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文学 > 苏东坡的杂耍人生--吴越品苏轼 > 章节目录 > 3 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是不是妓女出身?(2)  

3 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是不是妓女出身?(2)  

书名:苏东坡的杂耍人生--吴越品苏轼 作者:吴越 更新时间:2015-12-17 15:53 字数:15152

当年王朝云虽然就在苏轼身边,我估计她也不可能有文学老师这样深刻的感受。按照王朝云的文学修养,按照最直观、最通俗的解释,“枝上柳绵吹又少”,指的分明是苏东坡的姬妾逐渐被遣散了;“天涯何处无芳草”,则是指好姑娘到处都有,只要有钱有地位,不怕找不回来。那么,王朝云为什么不愿意唱这两句,还不明白么?

王朝云在黄州期间,缺的只是钱,时间却大大的有,而且黄州的肥猪肉价廉物美,于是朝云就用微火慢慢儿炖出色香味俱佳、肥而不腻的炖猪肉来,给苏东坡作为家常饭食的佐餐菜。这种炖肉后来流传到全国,就是闻名遐迩的“东坡肉”。——人们都以为这是苏东坡的发明,怎知道却是王朝云“穷则变,变则通”创造出来的呢!

苏东坡四十九岁那一年纳王朝云为妾,十载过去,已经二十二岁的王朝云,方才在流放黄州的逆境中给他生下第四个儿子,取名苏遁(苏轼一共四个儿子,长子苏迈,原配王弗所生,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一说朝云到惠州后又生一子,名“干儿”,但早夭)。苏东坡在苦难岁月中有了这个儿子,想起当年名噪京华,如今却“自惭不为人识”,难道不是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吗?他非常感慨,在“三朝洗儿”的那一天,他为儿子写了一首近似于打油诗的《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惜呀,也许是他们在黄州生活过于困苦,也许是产后颠沛流离,也许是名字取得不好,这个婴儿仅仅活了十个月,就不幸在金陵夭折。苏东坡哀痛不已,居然“羁旅失幼子”,“老泪如泻水”。这个孩子,不愚不鲁,却有灾有难,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他父亲希望他“到公卿”的愿望了。

在这以后的十几年中,苏东坡又先后辗转于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汝州(今河南汝州)、筠州(今江西高安)之间。几乎都是屁股还没坐暖,又奉命转移,真是颠沛流离。苏东坡调到多么偏僻荒凉的地方,王朝云都一如既往,紧紧跟随,细心服侍。

元丰八年乙丑(1085),苏轼五十岁,这一年三月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十月,苏轼刚到登州(今属山东)任所,第五天就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王朝云含辛茹苦,总算有了出头之日。

宋神宗驾崩,小皇帝宋哲宗继位,政权实际上操在皇太后手中。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因而反对新法的苏东坡又有可能被召回京城,并且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候的苏东坡,受到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器重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生活上当然也大大地有所改善。至少侍妾又有所增加,不仅仅是朝云一个人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云突变哪!

  王朝云在苏东坡十几年的调教下,不但学识有所长进,对苏东坡的为人,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苏东坡的妻妾侍女中,只有王朝云最为温婉贤淑,也善解苏东坡的心意。

  一天,苏东坡退朝回家,饭后在庭院中散步,突然指着自己的肚子问身边的侍妾:“你们谁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些什么?”一个侍女讨好地回答:“您满腹都是文章。”苏东坡不以为然。另一侍女谄媚地说:“满腹都是见识嘛。”苏东坡依然摇摇头,只有王朝云微笑着说:“大学士装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听了捧腹大笑,称赞说:“知我者,惟有朝云也。”——所以朝云死后,他才会写出“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样的对联。

然而,风云依旧突变,苏东坡在京城只不过风光了两年而已。

苏轼基本上支持司马光废新法、逐新党的主张,但却反对尽废新法,特别是免役法,主张兼用其长。因此,和司马光的关系相处得也不是很好。这以后的几年中,苏轼任翰林学士,苏辙任中书舍人,兄弟二人同掌内外制。针对高太后无意用兵,苏轼兄弟连连上章,主张加强战备,因事正法。因政见不同,逐渐形成以程颐①为首的洛党,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以刘挚②为首的朔党,党争日演日烈。元祐四年三月,苏轼受到洛党攻击,五十四岁的苏轼,再度被排挤出京,重赴杭州,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知府。

