄。击邊以劈砍为主。
凤头斧:头长8寸,柄长2尺5寸,斧头后部象凤在点头,故名。
锉子斧:锉子斧直柄横刃,刃长4寸,厚4寸5分,阔7 寸,柄长3尺5寸,柄施4刃,长4寸,并用于敌楼战棚滔空版下,钩剌攻城人及斫攀城人手。
峨眉钅瞿:钅瞿长9寸,刃阔5寸,柄长3尺。在地道内掘土用。
钩
由古兵器戈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期戈、钩、戟并用,从卫墓出土的铜钩来看,钩的形状似戟,只有戟上边为利刃,而钩上边为一线钩形,故名钩。“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两晋时英勇善战的冉闵就“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者三百余级”。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钩、双钩、鹿角钩、虎头钩、护手钩等多种。钩的技法有钩、搂、掏、带、托、压、 挑、刺、创、挂、推等手法。演练时要求有起伏吞吐的身法来配合。因此有“钩走浪式”之说。钩的套路有查钩、行钩、护手双钩、十二连钩、梅花虎头钩等。
钩的各部分名称有钩钻、钩柄、横梗、月锋(俗称月牙)、背锋、钩脊、钩锋、钩口、钩端和钩尖。
耙
耙应当是我们最熟悉的兵器,因为猪八戒使用的兵器就是耙,耙完全是农作的工具,演变而成为兵器的,无论在战场或民间,其实很少运用。耙有三钗六齿钉耙、大耙、月牙钯等。
六齿耙:耙头长2尺2寸,朝下,每隔2寸一齿共6齿,齿长5寸。朝上,中有一尖,两侧各两齿,尖长1寸5分,杆长5 尺8寸,鐏长1尺2寸。
叉
由马杈、飞叉,劳动中的草杈演化而来。顶端有三股叉名为‘‘三头叉”,又名“三角叉”,柄长7—8尺,重约5斤,三股叉中锋多挺出3—4寸,尾端有瓜锤。远古时代有捕鱼的飞叉,打猎的兽叉。在陕西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原始鱼叉,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随后可收回。明代《武备志》有记载“马杈”和叉的武功套路、招势。叉有高四平叉、骑马叉、伏虎叉、锁口叉、倒拖叉等。现代武术叉的套路有天蓬叉、飞虎叉、太保叉等等。
马叉:矛头两旁歧出两刃,形似镜。叉的技法有拦、挑、擴、 砸、滚、搬捣、搓等。有歌诀云三股钢杈随身转,滚搬捣搓成一片,也要扌崩砸也用棍,腾跳出入随身变,燕子双飞紧伏底,缠揽偷手捣对膝。”
叉羊:头有分杈,用来刺取物件的东西叫叉。长竿子上绑上叉头就叫叉竿。“叉竿,长2丈,两歧用叉,以叉飞梯及登城”。
硬 鞭
鞭是一大类武器,硬鞭是作为与软鞭相对应而言的。一般来说,软鞭是长兵器,硬鞭则是短兵器。硬鞭的种类有二:其一 是形如竹节的叫“竹节钢鞭”;其二是有十三个节的“水磨钢鞭”。“水磨钢鞭”除主体有十三节,长约3尺,柄粗约1寸3 分。鞭身的十三个方形疙瘩变化排列,形成棱角,鞭头稍细,有钝尖,鞭尾有坚木或铁制柄。鞭头、尾皆可握,两头均可使用。硬鞭技法有搅、植、摔、点、棍、截、盘、扫、锉、板、棚、铡、涛、戳、 捆、捋、削、刺、撩、剪、抬、旋、拔、盖、掣、攒、搜、撑等击法。
锏:亦称“简”,与硬鞭为同一类武器.唯硬鞭有节,锏无节,锏端无尖,是一种无刃有棱的兵器。锏体断面呈菱形,即方 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锏大小长短各随其力而选,一般长约65—80厘米。锏有单双之分,一般以双锏为多。击法上有上磨、下扫、中截、直劈、侧撩、绞压等。用锏要求猛、快。一般来说,用硬鞭与锏的武将(武士),都是粗壮豪迈汉子。
软鞭
