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石国王子逃出生天后,挑拨西域一些部族仇恨高仙芝,并向大食国借兵,大食国也想乘机扩张,他们于是联合军队来进攻大唐安西四镇。大食又称阿拉伯帝国,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阿拉伯帝国历经了四大哈里发时期。661年,大食贵族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穆阿维叶将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成为了帝国的君主,令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开始进入鼎盛时代,于是不断扩张领土和势力,747年,阿拔斯的后裔阿(艾)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释奴阿(艾)布.穆斯林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穆斯林,于750年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艾布·穆斯林全名艾布·穆斯林·阿卜杜·拉赫曼·本·穆斯林。波斯呼罗珊人,关于他的出身,有几种说法,最可信的说法是,其出身于波斯血统的奴隶家庭。据传艾布·穆斯林为什叶派的追随者,信仰虔诚,精明强干,精通武略。后在麦加朝觐时,与伊拉克阿拔斯族人建立了联系(还有一种说法是741年,短期被囚禁的阿拔斯伊玛目使者在狱中会见了艾布·穆斯林,并安排其出狱),艾布·穆斯林参加了“阿拔斯传道会”,成为传教师。743年,艾布·穆斯林被阿拔斯人首领伊布拉欣·穆罕默德委派到呼罗珊,进行反对伍麦叶王朝的宣传和组织活动。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杀倭马亚余党。阿拔斯王朝旗帜多为黑色,故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
大食国不断把势力伸向西域(中亚),西域俱密王那罗延、康王乌勒加、安王笃萨波提(中亚布哈拉)皆上表言:“为大食所侵掠,乞唐救援”。康国表文称:“与大食争战已三十五年,六年以来,以众寡悬殊,力不能敌。献好马一,波斯骆驼一,乞望援助”。俱密王且表请:“处分大食"。安国要求相同。黑衣大食势力不断东进和大唐势力在里海一带相遇,高仙芝获知此事后,心中不安,遂上报朝廷,请求出兵抗击大食。唐玄宗平息了小勃律国与攻破石堡城后,乃下令高仙芝亲率汉、蕃兵三万攻打大食,令李嗣业为副将,段秀实为别将。
唐军一路横扫,深入大食国境七百余里,到怛罗斯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江布尔城),大食国统帅阿(艾)布.穆斯林与石国王子怂恿的西域一些部落组成的十万大军已经列好阵势等待唐军。高仙芝令李嗣业和段秀实压住阵脚,双方战鼓雷鸣,高仙芝怒对大食军队首领阿(艾)布.穆斯林说:“你们为何要侵犯我大唐的领土?”阿(艾)布.穆斯林怒说:“此乃弱肉强食年代,强者据之!”高仙芝大怒,一声令下就率军冲杀,李嗣业一马当先连砍敌军数将下马,大唐将士以一当十,双方激战五日,未见胜负。就在双方相持的重要时刻,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突然叛变,与大食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唐军被冲散,高仙芝和李嗣业、段秀实带领几千残兵乘夜逃跑。当时情况紧急,李嗣业与高仙芝谋划说:“大帅率兵深入敌境,后无援兵,大食军乘胜进攻,他们其他各族军队也将勇猛敢斗,我和您都前去战死了,谁来报效国家呢?不如退守白石岭考虑退兵。”高仙芝说:“本帅正召集被打散的军队,明天再和他们交战。”李嗣业说:“大势已去,不能坐等杀头。”于是立即赶去扼守白石岭。
时,路狭窄,步兵和骑兵一个跟着一个前进,突然遇上拔汗那先退逃的士兵,拔汗那的辎重堵住了唐军道路,唐军不能过去,李嗣业大怒说:“给本将军让开。你们这些贪生怕死之徒,打仗先退,葛罗禄更加可恨,临阵倒戈背叛大唐,搞得我唐军失败。”于是手拿大棒一阵狂杀,拔汗那的士兵和马匹被打倒的有几十上百,拔汗那的军队被吓跑,高仙芝等人才得以返还。
