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铁
1993年5月12日,我在某校作文学讲座,有学生递条问:你喜欢港台畅销书么?为什么中国大陆产生不了琼瑶、三毛、席慕容和金庸、古龙、梁羽生?我记得当时讲了阅读学的陌生化原则与亲和力原则,说明异域作品易于获得读者信任和平民写作易于接受,讲到内地文学写作中的拒绝读者市场的三大误区;讲了文学的职业写作与作家的创作准备,讲了作为现代图书商业运作机制下文学类型写作的游戏规则问题及其激励机制〈在谈到这一点时顺便谈了港台娱乐片的制作和内地拍片的异同及优劣〉;最后谈到港台与内地的出版机制问题。时隔数年,回首所言,犹觉尚未过时。现总其说录于下,质诸方家时贤。
一部作品要获得读者的接受,成为畅销书,须得具备两大要素中一样:或陌生化或亲和性。前者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言人所未闻。幕后小说,科幻小说,名人秘事,奇闻怪谈,异域生活,冒险生涯,或者英雄传奇、帝王传记等。此以一字以概括之,曰奇。后者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因身份的平等、所写之事的易于感知产生共鸣而获得读者认可。如言情小说,所写的是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的爱情之梦,易于让读者进入角色与情节;还如平民化散文,所说的无非是日常生活态的所见所闻所思,真实到一如听朋友聊天,并让人不用多少思考,即有所得。它没有说教,不谈形而上的玄学以崖岸自高;不设置阅读障碍考读者的智力。这种平等与常态的写作姿势,加上风趣生动的语言,细腻感人的描写,是赢得读者接受的一大因素。也许有人认为畅销书只是满足了大众读者浅层次的情感与心理(精神)需要,距人文的终极关怀尚有较大的差距。但,如脱离了大众的当下的情感与精神(心理)需要而奢谈终极关怀,就像对一个诉说没饭吃的穷人说,你别急,我们一定会想法为你提供法国大餐或满汉全席。其实对一个饥饿者来说,你只要能提供一份快餐就够了。这就是为什么在畅销书排行榜上,文艺类作品以中上等读物为主而不是最优秀的、最具艺术性与先锋性的作品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哲学与学术书难以跻身畅销书排行榜的原因所在。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要勇于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最优秀的作品未必是最畅销的,最畅销的,也未必是最好的。当我们在写作与阅读中注重作品是否畅销时,我们就或多或少地牺牲自己的审美原则与思想力度以与大众的阅读趣味协调或曰妥协。
作为作家,他应关心他作品的读者接受率,作为职业写作,他更应关心他作品的市场大小。在现代图书出版商业化的时代里,这一点尤为重要。图书作为传媒的一种,其影响力取决于图书本身的发行覆盖面。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肯定是有一大群读者支持的作家。从这一点来说,每个作家都应关注他的作品是否拥有读者。
但事实的情况是,大陆的作家在文学写作中存在着忽略或拒绝读者市场的三大误区。
一是关心作品能否获奖。所写作品的定基调取决于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关心的是宣传口径是什么,主管部门有什么说法。他在写作时分析历年获奖作品及其获奖因素,甚至逐个分析评委的审美口味、艺术履历等,从而制定自己的写作策略。如此等等,他的作品固然可以获奖,但读者市场被他忽略了,他的作品的生命力也就在发表出版和被主管部门评奖这一过程中是存在的,其后就随着评奖活动的结束而消亡了。这正像大陆某些报刊,刚从主管部门领回奖,发行部门就把退订单送来了。为某几个主管领导或评委、主编办报刊编报刊及写作,肯定与为大众读者写作与办报刊的写作宗旨不符。几个人点头了,几千几万人就摇头了。这类报刊与作家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作品给拒绝在读者市场之外的。
二是过分强调作品的写作私人化与自娱性,而忽略读者市场的存在,忽略大众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体系存在的合理性。
三是作品的前卫性、探索性和对传统阅读的挑战性,使读者市场相应的缩小。
对第二个误区,大家很容易理解。过分宣泄个人情感的作品,如果你不是个公众人物,谁还关心你呢?一己的恩怨悲欢,与世人何涉呢?至于第三个误区,作家们见仁见智,意见不一,我这里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太热衷于形式的创新,往往忽略了内容的充实。文学史告诉我们,每个文学流派、每种文学技巧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一种文学体裁是否在一个作家手上得以完美地表达,并不是光靠一种技巧所奏效的,它理应是所有该体裁艺术技巧的综合发挥。另外,文学作品的好坏,艺术形式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且和内容比起来,还是一个相应来说次要的方面。具有独特的发现的内容并表述好内容才是关键。而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述好内容,向文学的艺术传统学习,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趣味和接受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点上,在艺术形式上过分强调前卫性的作家们,是犯有拒绝读者市场的写作策略上的失误的。(也许相反,在我看来是如此,而在前卫作家那里却正是一项有意的追求。保持写作风格的个性,有时不得不以牺牲传统的读者市场作为前提。从这一点上说,这是文学的殉道者神圣的奉献。从这一点上说,内地没有琼瑶与古龙,是一件好事。港台没有北岛、舒婷、西川这些优秀的中青年诗人,则是港台文学的遗憾了。)
