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文学 > 吴越品水浒(品人篇) > 章节目录 > 前  言

前  言

书名:吴越品水浒(品人篇) 作者:吴越 更新时间:2015-11-02 17:10 字数:6359

“百家讲坛”,荟萃百家,讲了《红楼》讲《三国》,热闹非常;把专家学者引到了百姓中来,普及了历史和文学知识,功德无量!

我是个没有大学文凭的非专家学者,纯粹是个草根儿百姓。十六岁半参军去当兵,只学会了行军走路,没有在战场上开过枪。转业到上海,当过店员和公务员,调到北京,研究的是语言文字。五七年中计落马,送去劳改,一去就是23年。想想自己坎坷一生,一事无成,实在没得可干,就在劳改农场写起小说来。一不小心,成了作家,落实政策回来,就改行当了文学编辑。这就叫歪打正着。如今76岁了,依然是一颗童心,不知老之已至,所幸脑子思维还算正常,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但继续笔耕不辍,还天天上网,看新闻,开博客,和世界各地的网友通信,忙得不亦乐乎。——这算是自我介绍吧!

今天我居然敢于跑到中央电视台来给六亿观众品《水浒》、评《水浒》,并不是我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其实,我只是善于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而以一个文学编辑的眼光来看《水浒传》,以一个作家的眼光来看《水浒传》,如此而已。我和易中天先生不一样:他是个“如日中天”(东北人读“易中天”和“日中天”完全同音)的名教授,而我则是个“日薄西山”的耄耋老编辑,本来就学识浅薄,何况又已经老迈昏聩了?不过“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来开讲座,一方面是让我的“一得之见”和大家见见面,一方面也有请“百家讲坛”把百姓推向专家,请专家指教的意思。至少,我能够做到“坦陈观点”、“言所欲言”;也不至于像某些爱钻牛犄角尖儿的“红学家”那样,自己出个谜语,又自己来揭开谜底,以此来“忽悠”听众。大家对我的讲座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我的博客地址,在新浪博客首页的“精英·学者”名单中就能够找到并直接链接。

我品《水浒》,不是给大家讲水浒故事。要听水浒故事,您可以去听评书或者山东快书;最好是去看原著。我品《水浒》,不是讲《水浒传》中讲过的故事,也不是讲“水浒外传”,而是讲《水浒传》中没有讲过或没有讲明白的故事,也就是“故事里面的故事”。通俗地说,我讲的这些故事,是给《水浒传》做注解,让看过《水浒传》的人了解更多的水浒背后的故事。

中国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红楼梦》最善于写情,不但写了大观园中“哥哥妹妹”的儿女情长,也写了人生百态,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三国演义》最善于写战争和人际关系,是一部半文言的政治历史小说,所有人物、故事,基本上都有所本,可以说是“九分真一分假”的样板;《西游记》最善于写佛道神仙和妖魔鬼怪,除了唐僧到西天——也就是印度去取经是实有其人其事之外,其余都是想象中的神话;《水浒传》呢?是元代人根据当时流传的话本、民间故事和戏曲,连接起来改编而成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是一部影响了中国十几代人思想认识的“奇书”。但是从它的社会影响来说,却又不能算是一部好书。

说它“奇”,不是指书中的人物生动、故事有趣、文字优美,而是指它的取材:在古今中外成名的长篇小说中,至今也只有这样一部《水浒传》,是以土匪强盗、地主恶霸以及各种坏人和铁杆儿歹徒做主角,而且是拿他们中的多数人作为“忠义”的正面人物来鼓吹歌颂的。古今中外写土匪强盗的小说并不少,但是极少有鼓吹歌颂的——除了是写侠盗如罗宾汉和燕子李三之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事儿?这里面作者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动机和苦衷。这事儿说来话长,今天暂时不说,后面我会慢慢儿解释的。