虽然是旧地重临,虽然杭州的百姓沿路焚香鸣炮欢迎他,但是心情的沉重,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知道。不,还有一个红颜知己王朝云,在枕畔细语中,安慰了苏东坡落寞的心情,鼓励他为杭州的百姓造福。

苏东坡在杭州的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治和建设,特别是对西湖进行了疏浚、加深,把挖出来的葑土淤泥,堆成了一条长堤,不但便利了交通,美化了湖景,更重要的是防止湖水淤塞,保护杭州城不受江潮的肆虐,确实给杭州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德政,给这条长堤取名为“苏公堤”。从此,“苏公堤上六座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长堤,成了杭州城的一大景观。——有谁知道,这里面也包含了杭州姑娘王朝云的一份儿心血呢!

————————————

① 程颐(1033~1107),——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为程颢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二十四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将近二十年。

② 刘挚(1030-1098)——字莘老,北宋永静东光人。嘉祐四年中进士甲科。初任冀州南宫县令,因政绩卓著,与信都令李冲、清河令黄莘被称为“河朔三令”。后任江陵府观察推官,由韩琦推荐为馆阁校勘,升迁为著作郎。当时王安石刚开始执掌政权,对刘挚非常器重,提拔刘挚为检正中书礼房公事。之后刘挚又被提升为监察御史里行。王安石拜相后,推行新法,刘挚以为新法有许多缺点,上书宋神宗陈述新法弊病。神宗当时宠幸王安石,把刘挚贬为衡州监管盐仓。元丰初年改任集贤院校理,知大宗正寺丞,为开封府推官。后又命为礼部郎中,不久升为右司郎中。宋哲宗继位后,刘挚改任秘书少监,升侍御史,元祐元年升为御使中丞,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仆射,与尚书左仆射吕大防同时执政,废弃新法。后来吕大防与刘挚发生矛盾,御史杨畏依附吕大防,劾奏刘挚,刘挚被罢相。元祐八年,宋哲宗亲政,又推行新法,第二年,刘挚被贬为光禄卿,绍兴四年(1097)刘挚被流放新州(今河北涿鹿),不久含冤而死。

元祐六年三月,苏轼从杭州任上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六月到京,刚刚过了两个月,八月就因两次遭到洛党攻击,再次出知颍州。元祐七年二月,苏轼又从颍州改知扬州。三月到任,八月又以兵部尚书召还,九月到京,诏兼侍读。十二月,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祐八年(1093),苏轼五十八岁。这一年九月,高太后崩,哲宗亲政。当时苏轼任端明、翰林侍读两学士,守礼部尚书。五月上《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暗讽哲宗苛刻、猜疑、好用兵、好聚财。八月一日苏轼继室王闰之卒于京师。九月,罢礼部尚书任,出知定州(今河北正定)。哲宗生气,竟拒绝苏轼陛辞。

我不厌其烦地抄了这样多的《苏轼年表》,目的就是说明这十几年中,苏轼一家,简直就像走马灯似的,团团转往来于开封及各州府之间,而且党争剧烈,苏轼又是一个爱讲真话绝不说假话的人,官职也因此时起时落,生活极不安定。特别是王闰之夫人故去以后,王朝云虽然没有“扶正”,但是正像冯梦龙说的那样,她已经是“长侍”的身份,是姬妾中的“老大”,何况苏轼这时候没有“正室”,一家的生活重担,全都挑在她的肩上,繁忙操劳,可以想见。

宋哲宗亲政以后,用章惇①(dūn敦)为宰相,又有一大批“持不同政见”的大臣遭到贬谪,苏东坡也是其中之一。这一回,苏东坡要去的地方,可不是杭州、湖州这些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了。绍圣元年(1094)四月,苏轼在定州的任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还未到达贬所,再贬宁远军(今广西容县)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安置。

————————————

① 章惇 (1035—1105)——字子厚,福建浦城人。《宋史·章惇传》说:“惇豪俊、博学善文”。“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旋又命为湖南北察防使,以武功“擢知制诰,直学士判军器监。”又以勘乱有功,得到宋神宗赏识,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命为三司使(管经济的计相),同年十月建议建立变法的重要机构——三司会计司。此间他极力赞助王安石变法,成为变法派的中坚分子。

