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什么?信用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听起来好像遥远而又陌生。我查找了半天词典,龟缩在词典角落里的“信用”一词是这样解释的:“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不需要提供物质保证,可以按时偿付的;指银行借贷或商业上的赊销、赊购。”
信用不是外来语,也不是稀有之物,它曾在大清时代商业行为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尊重。许许多多的老字号就是在信用之中建立,清代晋商的钱庄就是恪守信用的典范,以致他们的钱庄票号赢得天下美誉。
不知什么时候起,信用成了一块遮羞布,并美其名曰“社会主义的信誉”,实则给你的全都是劣质过期产品,反正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买不买请自便,让人颇不是个滋味。在大小商场林立、商战不断升级的今天,当你走进一家商场购物时,总感到商家的笑脸背后是阴森森的一把刀,钱付出,恍然产生一种被骗的感觉,心里堵得发慌。
在偌大一个国家,生意场上最缺的不是物质也不是钞票,而是信用。
我注意到信用,得益于这几年做生意的一点感悟。现在,我的四周一些个体小老板重又拾起信用的这蔸老根,栽培浇水施肥使其发芽,对这个重新发芽的信用小苗小心呵护,倍加珍惜,使我看到重建信用的希望了。有个小老板说:“当你小有实力时,就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这个羽毛,就是我所指的信用。
信用其实是生意场上的生命线。我认识一位散文写得一般而生意经一套套的朋友,他生意做得火红而大气,在圈内有很好的口碑,以致许多民间调解也因他的权威发言而圆满解决了。突然有一天,传出他被拘捕的消息,呼机不回,手机打不通,家中电话无人接,由此证实他的确出了事。过去,他的货源滚滚,大多是以他的名言为前提而接收货物的:“如果你信任我,把货发过来,一个月内结清货款。”这下子,货主们或多或少地会蒙受损失。在我处的这个行业里,大家有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人一旦被抓起来了,什么货款和账务也就差不多一笔勾销。然而,他三个月内出来后将所有货款全部偿还,这大出货主的意料。要知道,他在这三个月里,货物被查抄没收,家也被抄,来不及转走的现金也被当成非法所得没收,没收得理所当然,没收得你一声也不敢吭。好在人可以出来,这已经是最大的安慰,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安慰。他出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货款全部还清,尽管他受了很大的损失。我曾问过他为什么这么爽快,他简单地说:“我还想在这里混下去呀!”其实,这里包涵着的就是“信用”二字。
生意场中有个公开秘密,就是“十坛九盖”,利用他人的资金扩大周转,定期轮换付款,这也是货主能接受的游戏规则,这个公开的秘密是以恪守信用为前提的;生意的拓宽扩展,信用的份量在里边变得更重了。
其实信用非常娇嫩、不堪一击。我有个广州的生意伙伴,一次打电话给我,照例要说些生意上的事,然后也要闲聊几句“天气”之类,在放下电话时“顺便”说了句,无锡的XXX呢,那两口子正在闹离婚呀。我一愣,放下电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无锡,暗想,无锡城市不大,我的货物下得不多,有什么问题损失也不大,这是自我安慰的想法。广州的生意伙伴在暗示我,无锡的这个客户的信用出现了问题,尽管小两口闹离婚是私事,一旦他们的货主知道了,就成了信用问题。货主们所要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清货收款,将没有销售完的货物转走,等他们闹离婚之事明朗后再打交道。电话打过去,大家都是明白人,只听对方说:“不好意思,我们两口子的一点破事惊动了全国的朋友们。马上给你清账,余下的货退回还是转走听便。”见对方如此说,我反倒不好意思了。“清清帐,存货还是继续卖吧,这么多年的朋友了……”相信是对方的气派和坦荡促使我没有把存货转走。
有一天,因为你离婚而要瓜分财产,因为你惹了个什么官司,还有别的什么,使你的信用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危机,货主们被惊动了,一时间纷纷上门催账和清理货物,这就是你的生意面临着灭顶之灾时,挺过去也许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挺不过去,这个行业的大门便从此对你关上了。面临集中上门讨债这一关,那可是又尴尬又难过的事情。我在某年春节前的两个月就面临过这种局面,原因是陷进了一个说起来天大其实也可平静待之的官司里,全国多家有影响的媒体作了报道,搞得沸沸扬扬。事后总结这次得失,发现所受最大的损失是几年来惨淡经营的信用的丧失。因为信用丧失,我不得不暂时伤心地退出这个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生意场。
这就是我对信用的一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