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科幻末世 > 印度的发现 > 章节目录 > 八十四章 印度工业的摧毁和农业的衰败

八十四章 印度工业的摧毁和农业的衰败

书名:印度的发现 作者: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更新时间:2019-07-24 09:43 字数:3568

    东印度公司初期的主要业务——也正是该公司创办的目的——就是将印度的制成品、纺织品等等和香料以及类似的货物从东方运到欧洲,那里对这些货品是有广大需要的。随着英国工业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工业资产阶级兴起了,要求着改变这政策。英国市场要对印度产品关门,而印度市场却要对英国制造品开放。受这新兴阶级所影响的英国议会开始对印度和东印度公司的工作感到更大的兴趣。首先是用立法程序排斥印度货物,不许输入英国,由于该公司垄断了印度的出口贸易,这种排斥也影响了其他的外国市场。跟着就用各种措施和征收内地税的办法来企图有力地限制和摧毁印度的工业,甚至妨碍了印度货物在国内的流通。然而同时英国货物却可以自由进口。印度的纺织工业崩溃了,影响了大量的织工和手工业者。在孟加拉和比哈尔,这过程是迅速的;在其他地方则随着英国统治和铁路建筑的扩张也逐渐展开起来了。在整个十九世纪中这过程继续演进着,也摧毁了其他旧有的工业,如造船业、五金业、玻璃业、造纸业以及多种的手工业。

    当较陈旧的制造工业与新的工业技术相冲突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这情况是无可避免的。但政治与经济的压力使其加速起来,而且连把新技术应用到印度来的尝试也不曾有过。的确,人们用尽各种企图就是要防止把新技术用于印度。这一来,印度的经济发展就受到阻挠,新工业的成长也被制止住了。机器不能够输入到印度来。在印度造成了一种真空现象,只能用英国货物来填充,它也造成失业和贫穷的迅速增加。现代殖民地经济的标准类型被建立起来了,印度成为工业英国的农业殖民地,输出原料,为英国的工业品提供市场。

    手工业阶级的破产造成了规模庞大的失业。那些以前一向从事于工业和制造业的数以千万计的一切人们现在该怎样办呢?他们该到什么地方去呢?他们旧日的职业对他们再也无份了;通到新职业的道路又遭受了阻塞。当然他们还有死路一条可走;从忍无可忍的局势中解脱出来的那条道路总是敞开着的。于是乎以千万计的手工业者就真的死了。英国的印度总督本丁克勋爵在1834年报告中说道:“悲惨境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但是还有大量的织工苟活了下来;而当英国政策影响到更遥远的区域并引起了更多的失业的时候,这类织工的人数更年复一年地增加着。所有这些大群的手工业者和工匠没有职业,没有工作,所有他们古代相传的技巧都无用了。他们流浪到田地上,因为田地还在那里。但是田地已经充分被使用着了,怎样也不能有利地容纳下他们。这样,他们就成为田地上的负担,国家的贫穷也就随着这负担之增加而增加,生活程度也就下降到令人不能相信的低下水平了。这手工业者和工匠们的被强迫回到田地上去的运动导致工农业间的永远增长不已的不平衡现象;由于缺乏职业和可资谋生的活动,农业就越来越成为人民的唯一生路了。

    印度越来越成为一个农业国了。在过去的世纪中,在每一个进步的国家中,都有一种人口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现象;由于英国政策的结果,在印度这过程适得其反。数字是具有启发性和深长意义的。在十九世纪的中叶据说有百分之五十五的人口以农业为生;近年来这比例被估计为百分之七十四。这是战前的数字。虽然在大战期间,工业上雇用的人比较多,而在1941年的人口调查中,由于人口增加的关系,依农业为生的那些人数实际上又升高了。主要以牺牲小城市为代价而造成的少数大城市的成长很容易将肤浅的观察家引入迷途,而给他一种对于印度情况的错误观念。

    这就是印度人民可惊的贫穷的真正而基本的原因,而那是发源于比较近代的事情。造成这现象的其他助因的本身也是这贫穷、长年饥荒和营养不良所产生的后果——例如疾病和文盲。人口过多是不幸的,如有必要必须采取抑制措施;可是与许多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密度比较起来,印度仍居有利地位。只有在农业占优势的社会里它才算过高;而在适当的经济制度之下,全部居民都能够从事生产,并应当能够增加国家财富的。事实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只有在类似孟加拉和恒河流域的特别地区才是如此;而若干广阔的地区却仍然人烟稀少。值得记住的是大不列颠的人口密度比较印度高出两倍以上。

