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说:“生个儿子一喜,生个姑娘一急。”乡下人越是看得金贵的东西忌讳就越多。人家生了个儿子,是生了五个女儿之后望穿秋水般企盼到的“独种儿子”。我有一个表哥、一个表叔和一个要好的族兄,他们都是在五女六女之后如愿以偿地得了儿子。
“独种儿子”呱呱坠地,其父应声走出屋门,一直东行,见到第一个人认作独子的干爹;如果遇到一个在地上爬的小男孩呢,那也认小干爹。如果遇到一个小女孩,也必须叫“干爹”,但要学会不露声色地转换到女孩子父亲头上,对所遇之女,改唤“哥哥”,以示对知遇之恩永志不忘。拜干爹结干亲的含义,是想混淆鬼神对婴儿的视听,乡人以为鬼神是直线思维的怪物,当小孩有两个父亲,鬼神就会无法区分独子是谁家的孩子,不能暗害独子了。
独子出生第三天,迎来第一个小节日——“做三朝”。祭告祖宗,广告乡里,让家族为独子验明正身,将蛋煮熟染红,分发给族人乡里,名曰喜蛋。先是,去存放有族谱的人家,在象征祠堂的列祖列宗前,焚香化纸,祷告祖宗,希望自己的子孙得到庇护,不能让孤魂野鬼骚扰,让独子健康成长。打开谱箱,请湾台中有名望的先生在族谱上写下此儿的生辰八字,取一个诸如“苕货”之类的奶名,“名”、“学名”、“字”、“号”、暂时一一空在那儿,以便到了学龄由先生填写。这“三朝”最为著名的一件事即是将小孩的乳名取得越破越脏越差越好。
“三朝”的仪式做完,接着做“九朝”。“九朝”由独子外婆家举办。这是个兴师动众的举动,娘家人一直为女儿生不出儿子而抬不起头,好像生不出儿子是女儿的过错,对亲家说话都只能低声下气。这次可好了,女儿为娘家露了脸出了风头。于是,娘家有人的精神就此展现,娘家在外婆的号召下,全族上上下下行动起来。这也叫“送礼”,一只摇篮,一身独子春夏秋冬的衣裤,一套独子的被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外婆给外孙准备了一只银项圈,我们家乡称之为“万年圈”,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不息,戴上它可以保证一辈子无病无灾,如果舅舅小时用过,更好不过了;还有小孩子的披风不可缺少,披风一定用红绸缎做成,红色有大喜之意,亦可挡煞(使鬼神敬而远之),披风头盖做成一只虎头状,以示威武和神圣不可侵犯。置备妥当,外婆带上一身新装的舅舅,舅舅一头挑着摇篮,一头担满鸡鸭鱼肉,赶往亲家做“九朝”。外婆手上要带一只桃符或桃棍,至少是桃枝,一路走来一路念叨:“妖魔鬼怪都消开。”他们一路走来,怪力乱神们早已远远避开,这是桃棍的作用。
女人自有了儿子,说话的声音大了头也昂高了,特别是娘家人在“九朝”里展示了威力,女人腰杆子从此粗壮起来。女人颇感快畅的是在婆婆面前命她男人做这个拿那个的,平常灰头土脸,对媳妇动不动报以恶言恶语的那个蛮横无理的男人此刻温驯得像只小绵羊。媳妇不失时机地向婆婆反攻倒算,以嘲讽以讥笑给婆婆来点“辣汤辣水”。往日的婆婆总是以“这个婆娘连个正经蛋也生不出来”为由向媳妇发难,媳妇忍声吞气久矣,自然要一吐郁闷之气。而此刻的婆婆尽管憋了一肚子气,也不好再发作,看儿子对他老婆那般嘴脸,痛感到不会再偏向她这做娘的了。媳妇的确感到这世道变了,她因为生儿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不能不一番喟叹:“有了我的宝贝儿,有了我的心肝儿,裆里有了这点小把把,我就贵气了,硬气了。”所以,中国妇女都知道母以子贵这个真理。
独子满月,满月的重大仪式——回娘家。满月这天,夫妻双双早早地起床了。妻子先把双目紧闭的小活宝又是抚摸又是亲吻一番,这是她自从有了儿子后,每天早上的必修课,她第一次这样自豪地也是情不自禁地挥洒自己的母爱。准备一番后,便顺着外婆做“九朝”的路返回,因为这是外婆用桃符开辟的路,鬼神们已不会在这里兴风作浪,借故害人。这日是阳光灿烂,夫妻俩自然会心情舒畅,一路上有说有笑地回了娘家。外婆同样迫切地盼女归来,她一直关注着自己女儿所受的委屈,因为女儿没能生出一子半儿,外婆也憋足一股气,这次女婿上门,凭什么也要数落他一番。好在女婿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心甘情愿地接受岳母大人的斥责,以弥补过去对自己老婆的伤害。要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上,夫妻俩就会一直心绪不宁,特别是走到空旷的田野上,四周雾茫茫,天空低矮阴沉,一团团带着暧昧的雾气向这溢满幸福的家庭袭击而来。女人下意识地抱紧了自己的活宝,男人作出了一副要和孤魂野鬼搏斗的架势。这时女人对着空旷的田野大声说:“各路大仙!我手中这点可怜的小儿,又麻又苕又脏又臭又睁不开眼,不值得大仙们看的!”这句话说完,那团暧昧之气陡然消逝,夫妇互望,两双眼睛里都说“好险”!于是,在这个雾气茫茫的早晨,他们提心吊胆地走在回娘家的路上,走上一段路,就对各路怪力乱神说上一些安抚的话,特别希望自己望穿秋水的活宝不要引起鬼神们的关注。如一旦使鬼们嫉妒,后果不堪设想。
