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六年(632),七月初一,子时,长安。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在城西一座简易的四合院里,古柏掩映,青砖黑瓦。在砖石铺砌的凸凹不平的后院里,一个消瘦的身影在急促地来回踱步。突然,一道闪电划过天际,照出一个目光深邃的中年男子的面孔。他微微低着头,背着手,踱步到院边,摇摇头长叹一声,又转过身踱步回去。
蓦地,他停下脚步,抬起头,仰望天空,只见乌云中紫微星垣若隐若现,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向西坠去,不禁大惊失色,急忙奔回屋内洗手沐浴,设案焚香。他站在案前双手虔诚地捧起龟壳,嘴中不断地念叨着什么,在半空停滞几秒钟后又猛地撇开双手,龟壳翻腾着落在案几上,旋转着,慢慢地停下来。中年男子连忙拿起案上的朱笔记下爻式。他又捧起龟壳,虔诚地举起来,轻轻地抛下,如此接连掷了三次。看着龟壳呈现出的卦象,男子又惊又奇,自言自语道:“怎有武女祸国之象?武女祸国之象,这如何是好?!”
沉思片刻,他忍不住继续起卦,但越是推算越是惊讶。此人正是当朝著名天象家、司天监李淳风,主要掌管占卜,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看着手中的卦象,他不由得想起白天发生的一幕,不禁心有余悸。
日间,唐太宗李世民紧急诏见他进宫。一进大殿,就见阶下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披头散发,五花大绑,瑟瑟发抖。唐太宗一脸怒气,见到李淳风进来,就命侍者给他一本秘谶,让他观看,只见书中第一页曰:“唐三代,必被代!”
唐太宗愤怒地说:“此贼冒充江湖术士,在京城四处散发秘谶,流传肆间,妖言惑众,蛊惑民心,乃王世充等叛贼余孽,罪不可赦,现被有司缉拿归案。”
李淳风边听着唐太宗说话边看着谶书。
“爱卿,朕要你来就是想让你从天象揭开此贼的阴谋,我大唐奉天承运,传承万世,怎会出现被人代王之事,纯属一派胡言,”唐太宗说得慷慨激昂,一挥手道,“来啊,将此贼推出午门斩首示众。”
两武士齐声应道:“诺。”一左一右架着囚犯正要出去。
常言道,儒释术道一家,皆有好生之德,李淳风岂能见死不救,连忙奏道:“启禀陛下,臣刚才看了此秘谶,此中皆是虚言假语,故弄玄虚,不必担心,只是不知来处,不知指使之人,此人年纪不大,极可能受人蛊惑和威胁,匆匆杀之易招来民怨,不如监之以便细细审问。”
“有司已多次酷刑讯审,奈何此贼拒不招供,实为顽固不化之徒。”唐太宗板着面孔,严厉地说道。他知道李淳风善于占卜,有意考验他一番,于是继续说道:“刚才爱卿之言甚是有理,朕虽贵为天子也不能滥杀无辜,这生杀大权还是交与天意决断。”
“陛下贵为天子,即是代表天意。”李淳风躬身说道。
“哈哈,天子也不能完全代表天意,”唐太宗微微一笑,继续说道,“今日是七月初一,现在是卯时,如果今日午时三刻太阳避而不现,阳气不盛,阴气难消,那就是天意不杀;如果出而现之,不仅此贼要杀,连你也要被斩——首。”唐太宗有意拉长了最后两个字,以示强调。
此话说得很是苛刻,表面好像交与天定,可是众人皆知,当下秋高气爽,艳阳高照,万里无云,即使凭神力又怎么遮掩太阳啊?众臣皆胆战心惊。
一旁的魏征素来憨厚耿直,敢说敢言,闻听唐太宗此言大惊失色,连忙说:“陛下,万万不可,淳风是朝廷重臣,曾随皇上东征西讨打天下,奇谋妙策,屡建功勋,岂能说杀就杀?请陛下三思。”众臣也连连称是。
唐太宗心想:“借此机会给李淳风一个台阶下也未尝不可。”正思忖犹豫间,李淳风躬身应允道:“臣谢皇上,君无戏言,臣愿画押。”
此言一出,殿下众人瞠目结舌。
闻听李淳风的话,唐太宗也极为惊讶,心想:“你即使有天大的本事,难道能遮住天上的太阳?李淳风啊李淳风,难道你是读书读得太多了迂腐了?你要是真的遮不住,朕是杀你还是不杀你啊?”
正在唐太宗犹豫间,李淳风已大步走出殿外,在门旁的铜缸上画上标记,朗声说道:“日光落到此处时,日食必现也。”唐太宗和众大臣也刚好步出殿外,闻言更加震惊。
唐太宗很不高兴,指着刻痕说:“日食如不出现,你是要犯欺君之罪的。”
一旁的魏征暗暗地给李淳风使眼色,显然是想让他退一步,免遭杀身之祸。
岂知李淳风坦然地说:“如果没有日食,臣甘愿受死。”
魏征闻言甩开袖子,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唐太宗绷着脸,也不答话,旁边的人都吓得屏气静声。
四周瞬间寂静无声,漏刻的水一滴一滴地落下,声音显得更加沉重,像铁锤一样一下一下砸在每个人的心头。日光也越来越接近刻痕处,魏征等众大臣心急如焚。
唐太宗背着手抬起头,看着火辣辣的太阳和刺眼的阳光,感觉头晕目眩,便又连忙低下头。突然,他看到阳光已至刻痕处,得意地大声说道:“时辰已到,何有日食?”