宋朝的“节度使”,是州府或郡的驻军司令,驻所称为“军”,建制相当于州府(《水浒传》中宋江攻打的“无为军”,就是这一类建制,只是施耐庵搞错了地理位置,把在江西中部的无为军,搬到江西的最南部,居然和江州即今天的九江市隔江相望了)。“节度副使”这个官衔,相当于今天的地方驻军副司令,看起来好像不小,其实当时的苏轼,只是一个“囚犯”的身份。哲宗大怒之下,没有杀掉苏轼,一方面是因为苏轼的“文名”,一方面是宋代有赵匡胤留下的“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让苏轼“得益”了。

关于赵匡胤不杀文臣的祖训,上一篇文章的注释里已经简单介绍过了。这里不妨借机多说两句。

与中国其他的朝代滥杀臣僚如草芥相比,宋朝特别优礼臣僚,这一现象在中国的帝制时代,不仅空前,也可以说是绝后的。范仲淹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这一异数的原因,就是宋太祖誓约(参看XX页注)。

誓约一共三条:一为“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第一条中所说的“柴氏”,指的是周世宗柴荣的子孙。赵匡胤曾经是柴荣手下的大将。柴荣死后,只有七岁的恭帝柴宗训继位。赵匡胤看他年幼可欺,发动陈桥兵变,假称被将士们强迫“黄袍加身”,不得已才做了皇帝,兵不血刃地夺得了皇位,建立了宋朝。誓约的第一条,就是对前朝皇室子孙的特殊优待:除了谋反大逆之外,其他任何罪行一律赦免,即使是谋反大罪,也只能在狱中赐死,而且不能连累亲属。这体现了赵匡胤篡夺政权以后,心怀愧疚,比起其他朝代对前朝皇室的诛戮来,就显出赵匡胤的“仁慈”来了。赵匡胤一向对士大夫和大臣很尊重,也重视广开言路。中国帝制时代,皇帝权威至高无上,如果没有舆论的钳制、约束,基本上就是为所欲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话人人会说,但是能够做到的,实在太少了。因此赵匡胤要用“誓言”的形式确保后代皇帝都不能以言论杀人,以保言路的畅通。

自从赵匡胤之后,能够做到“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只有毛泽东一个。他打了五十五万“右派分子”,却下令除同时有刑事犯罪者外,“一个不杀”。这就给后来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前提。要是当时就“人头下地”,后来就是想平反,也就像金庸的父亲那样,人已经被枪毙,只能是给他“一纸空文”了。

闲言表过,言归正传。

今天的惠阳县,是鱼米之乡,在宋代,那里还很荒凉,是“南蛮烟瘴之地”。当时的情况,不是犯了重罪的官员,是不会被流放到岭南去的。

这时候,王闰之已经逝世。苏轼考虑到岭南荒凉困苦,想把所有的侍妾、婢女都打发走。独有王朝云不肯离去,坚持要随苏轼去惠州。商量的结果,是长子苏迈、次子苏迨去宜兴,幼子苏过、侍妾朝云随行。一行人于十月二日到达惠州。

《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说:“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时青女①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②,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方悲秋,而汝又伤春矣’。”

那一年,苏轼已经五十九岁,年近花甲了。运气和局势急转直下,即便还有起复的希望,身体可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身边的侍婢姬妾都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特别是王朝云到了惠州之后,水土不服(一说怀孕小产,一说产后虚弱,也可能是营养不良),终日和药罐儿做伴,却没有悔恨的意思,反而大彻大悟,有皈依佛祖的意思,对此,苏东坡感慨系之,写下了本文开头冯梦龙转述的那首诗。

——————————

① 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民间传说:青女本是月中吴刚大仙的妹妹,名叫吴洁,在广寒宫里她是专司降霜的女神。

② 大白——用大杯饮酒。语出西汉刘向《说苑》卷十一: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文侯饮而不尽釂,公乘不仁举白浮君。君视而不应。侍者曰:“不仁退,君已醉矣。”公乘不仁曰:“《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盖言其危。为人臣者不易,为君亦不易。今君已设令,令不行,可乎?”君曰:“善!”举白而饮,饮毕,曰:“以公乘不仁为上客。”有人认为“大白”是“大勺”之误。

