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lìn)相如,战国时赵国人,智勇双全,胸怀宽广,以完璧归赵闻名于世,官至上大夫(相当于高级国务官)。
假如有一天你一个人出去游玩,在一个偏僻的地方,突然跳出一个穷凶极恶的强盗拦路抢劫。你身上恰好带着一件很珍贵的东西,但你不想让强盗夺去这件东西,你该怎么办呢?是大声呼喊?下跪求饶?与他搏斗?还是运用自己的头脑想一个办法来摆脱困境?读读下面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是如何对付秦昭王这个强盗的,你可能会受到一点启发。蔺相如,赵国人。年轻时家里较穷,常常吃不饱饭。但他生来聪颖,记忆力很强,读了很多书,知识丰富,在赵国很有名气。成年后被当时赵国的一个宦官头子请去当顾问,专门出谋划策。
一天,赵惠文王偶然得到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昭王听到这件事,他那颗贪婪的心便打起了这件宝物的主意。他派人送给赵国一封信,说愿意以15座城邑(yì)来交换和氏璧。赵王接到信后,感到很为难,就和大臣们商量:如果答应的话,恐怕秦国的城邑得不到而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答应,又怕秦国以此为措口派军队攻打赵国。总之,想不到一个万无一失的办法。最后,他们只得决定:派一位聪明能干、有智有勇的人到秦国去。?
这时,一个宦官推荐蔺相如去承担此重任。赵王马上接见蔺相如,见他风度稳重,外表严肃,浑身冒出一股英气,知道他可以承担大任,于是问他该如何处理这件事。蔺相如说:“秦国强大,我们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如果秦王拿了我的和氏璧,却不给我城邑,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要求用城邑换和氏璧,如果我们不答应,那么是我们理亏;而如果我们给了他们和氏璧,他们却不给城邑,那么他们就理亏了。比较这两个对策,不如答应给秦国和氏璧,让他们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认为很有道理,就任命他为专使(特派员),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临走时,蔺相如说:“如果他们给了我们城邑,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如果没有给城邑,我保证把和氏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我一定会完成使命的,您放心吧!”?
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捧着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看了以后十分高兴,并把和氏璧递给两旁的美女和侍从人员欣赏,侍从人员高呼“万岁!万岁!万岁!”庆祝秦王的阴谋得逞。蔺相如看到秦王丝毫没有补偿城邑给赵国的意思,知道秦王是想欺骗赵国。他就灵机一动,走上前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很宝贵,可是上面有小瑕疵,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了他。蔺相如拿到和氏璧以后,立刻退到殿中的柱子旁,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我看大王丝毫没有诚意用城邑来换和氏璧,完全是想欺骗,所以我把它收了回来,如果你们要逼迫我,我今天就和和氏璧一起在殿柱上撞个粉碎!”说完,作出要击碎的样子。
秦王非常喜爱和氏璧,怕他把璧弄破,连忙道歉,并命令部下拿出地图,当着蔺相如的面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15个城邑割给赵国。蔺相如估计秦王不过是假心假意,实际上不会割让城邑,于是又想出一计,对秦王说:“这是块天下公认的宝玉啊!赵王送出宝玉的时候,曾经斋戒(zhāi jiè)五日,以表示隆重。现在大王也应该斋戒五日,我才敢献上宝玉。”秦王看到蔺相如这个人不能用武力来使他屈服,只得答应斋戒。得到缓冲的时间后,蔺相如连夜派一个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打扮成老百姓模样,带着和氏璧,从小路逃到赵国,终于使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事后,秦王拿蔺相如没办法,又不想因为杀死蔺相如而伤害两国的关系,于是把蔺相如放了。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个奇才,只身一人出使别国,既保住了和氏璧,又维护了国家尊严,于是大加奖励,任命他为上大夫(高级国务官)。蔺相如因此赢得了赵国人民的尊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篇成语解释:
1.【完璧归赵】:wán bì guī zhào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泛指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
2.【无价之宝】:wú jià zhī bǎo 没法估量价格的宝物。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3.【万无一失】:wàn wú yī shī 形容绝对不会出差错,非常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