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军事抗战 > 燕江铭 > 章节目录 > 第五章 对歌风流(上)

第五章 对歌风流(上)

书名:燕江铭 作者:燕山竹 更新时间:2016-05-23 10:27 字数:5680

    (一)

    贡川桃源洞,雄立在贡川镇境内桃花涧的溪水口。桃花涧发源于上坪乡龙贡村和荆坪村的高山泉眼处。潺潺流水,趵突虎跑,一泻十里,汇聚成溪。桃花涧自东向西蜿蜒倾泄,最后流过桃源洞景区而注入燕江大河。

    桃花涧幽寂深邃,像一条银色的丝带,缠绕在翠峰霞岭之间,滋养着原始生态。从古至今,桃花涧两侧的山坳里桃李树都十分茂盛。早春初令,红艳夺目;仲春时节,层林尽染;暮春之际,落英缤纷;冬至归来,又见腊梅。因而使得涧水流粉,源源不断,至今依然,故而得名。

    桃花涧的溪水,流长达十多公里。一路都是清彻见底的浅流,可以尽情地玩赏水底的黄沙、卵石、水晶、绿草和穿梭的小鱼群。所经过的两侧悬崖峭壁,可见著名的风景点迎宾潭、三蛙唤雨、神龟冥想、幽谷长潭、虎峡潭、水上一线天等天然而成的、神形兼备的、秀甲一方的奇特景观。

    桃源洞口名胜,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605年),主要由当地的两郡司马陈源湛捐资修建而成的。设有亭、台、楼、阁、桥等十余处,取名为“桃源洞口”,其喻意似涵有“从此洞口而入,即是世外桃源”之意。

    在桃源洞入口处右侧,那120米高的峭壁上,距离地面约36米高处,刻有“桃源洞口”四个醒目的巨型楷书大字。

    其景观主要有桃源洞口、锁洞桥、观音大仕殿、一线天、古井、望象台、跨虹桥、仙人棋盘、阆风台、古寨门等古迹20余处。其中“一线天”堪称华夏之冠。一道从山顶劈开至山腰的巨大狭长裂缝,据说是盘古天神开天辟地时用神斧劈出来的。裂缝高90米,长120米,修有206个台阶供人攀登。

    明朝末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先生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到此游历时,准确地记叙了这一奇观:“上辟山巅,远透山北,中不能容肩,盖之乃受,累级斜上,直贯其中。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未曾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

    如果你身在一线天里,到正午时分,若是晴空皓日,阳光直射,翘首仰望,也只可见天空一线。入照之光,如千针万芒,射入缝底,仿佛极光,蔚为壮观。

    来此游客,若斗胆入一线天探险,胖子莫过,瘦者也需侧身拾级而上。两侧刀削斧劈的石壁,晃若有同时向中间挤压的感觉,似乎要把人碾成薄饼。真令人寒气入髓,毛骨耸然。这里自古以来就流行着“人若不上一线天,枉活一世非好汉”之说。

    桃源洞天景区,主要由桃源洞、百丈岩、修竹湾、葛里、栟榈山五大风景区组成,分布在沙溪河两岸。西岸边的大龟山昂首北望,天柱峰直刺苍天,自古以来镇守江水,平安无恙。这里的丹霞地貌和绿色植被形成了碧水丹山、奇峰峭壁和翠林绿海。

    在桃源洞旁,有一座倚山临水、遐尔闻名、杆栏结构的挑脚楼——桃花源酒楼。它是桃源洞口唯一生意兴隆的旅店式酒楼。楼里上下,南来北往,客商匆匆,酒香满座,少有空闲。这座酒楼,宾至如归,一年四季供客人们享受着“贡川四品”:饮贡茶,吃贡鸡,喝贡酒,睡贡席。

    “这桃源洞有什么说道?”一位初来贡川的外地客商,一边享受着贡川四品,一边问道。

    “这处风景名胜,是明朝官员名叫陈源湛的出钱所建。他就是我们贡川人。这‘桃源洞口’四个大字,也是由他亲自书写的。再请来石匠高手,攀在那几十丈高的峭壁上,一凿一凿地刻下来。每个字有2米见方呢。来,干了这杯再说。”在一旁陪客人饮酒的贡川本地人得意地回答道。

    “干。看这四个楷书大字,既显得浑厚大气,又不失文人儒雅。真是与桃源风景相得宜彰啊!”