  此诗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到达惠州不久,前面有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这首诗用的典故比较多,为它作注解的人,也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下面我综合各家比较共同的意见,简单注释。

不似杨枝别乐天——“乐天”是白居易的字。他有一个舞姬出身的小妾叫樊素,长得非常漂亮,特别是嘴巴很小,所以后人描写樱桃小口,都称“樊素之口”。她能歌善舞,尤以善唱“杨枝”著名,因此白居易的朋友们都叫她“杨枝”。白居易年老体衰以后,他所十分宠爱的美妾樊素,却逃走了。因此白居易曾经有“春随樊子一时归”这样的诗句。王朝云和樊素同为舞女出身,然而性格迥然不同:王朝云愿意跟着年已花甲的老人来到荒凉多瘴的惠州,和他患难与共,令垂暮之年的苏东坡十分感动,所以用“不似杨枝别乐天”来赞她,说她不像樊素那样扔下白居易不管。

  恰如通德伴伶玄——刘伶玄也作刘伶元,晋朝人。他老了的时候,娶了个小妾,名叫樊通德。伶玄这个人,“学无不通,知音,善属文”。而樊通德则“有才色,知书,慕司马迁《史记》”,是一位既有书卷知识又有历史知识的女学士。他知道樊通德“颇能言赵飞燕姊弟故事”,就对她说:“她们这些人都已经不在了,当时费尽心机去争宠夺势,迷惑帝王,哪里知道最后还不是要化为尘土,回到荒野之中?”刘伶玄的晚年,不但有樊通德陪伴,还根据樊的叙述,写了一本小说《赵飞燕外传》。刘伶玄和樊通德互爱的故事,后来变成成语“刘樊双修”,用来称赞美满的姻缘。所以苏东坡用他们的故事来形容自己和王朝云。

  阿奴络秀不同老——络秀姓李,《晋书·列女传》中说:李络秀是汝南人,待字闺中。当时身为安东将军的周浚,一次出猎遇雨,到李家躲避。正巧络秀父兄都不在家。络秀听说周浚来到,就和一个婢女宰猪杀羊,〖不知道那猪羊是丫环杀的,还是小姐杀的。〗准备下几十个人的吃喝,而且不声不响,做得认真细致。周浚发现络秀不但聪明能干,而且还是一个美女,就想求娶为妾。这门亲事她父兄还没答应,李络秀却觉得求之不得,自己先答应了。从此“络秀”就成了为求门户显贵求嫁高族的女子典型。周浚后来因功封侯,生了三个儿子:周顗(yǐ以)、周嵩、周谟。小儿子周谟小名儿就叫阿奴,三兄弟后来都做了大官,并居显位。

  有一年的冬至,一家人聚在一起欢饮。李络秀举起酒杯,对三个儿子说:“我们当初从北方渡江而来,缺少根基,本以为无所寄托,没想到你们居然都取得了富贵。你们有了今天的成就,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周嵩站起来说:“以后的情形,恐怕不会像您所说的那样。大哥(周)顗志大而才疏,名气虽重,见识却很短浅,而且喜欢抓他人的过错。这样做很难保全自身。我生性耿直,也会为世人所不容。只有阿奴(周谟)平淡温和,碌碌无为,以后应当守在您的身边。”后来,周顗果然因为直言遭祸,被王敦杀害。后人在启蒙学业中,就用“周兄无慧”的典故来教育人们要慎言慎行,戒骄戒满。

  苏东坡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用阿奴比王朝云生而夭折的儿子,用络秀比作王朝云。“阿奴络秀不同老”,就是说阿奴(周谟)平淡温和,碌碌无为,守在母亲的身边,但是王朝云却命苦,生了个儿子又夭折了。

  天女维摩总解禅——这是苏轼把王朝云比作天女维摩,说她学佛粗通佛学大义,像天女维摩。

经卷药炉新活计——王朝云到达惠州以后,一说是水土不服,一说是再次怀孕小产,一说是产后失调,总之是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平日不是念佛就是熬药。“经卷药炉新活计”,说的就是她到惠州以后的生活。

