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一四一年,汉景帝刘启终于驾崩了,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
至此,大汉帝国历经六十余年的经济与军事积累,也终于迈入了由守转攻、拓土开疆的伟大时代。
谁也不知道,刘彻这个当时年仅十六岁的少年,胸中到底揣有多大的雄图与壮志。
我们现在知道了,这是一个堪与亚历山大、拿破仑相比肩的冒险者和野心家,他的终极目标,是要让当时他已知世界的所有蛮夷番邦统统都臣服在他的脚下,匍匐、战栗、顶礼膜拜。
我想,如果有足够多且足够先进的交通工具,或者说如果东亚版图不是被茫无人迹的沙漠与冰封万里的荒原所包围,这个可怕的野心家,说不定会去征服整个欧亚大陆。
中国历史再也找不出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了,同样野心勃勃的秦始皇,在他面前黯然失色。
且让我们先回过头来,看他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把李广、程不识这两位“名将”从边郡召回长安,让他们各自担任未央宫与长乐宫的卫尉。两人从此一齐名列九卿高位,前途一片光明。
李广和程不识在边郡驻扎多年,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对匈作战经验。特别是李广,他曾历任陇西、上谷、北地、雁门、代郡、云中、上郡七个郡的郡守,守边区域横跨整个帝国北疆,基本上是哪里需要到哪里去,什么乱七八糟的匈奴人都见过了。刘彻这么急着把他们俩拉回身边,其用意呼之欲出。
刘彻,终于要对匈奴动手了!
所以,李广与程不识名为卫尉,实则武帝的近身军事参谋,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匈奴。
汉武帝的如此态度,对李广意味着一种信任,也意味着即将到来的重用,可叹李广从军二十余载,现在终于要熬出头了。
现在只要等一个机会,武帝就会对匈奴宣战,这是迟早的,李广静观其变就是。
可没想到李广这一等,就等了足足六年。在这六年期间,信奉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太皇太后窦氏,以及朝中一大帮保守派老臣,都不愿与匈奴轻开战端,所以武帝也只得暂且忍耐。直到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窦太后去世,刘彻终于被松开了紧箍咒,正喘息未定,忽闻匈奴军臣单于遣使前来求取和亲,武帝乃借机立刻召集群臣,展开了一场关于匈奴和战的大讨论。
没想到会议伊始,主管外交的大行令王恢就率先站了出来,对和亲表示坚决反对,说:“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背约;似此反复无信,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王恢本是燕人,且数为边吏,熟悉胡事,再加上他高居“外交部长”,所以其发言还是很有分量的,刘彻自是连连点头,深以为然。
但群臣中也有不以为然的,御史大夫韩安国就说:“匈奴迁徙有如飞鸟,难得而制之也。今汉行数千里与之争利,则人马罢乏,易为匈奴所乘。此危道也。不如和亲。”
韩安国我们前面提过,他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为梁王手下大将,在梁都保卫战中立有大功,后又多次成功调解了窦太后、汉景帝与梁王刘武这一家子麻烦人物间的矛盾,政治智商那可不是一般的高。另外,韩安国为人严谨持重,是个坚定的防御派、保守派。安国安国,维持国家安定团结,反对军事冒险正是韩安国一贯的政治表现。
刘彻心里暗自好笑:管外交的大臣想打仗,以打仗成名的大臣却想和亲,这可是怎么说的?
最终,大多数官员都站在了韩安国这边。
黄老信徒窦太后虽然死了,但朝臣们已经习惯了文景时代的休息无为,一时叫他们转过弯儿来,那还真不容易。
少数服从多数,最终,刘彻批准了与匈奴和亲的协议。从此,汉匈关系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期,汉政府不但答应与匈奴互通关市,并且遣使赠送了大量财物,以致匈奴全民亲附汉朝,往来塞下,长城内外顿成一片友好和谐、民族团结之欢乐海洋。
这当然不是刘彻的本意,一切都是假象,刘彻精心营造的假象。
确切地说,这是一次战略性十足的妥协,也是一发政治迷惑性很强的糖衣炮弹。
匈奴人开心得有点太早了。一个被你烧杀抢掠侮辱了六十余年的庞大帝国,却一直屁颠屁颠地给你送钱送粮送女人,这种其贱无比的事情只有“我大清”干得出来,而正在冉冉升起的天下强汉,绝不容许让这种事情发生。汉武帝坚信,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匈奴就将为此付出其有史以来最惨重的代价,惨到他们恨不得钻回他们娘肚子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