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 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政治家、诗人。??
公元前278年农历5月5日黎明,一位“颜色憔悴(qiáo cuì)、形容枯槁(kū gǎo)”的老人,默默地来到汩(mì)罗江边(今湖南汩罗县内),他怀抱一块大石头,纵身跃进滔滔的江水中。?
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自沉??
他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诗人屈原。他一生忠心爱国,但却遭到别人的谗(chán)害,几次被流放。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祖国的人民流离失所,祖国的山河破碎不堪,最终自杀殉国。?
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读过很多书,不论是农业、文学、历法,还是天文、地理、历史,他都找来阅读和研究。屈原的少年时期,正是楚国由强盛走向衰弱的时期,他看到祖国日益衰败,决心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所以他很早就立志要做一名爱国、爱民又正直的人。?
屈原23岁时,当了楚国的左徒(仅次于丞相),辅佐楚王处理朝中内政、外交大事。一开始楚王很信任他,能采纳他提的一些建议,不久,楚王让他修订法令。当时的一些大臣怕新法会对自己不利,拼命反对新法的制订和实施,他们想尽办法来谗害屈原。有的到楚王面前诬告屈原如何傲慢,如何把变法功劳归于己有,如何瞧不起楚王;还有的威胁屈原,不准屈原制订新法令。楚王后来昏了头,就疏远了屈原,并降了他的官职,不让他制订法令。但屈原一心为国,仍然苦苦劝楚王,楚王一气之下,就把屈原流放到了汉水上游一带。
屈原被流放后不久,当时的秦国派人到楚国,说愿意将秦国的600里土地割给楚国,要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友好关系。楚王不知是计,高兴地答应了。屈原人在流放地,但他听到这件事以后,心想:哪有这么便宜的事!秦国会无缘无故地送土地给别人? 里面肯定有鬼。于是他不顾一切地回来设法劝阻楚王,他说:“秦国奸诈狡猾,像虎狼一样不讲信义,这次怕是不安好心,大王还是不答应为好。”可是,楚王不听忠言,还是答应了。后来,秦国又约楚王在秦国的一个地方相见,说是商量国家间的大事,楚王一去,就被秦国扣留起来了,他们还逼楚王割土地给秦国。最后楚王被秦国扣了三年,死在秦国。
楚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但他的儿子更加昏庸无能,终日只会寻欢作乐,把国事都交给奸臣去管理。屈原心里十分焦急,他竭力劝新国王改变政策,重新与齐国结交,共同抵抗秦国。但楚王哪里肯听,反而认为屈原是跟他过不去,一气之下又把他放逐,流放到更远的更荒凉的汩罗江。?
有一天,屈原正在江边散步。一个渔夫见了他,问道:“您不是屈原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来了呢?”屈原叹了口气说:“整个世界的人都是混浊的,只有我是清白的;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流放到这里来了。”渔夫说:“既然这样,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与他们一样喝酒寻乐呢?”屈原摇了摇头说:“我宁愿跳进清流,葬身鱼腹,也不能让我洁白的身体,蒙受世俗的尘垢(gòu),洗也洗不清。”?
8年以后,秦国灭亡了楚国。这时的屈原,已经60多岁了,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得快要发疯了,他整天不吃不喝,在汩罗江边徘徊,向滔滔江水倾诉自己的悲愤和忧愁。5月初5那天,屈原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最后看了一眼祖国的秀丽河山,纵身跳进了滚滚汩罗江中。
屈原死了,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伟大人格,却永远激励着后世的人民。后来的人民为了纪念屈原,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每年的这一天,人民用吃粽(zòng)子,划龙舟等形式来纪念屈原。?
《战国策》??
本篇成语解释:?
1.【匡时济世】:kuāng shí jì shì 匡:帮助。指挽救艰困的局势,使转危为安。
2.【流离失所】:liú lí shī suǒ 到处流浪,无处安身。3.【无缘无故】:wú yuán wú gù 没有任何原因。?
4.【随波逐流】:suí bō zhú liú 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