舞衫歌板旧姻缘——是回忆从前,说她抛却了长袖的舞衫,专心念经礼佛,不离丹灶。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秦观曾经用巫山神女来比喻朝云,“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就是反用秦观之意,说一旦仙丹炼就,王朝云将随他一起到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去,那时候她就不会再像巫山神女那样为尘缘所羁绊了。

  王朝云在惠州身体十分虚弱,终日和药罐打交道,总难恢复,于是就皈依佛门,拜比丘尼义冲为师,天天诵经求佛,可是并不见效。宋哲宗绍圣三年七月五日,就带着无奈溘(kè刻)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临终前她执着东坡的手情意深长地说:“世上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和闪电,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

  这番话并不仅是她皈依佛门以后悟出来的禅道,其中也蕴藏着她对苏东坡无尽的关切和牵挂。生前如此,临终亦如此。

  王朝云死后,苏东坡把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纪念她。栖禅寺现名“栖霞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汪朝云字“子霞”,因此而改的。当年两旁的楹联为苏东坡所书: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现在则改为颇具禅理的“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雾如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据说是朝云弥留期间反复叨念的原句。——按苏轼的诗序记载,朝云弥留的时候,念的是“金刚经四句”,据后人考证,应该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大概不是“如梦如幻”这两句吧?

惠州的西湖,原名丰湖。由于它富有“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湖水又可灌田数百顷,给当地居民带来丰裕的收获,所以称为丰湖。丰湖山青水绿,酷似杭州西湖,所以被苏轼命名为“惠州西湖”。

苏轼被贬到惠州,原以为这里是蛮荒瘴疠之地,谁知下车一看,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不禁高声赞美“海山葱茏气佳哉”!不但消除了政治上的失意感,还因为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表示“不辞长作岭南人”了。

苏东坡在惠州居留的三年,好像比他在黄州的时候还要轻松自由一些。他常和王朝云漫步湖堤、泛舟波上,一同回忆在杭州时候的美好时光,不但把丰湖改称西湖,还用杭州西湖各处风景的地名为这里的山水命名。他虽然被流放,但有个“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尽管没有“处置权”,“建议权”还是有的。所以他到了惠州以后,除了“游湖诗酒书画”之外,还能尽自己所能,为百姓办事。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东坡居惠,勇于为义”。他见惠州驻军无固定营房,杂居市内,对老百姓有干扰,就建议建兵营三百座。他对西湖的建设特别热心:为了修筑“苏堤”和“六如亭”,连身上的犀带也捐献了;还捐出大内赏赐的钱和黄金,资助道士邓守安建筑东新桥,资助和尚希固建筑西新桥和大堤。更难得的是,他亲自与建筑民工为伍,巡视施工进度,监督施工开支。到了西桥竣工那一天,他和全城父老共同庆祝,尽情欢宴,热闹了三天。

他游兴极酣,常常月夜游湖,登合江楼、入逍遥堂,过丰乐桥,踏遍西湖山水,甚至“达晓乃归”。他流连于唐代的泗州塔下,欣赏塔影平湖,写下了“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这“玉塔微澜”,现在已经成为惠州西湖的十景之一。

这本来是他们两人的得意之作,不料他乡的孤山,竟成了王朝云孤寂长眠的地方。——现在,惠州西湖栖禅寺松林中的王朝云墓,已经成为风景胜地。

  朝云死后,苏东坡对朝云的怀念结聚在心头,夜里就化为幽梦。他夜夜梦见朝云来服侍,而且总看到她的衣衫都是湿的。问她是什么缘故,朝云回答说:“我是夜夜渡湖回家来的。”苏东坡醒后,觉得不忍,于是就在湖上筑了一堤,以便朝云前来入梦。——此堤也被后人称为“苏公堤”。堤成之日,当夜就梦见朝云前来道谢,身上的衣服,也不再是湿的了。——这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是苏轼日夜思念王朝云的感情结晶。

  朝云走了,她的影子却深深地刻在苏东坡的心中。为了怀念王朝云,苏东坡在惠州西湖上刻意经营,建塔、筑堤、植梅,试图用这些熟悉的景物唤回那已经远逝的时日。苏东坡写了一首本文开头的《西江月·悼亡》词,借咏梅来抒发心中的哀伤,朝云也因此而获得了永久的生命。词云:  