唐玄宗听闻怛罗斯之战失败,立即解除高仙芝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召高仙芝入京任右金吾大将军,令王正见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为副使。高仙芝奏报了李嗣业的功劳,唐玄宗提升李嗣业为右金吾大将军,留任疏勒镇使。
753年,阿(艾)布.穆斯林经艾布·阿拔斯准许率旅队到麦加朝觐,并以哈里发代表人的身份出现。754年,艾布·阿拔斯去世,其弟曼苏尔继任哈里发,其叔父阿卜杜拉·阿里争哈里发职位,曼苏尔令艾布·穆斯林率军将其击败于奈绥宾(今土耳其纳西宾)。因阿(艾)布.穆斯林在波斯和中亚的势力日增,曼苏尔深为猜忌,遂调其改任埃及总督,阿(艾)布.穆斯林拒不接受新的委任。
由于惧怕唐朝安西都护府在西域强大军事实力,加上大食内部问题勾心斗角以及地理遥远因素,大食已经无力向东进攻。大食与大唐于是谈判和好,丝绸之路于是再次开通,两国人民大受其利。755年,曼苏尔宣召阿(艾)布.穆斯林回京,在阿(艾)布.穆斯林抵达时被以图谋反叛之罪,惨遭杀害。被杀后,阿(艾)布.穆斯林在呼罗珊的追随者,以其名字为号召,举行过多次起义,均遭镇压。
李林甫兴大狱,撼东宫,诛不附己者,与王鉷狼狈为奸。王鉷又厚诛敛,向天子意,人虽被免除贷款,鉷更奏取运输费,转异货,百姓间关输送,乃倍所赋税。又取诸郡高户为租庸脚士,大抵赀业皆破,督责连年,人不赖生。唐玄宗在位久,妃御服玩脂泽之费日侈,而横与别赐不绝于时,重取于左右库藏。故王鉷迎唐玄宗旨,岁进钱钜亿万,储禁中,以为岁租外物,供天子私帑。唐玄宗以王鉷有富国术,宠遇益厚,以户部侍郎仍御史中丞,加检察内作、闲厩使,苑内、营田、五坊、宫苑等使,还兼陇右群牧、支度营田使。王鉷时领二十馀使,中外畏其权。于第左建大院,文书丛委之,吏争入求署一字,累数日不得者。天子使者赐遗王鉷相望,王鉷声焰薰灼。唐玄宗宠任王鉷仅次于李林甫,而杨国忠不如也。
王鉷进封太原县公,兼殿中监,为中丞,与杨国忠同列,李林甫推荐王鉷为大夫,故国忠不悦。王鉷弟户部郎中王銲见哥哥位高权重,妒忌不满,于是与邢縡善。邢縡,鸿胪少卿子也,以功名相期,王鉷因銲亦交邢縡。李林甫子李岫为将作监,供奉禁中;王鉷子王准为卫尉少卿,亦斗鸡供奉,王准每谑岫,李岫常被王准欺负。万年尉韦黄裳、长安尉贾季邻常于厅事贮钱数百绳,名倡珍馔,常有备拟,以准备给王准所需,又于宅侧自有追欢之所。
王鉷与弟王銲召术士任海川游其门,问其相命,说:“我们家有王否”。海川震惧,潜匿不出。王鉷惧泄其事,令逐之,至冯翊郡,得海川,诬以他事杖杀之。定安公主儿子韦会任王府司马,闻之,话于私庭,乃被侍儿说于雇工。雇工有人与韦会不和者,告于王鉷,鉷遣贾季邻收韦会于长安狱,入夜缢之,明辰载尸还其家,对公主和驸马说:“韦会虐待雇工,被长安尉抓进牢里畏罪上吊自杀”。定安公主和驸马王同皎悲伤异常而不敢告诉唐玄宗。会皇堂外甥,韦会的同母异父兄王繇尚永穆公主,也惕息不敢言。
四月,邢縡与王銲谋说:“国家开始糜烂,连你兄长和李林甫这样的奸诈小人都可以掌握朝政,我们不如引右龙武军万骑烧都门、诛执政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等发难,再立太子为帝,说不定朝政就归我们了”。王銲大喜,赞成邢縡的计谋,于是暗中招聘兵马。
邢縡与王銲发难前两天被人告发,唐玄宗召王鉷付告牒通缉谋反者。王鉷知道弟王銲与邢縡连坐,故缓其事,但督两县尉捕抓一些零星小贼。长安尉贾季邻遇王銲于路,銲对季邻说:“我与邢縡有旧,今反,恐妄相引,君勿受。”县尉捕快既至,邢縡与其党持弓刃突出格斗,王鉷与杨国忠继至,邢縡党相语说:“不可伤王大夫的人。”官军或白国忠说:“贼徒私下有记号,不可与战。”会高力士以飞龙小儿甲骑四百至,斩邢縡,尽禽其党。
