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margin-left: 5.25pt\">
管仲(约公元前723或716年—公元前645年),字夷吾,春秋时期齐国颖上人,他辅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政治家。
<p style=\"margin-left: 5.25pt\">
<p style=\"margin-left: 5.25pt\">
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朝政,他准备请鲍(bào)叔牙出任齐相。鲍叔牙诚恳地对齐桓公说:“臣不过是个平庸之辈。若要把齐国治理富强,还非得请管仲不可。”齐桓公惊讶地反问道:“你不知道管仲和我有仇吗?”鲍叔牙回答:“客观地说,管仲是当今难得的奇才。如果大王能赦免他的罪过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忠心为齐国效力。”
<p style=\"margin-left: 5.25pt\">
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达对管仲的信任和重视。一见面,齐桓公就把自己想了很久的问题摆出来:“你认为现在国家可以安定下来吗?”管仲深知齐桓公的政治抱负,就直截了当地说:“如果大王您决心称霸诸候,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如果您安于现状,国家就没有指望。”齐桓公听后说:“我现在还不敢说这样的大话,等将来见机行事吧!”管仲被齐桓公的诚恳所感动,他急忙向齐桓公表示:“大王免了臣的死罪,这是我的万幸。我能活到今天,就是为了有一天能为富国强民出力;如果不这样,那我就是贪生怕死,一心为升官发财了。”齐桓公被管仲的肺腑(fèi fǔ)之言所感动,正式任命他为齐国相公。
<p style=\"margin-left: 5.25pt\">
有一次,齐国和鲁国决定举行和好会盟。这次会盟十分隆重,会场布置庄严。只见祭坛(jì tán)高高耸立,两边大旗迎风招展,穿着盔甲的壮士神情严肃,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挺直腰板坐在坛上。会盟规定,只许鲁国国君一人登坛,其他的随从人员都在坛上等候。当鲁庄公与卫士曹沫来到会场,将要登阶入坛的时候,会盟宾相十分客气地告诉他:“请曹沫将军不要登坛,这是规定。”没想到戴盔披甲的曹沫全然不顾,他手持短剑紧紧地跟在鲁庄公后面,瞪着大圆眼恶狠狠地看着宾相,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阶入坛。
<p style=\"margin-left: 5.25pt\">
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一番谈判,准备歃(shà)血为盟,就在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齐桓公顿时被吓得目瞪口呆。说时迟,那时快,管仲沉着勇敢地箭步冲上去,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然后问:“曹将军一生光明磊落,怎么玩起这等小人的伎俩来了?”曹沫怒气冲冲地说:“齐国以强凌弱,把鲁国搞得城破墙毁,真是欺人太甚,我今天要讨个公道!”管仲镇定自若地回答说:“你这样做难道就不怕使鲁国失信于天下吗?周围的各个邦国谁还会相信鲁国呢?就算齐桓公和我都牺牲在这里,但鲍叔牙才识过人,他会辅佐太子,重整军队,为齐国报仇的。”一席话说得鲁庄公心虚起来,他连忙装出笑脸说:“误会了,误会了。曹沫勇而无谋,回去我一定将他治罪。”然后转过身来,对曹沫厉声喝道:“还不快放下剑向齐桓公陪罪。”曹沫顿时软下来了,只好收回剑走下坛去。双方又坐下来继续谈判,紧张的气氛很快平息下来。
<p style=\"margin-left: 5.25pt\">
齐桓公和鲁庄公又谈笑如故,并决定归还被齐国占领的鲁国领土。回去后,齐桓公却愤愤不乐,恨不得马上发兵灭了鲁国。管仲看出了齐桓公的心思:“臣知道归还鲁国土地是出于无奈,我们只好从长计议。”这时,一些官员忍不住了,他们嚷(rāng)着要齐桓公毁了和约,攻打鲁国。管仲深明大义,劝说齐桓公:“毁约不行,贪图眼前小利益,求得一时痛快,后果只能是在诸候中失去信任,权衡利害,不如遵守和约,归还鲁国国土为好。”齐桓公再三斟酌后,听取了管仲的意见。不久,宋国、蔡国等纷纷背叛鲁国,倒向齐国。鲁国发生内乱,庆父杀死了鲁国国王,由鲁僖(xī)公即位,然后庆父又畏罪自杀。僖公感到孤独无助,哀叹鲁国当初不应该做出失信于天下的事。管仲审时度势,建议齐桓公和鲁僖公会盟。鲁僖公见势不妙,只好顺水推舟,与齐桓公会盟,再也不敢与齐国抗衡了。就这样,在管仲的策划下,齐桓公先后九次与诸候会盟,成就了一代霸业。??
<p style=\"margin-left: 5.25pt\">
《史记》(卷62)??
<p style=\"margin-left: 5.25pt\">
本篇成语解释:?
<p style=\"margin-left: 5.25pt\">
1.【贪生怕死】:tān shēng pà sǐ 贪恋生命,害怕死亡。?
2.【顺水推舟】:shùn shuǐ tuī zhōu 比喻顺势或乘便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