<p style=\"margin-left: 30.75pt\">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虽然没有太多的典故,怕有的人看不懂,下面也简单解释一下。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起首这两句,是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袭击,为什么不怕呢?因为她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韵。瘴雾,就是瘴气,指南方山林中由于淫雨和酷热而产生可以致人疾病的雾气。一说指疟疾之类的“时疾”。

海仙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后面这两句,说她这种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韵,引起了海中神仙的羡爱,经常派使者来花丛中探望。派谁来呢?就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幺凤。幺凤,相传为岭南特有的珍贵飞禽,绿毛红嘴,似鹦鹉,很小,常常倒悬枝上栖息,当地人呼为“倒挂子”。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以美人作比喻,形容梅花的美,白的不需涂粉,红的冲洗不掉。“涴”,玷污。也就是说:自然皎白,反嫌搽粉为玷污。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不施粉黛,来写朝云天生丽质,不敷粉而脸白,不搽胭脂而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是说面对这样美丽的梅花,感慨自己所爱的梅花已经像晓云一样成空,自己也不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样的梦(王昌龄曾在梦中作《梅花》诗:“落落寞寞路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了。因为这些美丽的梅花,都是朝云的化身,她就陪伴在自己身边。这个晓云,实际上就是朝云。

——————————

① 杨慎(1488~1559)  ——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十一岁岁能诗,十二岁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三十余年,死于戍地。  杨慎存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

② 晁补之(1053-1110)——北宋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为“苏门四学士”(另三人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宋史·晁补之传》说:晁补之为“太子少傅(晁)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生长在士宦之家、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聪敏强记,幼能属文,日诵千言,故早负盛名。元丰二年(1079)进士,授澶州(今河南濮阳)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间调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派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任职。绍圣初,出知齐州(今山东济南),后来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宋代的应天府治所在今河南省的商丘市,不是今天的南京市)、亳州(今属安徽)、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间追贬元祐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后退闲故里。晚年起知泗州,死于任所。

明人杨慎①在《词品》中说:“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这首词明为咏梅,实际是怀念朝云。全词笔墨高洁,意蕴空灵,已经不是凡尘笔调,当年晁补之②读到“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这两句,叹息说,苏轼注定是要迁到“海外”去的,因为这样的句子,实为“海内”人士所难道出。《红楼梦》里薛宝琴的词句“明月梅花一梦”,就是从苏轼这首《西江月》里化出来的。由于苏轼写的是梅花,句子又是“不与梨花同梦”,所以《红楼梦》里的词句也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又作“明月梨花一梦”。

  除了这首《咏梅·悼亡》词之外,苏轼还有一首怀念朝云的七绝,诗前有序:

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予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盖尝从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袢。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苏东坡的友人王巩①,也是个诗画名家,受“乌台诗案”牵连最重,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今广西宾阳)。当时的岭南,不仅气候炎热,而且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物质极为缺乏。

——————————

 ① 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是北宋真宗宰相王旦(957-1017)的孙子。生卒年月不详,大约宋神宗熙宁中前后在世。是苏轼的朋友。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谪宾州(今广西宾阳)。为此一个儿子死在宾州,一个儿子死在老家,而王巩自己也差点儿病死,

赦还后豪气不少挫。著有《甲申亲记》一卷,《闻见近录》一卷,《随手亲录》一卷,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全宋诗》中收有他的诗作多首。苏轼《答王巩》诗中有这样的名句:“子有千瓶酒,我有万株菊。任子满头插,团团见花不见目。醉中插花归,花重压折轴。”

王巩有一歌女叫柔奴,原名宇文寓娘,又名点酥。本是洛阳城中大户人家的女孩儿,小时候家境不错,后来家道中落,沦作歌女,被王巩纳作小妾。王巩待她亲厚,并未吃过什么苦。王巩落难之际,她毅然随行。

这女子眉目娟丽,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应对称心,很得主人王定国的宠爱。一说她是王定国的侍妾,一说是歌姬。她也和朝云一样,毅然追随王巩一同前往。三年(一说五年)后方才获准回到京城。王定国回到京师,设宴招待苏东坡,席间把柔奴叫出来侑酒。苏东坡问她岭南生活是不是很艰苦,她说:“心安处就是吾家。”东坡对她这种危难不弃、贫贱不移的忠贞,宁静淡远、随遇而安的气节,十分感动。特别想到她和朝云一样,都不是樊素一类人物,专门为她写了一首《定风波》词相赠:

