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军事抗战 > 燕江铭 > 章节目录 > 第三章 贡川廓桥(上)

第三章 贡川廓桥(上)

书名:燕江铭 作者:燕山竹 更新时间:2016-05-23 10:15 字数:5427

    (一)

    燕江左岸,有大龟山眼望桃源洞胜景。燕江右岸,有小龟山背托莲花台仙亭。两座龟山,昂首挺胸,保佑着两岸人民延年益寿,生生不息。燕江水向北流过十八公里处,有一座千年古镇,名叫贡川镇。镇子的四周,都有高墙箭楼围护,因而又称贡堡。这座千年古镇,文化厚重,名胜颇多。曾经被古代帝王敕封为“大儒里”。

    一石激起千重浪。这年仲秋,从燕城的县衙门里,突然传出消息说,京城的宣统小皇帝,要派钦差到贡川镇下圣旨,前来征收贡川镇特产的贡品。消息一出,整个山城一下子就被搅闹得鸡犬不宁。人们平安的生活,从此被打破了。

    清末宣统三年农历八月中旬,即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夕。这天,秋阳高照。在闽中崎岖蜿蜒的山路上,一支几十人的清兵新军队伍,肩上扛着步枪,腰里挎着清兵的弯刀,风尘仆仆、疲惫不堪地走在山路上。他们是从京城而来,到燕城贡川古镇去押运皇家贡品的钦差队伍。此刻,队伍正在慢慢腾腾地向贡川古镇前进。

    在这支清兵队伍中间,一顶华丽的四抬轿子特别显眼。轿子里坐的就是受命钦差贾太监,他是到贡川镇来为宣统小皇帝押运贡品的最高负责人。轿子后面跟随着骑在马上的清兵队长。贾太监从轿子的窗口里探出头来,招呼着骑在马上的清兵队长。清兵队长赶紧催马上前。

    贾太监:“这是到哪儿啦?”

    清兵队长:“回钦差公公的话,属下刚才问过向导,队伍已经到达燕城地界。再有一个时辰,就可到达贡川镇了。”

    贾太监:“哎哟,总算要到了。这一路上,可把我的身子骨累散了架了。”他嗲声嗲气地说完话,就把头缩进了轿子里。随即,他又把脑袋钻了出来,对着清兵队长嚷嚷着:“快,传我的话,让卫兵们都打起点精神来。这一带老虎多,别碰上了连枪栓都拉不开。”

    清兵队长:“喳。(转头对士兵们大声喊)弟兄们,钦差大人发话了,让大家都打起精神来。走好了、走好了。”

    轿夫一:“哼,坐轿的累,抬轿的倒不累。”

    轿夫二:“这一路上,咱们哥几个抬轿的,那才真的叫累死活人呢。”

    轿夫一:“就是。这个雌儿,连解手都在轿子里,他累个屁!”

    轿夫二:“哼,真要是碰上老虎那才叫一个好呢。先吃了这个假男人。”

    轿夫一:“得,那来的一定是只母老虎。”

    轿夫二:“感情!”

    轿子的门帘突然被掀起来,露出了太监的脸:“你们几个在嘀咕什么呢?”

    轿夫一:“回公公的话,咱们哥几个说,要真是遇上老虎,一定剥了它的皮来献给公公当坐垫。”

    轿夫二:“对。那您今后要是再坐轿子,就不那么累了。”

    轿夫一:“那是,那是。”

    贾太监:“哼,还算你几个有孝心。(太监放下门帘)哎哟,都说是秋高气爽。可到了福建还是这么热,真让咱家又渴又累。快点走吧。”

    清兵队伍又慢慢地走上了一个大山岭,累得一个个气喘嘘嘘,大家都不愿意再前进了。

    清兵一:“喂,这燕城的地界儿,怎么尽是山路啊?把兄弟们的腿都要累折了。”

    清兵二:“你没听说过,这里可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嘛。”

    清兵一:“不行,实在走不动了。我得找个树荫下休息、休息。”

    清兵二:“对,早就该休息了。”

    清兵三:“你们不怕队长和钦差大人责罚吗?”

    清兵一:“怕什么?他们倒是有轿子坐,有马骑的。可兄弟们呢?只要大伙儿心齐就不用怕。”

    清兵二:“对。罪不罚众嘛。”

    清兵三:“好。休息,大家都休息。我也早就不想走了。”

    清兵们不听号令,一呼拉的都坐到了树荫下。清兵队长眼看大家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就停下来不走了,本想发作,但一看士兵们的脸色,就没敢再催促。他抬起头朝天上看看炎热的太阳,抹了一下脸上的汗水,便自嘲地说:“我这锅盖下的面瓜,也快烤熟了。”说着也就跟着下了马,躲在了树荫下。

    轿夫一:“公公,队伍都躲到树荫下不走了。轿子还向前走吗?”