    “正是,正是。”本地人更加得意地说:“在四个大字下面,还另外刻有律诗一首呢。”

    “可否吟来欣赏,以助酒兴?”客商请求说。

    本地人便摇头晃脑地吟风弄月道:“介破谗岩一涧流,探奇乘涨弄扁舟。悬崖高削千寻玉,幽壑寒生六月秋。点岫烟云闲去住,忘机鸥鸟自沉浮。武陵人远桃空在,临去踌躇意未休。”本地人自鸣得意地吟诵完诗句后,又美美地自品了一口贡酒。

    “妙,妙,写得绝妙!有古有今,把桃源洞写活了。贡川古镇真可谓儒风雄厚啊!”外地客商大为赞赏。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老先生也曾历尽艰辛,来桃源洞游玩过。并著有《游桃源洞日记》。”本地人进一步夸张道:“我说古代的‘武陵人’也真是的,他们要找世外桃源,应该到这里来嘛!”

    “是,是,是。干...干杯。”外地客商听得直点头,频频举杯敬酒。你来我往,不觉得二人都有了六七分酒意。

    “干。喝...喝完酒,我陪您到...到桃源洞里去...去看桃花。”本地人说。

    “好,去看...看桃花。什么?桃...桃花?现在有...有桃花吗?”外地客商问。

    “哦不...不是看...桃花。是去爬爬...一线天。对,一线天。”

    “一线天?你能从一根线上爬...爬上天?别...别吹牛了。”

    “不...不吹牛。这桃...桃源洞的一线天,是有台阶的。”

    “有、台、阶?那...那是什么一...一条线啊。”

    “就是山上的一...一...一条大裂缝。”

    “大、裂、缝?那我也不敢爬。爬到里头,被夹、夹住咋办?”

    “你...你胆小,不是好汉。”

    “我就是...好、好汉!”

    “我们这里的老...老人都说,人若不上一...一线天,枉活一...一世非...非...非好汉。”

    “我走...走南闯北,做大...生意,从没...没...没怕过谁。走,爬...爬去。”

    “走……”

    说完,这二位酒友刚站起来,腿一软又坐下了。

    “嗨,两位大哥都是好汉。先喝碗贡茶,再慢慢论好汉吧。”酒店老板娘看二人已经醉了,就端来两碗贡茶给他们解酒。

    这位年已三十岁的酒店老板娘叫林桃媚,身着轻薄合体的旗袍,显得精明强干。她白晰妖媚,虽是半老徐娘,但却更能撩人心魄。她和几位漂亮的劝酒妹子,如春风摆柳、依依挨挨,不停地穿梭在酒客中间,更让酒楼的生意火过别处的店铺。

    自从她在这里开办酒楼以来,多少人都说:“贡川四品又多了一品,叫贡川五品了。”这第五品,可能是说她妖媚勾人,也可能是说她做的菜肴美味诱人。反正是品人品菜,各有所爱,从来没有人会认真去考证。

    酒客们一但喝得高兴,就会划起贡川的斗酒拳来:“再...一只贡鸡二个爪,三杯贡酒四杯茶;五杯贡酒喝下肚,六六大顺笑哈哈;七巧妹子来劝酒,连喝八杯也不怕;再喝九杯敢不敢,十面埋伏全趴下。再...”。

    “耶卜、耶卜(喝、喝)......”酒楼里喝酒的场面十分热闹。

    在酒楼的门外,一位卖唱的小姑娘唱起了贡酒贡茶歌:“贡川老酒贡川茶,快活神仙不如它;半只贡鸡一盘笋,八两贡酒不算啥;要逞英豪饮三斤,先喝一碗贡川茶。”

    (二)

    在中秋前的一天上午,初升的太阳被桃源洞的峰顶遮挡着,正好把桃源洞的部分景物倒映在清彻的江水里。峰顶上的望象台、跨虹桥都映在水中清晰可见。秋风阵阵吹拂,波光粼粼起舞。望象台、跨虹桥的景象,在水中就变得隐隐约约,幻影无穷,天上人间,神秘离奇。观者凝视,仿佛会有一种化身于灵霄殿,让时空错位的感觉。

    在桃源洞山顶的望江亭里,陈苏姑娘上穿素色薄纱细花轻便旗袍衫,下穿浅蓝布宽脚裤,光脚穿墨绿绣花布鞋,轻便的着装,把她苗条身材的曲线恰到好处的衬托出来。她把头上黑润的长发扎成一束,像马尾一样垂散在胸前。白嫩细腻的皮肤,有如出水芙蓉。

