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军事抗战 > 燕江铭 > 章节目录 > 第六章 贡席竞渡(上)

第六章 贡席竞渡(上)

书名:燕江铭 作者:燕山竹 更新时间:2016-05-23 10:30 字数:6220

    (一)

    燕江边的栟榈树郁郁葱葱。在栟榈潭河滩上的步云台边,新建立了一个用杉木柱子和马尾松枝搭成的木头大牌坊。左右两根粗大的木柱子上,挂了一幅长对联。上联:五张席七张席一片席,席席争先恐后。下联:六个人八个人一群人,人人奋勇当先。横批:贡席竞渡。

    步云台前,摆着一张桌子,桌上的托盘里放着100块银元。桌子前的平地上摆了50斤一坛的贡酒。另外还拴着一头肥猪。这是今年“贡席竞渡”比赛的全部奖品。奖品都是镇上大户们赞助的。每年比赛,除固定奖励一百块银元和一坛贡酒外,另外就是按生肖年份的名称,额外嘉奖一个生肖品做为吉祥物。今年是辛亥年,属相是猪,所以要额外嘉奖一头活猪。如果生肖品不能奖励活物的话,就奖励一个用面蒸熟的生肖代替。

    说起这“贡席竞渡”比赛,虽说是贡席能浮起一个人来,但那也只是短暂的时间而已。它毕竟不是木板做的,浮力大,不透水。毡席虽比凉席厚实,但是为了夏凉冬暖,必须通气良好,不可能做成密不透风的样子。干燥的贡席刚入水时,浮力尚可托起一个平卧的成年人。但时间稍长,也会因吸水饱合超重而沉入水里。参赛者技巧好的前进快,技巧不好的只会在原地打转,人还会掉进水里。因此,参赛的人都必须把握好姿势,奋力划水,尽量克服水对贡席的阻力,用最短的时间尽快划到画舫边,再被船上的人拉上船才行。而且,必须水性要好,会游泳,以便贡席下沉时能游回岸上。平常的人要是想站立在贡席之上,那只是妄想,片刻之后就会席卷而沉。所以,每年比赛时,绝大多数参赛者都会半途而废,极少有幸运者能划到画舫边。所谓的“状元”夺魁者,也只是划在最前头的,而且是最后一个沉入水中的人而已。比赛往往都是过程竟争激烈,动作搞笑逗人,胜负未知难料,结果非常难堪。这也正是“贡席竞渡”比赛的媚力所在,年年都要办的一个重要原因。

    来到步云台前的江边,这里已经站有30多个年轻人。贡席竟渡的距离如同往年,是从岸边到停在江中的画舫舷边,约有三十米远。这些年轻人都短衣、短裤、赤脚,手托自家带来的毡席,正在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只等现场主持人红旗一挥,便要展开贡席竟渡。

    竞赛虽然还未开始,不服输的年轻人的嘴巴却早已比赛开了。他们手托自家带来的毡席,你看我的,我看你的,比着质量。

    林公子:“刘公子,你家的贡席不如我家的好。今天我一定要把状元抢到手。”

    刘公子“:那不一定。我比不过你,赖公子可不一定会输给你吧。他家的贡席足有一寸多厚呢。”

    赖公子:“今天我唱歌不如你,贡席竟渡我一定要赢。”

    林公子:“你看,我的贡席比你的还好,今天我是赢定了。”

    赖公子:“我也一定志在必得。”

    刘公子:“那你俩打个赌,谁赢了谁就取陈苏做老婆,输的不准耍赖。我做公证人。”

    林公子、赖公子二人双击掌。二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这时,画舫上一声炮响,岸边的主持人把手中的红旗一挥,30位年轻人争先恐后地把贡席平放水面一推,接着用一个青蛙入水式一跃,就平身扑在自己的贡席面上。他们随即用双手当桨左右划水,两脚奋力地拍打着水面,使原本平静的江面上泛起了一片白色的水花。比赛在激烈地竞争中开始了。

    岸边上只剩下石大木一人尚未出发。他肩托卷席,并不急于下水。这时,经过一阵激烈地竞争,前面下水的人已经先后拉开了距离。近的离岸只有三五米,远的已有二十几米,排成了一条长队。

    观赛者一:“大木,你傻啦?快下水呀。”

    观赛者二:“石大木,你个子太高,下水就沉,认输了吧。”

    观赛者三:“怎么还不下水呀?再不下水,今年的花魁就要被别人抢走啦!”