    轿夫二向轿夫一挤了挤眼睛:“还是听公公的话快走吧,前面也不一定会碰到老虎。”

    从轿子里立刻传出了太监的声音:“对,快走。哦,不不不。落轿吧、落轿吧。让咱家也透口气,透口气。”

    轿夫一(高声喊):“停。落轿平安。”

    其他三个轿夫同声喊:“老虎滚蛋。”

    轿夫一:“稳如泰山——好。”四位轿夫同时把轿子平稳地放在了地上。

    路边山上的酸枣树很多,都挂满了青青黄黄的酸枣。几十个清兵都懒散地坐靠在树下休息,把头上的锅盖帽子摘下来当扇子用。

    清兵一:“这树上结的都是什么果儿?”

    清兵二:“是枣子吧。”

    清兵一:“胡勒。有谁见过这种枣树来着?”

    清兵二:“反正我看着是。”

    清兵三:“采下来尝尝不就得了。”

    清兵一:“对。先吃它几个果儿再说。”

    清兵三:“那我先爬上去摘,哥儿几个在下面等着。”

    他说完就自告奋勇地爬上了树,抽出腰刀就砍下了几根长满果实的树枝。几个在树下的清兵接住树枝,伸手摘下果子就往嘴里塞。

    清兵一:“呸、呸、呸,这是什么东西?这么酸。”

    清兵二:“酸,真酸。酸得我牙根儿都软了。这怎么能吃?”

    清兵一:“去,问问向导。他是本地人,或许知道这是啥果子。”

    清兵二向前头一个穿老百姓衣服的人招着手:“喂,带路的,快过来。”

    听到喊声,一个头戴竹斗笠,身穿旧土布衣服,脚下穿着草鞋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

    向导:“军爷,有何吩咐?”

    清兵一手指着酸枣:“这是什么东西这么酸,能吃吗?”

    向导:“这叫酸枣,能吃。现在还没大熟,极酸。等到立冬后就不那么酸了,还有些甜。我们这里的人,到时候采回家用来做成酸枣糕,酸酸甜甜的,好吃又开胃,是个好东西呢。”

    清兵二:“那现在就不能吃吗?”

    向导:“也能吃。不过要选皮色发黄,已经开始变软的才行。”

    向导说着,就用手摘了一个黄色的果子,用指甲剥开点皮,拇指和食指往嘴巴里一挤,酸枣就溜进了嘴里。

    向导:“就这样含着,嘴巴里会有口水出来,就不渴了。千万别用牙齿咬,不然到晚上就不能吃饭了。”

    清兵们也学着向导示范的动作,用嘴含着酸枣。

    清兵一:“嘿,还真是的。好像不那么酸了。”

    清兵二:“行,口水还真多,真过瘾。这就是望梅止渴吧?”

    清兵一:“得了吧你,现在哪来的杨梅。是酸枣止渴。”

    清兵三:“管它是什么。能止渴就行。”

    这时,向导走到路边的荆棘丛里,在一种野藤上摘下来了几个比拳头还大的黄灿灿的野果子。他走回到轿子前,先递给太监一个,再给清兵队长一个。清兵们一见有大水果吃,就都围了过来。

    向导:“钦差大人,您先尝尝这果子。不但甜,水还多,可好吃了。”

    贾太监接过果子连皮也没剥开就直接啃了一口,还咂了几下嘴:“行,还真好吃。就是籽儿多了些。”说完他又咬了一口,慢慢吐出了几个籽来。

    贾太监自言自语说:“这是什么东西?粗粗的,弯弯的,黄黄的,软软的,样子挺中看,也挺好吃的。是香蕉吗?不对。”

    向导:“这不是香蕉。我们当地人说吃了能补肾壮阳,多子多福。”

    站在旁边的清兵队长一听向导说补肾壮阳,就笑了起来。他举起手上的果子,摇晃着:“你们看,这个可比香蕉粗大得多了。能补肾壮阳。”

    围过来的一大群清兵,一听粗大也都笑了起来。七嘴八舌的乱嚷嚷,有意大声地说给太监听。

    清兵一:“粗、粗,比香蕉粗得多了去了。”

    清兵二:“大、大,比香蕉大得也多了去了。”

    清兵三:“对、对、对。又粗,又大。”

    贾太监一脸认真地说:“别嚷嚷,别嚷嚷。这到底是什么,你们懂个屁。还是问带路的吧,他肯定知道。”

    向导:“我们这里叫涝(方言,卵),牛涝。”

    贾太监:“牛涝?牛涝是什么意思?”