杨国忠奏王鉷与邢縡、王銲谋反,唐玄宗不信,李林甫亦为王鉷言,唐玄宗原谅王銲不问,然欲王鉷为王銲请罪,玄宗使杨国忠讽之,王鉷良久说:“弟为先人所爱,义我不欲舍其而谋存。”唐玄宗闻颇怒,而陈希烈固争说:“王鉷兄弟谋反,当以大逆论处”。王鉷未知,方上表自解,唐玄宗于是诏希烈审讯王鉷。有司不肯通奏王鉷。王鉷见李林甫,林甫说:“大事去矣。”俄而王銲至,杨国忠问说:“你兄王大夫是否与你一起谋反?”未及应,侍御史裴冕叱王銲说:“皇上以王大夫(王鉷)故给你封官五品,君为臣不忠,为弟不谊。大夫(王鉷)岂与反事乎?”杨国忠愕然说:“如果有,固不可隐;如果你兄长没有与你串通谋反,不可妄语。”王銲乃说:“兄不与。”狱吏具奏唐玄宗,杨国忠奏称:“王鉷也曾参与密谋李林甫暗中帮助王鉷。”唐玄宗大怒说:“谁可作证?”杨国忠说:“宰相陈希烈可以作证。”唐玄宗问陈希烈,陈希烈则从旁作证。唐玄宗大怒,下诏:“王銲杖死,王鉷赐死三卫厨,王鉷诸子悉诛,家属徙远方”。李林甫虽未获罪,也被唐玄宗疏远。
有司籍王鉷第舍,数日不能遍,其豪宅至以宝钿为梁柱,引泉激溜,号“自雨亭”,其奢侈类如此。王鉷兄王锡,先前见诸弟贵盛,叹息说:“富贵则豪奢,豪奢则骄横,骄横的结果就是亡族。”于是不肯做官,王鉷强之,为太子仆。至是,贬东区尉,死于道,时人伤焉。初,王鉷附杨慎矜以为贵,已而佐李林甫陷慎矜,覆其家。凡五年,而王鉷亦被灭族矣。
陈希烈知道得罪了李林甫不会有好结果,于是向唐玄宗累辞机务,玄宗怒陈希烈对李林甫唯唯诺诺,而且毫无作为,于是尝幸张垍内宅,对垍说:“陈希烈累辞机务,朕择其代者,孰可?”张垍错愕未对,玄宗即说:“无逾吾爱婿矣。”张垍降阶陈谢。杨国忠闻而恶之。
天宝十一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单于副大都护。时,朔方副使李献忠叛,李林甫让节度,举安思顺自代。国家武德、贞观已来,蕃将如阿史那杜尔、契苾何力,忠孝有才略,亦不专委大将之任,多以重臣领使以制之。开元中,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皆以节度使入知政事,李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源,尝奏说:"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唐玄宗以为然,乃用安思顺代李林甫领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皆专任大将,李林甫利其不识文字,无入为宰相的理由。
唐玄宗加封哥舒翰为开府仪同三司。哥舒翰一贯和安禄山、安思顺合不来,唐玄宗常想让他们和解。遇上他们三人都来朝拜,唐玄宗就派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在城东设宴,哥舒翰等都去了。有诏命尚食生杀鹿,用血煮汤做热洛何赏给三人吃。哥舒翰的母亲是于阗国王的女儿,安禄山对哥舒翰说:“我们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您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种族都一样,怎能不友好呢?”哥舒翰说:“俗话说‘狐狸对巢穴叫,不吉利’,因为它忘了本。兄长既然愿和我交好,我敢不一心友好吗?”安禄山以为哥舒翰讥讽他是胡人,发怒骂道:“突厥种竟敢这样?”哥舒翰想回骂他,高力士用眼色阻止了,哥舒翰假托酒醉走了。
安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安禄山兼三道节度,进奏朝廷无不允。故引张通儒、李庭坚、平冽、李史鱼、独孤问俗在幕下,高尚掌书记,刘骆谷留居西京为耳目,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润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等猛将皆拔于行间。每月进奉朝廷生口驼马鹰犬不绝,朝中人对安禄山无话说。安禄山既肥大不任战,前后十余度欺诱契丹,宴设酒中著莨菪子,预掘一坑,待其昏醉,斩首埋之,皆不觉死,每度数十人。
阿布思原为九姓铁勒同罗部落首领,臣属于东突厥汗国,人口众多,力量强大,所以东突厥乌苏米施可汗统治时,任命他为西部的叶护,地位仅次于可汗。东突厥汗国被大唐灭亡,乌苏米施可汗被拔悉蜜、回纥和葛逻禄的联兵攻杀,阿布思率部投奔唐朝,唐玄宗册封他为奉信王,赐姓名为李献忠,将其部落安置在朔方节度使所属之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天宝八年,阿布思跟随大将哥舒翰西征吐蕃,攻取石堡城,因功升官为朔方军节度副使。
