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打是肯定要打了,学费是肯定要花了,那就花在自己人身上吧,这样花得甘心,也花得放心,至于朝野舆论会不会说皇帝偏心,那不管,天子之命至高无上,卫青有没有将帅之才,是骡子还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
除了卫青,武帝心中另外几个人选也很快确定了。如今他手头没有现成的如周亚夫般的帅才可用,唯一稍稍够格的老将韩安国还因车祸摔坏了腿无法领军,所以也只好用些带兵经验不多但精善骑射的勇猛之士。这样似乎是在冒险,不过没关系,盖世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打过这一仗,真正的帅才自会从中脱颖而出。
上天,请从中赐给朕名将吧!名单如下:
第一位,卫青,为车骑将军,领兵一万,出上谷郡。
第二位:公孙敖,为骑将军,领兵一万,出代郡。
第三位:公孙贺,为轻车将军,领兵一万,出云中郡。
第四位:李广,为骁骑将军,领兵一万,出雁门郡。
四将之中,虽各自为战,互不统属,但依汉之军制,各将军之中,车骑将军仅位在大将军、骠骑将军之下,地位明显高出其他三人。(杜佑《通典》:汉兴,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武帝授寸功未立的卫青以此高位,朝野当起舆论,想来卫青心中必有压力,他需要用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
这就是我们前面一章提过的关市诱击战了,四路兵团,出塞反击,奇袭匈奴!
出塞反击,说来简单,但前提得先找到匈奴人。众所周知,匈奴逐水草而居,来无影去无踪,而汉军乃首次出塞,必定两眼一抹黑,北方草原又地广人稀,扑空的机会很大。若找不到敌人,那就劳而无功;如果再被匈奴以优势兵力占据先机实施包围,那就死得更惨;只有提前发现匈奴部队,把握战机,发动奇袭,才有可能取得大胜。
当时的情况,匈奴刚刚袭击了上谷郡,其主力部队应该就在这附近,被卫青撞上的可能性最大,但事实并非如此。
据《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匈奴应为部落联盟制,其地分为三部:大单于为盟主居中,控制蒙古高原和大漠,正对的是汉朝之代、雁门与云中三郡。右贤王居西,控制河西走廊及西域诸国,正对的是汉之上郡与陇西郡。左贤王居东,控制中国东北部、朝鲜半岛及西伯利亚,正对的是汉上谷、渔阳及右北平三郡。三部之中,以单于部最强,左贤王次之,右贤王最弱。所以事实上,最有可能碰到匈奴单于主力的,其实是出击代郡与雁门郡塞外的公孙敖部与李广部。而公孙贺出击的云中郡塞外,是在单于部与右贤王管辖区域的结合部;卫青出击的上谷郡塞外,则是在单于部与左贤王管辖区域的接界处;他们都不容易碰上真正强大的敌人。
经过这么一分析,战局的发展就很好理解了。李广与公孙敖出塞后,果然碰上了单于部主力,寡不敌众惨败而归。公孙贺则根本没碰到敌人,他不敢继续深入,便在边境关市附近逛了一圈儿又回来了。
那么卫青,卫青呢?
卫青出塞之后,果然跟公孙敖一样,也没碰上敌人,但见空旷的草原上,野生动物不少,却是一根匈奴毛都没有,看来入侵上谷的这些匈奴军早撤走了,且为怕汉军报复,连同牧民也撤了个干干净净。
卫青很失望,也很踟蹰,他进退两难。
进?茫茫草原,不知道匈奴人聚居在哪里,找不到敌人,这仗怎么打?如果继续孤军深入,无后勤保障,又无友军接应,还人生地不熟,万一中了匈奴的埋伏咋办?卫青身为主将首次出征,他必须为这一万军士的生命负责。
退?陛下为这一战准备了那么久,劳师费饷,交了大把的“学费”,“毕业证”没捞到不说,却连个“老师”都没碰着,卫青不甘心,实在不甘心。
人生,就是一场负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个岔路口做出选择。而每一次步履沉重的选择,都将通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从前卫青为奴仆之子,不管是受辱,差点被杀,还是忽然显贵,一切都操纵于别人之手,自己没的选择。但现在,卫青可以选,也必须选了;选对了,则大展国威,我等将士建不世之功,朝野上下也跟着高兴;选错了,则一切完蛋,后果不堪设想。
最终,卫青选择了进。毕竟,这是大汉筹备已久的一战,如果不打就跑,他没脸回去。况且,匈奴鬼子荼毒我边郡已逾七十年,嚣张跋扈,不可一世,汉朝士气蹉跎,国威沦丧,朝野上下都患上了严重了“恐匈症”,大多对武帝的对外战略持怀疑态度。所以此战,对全国之军心民心至关重要,打得了要打,打不了创造条件也要打!大丈夫面对强敌,就要敢于亮剑!