正因为如此,《水浒传》出版四五百年来,有人说它好,也有人说它坏:说它好的,强调宋江的投降是“忠君”的行为,把梁山泊众“好汉”捧成英雄,连书名都从原来的《江湖豪客传》改成《忠义水浒传》、《京本忠义传》等等;说它坏的呢,又认为它颠倒黑白,把为非作歹的匪徒恶霸吹捧为对国家忠、对朋友义的英雄豪杰、好汉义士。从明代开始,历代封建皇朝就曾经多次以“诲淫诲盗”为由把它列为禁书,不许出版发行阅读。即便解禁以后,民间也有“少不读《水浒》”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少年人思想认识单纯,对是非好坏的分辨判断力不强,容易拿书中某些人物的“霸道”和“匪气”,当作“英雄业绩”去模仿学习,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阐明我的一个观点:《水浒传》不是武侠小说。武侠小说的特点不是打斗,而是宣扬“侠意识”。“侠意识”的中心思想,就是不顾国家法律和习惯理念,只认“平”与“不平”。——这里说的“平”,有“公平合理”的意思。至于说什么是“理”,那可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念。因为“大侠”心中的“理”,是没有条文可据的。其前提是基本上符合“天理人情”,为多数下层百姓所认同。因此,举凡抢劫、强奸、仗势欺人、无故杀人等等,都是“不平之事”。“大侠”们遇到了这种“不平之事”,下面的文章,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是当场来一个大打出手,就是半夜里取走你的首级;为了为民除害,甚至可以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在贪官污吏横行的年代,大侠们在“侠意识”的指使下行侠仗义,做了许多拯救危难的义举。这样的行为,官府大都不满意,不准许,因为他破坏了权力的行使和法律的约束;但是老百姓是绝对欢迎的,因为他同情弱小,解救危难。尽管任何一个大侠都不可能推翻或改良当时的社会制度,也不能推动社会发展,有的侠客还做了某个“清官”的助手,但是他们在客观上起了缓解百姓苦难的作用,对社会来说,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更不是某些自称“无产阶级批评家”说的“为维护封建社会起了帮凶的作用”。

但是《水浒传》这部书,主要宣扬的却是“霸意识”,而不是“侠意识”。什么叫“霸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损人利己,不顾天理国法,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侠意识”能缓解百姓的痛苦,“霸意识”只能增加百姓的苦难。这就是两者的分水岭。

当然,《水浒传》里面,并不是一点儿“侠意识”也没有。每个人都是“立体”的,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坏的一面。百分之百的好人或坏人,只在浩然的小说《金光大道》中有,生活中是没有的。《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及其手下的喽啰,来源非常复杂:有的是杀人放火的土匪强盗,有的是职业窃贼小偷儿,有临时起意抢劫的地主、教师、渔夫、游民,有开黑店卖人肉馒头为业的铁杆儿歹徒,有被豪绅欺压的村夫猎户,有被大官迫害的下级小官,有被山寨用计赚来的地主商家,有上山躲祸的犯罪分子,有被裹胁而来的安善良民,更多的则是身受多重压迫剥削无路可走的小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因此就人性的善恶来分,两种人都有;更多的人则是善恶两者兼而有之。例如鲁达拳打镇关西,是为了解救金老儿和他的闺女金翠莲,属于“侠意识”;而武松醉打蒋门神,是帮一个恶霸去打另一个恶霸,是“黑吃黑”的行为,可就是“霸意识”了。——诸如此类的观点,我将一一加以分析阐述。

《水浒传》这部书,以前不是没有人“品评”过,而是品评的人太多了。不说历朝历代包括金圣叹等著名的评家,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那些自称“无产阶级文学评论家”们从“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出发,为了歌颂“革命”,就曾经把水浒一百单八将划到了“农民起义”的范畴中去,给他们涂上了“革命”的色彩,于是“好汉们”摇身一变,都成了正面人物,甚至成了“坚定的革命派”。描写李逵、武松、鲁智深的一些篇章,还被选进了中学的语文课本里。到了“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根据文痞姚文元的指示,写出了一篇评《水浒》的著名文章,题目叫做《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给《水浒传》下了这样的结论:“一部《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最后接受招安。它既不是什么‘农民革命的史诗’,也不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教科书’,而是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水浒》的要害是投降,它的好处就在于可以使人民知道什么是投降派。”并且从而发动过一场“全民评《水浒》、批宋江”的运动,四十岁以上的人们,至今应该都还记得,在全国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以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而且主张受招安的宋江成了“投降派”,只有敢于“反上朝廷去,杀了鸟(diǎo)皇帝”的李逵,还算是“坚定的革命派”。——这是典型的简单地用“阶级观点”来判断一切行为的是非所闹出来的笑话。