阿布思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想除去阿布思兼并其部众,于是上奏唐玄宗说:“突厥人不可信任,让阿布思率领部落迁至臣管区之内的幽州内,则无后顾之忧矣。”唐玄宗听取安禄山的意见,令:“阿布思率部众迁到幽州。”阿布思不服从,乃上书辩解。正好,契丹叛乱,安禄山东征契丹,想借刀杀人,于是请求朝廷调阿布思为副,意欲暗害除掉阿布思,阿布思知道安禄山不可信任,被迫率部叛唐北归,蒙古高原早已被回纥汗国占领,阿布思被回纥击败,准备西投葛逻禄,又被安禄山派兵追杀,损失惨重。
同年,王正见去世,朝廷以封常清为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封常清,蒲州猗氏人。外祖父教之读书,多所该究。然孤贫,年过三十,未有名。夫蒙灵察为四镇节度使,以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尝出军,奏侍从三十馀人,衣褷鲜明,常清慨然投牒请豫。常清细瘦,又脚跛,高仙芝陋其貌,不纳。明日封常清复至,仙芝谢说:“侍从已足,何庸复来?”常清怒说:“我慕公义,愿事鞭靮,故无媒自前,公何见拒深乎?以貌取士,恐失之子羽(子羽,孔子的学生,相貌丑陋,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有才华高品德的人)。公应该思考之。”高仙芝犹未纳,封常清乃整天候门下,高仙芝不得已,就把他录取到侍从中。封常清管理安西四镇,大食派使者出使大唐求和好,唐玄宗答应与大食议和,丝绸之路更加繁荣。
天宝初年,达奚诸部叛,自黑山西趣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也有历史学家说李白出生在碎叶城),唐玄宗下诏邀击达奚。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使高仙芝以二千骑追蹑达奚叛军。达奚行远,人马疲,被唐军禽杀略尽。封常清于高仙芝幕下潜作捷布,具记井泉次舍、克贼形势谋略,条最明审。仙芝取读之,皆意所欲出,乃大骇,即重用封常清。高仙芝军还,夫蒙灵察迎劳,仙芝已去奴袜带刀,而判官刘眺、独孤峻争问:“向捷布谁作者?公幕下安得此人?”仙芝答说:“吾侍从封常清也。”眺等惊,对封常清施礼请坐,与语,异之,封常清遂知名。以功授叠州戍主,仍为判官。高仙芝破小勃律,代灵察为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以从战有劳,擢庆王府录事参军事,为节度判官。高仙芝每征讨,封常清常知留后事务。封常清才而果,胸无疑事。高仙芝委家事于乳母子郎将郑德诠,郑德诠威动军中。常清尝自外还,诸将前谒。德诠见封常清始贵,轻视常清,常走马突常清驺士去。封常清命左右引德诠至廷中,门辄闭,因离席说:“吾起细微,中丞公过听,以主留事,郎将安得无礼?”因叱说:“须暂借郎将死,以肃吾军。”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高仙芝妻子及乳母哭门外救请,不能得,遽以状白高仙芝,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高常清亦不谢。会大将有罪,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高仙芝节度河西,复请封常清为判官。久之,封常清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未几,改北庭都护,持节伊西节度使。封常清性勤俭,耐劳苦,出军乘骡,私厩裁二马,赏罚分明。
初,杨国忠登朝,李林甫以杨国忠微才不之忌;及杨国忠位至中司,权倾朝列,李林甫始恶之。天宝十一年十月,南诏寇边,剑南告急,时,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李林甫借机想把杨国忠调离朝廷,于是对唐玄宗说:“请杨国忠赴镇剑南。唐玄宗依奏,杨国忠哭着对玄宗道:“臣一旦离朝,必为李林甫所害。”唐玄宗安慰道:“你暂且先到剑南处理军务,朕很快就会召你回来,让你当宰相。”于是以诗送行,句末言入相之意。又说:"卿止到蜀郡处置军事,屈指待卿。"林甫心尤不悦,无奈时已寝疾。