忌讳就像脚下埋藏的地雷,翻过一道道的忌讳的栅格,绕过一个个忌讳的弯沟。这独子在父母的密切注视中,小心呵护下慢慢长大,终于迎来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迎娶新娘,做一位少女的可倚仗之夫了。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准备过程,提前三个月报日(订下嫁娶的时日),提前一个月准备置办的酒席,提前一个星期接请外婆家的舅舅和姑妈姑爷还有姐夫们。1998年冬季我回家看外婆时,在舅舅们的聊天中,猛然得知结婚仪式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在1949年解放以后当封建糟粕给删除了。我十分震惊,怀着抢救文化的心态去采访一些上了年岁的老者,先去找祖母娘家的一位80余岁的田先生。这位田先生已经很老了,他刚中风不久,脸上还残留疤痕,说话清晰,可记忆力已减退。他说太长了,而且有几十年没有做,都忘光了。我在大舅伯的带领下,找到他的表兄,能说会道的彭先生,他也只能记住几句话。
我还是不想放弃,一直穷追下去,又找到吹拉弹唱都有一套而且剪纸剪得十分精妙的堪称民间艺术家的族叔冯培山,他大发一通感慨,答应去搜集和整理。在采访中,我了解这个婚礼中的仪式叫“告祖”,祖宗在中国人心目中就像西方人心目中的上帝那样神圣不可侵犯那样至高无上!在迎娶新娘的前一天,“告祖”仪式如下:新郎的父亲领头,带着吹唢呐的两人,敲锣鼓的两人,吹吹打打地跟在身后,随新郎的叔叔辈,手执黄表和香烛,自然少不了新郎官。临出门时放上一挂鞭,这叫“出行”,一阵吹吹打打,来到湾台中存放族谱的人家,燃烛上香化表,敬告祖宗,作揖叩首,由新郎父亲双手托着族谱,这叫“请族谱”。新郎家在请族谱前,已在厅堂里摆设三张方桌,从上至下一字排开,方桌上首盘子里放有一只猪头,猪头鼻孔里插上红丝条,以象征献祭祖宗,乞求洪福。三张桌上依次摆着果品糕点,敬神用荤素两种菜肴。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或者教书的先生,站立一旁充当“行礼(呼礼)先生”,新郎在自家长辈的引导下(引礼者)进行“跪起”式的盘问。考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归认列祖列宗,从三皇五帝到家族诸祖都要询问,呼礼先生提完一个问题就叫道:“跪!”新郎就会和“引礼者”一前一后地跪下,回答完后,“呼礼者”便叫上:“起!”归认了列祖列宗;第二部分,“呼礼者”从“忠孝节义”四个方面帮助新郎反省自己的过错和疏忽;第三部分,展望未来和强调新郎成人之后的责任,告诫新郎切莫“娶了媳妇忘了娘”,传宗接代是自己不可推脱的责任……整个仪式持续的时间很长,估计有四小时之多,不断跪起的新郎几乎要昏过去。什么是传统,这才是真正的传统,我不能不暗自惊叹,原以为家乡的过去是一片水域,文化中的沙漠,其实不然,它保存有深厚的传统。娶亲的头一晚,新郎家要请9位未婚青年陪席,讲排场的人家,会请19位,名曰:陪十友。新娘家也会请9位或19位姑娘陪席,名曰:陪十姐妹。真正的含义也是,混淆鬼怪的视听,让他们无法辨认新郎和新娘,无法加害。
中国人可以赋予一草一木以灵魂,他们以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来和这些草木中的神灵代表对话,和它们达成共识,不去轻易地伤害对方。他们以一种孩童般的心境来度量世间的万世万物,与它们和睦相处,从而真正做到“天人合一”,从不敢凌驾于任何植物和动物之上。草有草神,花有花仙,哪怕卑微的鸭子,也有值得人类尊重的神灵。在过去我的家乡,甚至请过鸭子神来造福于人类。在一阵香烟缭绕中,巫师(通灵之人)高声唱道:“扫得门前清,请来鸭子神(领唱)。”“头戴斗笠遮日月/身穿蓑衣立乾坤/手拿竹篙把鸭邀/脚在船头显威灵/(合唱)。”巫师高声呼唤道:“弟子有请,急速来临!”于是鸭子神就降临人间了,与人共舞,降福于人。那时节,甚至一阵旋风而过,人必高呼:“善过,善过(意思是,神哪,我从未做过坏事的啊)!”想到这些,令我莫名动容,一阵旋风就可启动人的反省机制,这是多么朴素的一种情感方式啊!我感到在这种纯朴的环境下,一步一个忌讳,一步步走得那么小心翼翼,仁爱之心被发挥到了极致。
祖母去世时正好在凌晨,因家父在20公里以外的虾集农具厂工作,我必须深夜赶去找父亲回来。出门前祖父让我头顶一块白布,平静地说:“想我的儿没做任何错事坏事,路上绝不会遇到什么人。”我当即悟出“什么人”绝非人类定是鬼魅。只听祖父又叮嘱:“如遇人,就先告知‘发丧’!”人皆有恻隐之心,何况鬼乎。
有人嘲弄中国人只具备婴孩般简单的善恶之分,在我看来,善恶虽分两极,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有哪个民族制定过如我们这般完备的善恶机制,使行善者理直气壮,让丑恶者暴露得又是这样地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