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文学 > 忠·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 > 章节目录 > 忠的感言 丁卉

忠的感言 丁卉

书名:忠·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 作者:冯梦月、丁卉 更新时间:2015-11-17 13:33 字数:1564

我一直觉得,“忠”是一个很古典的中国概念。“临患不忘国”的忠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忠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甚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愚。每一首或哀婉或壮烈的忠的赞歌背后,似乎总伫立着一个背脊佝偻、眉头紧锁、热血满腔的男子。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表情和神态,让人觉得压抑,觉得沉重,觉得莫名的不合时宜,也觉得异常的摄人心魄。当苏武握着凋零殆尽的旌节,颤巍巍地走在长安的街道上,街旁的人流倒退如幻影。回望匈奴那忍辱负重坚贞不屈的十九年,不知心头又有几番感慨,几度悲凉。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中国式的忠,永远的压抑沉闷,永远带着深刻的人性光辉和历史注解,永远只让人止步远观心生敬畏。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这个时代里,又有几个文天祥,几个岳鹏举,几个郭子仪,几个顾炎武呢?又有几个人,能真正配得上“忠”这个饱经风霜浑身浴血的字眼呢?

在英文中,“忠”常被“loyalty”或者“faithfulness”替换。但是这两个词的含意却少了几分家国民族的厚重感。对事业全情投入是为“忠”,对伴侣真心不二是为“忠”,“忠”的概念被扩大增广了。柏拉图把“忠”(loyalty)看成是道德哲学的一部分,也就是他笔下的ethics。他说只有一个正直的人才会是一个忠诚的人。(Only a man who is just can be loyal.)可见在西方哲学的观念里,“忠”与历史的关系不是那么明显。它不需要视死如归来证明其存在,也不需要忍辱负重来彰显其价值。它更多的被当成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一种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去遵循的不成文的规定。相比之下,就更加平易近人,温暖贴心。

在“忠”的定义上,或许我们没有办法黑白分明地决断哪一种看法更准确。至少对于我,一个从小对着尧舜禹顶礼膜拜的人来说,已经习惯了大气磅礴式的忠。虽然觉得离生活很遥远,但每一次看还是会忍不住感慨万千。

记得去年游东湖的时候,行至行吟阁畔。深冬万物萧条,只留北风肃杀。我想当年屈原或许也就是这样行着吟着,然后泪水汩汩踉踉跄跄地唱出了他的满腔悲愤。那个《橘颂》里横而不流的他,那个《离骚》里伏清白以死直兮的他,那个乘《九歌》从苍梧山中缓步而来的他,在这里,用一江清水结束了他干净得不染丝毫尘埃的一生。那样的愤世嫉俗,那样的孤独决绝,那样的忠贞不二,换了现世,又有几个人能那般孤傲地纵身一跃,把千古万年的敬慕和耻笑抛于脑后,而只在那一刻完完全全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呢?

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逃避找理由,为懦弱找借口。我们都在这个世界里学会了得过且过,圆滑做人,甚至背信弃义,苟且偷生。我们也学会拿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挡箭牌去耻笑那些为“忠”抛头颅洒热血的灵魂。所以屈原那一跃才像阳光穿破阴霾一样刺痛我们的内心,不仅耀眼,甚至刺眼,让每一片黑暗无所遁形。

我并不是在提倡愚忠或盲从,只是单纯地认为“忠”应该成为我们做人的一种准则。尤其在这个纷乱繁杂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只有最纯真的朴质才能让我们心灵不受干扰。我想,这本书里的每个故事都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在重温历史后安静地思考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忠”。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