于是,卫青下令大军继续向北深入,同时派出多股侦骑,四处搜索敌踪,这次,他要打一场自古未有之草原长途奔袭战,目标,就是传说中的匈奴圣地——龙城。
所谓龙城,差不多相当于泰山之于中原的地位,每年五月,匈奴各部都要聚到此处举行盛大的集会,祭祀祖先、天地、鬼神。但其具体位置一直都考证不清楚,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白旗一带(有人说龙城在外蒙古柴达木湖,这种说法太扯,当时匈奴的主要活动范围应尚在漠南)。这次卫青就要找到这个传说中的圣城,深入虎穴,釜底抽薪,端他老窝,揍他祖宗,在精神上给匈奴以最沉重之打击,不达目的,追到天边也不罢休!
深入跃进无所惧,不破龙城誓不还。没想到吧,在卫青貌似谦恭柔顺的外表下,竟隐藏着如此惊人强大之勇气,这就叫精钢为骨玉为魂,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人都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殊不知天幸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卫青像公孙贺那样选择了畏缩不前,把出塞反击当成野外踏青,将出国考察变作公费旅游,那么再大的天幸也必将擦肩而过。
当然,卫青的孤军深入不是胡来,而是经过了认真的战术研究。孙子曰:“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龙城是匈奴的祖宗圣地,在大草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要汉军能抓到哪怕一个知情的匈奴人,则找到目标就并非难事。
能在茫茫的黑暗中捕捉战胜的微光,并敢于沿着这股微光奋然前行,这需要极大的洞察力、判断力与行动力,光这一点,卫青已经具备了一个绝世名将的所有潜质,他现在只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自信。
果然,汉军在深入敌境数百里后,前锋侦骑还真就抓住了几个匈奴牧民,正好晓得龙城所在,卫青于是重赏这几个“匈奸”,让他们做向导,引领大军向龙城进发。
武帝花钱给卫青上的第一课,就是让他深刻明白了向导对于远征匈奴的重要性。
数日后,这一万汉军轻骑狂飙猛进,避开匈奴主力,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了龙城所在,并对其发动了突然袭击,龙城守军本来就不多,加之汉军从天而降,根本来不及防备,于是溃不成军,纷纷逃散,汉军一阵穷追猛打,砍了七百颗头颅凯旋而归,然后放一把大火,将这个匈奴至高无上之精神圣地烧成灰烬。卫青目的已达到,便不再恋战,掉头向南迅速撤回塞内,前后纵横敌境上千里,一击即遁,毫无阻滞,瞧这仗打的,行云流水,风一般的畅快。
武帝花钱给卫青上的第二课,就是让他深刻明白了速度对于远征匈奴的重要性。
此役,汉军共斩首七百,这个数字未免嫌少,不过别忘了,匈奴人都是骑兵,想要他们的脑袋,首先得保证他们不在马背上,否则,就算是匈奴人负伤而死,只要他骑马跑开一段距离,就别想算进汉军的战果里了。所以七百这个数字,只是打扫战场所得,并不是杀伤匈奴的实数,正确数字至少应该乘以两到三倍。
但这些小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卫青深入匈奴腹地,一举踏平了其精神圣地,取得了汉匈七十年攻战以来汉朝的第一场胜仗,其意义非常重大。军臣单于本来还在为重创李广公孙敖二军而沾沾自喜,忽闻龙城被毁,圣地被焚,祖先灵魂遭到侵辱,顿时乐极生悲,悲极生怒,气得差点晕过去,当即大呼:“我大匈奴自称霸草原,未尝有此大辱也!今吾欲以三十万骑横行中原,亦深入万里,以牙还牙,踏平其封禅圣地泰山,诸位以为如何?”
汉奸宗师中行说在旁一听,哭笑不得:大单于就是大单于,果然很有幽默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