由镖头、握把、中间若干铁节组连而成,节与节之间用圆环相连。因节数不同,分成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种类。据考证,“铁鞭多节,系袭晋代之遗制”。软鞭在古战场上系猛烈之兵器,使用时握柄将鞭打出,既可当鞭打,也可当绳索用,还看作暗器使。主要用法有:缠、抡、扫、挂、抛、舞花、地趟鞭等。可用单手或双手各持一鞭进行演炼,还可同其他兵器配合,形成“刀里挟鞭”,“剑里挟鞭”等。
九节鞭:由鞭头、鞭把和中间若干鞭节用圆环串连而成。鞭头的圆环系红绸称为鞭彩。九节鞭的长度,一般以人体直立,手臂屈肘端平,手在肩前握住鞭把,使鞭头自然下垂触地为宜。握法有“阳把”和“阴把”之分。握把手心朝上,鞭身在拳眼部位下垂的是“阳把”;反之则是“阴把”。鞭的主要动作有:抡、绕、撩、挂、缠、思、解、架、背、拐、弹、压、蹬、抛、盖、打、双 打、滚打等。鞭法以圆周运动为主,要求纵打一线,横打一片。口诀是收回一团,放出一片;收回如虫,放出如龙;收回如鼠,放出如虎。”动作招式有:另拐、外拐、斜披红、左右骗马、白蛇吐信、扫地龙等等。
棒
棒、棍、杵、杖、殳等都属一类兵器。殳又名杵、杖、棒。夏商周时列为五兵之一。用坚木或竹制成,长1丈3尺,一端为八棱形,没有刃,周围9寸。春秋时木质的殳仍在用,战国时改为铁制。“殳,杖也”,唐代以后的棒、棍等,都是殳的演进。
这一部分武器有丈二棒、大头棒、齐眉木棒、白腊杆、诃藜棒、杵棒、狼牙棒、骨朵、镔铁杖、立瓜、卧瓜、金刚杵、蒺藜骨朵、蒜头骨朵、吾杖、三节棍、手梢子棍、连枷棍等等。我们在此介绍数种。
大头棒:有木制与铁制两种,木制大头棒长约2. 5尺,头与棒为一整体;铁制大头棒较木制略长,唯头与柄有铁环连结,头为铁制,加刺。以抢、劈、点等为主要棒法。
诃藜棒:取坚重木为之,长4一5尺,异名有四、曰棒、曰枪、曰杵、曰杆,有以铁裹其上者,人谓诃藜棒。
杵棒:重兵器,全长5尺,尖长1寸2分,两大头长为1.5 尺,均植小剌,锋利似狼牙。使用时手握棍中,可向不同方向握杵,也可扫、舞以拒敌。
狼牙棒:木棒头部成枣核状,植铁钉如上,形似狼牙。明茅元仪《武备志》卷一〇四《狼牙棒》上记载取坚重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枪、曰杵、曰杆、曰棒,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宋以后多有执用,估计由北方少数民族如金、辽传入中原的。
金刚杵:古印度使用的武器,先是见于佛教中密宗用的佛摧魔法器,后渐渐作为兵器运用。杵用金属或硬木制成,两端大,为刃头,中间细,便于握执。有单枝、三枝、五枝、九枝之差别。北宋名将呼延赞就曾制造过数十斤的“降魔杵”。
三节棍:虽属棍,但介于软兵器软鞭与硬兵器棍之间。是棍之一种,由古兵器铁链夹棒演变而来。由三节短木棍,中间铁环相连而成,舞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棍法灵活多变。主要棍法有劈、崩、缠、绕、点、拨、拦、封、撩、扫等,一招中既可防御,又能进击。这种兵器在中国民间多有流传。
戈
古兵器。安装有长秘(柄)及镦,戈向前部分名援,援上下皆有刃,用以横击、钩杀。殷墟出土的早期铜戈,只有援和内,西周时戈的内改为弯曲的勾状,并胡身加刃,以加强勾、割的作用。春秋战国时的戈,一般都是长胡多穿,有多至四穿的。援也较前加长。狭长而扬起,变得象鸡鸣,故汉代人称戈为“鸡鸣”。戈是殷周到春秋时期的重要武器,战国以后渐渐淘汰。
矛
也称“刺兵”,“刺,直伤也”。矛所以别称为刺兵,它可以直来直去地刺敌兵。张飞使用的丈八蛇矛,是矛的一种。这种矛长1丈8尺。《三国演义》第五回上说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燕人张飞在此!’。”
下面,我们择其要,介绍几种奇门兵刃
飞槌:即流星锤。属软兵器。长绳两端各系一铁槌,铁槌可以是八角形、瓜形或枣核形多种。槌有二,前者为之正槌,后面手中握者为之救命槌。