作为一个泱泱出版大国,既然港台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畅销书作家,内地〈占人口、地域更广泛的内地〉也应有许多优秀的畅销书作家才是。然而,遗憾的是,内地的畅销书作家不但谈不上多,连列一个排行榜恐也难以列出。在内地,职业作家(注意,这里说的是职业作家,而不是专业作家。)还是为数不多的。有特色的职业作家更少。譬如武侠作家,言情作家,侦探作家……我们能点得出的有多少呢?从这一点上说,内地没有自己的琼瑶、席慕容,自己的金庸、古龙、梁羽生,没有自己的柯南道尔、阿嘉莎·克里斯蒂与森村诚一,则是内地文坛与出版界的耻辱。
文学常识告诉我们:所谓作家,是靠写作为生的人。而内地的作家有几个是靠写作为生的呢?为区别于一般作家,我们不得不把那些以写作为生的作家加上“职业”的字样。职业作家,就是这样界定一个概念的。对中国内地来说,职业作家,太少了。而有特色的职业作家更少。这里,王朔写京味顽主型现代平民小说算一个,郑渊洁写儿童文学作品算一个,叶永烈、权延赤写纪实文学算两位,写武侠的职业作家,熊沐、残墨算两位,雪米莉、江上鸥、沧浪客、周郎各算半个(雪米莉是田雁宁、谭谈的笔名,且是武侠、侦破、言情都写,姑算半个;沧浪客、江上鸥,一在大学任教,一在出版社当老总,聊列其半;周郎兄弟是两人合作,且各有职业,也只能充半个。)《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辞典》于当代作家中把王占君、冯育楠、聂云岚、曹正文也列为内地武侠作家,这几位的武侠小说创作都不算多,甚至根本不能算武侠作家。像王占君的小说,与其称武侠小说,不如称其为历史传奇小说,《白衣侠女》书名像武侠小说,其实写的是农民起义。冯育楠的《津门大侠霍元甲》《自然大侠杜心武》是人物传记类作品,与小说无涉;聂、曹两位均是编辑职业,写武侠只是偶一为之。有一种《武侠小说赏析辞典》把写《神鞭》的冯骥才也列入,更是强拉名家以壮内地武侠作家队伍,是明显的“拉郎配”了!要不是慑于老舍、鲁迅的威望太高,他们说不定把写《断魂枪》的老舍和《铸剑》的鲁迅也列入武侠作家之列呢。
职业作家,有特色的职业作家,大都有过多年的职业写作的历史。他们大都遵循所从事的文学类型写作的“游戏规则”,发表过相当数量与质量的作品并有自己一定的特点和创新。而要做到这点,需要职业作家有相当的敬业精神,要经过较长的案头准备与职业写作训练期。这对于某些浮躁的、急功近利的作家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这也是内地缺少有特色的优秀职业作家的一大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激励机制与出版机制问题了。这一部分,恕不展开细说了。长期以来,内地所参照执行的那个《稿酬标准》大概是以饿死职业作家为标准的,知识界、文学界对此早就有微词了。这种稿酬标准,只会令作家生气、沮丧,何谈激励机制?整个出版运作机制也大成问题。可以这么说,内地的出版社没有一家有自己麾下的职业作家的。许多出版社在抓出版软资源——作家的具体运作上,在真正尊重作家的劳动成果方面,乏善可陈。为作家在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上作宣传或像包装影视与歌舞明星一样进行包装,更是破天荒的事。像台湾的皇冠出版社为琼瑶作的宣传,香港《明报》为金庸作品所开辟的专栏,联经出版社为所出书作家所作的宣传,内地的出版机构与报刊有几家这样做的呢?一些缺少目光的内地出版社在武侠、言情领域里只会移植港台作家的作品,一窝蜂地一拥而上抢出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或琼瑶、三毛、席慕容。港台作家作品占这两类畅销书市场的90%以上,乃是这种现象的必然结果。
——在这篇为《陈天下武侠作品首选集》所作的总序里,把数年前说的那些话,不嫌其烦,老调重弹,赘述如上,自有我的命意。我旨在通过这些,说明在内地,要做个有为的有特色的职业作家的不易。要做个有为的、有特色的职业作家,需要一个好的出版社肯帮衬、扶持、奖掖。而这些内容,在今天,都有了特定的所指。诸缘辐辏,今天出版《陈天下武侠作品首选集》,使内地武侠作家有了和港台武侠作家同样的待遇,给了内地武侠文学迷们对港台和内地武侠作品比较高下的机会,是为内地武侠文坛之一幸;得同砚夏原春君热心襄助此事,担纲统筹出版发行策划,俾使内地出版社能一次性推出内地武侠作家的十数卷作品,以尽内地武侠文学迷的阅读之兴,二幸也;大众文艺出版社,以新社力推内地武侠作家出来,体现了出版社领导远大的出版家目光,更是可敬可赞。如假以时日,长此发展下去,内地武侠文学的兴旺固然指日可待,便是内地职业作家各形成特色,广开文学创作之五色七彩繁花,亦指日可待也!是为内地畅销书坛、出版界之三幸也!
是为序。
赤铁谨识
一九九八年六月于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