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朝代更迭,围绕继承人的选任总是充满了争斗,储君之争有时邅变得平和,虽然明争暗斗不息,但老皇帝未雨绸缪,各种派系摄于龙威,不敢过于造次。只要老人表示一丝软弱,那么就会充满了血腥。
且说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本来步步周密立了太子朱标为储君。不料朱标命薄,先於朱元璋谢世。这一来储君之位虚悬,引得龙子龙孙一齐盯牢了那把龙椅。?
朱元璋共有二十四个儿子,惟四王子朱棣最为沉鸷。朱元璋也因为朱棣各方面都酷肖自己,所以倍加钟爱。?
太子朱标薨逝之後,朱元璋有意立燕王朱棣为储君。只因朱标已有五个儿子,长子早殇,次子叫朱允炆,已经成人,如果舍孙立子,那是不合礼律的。所以太祖朱元璋召集群臣会议,下圣谕道:“国家不幸,太子竟亡,古称国有长君,方足福民,朕意欲立燕王,卿等以为如何?”?
众大臣如果默然,也就免了以後的靖难之变、血刃相加之举国大乱。偏有那不怕死的耿耿忠骨的刘学士刘三吾,居然抗奏道:“皇孙年富,且系嫡出,孙承嫡统,是古今的通礼……”
?
太祖朱元璋不悦道:“嗯!何出此言?”?
刘三吾依然直谏道:“陛下,容臣斗胆,把话说完!”?
太祖朱元璋道:“讲!”?
“若立燕王朱棣,将把二皇子秦泯王、三皇子晋恭王置於何地?弟不可先於兄,臣以为不如立皇孙!”?
太祖朱元璋闻听,居然还掉了几滴眼泪。?
是因为祖制难违,屈了心爱的四王子,还是因为皇孙炆孱弱而悲哀?谁也说不上来,不过最终还是立了皇孙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薨,遗诏命太孙嗣位,成了建文帝。建文帝登基以後,听从侍臣齐泰、黄子澄的奏议,欲削诸位皇叔的藩封,以防藩王拥兵图变。此举反使燕王朱棣靖难兴师,於是内战勃起,华夏大地血流漂杵,战火纷飞。
当叔叔的不但攻进了都城,把侄儿撵下了台,而且大开杀戒,使古都金陵陷入血与火的浩劫之中。
建文帝被迫逊国流亡。一说剃度为僧,一说经贵州,云南而达暹逻。?
在靖难之变中,燕王朱棣虽拥有重兵良将,而次子朱高煦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勋迹赫赫。燕王朱棣夺得帝位後,有意立朱高煦为储君。?
朱高煦也自恃征战有功,意图夺嫡,暗地里运动淇国公邱福,驸马王宁,私下密奏朱棣,请立高煦为皇太子。一时间朱棣立二世子高煦、废长子高炽之意便坚定起来了。?
兵部尚书金忠,引古今废嫡立庶以後造成的种种祸端,侃侃直陈,极力劝阻朱棣不要那样作。?
永乐皇帝十分信任金忠,一则金忠是高人道衍和尚所荐,二则,金忠善於卜易,靖难兴师之中,屡有奇验,永乐对他屡信不疑,金忠的话,是不听也要听的。?
永乐左右为难,一时没下决断,於是命长子高炽居守燕京,其时燕京改为北京,设顺天府,汉王朱高煦则跟随朱棣到了南京。?
朱高煦见父皇意迟不决,夺嫡之心益坚,夺嫡之谋益激。?
金忠知道汉王朱高煦夺嫡之心不死,便与皇太子侍读解缙等同僚,共同来佑护皇太子。?
一次永乐就立储君之事问解缙道:“立储之事不知解爱卿有何见解?”?
解缙跪奏道:“陛下,皇长子仁孝性成,天下归心,请陛下勿疑!”?
永乐默然不答。?
解缙又叩首道:“陛下容臣直谏,且不论皇长子能否当太子,臣以为圣孙是不能不顾及的!”?
圣孙便是高炽长子瞻基,系高炽张氏所生,张妃分娩前,永乐做了一个梦,梦见先皇太祖,将一支圭授予他,圭上镌有“传子之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永乐觉得这是祥瑞之兆,等瞻基满月时,永乐抱过孙儿细细审视,只见瞻基英气满面,啼声宏亮,十分高兴,觉得应了一个月前的梦兆,所以,对瞻基分外钟爱。到永乐逐走建文帝,登基称帝时,瞻基已经长到了十岁,他爱好诵读诗书,智识杰出,永乐抚爱又加。解缙正是深知永乐心结,所以专挑能击中心坎的事来说。?
永乐听罢仍默然不语,心中总拿不定主意。又过了几天,永乐召来大臣,在金殿上亮出了一幅虎彪图,命大臣们为虎彪图配诗。?
彪是虎子,图中一虎数彪,虎父彪子甚是亲呢。?
解缙见图,提起笔来一挥而就,拟出一首五绝。?
太监们双持展现在永乐面前,诗中写道:??
虎为百兽尊?
谁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
一步一回顾?
?
解缙才华横溢,但没想到这样一首小诗,却种下了杀身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