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领导大吵了一顿。有个哥们劝我不要太顶牛认死理,会吃眼前亏的。他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听后,尽管没表示什么,这句话着实打进心里去了。
中国式的智慧博大精深,我们学以致用的东西则很少。许多人学富五车,恃才傲物,却步履艰难,做任何事都有障碍,花了许多心血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是他不会变通和妥协造成的。有些人不学无术,善于投机取巧(这里非贬义),他的行为甚至一时为众人所不耻,最终还是能忍辱负重把事情办好。社会对成功者总会迁就,成功者难以受指责,因为鲜花和赞美可以掩饰一切污秽。社会上对领导者有某种传言,说他们用人之道是任人惟亲而不是任人惟贤。这就是著名领导的名言:“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在我看来,在同等学历和才干相当的前提下,可以用你也可以用他。能干者因为不肯妥协或在某种程度上去迁就别人,甚至大有怀才不遇之感,有几分瞧不起当政者,自然失去了这个机会。而另一位,能力差些,深得宠信,却不费吹灰之力地得到了这个机会,先行了一步,利用优势渐渐地超过能干者,几步走下来,能干者只能望其项背。这里有个重要的前提,人生苦短,去掉两头,只剩下中间年龄段,真正可以干事的只有几年时间,这几年倏忽一下窜过去了。我以为人生与机遇,就像大小两个咬合的齿轮,在天时、地利、人和中,恰到好处地运行,一顺百顺。一旦错位,整个运行机制乱了套,即使再次复位,机遇已经失去了。通过这些年的观察,发现一种规律,就是大凡有些本领的能干者,在某种领域或一个单位业务能力很强的人,往往不会变通,陷入众叛亲离的尴尬境地。
有位挚友,在某所大学里做行政工作。陪主管的副校长出趟国,因为能干,该副校长认为做行政工作太可惜,不能充分发展,应该回到教研室一边教学一边搞研究。单位领导因为赏识其才能,尽全力挽留。在这种局面下,是去还是留令他左右摇摆不定,谁也不好得罪。校长见做好事得不到回报,很不开心,决定如果不去教研室,就得放弃在国外的研究机会,马上回来上班。作为行政人员,取得一个研究机会不容易,当然很珍惜。哪知适逢学校机构改革,教研室自主权增大,拒绝了校长的决定。在此期间单位领导百般努力,希望他能留下来。因为同意去教研室,使直接领导不快。先是两边要人,现在是晾在半途进也不是出也不是。整个过程,被几种势力推着走。主管校长对这件事多少会内疚,如果有机会的话,也能为其补偿。如果你敢生他的气,他就会索性得罪你。但眼前的这一关怎么过,他也没辙。尽力挽留的直接领导这时也气不顺,觉得是个人才,看重了你几分,哪知还挽留不住。现在要走又走不掉,还是在手下。今后你的工作都会被审视一番,是不是出于自愿,是不是一有机会还想开溜,过去的信任被打破,变得很不和谐。尴尬不尴尬,尴尬!委曲不委曲,委曲!想发泄不满吗?在一个现官在一个现管的面前,那损失够惨重的了。或许还会一蹶不振,就是有通天之才也不会被起用,只有郁郁寡欢下去。在这种境况中,最要紧的是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至少要做一个妥协姿势,表示自己运气不好,完全不关他人的事,不会去怪罪任何人。这时妥协是要气魄的,也是要肚量的,表示把成与败置之度外,显示出一笑了之的风度。
妥协,它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以某种目的为前提的。有个能干的乡下姑娘,过去到处打工,动不动还会被扣掉工钱。后来,城里有个远房亲戚让她去做家务,平时给她买些东西,报酬比在外边打工要多。因为女主人冤她做小动作,做事便不经心,很感委屈,离开了亲戚家。离开的结果是,打工依然被克扣工资,甚至连吃饭也成问题。问其为什么不肯留下帮亲戚做家务,她说受不了亲戚的闲言碎语。这就叫人不明白,亲戚恰恰是她一点可贵的有限的资源和优势,却运用到适得其反的方向。这是一个简单的算式,只要简单地计算一下就明白:报酬不会少她的,节假日会给她买些礼品。因为在一个家庭里,饮食起居都会规律。如果待上几年,至少会给她找份工作做。至于冤其做小动作,时间一长,事久见人心,不快自会烟消云散。何况,在哪里打工不受委屈呢?她一点都不能承受亲戚的闲言碎语。看来,学会妥协也是门很深奥的学问。
学会妥协,是一门生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