    观看比赛的人群里发出了一阵笑声。这时,陈长兴焦急地跑了过来,他急声说:“大木哥,快下水呀。我姐在看着你呢。”

    石木木脸带微笑,转头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的陈苏。她此刻也正用期待的眼神看着石大木。眼看最前面的贡席已经越划越远了。石大木瞅准时机,他先是后退几步,深深吸几口长气沉入丹田。再挺胸收腹,猛地把全身之气上提,两腮隆圆,鼓起勇气,突然起动双腿,运起燕子三抄水的轻功,向前奔跑几步,左脚点地奋力弹起射向前去。将要落下,右脚正好在较近的一张贡席上轻轻一点,便又弹起射向前方。如此左右交替,如蜻蜓点水般,眨眼间就跃到最前头的一张贡席上方。他再用脚一点又腾空而起,顺势而为地把肩上的贡席向前抛出。贡席平展地向前飞出了好几米远便浮在了水面上。他双臂前伸,伏身如青蛙入水似的向前一扑,人也恰在此时扑在了席面上。

    “啊!”陈苏看得惊心动魄,担心得差点叫出声来,双手紧张地抓住身边胖姐的胳膊。她的“啊”字刚到嘴边,见石大木已然平稳落在了贡席上,一颗提得高高的心才放了下来。她“啊”字的尾音也就立刻咽回到肚子里了。

    胖姑娘:“苏妹,看把你担心的。脸都吓白了。”

    姑娘一:“别说陈苏了,你刚才不也是瞪眼张口的样子吗?”

    姑娘二:“谁说不是呢。姐妹们都吓呆了。石大木的动作也太惊险了。”

    胖姑娘:“快看,快看。”她激动地用手指着水面。

    这时,贡席又借着石大木的向前扑冲之力,最后再向前漂了几米,已经接近画舫的船舷边上了。只见石大木平伏在贡席上稍停片刻,双手左右紧划了几下,随即收缩身体如猫弓之势。再用一个猫跳,“嗖”的一下就跃上了画舫的前甲板。他伸手从迎上前来的镇长李聚财手中接过一柄锣锤,照着船头锣鼓框架上的一面大铜锣的中心重重一敲。“哐”的一声铜锣响过之后,即表示冠军决出,比赛结束了。

    两岸围观看热闹的千百人,都被石大木高超的轻功绝技惊呆了。陈苏和陈长兴姐弟俩更是惊喜。当人们从惊奇中清醒过来后,一下子就暴发出了雷鸣般的欢呼声。

    老者一:“贡席渡仙,轻功神技。贡席渡仙,轻功神技啊!今日一见,大开眼界。方知老辈们传说当年南少林武术高僧,用贡席渡江的轻功绝技一点不假。”

    老者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惊世骇俗,真是惊世骇俗啊!”

    老者三:“贡川过去只出过文状元。今日得见武状元了。我们老葛口真可谓藏龙卧虎之地啊!”

    这时,画舫开始一边慢慢地向岸边靠拢,一边把还在水中扑腾的参赛者一个个拉上了船。不一会儿,船就靠上了步云台。坐在船上的太监和县长也显得很高兴。

    贾太监:“贡川这个小地方还真是藏龙卧虎呀。不但出美女,还出武林高手。本钦差今儿个高兴,加赏状元五十块大洋。”

    县长:“既然钦差大人高兴,本县也加赏五十块大洋。”

    李聚财:“多谢二位大人奖赏。管家,快去再加上一百个大洋。”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骂道:“哼,面子你们做,钱让我来掏。真把我当冤大头了。”

    管家:“是。”走去又放上了一百块大洋。

    李聚财故意地提高了嗓门叫道:“来呀,请今年贡席竟渡的状元上前领赏。”

    这时,石大木已经换好了干衣,披红挂彩,走上前来礼道:“草民,石大木前来领赏。”

    李聚财端起装有二百块银元的托盘高声叫道:“承蒙钦差大人和知县大人对贡席竟渡状元的特别抬爱,两位大人今天高兴,各又另加五十块大洋的特别奖励。加起来,一共是二百块大洋,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呀。石大木接赏吧。”听他说话的口气,好像极不愿意似的。

    石大木接过二百大洋的托盘。谢道:“谢过钦差大人和知县大人的特别奖赏。也谢过镇长大人。”

    说完,他把托盘交给陈苏,自己再打开刚获奖的贡酒坛盖子。陈长兴和几个兄弟拿来几摞酒碗,一一倒上贡酒并递与在场的各位大人和乡亲们。

    石大木高举一碗酒说:“这第一碗酒先敬列位大人的抬爱、众多父老乡亲的支持和各位参赛弟兄的谦让,我先干为敬。”

    众人:“干。”

    石大木再端上两碗酒,来到陈苏的面前,递上酒说:“这第二碗酒,我敬今天的花魁。”

    众人:“好噢。”

    此时,站在较远处的贾太监和李聚财妒忌地直摇摇头。贾太监眼睛死死盯着陈苏说:“可惜了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

    李聚财自语道:“太可惜了。我怎么没能早点发现这位大美女呢?”