直到几年前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还有人反对它得奖,原因就是指责它“是非不明”,歌颂了为非作歹的坏人,有负面作用。而山东郓城县宋江的同乡人,则来回奔走,大声疾呼,甚至上书党中央,要求重拍电视剧《水浒传》,原因就是电视剧《水浒传》把“大英雄”宋江描绘得太猥琐渺小了。——真是立场不同,观点不同,见仁见智,导致方圆凿枘,无法相容。

受《水浒传》影响最深、最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7月16日制造了震惊全国的陕西省汉阴县连杀十人的杀人恶魔邱兴华。他的杀人动机,仅仅因为有个道长多看了他老婆几眼,他就把山上所有的道士连同香客一起都杀了,还把道长的心肝取出来炒熟,打算学王英、李逵吃人肉。被押回汉阴县公安局后,居然说自己杀人是在学《水浒》英雄,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这个邱兴华,就是今天受到“霸意识”毒害的代表人物。

但是我觉得,前人的许多评论,虽然文章连篇累牍,还引经据典,但却都没有说到“点子”也就是“要害”上,误导了许多人。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站在更高的地位,从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出发,高屋建瓴地观察水浒人物及其所作所为的实质。因此,时至今日,依然很值得“大张旗鼓”地再来说道说道,做一些拨乱反正的工作。这就是那么多人评过了《水浒》,我还要继续来品评的原因。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跟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水浒传》究竟是一部什么书?不管几百年来人们对它如何是非褒贬,作为一个“今天的”中国人,总应该用“今天的”唯物历史观和是非观来对《水浒传》作出恰如其份的评价吧?

简单地说,除了历史考证和文字是否生动、是否优美之外,对《水浒传》的评价,不外乎两个着眼点:一个是历代研究者的评价,也就是“《水浒传》是不是写英雄”的问题;一个是近当代研究者的评价,也就是“《水浒传》是不是写农民起义”的问题。除此之外,当然也还牵涉到一些史实和地理位置是否符合的所谓“硬伤”问题。

我的看法,前人对《水浒传》的批评,大都有误区:历代的批评者,没有把“英雄”的定义搞清楚,误把“善杀人者”当英雄,因此不但歌颂了因为复仇而杀人的武松、拿杀人当儿戏的李逵,连开黑店的张青、孙二娘也歌颂;而现当代的评论者,则犯了“屁股指挥脑袋”的错误,——就是简单地用阶级出身来认识判断任何一件事物的是非。他们从满腔热忱的“阶级感情”出发,只要是“造反派”,不论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既不问他们的行为是善是恶,也不问问他们的所作所为对社会发展和对人民生活是有利还是有弊,就一律加以肯定。于是,像晁盖这种地主出身的抢劫犯,宋江这样的恶势力保护伞,都成了“农民起义的领袖”了(史学界这样的混乱思想已经存在多年,所以才会把洪秀全这个恶魔说成是农民起义的英雄,这个问题不在评论《水浒》的范围之内,有兴趣的读者请看我的博克,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品评《水浒》的着眼点,是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以人为本,从人性的善恶出发,从对百姓的利害关系和对社会发展的利弊出发,不强调什么“阶级立场”,力排众议,观点鲜明,应该站得住脚。

我的做法:是根据自己对《水浒传》的理解,从《水浒传》的形成、《水浒传》的人物、《水浒传》的故事、《水浒传》的文字这四个方面着眼,谈一谈对《水浒传》的看法;也就是分为品书、品人、品事、品文四个中心内容来品评《水浒传》。不过不是分四个板块来评,而是以人物和故事为主线,结合《水浒传》的成书经过、前人批语以及文字优劣综合起来,分为两个大范畴来加以评论。

还要郑重说明的是:我的品评,大都是在我的读书笔记的基础上演绎的。有许多观点,并不是我的发现和首创,而是综合许多人的论点,进行综合的。五十年代,评《水浒》是个禁区,谁敢说水浒人物是强盗土匪,不是反革命就是右派;如今言论宽松,尽管还有许多“左”先生坚持《水浒传》写的是“农民起义”,宋江等人都是“大英雄”,但是书上、网上认为宋江等人是土匪强盗的,已经十分普遍,触目皆是;被我采用、引用的,也为数不少。不敢掠美,谨此说明。


以上是2006年11月28日我在中央电视台10套“百家讲坛”节目组录制《吴越聊水浒》时说的“开场白”,就挪到这里来,充当本书的前言吧。

  吴 越2007年10月15日记于北京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