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水浒》,最出风头的人物,就是武松。他在《水浒传》中所占篇幅巨大——在评书中还有所谓的“武十回”,把武松渲染、包装成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明末清初的评水浒老前辈金圣叹①先生按高低上下四个等级, 品评了三十个水浒人物,其中第一个“上上级人物”,就是武松(下面依次是鲁达、李逵、林冲、吴用、花荣、阮小七、杨志、关胜……三十个人中,并没有宋江,可见金圣叹对宋江的评价不高)。尽管武松可能是“太行山梁山泊②”的“三十六人”之一,但是至少在南宋的一百五十多年中,还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南宋末年编辑的《大宋宣和遗事》中,“三十六人”的名单中虽然有“行者武松”的名号,但是却没有他的任何事迹。连鲁智深也只有“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叛,亦来投奔宋江”这十几个字;而武松除了名单上有个名号之外,更没有任何事迹,连何时上山都没有记载,读者只能从书中的叙述推知武松是跟随宋江上山的九个人之一。这实在是一件无法解释也意想不到的事情。一直到了元朝,才有《武行者》、《武松打虎》和《双献头武松大报仇》(可能就是武松杀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等戏曲剧目。有戏曲、评书的渲染,武松在老百姓中的知名度最高。一个没有上过学的农村老太太,她可能不知道李白、杜甫、苏东坡,也可能不知道省委书记是谁,却可能因为看戏、看电视、听说书而知道武松是景阳冈上打虎的英雄,是为哥哥报仇而杀了嫂嫂的义士。
正确地说,其实武松就是因为“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危害乡民的猛虎而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的。至于他后来为哥哥报仇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在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在孟州杀了张都监一家十五口等等,算不算英雄行为,那可就各人有不同的看法了。
为什么打虎算是英雄。英雄可以分为许多种,有保卫祖国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有勇拦惊马避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人民英雄如刘英俊,有舍身炸碉堡的战斗英雄如董存瑞,更有许许多多见义勇为救人生命财产的无名英雄。那么,打老虎算是什么英雄呢?说他是勇士不行么?当然也可以。但又有些不同。比如斗牛士,可以算是勇士,但不能算英雄,因为他只是勇敢,甚至残忍,却没有为他人作出贡献。老虎在古代不是被保护动物,数量可能还不少,它是要吃人的,要危害百姓生命的。所以当时的打虎行为,属于“为民除害”范畴,是给百姓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如果是一般的猎户用刀枪弓箭射杀老虎,那就不稀奇了。“猎虎”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可能很多,许多猎户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不足为奇。就因为武松能够“赤手空拳”地打死一只危害百姓的猛虎,所以才说他是英雄。相对而言,《水浒传》中还写了李逵用刀砍死大小四只老虎,解珍、解宝也曾用窝弓药箭射死一只大老虎,书中都没有大事渲染地说他们是“打虎英雄”。——独独这个武松,因为景阳冈上多次发生过老虎吃人的事件,危害百姓,众猎户又无法捕捉,他武松却“赤手空拳”地把这只大老虎打死了,所以就成为英雄了。——这和特定的时间、地点都有关系。
好汉和英雄的区别。好汉和英雄,当然是有区别的。《水浒传》一百单八将,通常人们都称为“一百零八条好汉”,没人说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几年前,北京语言大学的周思源教授就说过“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至少有49人不是好汉”这样的话。从话茬儿看,这个语言大学的教授,就没有从定义上弄明白好汉和英雄的区别。
那么好汉和英雄应该怎么定义呢?咱们不妨先来查一查字典。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解释:
好汉——是勇敢坚强的男子。
豪杰——是才能出众的人。
英雄——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
令人钦敬的人。
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这样的解释,虽然“权威”,却不严谨。
第一,好汉“是勇敢坚强的男子”,就有所不妥。大家都知道,梁山泊一百零八条好汉,分明包括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这三个女头领;好汉必须是“男子”之说,是不是不妥?
第二,豪杰“是才能出众的人”。“才能”这个东西,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出众”也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词语。一个人,生意做得好,唱歌唱得好,都可以说是“才能出众”,但是这些人似乎都不能称为“豪杰”。
字典上对“英雄”的定义,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实际上就是“好汉”加“豪杰”;而英雄绝不是上面说的那种好汉加豪杰。“好汉”似乎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是非善恶的限制。一个被拉到刑场去杀头的强盗,往往都要大喊一声:“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可见好汉的主要定义是“勇武”,此外还要有“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气概;而豪杰往往要求有正义感。一个强盗可以自称是好汉,但不可能自称是豪杰。
我给“英雄”的定位,是对国家、民族、人民、至少也应该是为他人做出贡献。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是“行善”,而不是“作恶”;是维护“正气”而不是助长“邪气”。