    贾太监悻悻道:“谁让你是个官迷呢。算了罢。天涯何处无芳草嘛。”

    这边,陈苏接酒在手,脸露红霞,低头轻语:“快别胡说。我可不会喝酒。”

    众人起哄:“干,干,快干。”

    石大木眼睛期待着。陈苏抬眼看了一下石大木说:“那好吧。”

    她先用手抚了一下脸上的美发,再用双手接过酒碗对众人大声说:“好。那我就借这碗酒,回敬今天的夺魁勇士。干!”陈苏与石林峰碰碗干杯。

    众人:“好噢!”

    石大木又端着两碗酒走到陈常兴的面前说:“我这第三碗酒,敬我的好兄弟。”陈长兴接酒在手说:“大木哥,我酒量不行。”

    石大木:“喝吧,没事的。今天真要多谢谢你。”

    陈长兴忙说:“别谢我,别谢我。”

    石大木:“平时我向你学文,你向我学武。习文练武,都要用酒来助兴的。”

    陈长兴:“那好,我喝。”

    喝过贡酒,时间已近正午。众人渐渐散去了。石大木说:“长兴,我和你姐到十二景去走走,有劳你帮我把奖品运回去。”

    陈长兴高兴地说:“行。状元君。”

    他高兴地答应下来,接过石大木递来的装了200块银元的包袱,挂在肩上。再把那头肥猪奖品牵上了一只小船,顺水向贡堡划去。小船上不时地传来陈长兴用山歌调唱的古老歌词《栟榈踏沙行》:“山巘(巘音读眼)琅玕,溪横绿玉,樵歌声断渔歌续。石屏风隐读书岩,算只少武夷一曲。贝叶伊蒲,黄花翠竹,老僧受用清闲福。任他二十四中书,止一觉黄梁梦熟。”

    小船在悠扬的歌声中渐行渐远了。

    (二)

    一条游览栟榈潭十二景的幽静山路。石大木与陈苏肩膀相依,缓缓地向着栟榈潭十二景漫步而上。

    陈苏:“大木哥,你刚才话挺多的,现在怎么不说了?”

    石大木:“我在想,明天就去你爸家和你亲爸两家提亲去,怎么样?”

    陈苏:“这么着急?”

    石大木:“不急不行。你没见刚才那帮对歌的小子们,一个个都像乌眼贡鸡似的。我担心久而生变。”

    陈苏:“你担心我?”

    石大木:“不是。我担心你陈爸。怕她再变卦。”

    陈苏:“陈爸已经认我做陈家的闺女了。不再是媳妇了。”

    石大木:“媳妇也是女儿呀。”

    陈苏:“反正我是吞下称砣铁了心,非你不嫁!”

    石大木:“这我知道。我也非你不取。不过,总是先下手为强嘛。我们可不能再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晚了就后恢不及了。”

    陈苏:“那你准备怎么去下聘礼呢?”

    石大木:“用100块银元先去你陈爸家下聘。再用100块银元去你亲爸家下聘。行吗?”

    陈苏:“你把银元都聘光了,那我们今后怎么过?”

    石大木:“别担心,我早就想好了。我拜你亲爸苏老中医为师,学医治病,总能养活我们的。”

    陈苏:“你可别想。我爸的医德虽好,医术虽高,但他的规矩可是传男不传女的。”

    石大木:“我不就是男的吗。”

    陈苏:“别急,还有下一句,是传内不传外。”

    石大木:“这也难不倒我。你亲爸没有儿子,孤老一人。我父母双亡,独苗一根。结婚后,我就当苏家的儿子,这不就成了嘛。”

    陈苏感动地久久望着石大木说:“那太委屈你了。”

    石大木:“一点也不。只要有你在我身边就行。”

    他俩一路走,一路说,不觉得就来到了降仙台。降仙台的石壁上刻有一首前人描写此景的七绝诗:昔日神仙到此台,台前踪迹绝尘埃。清风明月空遐想,妙节幢幡去不回。

    陈苏:“大木哥,你说神仙真的来过这降仙台吗?”

    石大木:“神仙来过没有我不知道。但我总觉得你就是天上下来的仙女。”

    陈苏:“我可比不得什么仙女。我只愿跟你做个相夫教子的村妇,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就很满足了。走吧,别在这里清风明月的瞎想了。”

    这时,秋阳已经西斜,二人来到了养素庵,一座清雅的小道院。他俩在一处树下的石凳上坐下休息。

    石大木:“苏苏,你今天真美。”

    陈苏:“别胡说。”

    石大木:“真的。你的脸彤红,格外娇嫩。”

    陈苏:“你是不是喝醉了?平时从没听你这么夸过我。”

    石大木:“是醉了。不过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陈苏:“快别说了。真要羞死人了。”

    石大木:“苏,我今天才知道什么叫秀色可餐了。来,让我亲一口。”

    他说着就把陈苏揽入了怀中。陈苏紧张地闭上双眼,嘴唇微启。这时,不远处的竹林后面传来了人声。

    石大木:“好像有人来了。”

    陈苏:“你真坏!”她旋即立起身来,紧紧拉着石大木的手,一阵风似地钻进了茂密的草窝子里去了。

    (三)

    中秋节这天下午,贾太监在李聚财的陪同下,游玩了栟榈山十二景后,驾船划入了桃花山涧。贾太监用手指着桃源洞峭壁上“桃源洞口”那四个大字说:“这峭壁上刻的是楷书体吧。”

    李聚财应答:“是楷书。”

    贾太监:“是哪个乡下秀才写的?”