    她微笑着双手抚握着胸前的长发,面对清彻的燕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歌:“哎——,沿岸垂柳青,劳燕穿柳径。双双衔泥垒新窝(来),日夜相依颈。阿哥身伟俊,犁耙多耕耘。伐木射虎是英雄(来),勇敢人人敬。阿妹挑水勤,扭腰步履轻。妹想阿哥恒下心(来),甘泉滴水盈。白米出篁芯,捞饭粒晶莹。举案齐眉粗瓷碗(来),恩爱有深情。”

    婉转的歌声,环绕过望江亭上的横梁,飘荡在秀丽的桃源洞山涧,引来了一位砍柴的年轻人。他叫石大木,头戴竹叶斗笠,穿一身黑色土布衣裤,脚穿稻草鞋,腰系方木鞘,鞘中插一把砍柴刀,手持一条长长的铁尖木冲担,走进了亭子。

    “苏妹,你唱得真好听。”石大木说。

    “大木哥,你真坏,偷听人家唱歌。”陈苏从直挺的鼻梁中轻轻地哼了一下,稍微仰起尖细的下巴,假假地表示着不愉快。但她那微笑的黑睫毛里的大眼睛和微启的红润润的嘴唇线条,都表示出了欣喜。

    “偷听人家唱歌是坏。可我是在听你唱歌的呀!”石大木笑着说。

    “我说不过你。你怎么来了?”

    “我在后山上砍柴,听到你的歌声,就被吸引过来了。你怎么一个人到这里来唱歌,碰上老虎怎么办?”

    “我才不怕呢。老虎从来不咬唱歌的人。再说还有你在身边嘛。对了,明天就要中秋节对歌了,你会来吗?”陈苏抿着嘴,双手抚弄着自己的长发束。

    “来。我一定会来抢花魁的。”

    “那我一定等你。”

    (三)

    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蓝天映水。雄伟的大龟山,好似一只巨灵神龟,高高昂起耸入云天的头,看护着桃源洞和栟榈潭间水平如镜的宽阔江面。此时,江面上画舫横行,舟船竟渡,木排串流,竹筏穿梭,彩旗飘动。贡川镇一年一渡的中秋大墟将在今天举行。

    关于贡川镇的中秋大墟,那是显示勤劳勇敢的贡川人,大半年劳动下来收获多少与好坏的一个大卖场。同时也是贡川年轻人对山歌比文采,论武功比技艺的场所。更是少男们一决高下赢得少女芳心的最好时机。

    大墟分两个地方举办。在古镇中有一条由长石板和大卵石铺就的街面官道通贯全镇。道路两边酒店、药铺、茶楼和各种商号沿街排列。在那里,主要是进行商品买卖活动,称“物集”。而在栟榈山这里,主要是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称“艺集”。

    所谓栟榈山,因其生长着许多亚热带的栟榈树而得名。其树形如伞,美似华盖,幽雅宜人,最适合情人相会于下。栟榈山有12美景:降仙台、马埒石、烂柯石、射垛峰、狮子峰、天柱峰、小门石、石龟岩、养素庵、接仙桥、集仙岩、步云台等,更是令看客浏连忘返。

    每年在栟榈山这里,主要是举行对歌和比武。但大墟的最好看之处,却是“贡席竞渡”比赛。吸引的看客最多,现场的气氛也最热烈。大墟是以“贡席竞渡”比赛的冠军决出后,现场气氛达到最高潮时结束,历时约一个上午。

    关于“贡席竞渡”的比赛由来,有这么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据说达摩和尚轻功了得,立在一张芦苇席上,就能东渡黄河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法。到明朝时期,福建南少林寺的一位武林高僧,在中秋时分从贡川栟榈山的养素庵到桃源洞的观音大仕殿去拜访,也是站在一张贡席上渡过沙溪河的。此后,人们为了崇敬这位高僧的武功,就在每年中秋大墟时,开展“贡席竞渡”的比赛,渐成传统,直到清末。民国以后,因贡席不再作为皇家的贡品,制作工艺失传,“贡席竞渡”的活动也就不知何时便自然消失了。

    当年的贡席与今不同,质量上分二种规格。一种是普通的凉席,厚约三分。另一种其实是毡席,冬暖夏凉,不用换季,质量天下第一。毡席厚达一寸,宽五尺,长六尺。若漂浮水上,可卧一人不沉。皇家要的贡席,就是这种毡席。当时曾经流行着“延平枕头贡川席,浮流姑娘不用挑”的民谣。说的就是贡川不但贡席的质量第一,就连贡川的姑娘也是个个漂亮,都不用挑三捡四的。

    关于贡川福地,曾经还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某外地来贡川做生意的人对贡川本地人说:“我很羡慕你们贡川人。”

    “为什么?”贡川人问。

    “因为我追求的贡川美女在拒绝我时说:你不是生在贡川。”

    “为什么?”