<p style=\"margin-left: 20.5pt\">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琢玉郎指王巩,不但说他长得漂亮,而且多情而潇洒,所以老天配给他一位灵巧聪慧会做“点酥”的女子(一说“点酥”就是柔奴的另一个名字)。柔奴的歌声有如炎日飞雪,在岭南那个荒凉湿热的地方,因为有了她的歌声,竟变得清凉了。难怪你们从万里之外的岭南流放归来,反倒显得年轻了啊!我问你岭南苦不苦,你却说“心安就是家”!——其实,这句话并不是柔奴首创,白居易就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柔奴出身大家,很可能她也读过白居易的诗的。

此外,苏轼朋友的妻子中,还有一个像王朝云那样矢志不渝地愿意跟随丈夫吃苦受难的女子柳氏。她是董毅夫①的继室,过门仅三天,夫家就大祸临头,丈夫被削官为民。她还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中,转瞬之间,却由官太太沦为普通民妇,而且是罪人的妻子。董毅夫怕她承受不了这样的剧变,很是担忧,后来得知自己的娇妻遇忧患如处富贵,深感因祸得福。如果没有这次剧变,怎么知道爱妻竟有这样高贵的风骨?

《东坡外集》说董毅夫“晚娶少妻”,看来柳氏嫁董毅夫的时候,年龄不大。董毅夫摆脱了官场俗务,和苏轼一起躬耕乡间,虽然生活清苦,但有娇妻、芳邻相陪,诗书自娱,只要不再遭受迫害,倒也像是神仙一般。

——————————

 ① 董毅夫——苏轼的朋友,生平不详。据苏轼《哨遍》一词的自注:“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既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钺)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wèi卫)毅夫。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lěi累)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知道他名钺,鄱阳人,大概是罢官以后,曾经在黄州和苏轼“比邻而居”。

董毅夫写了一首《满江红》词,歌颂爱妻。苏轼很是嗟叹,和其原韵填了下面这首词:

满江红

<p style=\"margin-left: 20.5pt\">
忧喜相寻,风雨过,一江春绿。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屏簇。何似伯鸾携德耀,箪瓢未足清欢足。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  幽梦里,传心曲。肠断处,凭他续。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君不见周南歌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柳已经有身孕,故东坡词中有“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这样一句。

回首王朝云的一生,之所以不嫌苏东坡年纪老、生活苦,终生紧紧相随,绝不是贪图苏东坡的高官厚禄。因为她嫁给苏东坡的时候,苏东坡的身份,就已经是一个“贬官”了。如果她贪图享受,她就必然会在苏东坡困苦的时候,像樊素那样“悄然离去”。苏东坡脸长,又是络腮胡子,何况年纪比她大二十六岁,绝不是一个“帅哥”。特别是苏东坡睡觉打呼噜响声如雷,一般人很难忍受。能使朝云动心的,其实就是苏东坡的才华。如果朝云本来就是一个才女,这种惺惺相惜的痴情倒也不足为奇,令人惊讶的是:她来到苏家,几乎是一个文盲。可以这样说:苏东坡看重她的,是她的温柔美丽和能歌善舞;朝云对苏东坡的恋情,是来自对才子的崇拜和迷恋,求的是“佳人配才子”的最佳组合。

王朝云,可以算是当代“追星族”的“祖师娘”,至死不悔!

朝云不愧为中国的奇女子之一。曹雪芹就在《红楼梦》的第二回,借贾雨村之口,说出了一串“奇女子”的名字:“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能被曹雪芹写进《红楼梦》里去的女人,不但已经在中国流传千古,而且随着《红楼梦》的走向世界,可以说她也“走向全世界”了。

纳妾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经的一个阶段,是私有制的产物,属于钱权交易的范畴。在封建社会中,士大夫妻妾成群、左拥右抱,不是什么个别现象。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大英雄文天祥,直到须发皤然,身边仍不缺红颜皓齿的姬妾歌女。这种情况,和今天贪官们“包二奶”有所不同:一个是社会制度所允许,一个是不被社会、家庭所承认。说到“感情”,一般规律是丈夫宠爱小妾,而小妾只是无可奈何的应付,最多也只是“敬重”而已。就是王朝云,也不例外!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