    李聚财:“是本地明朝举人陈源湛写的。”

    贾太监:“是举人啊。举人也敢到处乱写?我还以为至少也该是个进士吧。”

    李聚财:“陈源湛当过两郡司马。”

    贾太监:“我说呢。原来是个武夫。贡川号称大儒里,怎么也不该在石头上刻楷书吧。应该刻上魏碑体才是正题儿。”

    李聚财:“公公大才,见识独到。我一定叫人改刻上魏碑体。”他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说:“真会乱点鸳鸯谱!”

    贾太监:“算了罢。反正在这个小山沟里,也没多少人来看。还是留着吧。”

    李聚财:“公公真是才高大度,让属下钦佩不已。”

    贾太监:“行了。这桃源洞眼下没有桃花,一线天也没啥爬头儿,再换个有意境的地方去吧。”贾太监激扬文字,乱点鸳鸯谱,被李聚财捧得飘飘然,玩兴大发,意犹未尽。

    贾太监又在李聚财一拨人的簇拥下,一路四处游玩了贡川八景的双峰晴雪、云起象峰、雨飞龙水、岩挂清泉、峰环翠竹、慧照禅林、佛阁临津等,最后来到了八景之一的五港春涛。

    贾太监的兴致达到了高潮。他指着一块刻有明朝时期名叫官荣的朝廷官员所题七言诗句的石壁,摇头晃脑的吟道:“正源浩浩涨溪来,石坎中分五港开。溅沫当空翻瑞雪,怒涛终日吼狂雷。行人只解津头望,画史那堪笔上猜。”

    当吟到“行人只解津头望,画史那堪笔上猜”之句时,太监停顿了一下,若有所思,接着继续吟诵:“借问滔滔向东去,年光流尽几时回?”念完诗句,太监半晌不语,心情好象有所不快。

    李聚财察言观色,立刻发现了这细微的表情变化。立马说道:“公公大才,吟诗的气魄胜过当年苏东坡老夫子。”

    贾太监面对眼前波澜不惊的五港之秋水,触景生情、大发感慨的说:“唉,你还太年轻。可知古人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万事休啊!我已年近半百,身如阉割过的公狗,不男不女的一事无成。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是上对不住父母,下无颜以对呀。”

    贾太监说着说着,尖细的嗓音变得哽咽沙哑了,便故意放大声音,重复吟出官荣诗句的最后二句:“借问滔滔向东去,年光流尽几时回?”吟诗完,他偷偷背过身去,掏出放在腰间的手帕拭去泪水。

    见此突变的情形,李聚财心想:“这没用的东西,也真会猪鼻孔插大葱——装象。”可嘴上却说:“钦差大人公务了一天,一定是累了。请回吧。”

    (四)

    这一行人沿着进士巷来到了镇上的“笋帮公栈”。这是一座坚固耐用的青砖瓦房,门额上阴刻着“笋帮公栈”四个大字。门厅上方悬挂有清朝乾隆年间所立下的“正直无私”的大牌匾。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地面是用青灰色的长方砖斜铺而成,线条清晰对称。地面正中镶有一块40厘米×65厘米见方的光面石块,名为“公平石”。

    笋帮公栈的院子里,笋干贡品堆积如山,正有不少挑夫在内干活。李聚财指着一大堆笋干说:“有请公公核察,这是10000斤上好的明前玉兰片笋干。”

    “嗯,看上去还不错。听说,这里可是东南各省最大的笋干集散地啊。”贾太监夸道。

    “公公过奖。这笋帮公栈是在大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成的,已经历过265年的商业交易。由门厅、大厅、东西廊房和厨房组成,可供笋帮人员食宿。这门厅上方,还挂着乾隆年间立下的‘正直无私’的牌匾。”

    二人走进大厅,李聚财指着正中那块光面石说:“这是公平石”。

    太监一听可不乐意了:“哼,对着石头说公平,可有谁对我说公平呢?”

    “公公息怒,公公息怒。今晚上,我请公公到桃花源酒楼喝花酒,一定让您觉着公平。”

    贾太监立刻转怒为喜说:“那就上轿快走吧。省得让人在这儿总感到不公平。”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