    工业上的危机很迅速地就蔓延到乡村,变成永久性的农业危机。地权愈分愈小,田地分裂演变到了荒谬离奇的程度。农业负债的重担日增,土地所有权往往转让到放债人手中。无田的贫农人数成百万地增加起来了。印度在工业资产阶级政权控制之下,而它的经济大部分却是资本主义前期的经济,还要减去资本主义前期经济的许多产生财富的因素。它变成近代工业资本主义的消极代理人了,遭受着它的一切祸害,而几乎没有得到它的任何好处。

    由一种前工业经济向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变,是与巨大的困难相联系的,并且给人民大众带来了重大的灾难。在早年时节尤其是如此,当时没有为这样的转变或者减少它的有害的后果努力想过办法,而一切事情都留给个人自动处理。在这转变时期中,英国也有过这样困难,不过就整个说来,困难并不太大,因为这转变很迅速,并且所造成的失业者不久也就为新兴的工业所吸收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所受灾难的代价是未偿付过的。它的确已经偿付过,而且是全部由别人偿付的,尤其是由印度人用饥饿死亡和大批失业来偿付过的。可以说,西欧转变到工业主义的大部分代价,都是由经济被欧洲列强所统治着的印度、中国和其他的殖民地国家所代付了的。

    显然印度一直都拥有着发展工业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管理和技术才能、熟练工人,甚至还有一些资金,尽管这资金继续不断地从印度外流出去。历史家蒙哥麦利·马丁(Montgomery Martin)在1840年向英国议会的一个调查委员会作证时说道:“印度是一个农业国,同样也是个工业国,要想将它降为农业国就是想降低它的文明水平。”那正是在印度的英国人所不断坚持着想要做的事情,他们成功的尺度就是在于他们在这里掌握独裁统治达一世纪半之后的现在印度的情况。自从印度提出发展近代工业要求之后——我想这要求至少有一百年之久了——英国人告诉我们说印度是一个特别适宜于农业的国家,谨守农业是对它有利的。工业发展可能会破坏平衡而有害于它的主要业务——农业。英国的工业家和经济学家对于印度农民所表示的关怀确实令人满意。鉴于这种情形以及在印度的英国政府所慷慨给予印度农民的亲切照料,人们只能够得出一种结论,那就是有些万能而恶毒的命运之神、有些超自然的力量阻碍了他们的善意和措施,而使得印度农民成为地球上最贫苦最可怜的人物之一。

    任何人今天要在印度来反对工业发展是困难的;但是甚至到了今天,当任何广泛的和远大的计划被提出来的时候,我们的英国朋友就不断地提出劝告和警告说,一定不要忽视农业,并且它必须占第一位。好像稍微有一点点知识的印度人都会不顾或忽视农业,或者忘记农民似的!印度的农民比较任何其他的人更代表着印度,而印度的进步改良要以农民的进步改良为转移。但是我们农业上的危机虽然严重,它是与工业上的危机互相联系着,而且是从工业危机引起来的。两者不能够分开来单独处理,主要的是应该改正两者之间的不平衡。

    印度的具有发展近代工业的能力,可以从一桩事实看得出来,这就是只要它有建设工业的机会,它就会建设成功。这些成功是不顾在印度的英国政府和英国特权利益集团的坚强反对而取得的。它的首次真正的机会之来临,是当1914年到1918年世界大战之际,英国货物的输入受到阻碍的时候。它曾从中得到过好处,虽然由于英国政策的关系只是在较小的程度上得到好处。自从那时起,人们对政府不断地施以压力,要它排除挡路的各种障碍和特权利益集团,以便利印度工业的发展。虽然英国政府表面上接受这要求作为它的政策,但它却防止一切真正的工业发展,尤其是各基本工业的成长。甚至在1935年的宪法法案中还特别规定印度各立法机关不能干涉英国工业在印度的特权利益。在战前的岁月中,印度人曾屡次用尽力量想建设起各项基本的重工业,但所有这些企图均被官方的政策所粉碎了。但是官方阻挠最惊人的例子是,当这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这时战时生产的需要是至高无上的,甚至那些战时的紧急需要还不能够克服英国人对于印度工业的厌恶。工业的成长是由于时势所造成,但这与它所能够做到的,或与许多其他国家的工业成长相比较却微不足道。

    早期的对于印度工业发展的直接反对转变成为同样有效的间接方法,正如直接纳贡转变成为关税操纵、消费税、金融和货币政策一样,它们牺牲印度以利英国。

    长期奴役一个民族和对自由的剥夺带来许多的罪恶,而这些罪恶之中最严重的或者是在精神的领域方面——民族的道德堕落,精神也慢慢地耗尽了。虽然这可能是显然的,但是难以衡量。探索和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衰弱的由来是比较容易的;而当我们回顾英国人在印度的经济政策的时候,似乎现在印度人民的贫穷是那经济政策不可避免的后果。关于贫穷并无什么神秘的地方;我们能够看得出造成现在这种情况的各种原因,并且研究出这些过程。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