双飞挝:长绳两端各系鹰爪形的铁爪,用的时候先掷出一端,不中则边收边掷另一端。击中目标之后,借后拉的力量,使活爪内收,将人擒服或拉下马来。
四节镋:又名镋镰,镋的一种。第一节上有蛇形弯刀,其形如翅,两面有刃,前尖有锋刃,二节和三节、四节中都有铁环相连。有的第四节末端有木制的八愣小锤。这样,既有叉的用途,又有三节棍和甩锤的作用。硬中有软、短中有长,灵活自如。
龙吒:实际上是龙爪形飞爪,据明王圻《三才图绘·器用八卷•兵器类》上说龙吒为马操所用。”
梅吒:中心有梅花图样的飞爪,同上文中所述龙吒为马操所用,梅吒为黄山岳所用。”
齿翼月牙镋:类同凤翅镋。镋头有1尖2主刺外加16个小刺,尖长1尺,主刺长8寸,小刺长5分。用法有刺、栏、扎、锯、架、盖、挑等。
天蓬铲:形如月牙,内外皆锋利,刃横长2尺,柄长8. 9尺 或1丈。兵马步战第一利器,直推可以削手,往上推可以铲首,往下推可以铲足。或钩败卒之脚,或于上风扬尘土,妙不胜述。
烈钻:古兵器,刃跨长1尺5寸,上锐,下方阔8寸,柄长3 尺,有拐。
火钩:火钩以双钩刀为刃。
天荷凤尾镡:一头似荷叶,刃部锋利,可铲,可,一头似凤尾,尾尖锋利。两侧有钩,可刺可钩。此兵器多两手使用。
吴钩:春秋战国始有钩,吴钩产吴地,今为江苏南部,又名金钩,是4种状如新月的弯头刀。用时以钩杀人。陕西省博物馆有临潼秦俑坑出土的秦兵器,其中吴钩的长度为60厘米。吴钩自秦至宋均有,辛弃疾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四十州。
铜拳:兵器头上是—只铜手攒着一根长钉子,即可当锤使用,又可当钻施展。
护手大连刀:长器械,流传于浙江湖州大湖乡。此械全长 1.60米,两头呈单刀形,中有形如月牙铲的护手两个(有单打和对使,各36招。其特点是多用弓步,步稳势烈,刀法凌厉。其活动范围少,适合于船上使用。
判官笔:有两种,其一直接为“支笔形,一头尖细,一个粗圆,中间有一个圆环,前端重量比后端稍重。主要用法有穿、点、挑、扎等。其二是一条手臂捏一变笔,手臂多以硬木或金属制成。此兵器一般多以双手双笔使用。
官天梳:武术双器械,其形似梳子,呈月牙形,四角有棱剌,并安有梳齿。有剌、拉、劈、撩、勾等用法。动作招式有:猫儿洗脸、缠身护头、仙人照镜等。演练起来动作快疾,梳法多变,别有风趣。流传于湘西一带。
跨虎栏:武术双器械。长3尺4寸,前端似剑成十字交叉有对称双钩,相距6寸。下端护手处侧出一月牙,月圈口 9寸,尾端鐏似矛头。
蝴蝶刀:又名子母刀或护手刀、包肘刀,为南方流行兵刃。刀长2尺,刀把有护手。技击以粘贴为主。因刀身短而宽,故宜于近战。基本刀法有叉刀、搪刀、推刀、劈刀、包肘刀等。属南拳类刀术,故步型除弓、马、虎步外,还有骑龙步、坐莲步等。
峨眉剌:又称蛾眉针,长约1尺,其形状呈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头端略扁,呈菱形带尖。中间有一圆环。使用时将圆环套于两手的中指上,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以 剌、点、穿、抹、挑、扎等用法,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身法和跳跃动作对敌。《七侠五义》中的“翻江鼠”蒋平使用的就是峨眉剌。
盾牌:也称“干”、“盾”、“彭排”、“旁排”。属防护性武器。呈长方形或圆形。用以掩蔽身体,防护兵刃矢石的击伤。步兵用的盾形状狭而长,叫做步盾;兵车上用的盾狭而短,叫做子盾,均用犀皮和木板制成。骑兵出现后,又发明了骑兵用的旁排。唐代把盾叫做彭排。宋代盾牌是用木、竹和皮革制成。元代蒙古兵有旁牌、团牌、铁团牌。明代有手牌、燕尾牌、挨牌、藤牌等。清代又有虎头牌、藤牌、燕尾牌、挨牌等名目。其用法有:箍、盖、开合、滚、格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