“英雄”应该和军事、武力或冒险行为如探险、航天、救助等有关(前苏联的“母亲英雄”,以生孩子多取胜,可以说是例外;似乎可以解释为本民族的壮大作出贡献),但不一定本人就是武功盖世,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懂武功。所以武艺高强的岳飞是民族英雄,文质彬彬的文天祥也是民族英雄;李白、杜甫虽然“才能出众”,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好诗来,却不能算是英雄,连豪杰也不是。
对英雄的定义,应该没有古今中外的区别。“英雄观”和“忠孝观”不同。“忠孝”的定义,可以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忠于谁”的问题,古代只要求臣民忠于某个个人,例如忠于皇帝或帮会的帮主之类;今天则要求忠于国家和民族,不再强调对领袖个人的“忠心”了。“孝”也一样,第一今天不强调“以孝治天下”了;第二今天不再主张“父命子死子不得不死,君命臣亡臣不得不亡”之类的“愚忠愚孝”了。古往今来,人们对“英雄”的认识,是始终如一的,不存在古代的英雄到了今天不算英雄的说法(岳飞、文天祥始终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更不存在“用今天的定义去要求古人”的问题。古代的英雄,到了今天也应该是英雄;除非他在古代就是“浪得虚名”,本来就不是什么英雄(例如祸国殃民、把中国人民拖进苦难深渊的洪秀全,本来就是被人民痛骂的恶棍,只是被某些人涂脂抹粉打扮成英雄的,属于“歪曲、误导”;又例如和吴三桂齐名的大汉奸施琅,他的后人说他“收复台湾、统一中华”有功,是个大英雄;以此类推,吴三桂“征服云南,统一中华”,何尝不是有功的“英雄”?这个问题,牵扯到有人“故意歪曲”,和“英雄的定义”本身无关)。——因此,用我上述的英雄定义去衡量古人,不但不是对古人的“苛求”,而且是测定“真假英雄”的试金石:一切假冒英雄、伪造英雄,立刻就会原形毕露。
“好汉”的定义比较模糊,一般只指某人办事敢作敢为敢当,所谓“好汉做事好汉当”,不连累别人,档次比英雄要低得多。所以杀了人的杀人犯,作案以后能自首的,也被称为“好汉”,但不一定是英雄。更主要的一条,英雄的所作所为,前提是为国家、民族、人民,至少是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思想境界高的,具有爱国心;思想境界低些的,也具有“侠意识”;好汉的所作所为,则是为自己或朋友、亲族,思想境界主要是“霸意识”。他们有时候也在“义气”的驱使下为“别人”做事,但是这种“义气”,不一定是“正气”,很可能是“江湖义气”或“哥儿们义气”。结果很可能是帮助坏人打了好人;或者是帮助这个恶势力打击另一个恶势力。所以“义”也有大义和小义之分。“霸意识”也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但却往往是以牺牲、剥夺他人的自由幸福来得到的。他们想望自己能够“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却不考虑别人的死活。所以土匪、强盗、杀人犯,往往都称自己是好汉。
那么,武松算是英雄呢,还是好汉?这要按他一生所办的某件事情来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下结论。就是山东快书,也是说:“闲言碎语不用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没说武松是英雄!
下面,我还是拿我上面提到的“英雄三要素”:一、善恶是非,包括正气还是邪气、二、为国、为人还是为己、三、“侠意识”还是“霸意识”这样三条标准,来对武松这个人物加以检测和评说。
武松的青少年时代。《水浒传》中写武松出场,是在柴进的庄上。那时候,他已经是个二十多岁的彪形大汉了。书中没有介绍他的青少年时代,只说他以前在老家清河县酒后打人,自以为把人家打死了,这才逃到柴进庄上躲避的。为什么打人,并没有交代。酒后打人,当然不算是英雄行径,为此潜逃,敢作而不敢当,更连“好汉”也算不上。正因为《水浒传》对武松的青少年时代缺少铺垫,所以后人说书,都有各种不同的发挥或补充。王丽堂的扬州评话第一回,说他在家乡打死了一个恶霸,所以逃到柴进的庄上躲避,但也没有详细交代打死的是什么恶霸;直到第十回武松去二龙山投靠鲁智深,才说是当年清河县大旱,武松带领饥民吃大户,打死的是大户家阻挡饥民抢粮食的狗腿子(这属于“水浒外传”,分明受到“阶级斗争”学说的影响,尽量美化武松);高元钧的山东快书,还专门用了一回的篇幅(俗称《武松赶庙》),细说他打虎以前的经历:少年时代在少林寺学武,学成以后回家,在东岳庙庙会上遇见恶霸“李家五虎”强抢民女,他打抱不平,出手相救,打死了李家五虎,这才逃到柴进庄上来躲避的。这样一铺垫,突出了武松打虎以前就是个“见义勇为”的英雄,脑子里有“侠意识”,具有豪杰仗义的性格。
经过补充铺垫的武松,应该是一个具有“侠意识”的血性青年。
什么叫“侠意识”?“侠意识”的中心思想,就是不顾国家法律和习惯理念,只认“平”与“不平”。——这里的“平”,有“公平合理”的意思;“理”指的是“天理人情”。因此,举凡抢劫、强奸、仗势欺人、无故杀人等等,都是“不平”之事。“大侠”们遇到了这种“不平之事,下面的文章,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大打出手,为民除害,甚至可以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了。——这一段“前言”中说过。如果认为不必重复,可以删除。
① 金圣叹(1608-1661)——文学批评家,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本名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曾于明崇祯年间批改《水浒》,删去七十一回以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并每回写有以颂扬施耐庵文笔为主的评论。清顺治十八年,因联合士子向巡抚方国治检举当地官员吴县县令贪污,受到官官相护的陷害打击,以莫须有的“叛乱”罪被处死。解放后,也曾被“无产阶级文艺家”定性为“反动的封建地主阶级卫道士”;现在已经没有人这样说了。
② 太行山梁山泊——史书上第一次描写晁盖抢劫生辰纲之后落草为寇的地点是“太行山梁山泊”,后来宋江走投无路,也去“太行山梁山泊”投奔晁盖。但是这个“太行山梁山泊”究竟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就是“山东的梁山泊”?已经无法考证了。根据现有历史资料,只能认为宋江等三十六人,都是没有“根据地”的“流寇”,人数最多几百,活动地区在淮南,最后被张叔夜逼降,根本就没有到过山东的梁山泊。《水浒传》所写,是施耐庵根据“太行山梁山泊”这六个字,把他们“移植”到山东境内的“梁山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