    “因为我进老葛口酒店吃饭时,问老板这个问题,老板也说:你不是生在贡川。”

    “为什么?”

    “因为我玩桃园洞时,问本地游玩的人这个问题,本地游玩的人也说:你不是生在贡川。”

    “为什么?”

    “对,为什么?我在问你呀。”这个外地人也反问总在说“为什么”的贡川人。

    这时,那个贡川人终于自己回答道:“因为你不是生在贡川。”

    “为什么?”外地人也一再反问。

    “没有这么多为什么。就因为你不是贡川人。贡川人都知道:生在贡川取美女,长在贡川吃贡鸡,青春美丽饮贡茶,生了孩子喝贡酒,晚上睡觉有贡席。”

    “哦,原来如此!”外地人终于明白了。

    (四)

    中秋节这天清晨,贡堡攀龙门前的铁索浮桥上,沙溪河两岸百姓挑着各种赶墟的东西来来往往。虽说今年年景不好,田里的收获少了很多,但山上的收获却给勤劳的农户们有一定的弥补。

    顺着攀龙门前的长大条石台阶拾级而上,穿过高大的城墙拱门向贡堡内望去,两侧木楼砖房,人影绰绰,熙熙攘攘。贡川镇上唯一的一条百米多长的主街道,两边还是摆了一些东西,有月饼、猪肉、鱼摊、活鸭和各种山珍野果等,就是不见贡鸡。

    今天,镇里的物集买卖清淡。攀龙门和贡堡其它各门的石墙上,都张贴着镇公署的布告:“自今日起,奉旨征收贡鸡贰仟只、贡酒贰佰坛,贡席贰佰张,贡茶贰佰斤,玉兰笋干贰萬斤。凡本镇乡绅民户,按人口分摊,有物出物,无物者每口折银叁元,均不得免。大清贡川镇公署印,宣统三年秋吉日。”

    在布告前,有许多百姓围观,怨声载道:“今年遭受了大灾,所收无几,本来就不够生活,再交这么多贡品,百姓该怎么活呀?”

    “就是,就是。官府不来救灾,反而前来搜刮百姓。”

    “这是什么世道。不交,不交。”

    “反了,反了。”人越聚越多。

    一队清兵气势汹汹地赶来,围观的百姓们被强行驱散。不少前来赶墟的乡民见此情景,有的挑起米箩,有的挑起山货,离开贡堡走了。

    老葛口酒店的林老板,从街头走到街尾,再从街尾又走到街头,来来回回好几趟,就是没买到贡鸡。往年中秋节,贡鸡可比比皆是。他抬头看看太阳,日已近午,街场上的人逐渐稀少。无奈之下,只好买了几只鸭子,准备提回酒店。

    这么大的墟场,竟没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心里提不起精神,一路上只顾低头走路,不小心碰翻了路边小摊的一个装山货的筐篓,受到摊主好一阵埋怨。林老板一个劲儿地赔了不少好话才算作罢。

    他无奈地摇摇头,心里想:“中秋节没有贡鸡,可是不吉利呀!(当地人把鸡与吉谐音同看)难道前天在自己店里喝酒的那几位老朋友,说怪风吹倒黄龙旗,就是要改朝换代的预言,真的要应验了吗?”

    贡堡延爽门外,胡贡溪清彻的山泉水,通过长长的水槽,流进水斗里,推动着巨大的水轮车,抬起长臂石杵,砸进石臼,舂出雪白的酿酒糯米来。水轮车傍,依山而建的院房,门上挂着“葛口贡酒厂”的招牌。几个酒作师傅,正从一个阴凉的山洞里,抬出一坛坛贴着“贡酒”字样的酒坛,整齐的排放在酒厂院子里。有十几个清兵正看押着这一百坛贡品。

    镇子里,在贡席厂的大院内,100张贡席整齐叠放着,散发出非常清香爽神、诱人一睡的气息。工人们正在把一张张厚实精美的贡席,分2张一叠,卷起来扎扎实实地捆成一捆。

    以上这些贡川独有的特产,过去年年都被作为贡品运走。今年又将怎样运往京城去呢?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