李林甫随唐玄宗前往华清宫,晚上,很多被李林甫害死的冤鬼找李林甫算账,结果李林甫病情加剧。李林甫派人请巫师抓鬼,巫师对唐玄宗说说:“李林甫只要您能见一下皇上,病情就会好转。”唐玄宗本欲前去探视,侍臣谏止说:“臣听闻李林甫乃厉鬼缠身,皇上不可以前去冒险。”唐玄宗便让人将李林甫抬到庭院中,自己则登上降圣阁,举起红巾招手慰问。李林甫已病重不能起身,只能让家人代拜谢恩。
杨国忠刚到剑南,便被唐玄宗派宦官召回朝中,并到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拜于床下。此时,李林甫知道自己气数已尽。乃流着泪对杨国忠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会继任宰相,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杨国忠对李林甫仍非常忌惮,汗流满面,连称不敢。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李林甫病逝,由诸子护灵返回长安,发丧于平康坊府邸。唐玄宗追赠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并赐班剑武士、西园秘器。不久,杨国忠拜相。
天宝十二年,哥舒翰晋爵为凉国公,兼任河西节度使,攻下了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占领了黄河九曲,朝廷在这地区设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两个军。唐玄宗晋哥舒翰爵为西平郡王,并赏给他乐师、田地花园,又赐他一个儿子为五品官,部将也各有封赏。
杨国忠对唐玄宗说:“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还不断以讨伐契丹和奚人为借口招兵买马,他一定想造反,故宰相张九龄也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唐玄宗不听。过了几个月,杨国忠又屡奏说:“安禄山必反”。玄宗使中官辅璆琳觇之,辅璆琳受安禄山贿赂,盛言其忠。杨国忠又对唐玄宗说:"皇上召安禄山,安禄山必不至"。唐玄宗疑虑,于是召安禄山入朝。辅璆琳连忙暗中告诉安禄山,安禄山洎召之而至。
同年,唐朝的北庭都护程千里命令葛逻禄首领交出阿布思和妻子,葛逻禄不敢抗命,把阿布思和妻子交给唐军,程千里他们押回长安,阿布思被杀,妻子沦为歌奴。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唐玄宗命有司审理。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
时,封常清率军进攻大勃律国(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唐军进至菩萨劳城今克什米尔中部一带时,大唐先锋屡次获胜,封常清欲挥军乘胜追击,斥侯府果毅段秀实进谏说:“贼兵羸,饵我也,请备左右,搜其山林。”封常清觉悟,采纳段秀实建议,派兵搜索山林,果然发现伏兵,唐军大败其众。大勃律此战失利后,被迫归降,封常清率军凯旋。
鉴真的游历遍于半个中国,因此声名大噪。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晁衡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同他们一道东渡。当时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为日本拒绝,因此不许鉴真出海。鉴真便秘密乘船至苏州黄泗浦(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东渡苑内),转搭遣唐使大船。