李淳风站立不动,镇定自若,继续抬头仰望着天际。
看着李淳风无动于衷,唐太宗更加生气,右袖向后一甩,不耐烦地说道:“来人啊,将此贼推出斩首。”
李淳风闻言急忙叩头,大声说道:“启禀陛下,日食是一个缓慢过程,不是一下子形成,容臣等一会儿。”
“哈哈哈,朕可以等你一会儿,然不能等此贼,无论真假,皆杀之。”唐太宗挥手道,“来人,推出去。”
李淳风眼看着救人不成焦急难耐,额头沁出大滴的汗珠,心中不停地责备自己学艺不精,暗暗决心要再下苦功钻研天象。
片刻工夫,武士用盘子端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回来复命。唐太宗命令道:“挂于午门示众三日,下旨传令各州,搜捕同犯 。”
“是,陛下。”武士领命而去。
李淳风立在一旁看着,不禁眉头紧皱。
“看,日食出来了。”一旁有人喊道。众人举头观看,果然刚才还耀眼的太阳正慢慢变暗,逐渐被一圆物遮挡,正是日食。众人对李淳风钦佩不已。
原来日前李淳风在校对新岁历书时,发现当天朔日将出现日食,因都认为是不吉祥的预兆就没敢向朝廷禀告。今日太宗正好提出此条件,乃大胆应诺。
“爱卿果然神算。”此时,唐太宗也从心里暗暗佩服李淳风的坚毅和果断,转过头来,微笑道:“不过,晚了片刻。”
显然,唐太宗是为自己找借口。
李淳风俯身道:“谢皇上,臣还是学艺不精。”
“爱卿看此秘谶认为准否?”
“此秘谶流传于民间,不知真假,”李淳风再次翻看谶书,小心翼翼地说,“臣请求回去考证一番。”
“天下初定,民心不稳,难道我大唐江山真的会迅速埋葬于一个女主之手吗?”唐太宗发怒道,“这本秘谶也带回去,快快检验一番。”
“臣遵旨。”
李淳风心事重重,快速返回家中,详细研读秘谶,越看越是惊讶,不禁在院中来回踱步。
夜深人静时,他才沐浴焚香,设坛起卦。摇的第一卦解后确实预示30年后将有女皇夺权之事,不禁感到震惊。他乞求还有更好的变化,于是继续起卦,遂不知不觉推算到大唐以后2000多年的命运。
第二日一早,东方的天空微微变白,劳累了一晚上的李淳风正躺在床上酣睡。突然,门外太监传来圣旨:“唐太宗召见李淳风进宫。”
李淳风赶忙沐浴更衣,急匆匆来到大明宫。唐太宗急切地想知道验证的情况,询问道:“爱卿昨夜有何发现,逆贼所传秘谶有依据否?”魏征、长孙无忌等早早赶来的大臣也都竖着耳朵静听结果。李淳风低头沉思,故作不语。唐太宗更加着急,旋即明白,朗声说道:“爱卿尽管说,朕绝不怪罪于你。”闻听此言,李淳风方不慌不忙地说道:“启奏陛下,臣不敢隐瞒,通过臣昨晚一夜推算,唐三世之后,是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李淳风做了保留,只说了一部分,未将整个预测结果全部告诉他。
唐太宗早年征战沙场,经历过无数次的大风大浪,早已练就遇事不惊、冷静镇定的性格,但闻听此言却不禁大惊失色,连忙拔出宝剑,站立起来,怒声问道:“确有其事?三世?此女主在哪里?”他虽然知道以李淳风的能力和谨慎,不会出错,也还是焦急地询问。
李淳风连忙躬身道:“臣怎敢戏言。”
唐太宗发现自己刚才有点失态,于是慢慢地转过身,插回宝剑,用手捋着胡须道:“那三世时间,说明此人已在世,不知现在何处?”
李淳风上前一步靠近唐太宗,低声说道:“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如违天意多恐枉及无辜。据臣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朝内,从今不逾30年,当有天下。”
“在本朝内,那朕可以遍查可疑之人,皆斩之。”唐太宗急得来回踱步,狠狠地挥着手说道。
李淳风拂着胡须,缓缓说道:“自夏商以来,朝野占卜盛行,实为雕虫小技,不以为意,然汉初武帝大动干戈,草木皆兵,奸人趁隙施以诡计,逼太子造反,骨肉相残,家破人亡,株连九族,数万人因此丧命,而武帝悔之晚矣,称为巫蛊之祸也,故此举还请陛下三思。”
一旁的魏征说道:“淳风所言甚善,请陛下慎重。”
“陛下乃天之所命,其他人不足道尔。”长孙无忌接着说道。
“难道朕只能听之任之?”唐太宗停下脚步,猛地转身问道。
“勿急,再过30年,其又当衰老,老则仁慈,虽寿终易性,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找出杀之,即当复生,少壮严毒,杀之立仇。若如此,即杀戮陛下子孙,必无剩余。”
唐太宗低头沉思,默默不语。李淳风随众大臣低头退出宫殿,快步回家。
此时,各地奏折不断报至京城,称发现秘谶同党。唐太宗边阅奏折,心烦意乱,下旨:凡与秘谶有关者皆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