随行人众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队扬帆出海,此时,普照也于余姚赶来,11月21日,鉴真所乘舟与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余两舟一舟触礁,12月20日,鉴真等人抵达日本萨摩(日本 九州最南端的县鹿儿岛县)。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天宝十三年,京师大雨,引发水灾。唐玄宗对众大臣说:“宰相失职,才天降凶兆。”于是罢免陈希烈,命杨国忠选取继任者。杨国忠认为韦见素性格柔顺容易控制,便举荐说:“韦见素为人正直,行事公允,可以为相”。唐玄宗也因韦见素曾任职相王府,对自己有旧恩,于是任命韦见素为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并管理门下省事务。韦见素对杨国忠非常感激,张垍深感觖望。
唐玄宗令杨国忠权知蜀郡都督府长史,充剑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杨国忠仍荐鲜于仲通代己为京兆尹。国忠又使司马李宓率师七万再讨南蛮。李宓乃大唐宗室,阁罗凤在长安为人质的时候与李宓结为好友,此时,李宓的五个儿子都在征南大军之列。出征前全家相聚,李宓痛苦不堪,叹道:“南诏受圣朝册封,称臣纳贡,不违不悖,岂有风云突变之理?自古征战无情,知交对垒,弟兄仇杀,血染沙场,天理良心何在!”长子李贞元只好劝道:“为将者当禀忠于国,如今君命难违,纵然洞悉事态原委,也无回天之力,何苦伤精费神!”李宓的长孙女巧珠不忍见爷爷满腔悲苦,要求陪爷出征。李宓道:“万万不可,吾家子孙,今后当戒之慎匆为将。”说完取出一把宝剑交给巧珠说:“这是当年阁罗凤赠我之南诏铎鞘宝剑,若一年之后爷不回来,我孙女可持此剑进见南诏王,后事自有分晓。”
大军压境,阁罗凤与吐蕃结盟为兄弟之国求得吐蕃派兵增援;重筑龙首龙尾两关,在龙尾关前开挖了子河,再筑玉龙关为前沿阵地,层层设防。阁罗凤打算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以疲劳消耗战术,期望李宓会因久攻不克,粮饷耗尽而自动退兵。李宓渡泸水,为南诏所诱,至和城,分三路进军:派副帅何履光率水师准备从下河口渡洱海正面进攻,派长子李贞元为副总兵从江尾攻打龙首关,本人自率中军攻打龙尾关。阁罗凤派精兵猛将趁夜偷袭李宓水师,李宓水军溃败,李贞元部又被南下的吐蕃兵和凤伽异部两面夹击,也遭惨败。阁罗凤亲自在龙尾关指挥军队应对对李宓的强攻。
玉龙关前的子河对岸,李宓手挥三尺龙泉宝剑,跨骑一匹雪白的宝马正欲踏上通往玉龙关的一座木板吊桥。此时宝马却止步不行,用蹄子踢打桥头,回头望着主人。南诏玉龙关上的守将吼道:“马不前行、惧我南诏神威,何不就此退兵,免遭灭顶之灾!”李宓大怒,不顾一切地策马登桥,刚到桥心,“轰隆”一声人马皆坠入河心淤泥之中。元帅沉江,士兵不战而乱,一片混乱厮杀。李宓大军战败,南诏损兵三万,唐师阵亡四万有余。
战后,阁罗凤下令收集唐军阵亡将士葬于西洱河南岸和旧铺,刻碑勒石题为“大唐天宝战士冢”。大碑落成之日,阁罗凤率军民前往祭奠,亲自致悼词说:“君不正而朝纲乱,奸佞起而害忠良。生乃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呜呼悲哉!唐师阵亡兄弟!”国忠又隐其败,以捷书上闻说:“李宓勇猛杀到敌,虽然战死,却杀敌三万”。自仲通再举讨南蛮之军,其征发皆中原利兵,然于土风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伤,馈饷之所乏,物故者十八九。凡举二十万众,弃之死地,只轮不还,人衔冤毒,无敢言者。国忠寻兼山南西道采访使。
阁罗凤又命南诏军民将李将军遗体葬于苍山斜阳峰麓的仙鹤塘,并建李将军祠,供奉神位。次年,李宓夫人带孙女巧珠来到太和城(大理)。巧珠以祖父留下的南诏铎鞘剑呈献阁罗凤,南诏举座潸然泪下。阁罗凤陪同李宓夫人及巧珠到李将军祠祭奠,亲笔题写一联:“父忠子孝,留下英魂警后世;节义两全,磷火万点洱河咽。”于是让巧珠把宝剑焚化给爷爷。 阁罗凤攻取縻州,中原人士郑回被俘。阁逻凤以其有儒学,甚爱重之,任为王室教师。事后,巧珠愿世居南中,阁罗凤为其择配郑回三公子,封其丈夫为阳瓜州司文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