    太监没听懂,大家也都没听懂。清兵们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直摇头。

    向导:“牛涝就是、就是……”

    清兵一:“是什么,是什么?”

    清兵二:“快说,快说。”

    清兵三:“说呀,说呀。”

    贾太监用兰花指点着向导:“哎、哟,你就别再卖关子了,快说吧。”

    向导:“牛涝,就是,就是,就是牛牯的屌蛋嘛。”

    清兵队长:“噢,牛涝,牛涝,哈、哈……就是牛的屌蛋呀。哈、哈……”清兵队长说完,笑得弯下了腰。

    清兵们也都乱嚷嚷:“噢……牛涝,牛涝。哈、哈……牛的屌蛋,牛的屌蛋。哈哈哈……”清兵们一边笑着,一边喊着,都四散跑开去找好吃的牛卵果了。

    贾太监不屑一顾地自语道:“哼,有什么好笑的。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叫了这么个不雅的名字。山里人真没文化。”说完,他又大大地咬了一口牛卵果子。橙黄色的浓汁,糊满了嘴巴。

    清兵们吃了牛卵果之后,精神了不少。便在太监的催促下,继续向贡川镇前进了。

    (二)

    清兵队伍已经能够看见贡川镇的古城墙和燕江上的铁索木船浮桥了。

    据史料记载,唐朝开元29年(公元741年),曾在朝廷任御史中丞之职的陈雍,卸任后携次子陈野迁居古南剑州沙邑葛口固发冲(今贡川镇新发冲村)的山坳里定居拓荒,从此而兴盛,发展成了一个名扬天下的小镇。

    贡川镇原名葛口镇。因这里葛藤蔓生,枝繁叶茂,故称葛地。又因这里是山川小溪汇入燕江大河的口岸而得名葛口。还因这里是商贾云集的水陆通衢之地而兴旺成葛口镇。

    后来,此地因儒学兴盛,科举成风,小小的葛口镇陆续有24名贡生赴京殿试,参加全国会考并取得功名而名扬天下。不断赴京殿试的贡生离开滨临燕江的葛口镇,就如同江水川流不息,故葛口镇又更名为贡川镇了。镇内,一条长约百米的小巷子,原本叫太平巷。因在明朝期间,这条巷子里就出了三名进士,当地人就把这条巷子,改名为进士巷。

    漫漫千年史,贡川源远长。据县志记载,贡川镇历史上自唐朝以来,共出过2名探花、16名进士、13名举人、24名贡生,是名符其实的“大儒里”。

    贡川境内风景名胜很多。这里的丹霞地貌和丰富的植被形成了碧水丹山的奇峰峭壁和林海竹涛。大龟山下的栟榈滩有著名的12景:降仙台、马埒石、烂柯石、射垛峰、狮子峰、天柱峰、小门石、石龟岩、养素庵、接仙桥、集仙岩、步云台等,令看客浏连忘返。贡堡周围有著名的贡川八景:慧照禅林、佛阁临津、双峰晴雪、五港春涛、云起象峰、雨飞龙水、岩挂清泉、峰环翠竹等,让游人心旷神怡。

    更有桃源洞的梦幻奇景:桃源洞口、桃李幽径、一线天、锁洞桥、观音大仕殿、古寨门、古水井、望象台、跨虹桥、仙人棋盘、阆风台等,如入梦中的世外桃源。其中的“一线天”,更是巧夺天工,环宇无双。

    贡川风景虽绮丽,不及物产甲天下。这里矿产、森林、竹海、名贵草药多得令人难以置信;香菇、红菇、竹荪、野鸡、鹧鸪、鸳鸯、山麂、山羊、竹鼠、穿山甲、石蛙、大鲵等山珍一应俱全。特别是贡川农家特产的贡席、贡鸡、贡酒、贡茶被皇家列为贡品,更是此地仅有,他处绝无。有贡川民谣唱道:

    燕江水,绕龟山,山泉涓涓入贡川。流进酒坛酿贡酒,舀进砂锅煮贡茶,快活似神仙。

    沙溪水,出贡川,竹排贡品载满满。贡鸡贡酒皇家宴,饮罢贡茶睡贡席,贡民如黄连。

    (三)

    贡川镇街区的四面都有高大的古城墙包围。城墙的各门上都建有可驻兵防守的箭楼,故而贡川镇又称贡堡。贡堡建成于明朝嘉靖41年秋(公元1553年)。历经四百多年,一直保存至今。

    古城墙上藤葛蔓延,如帘垂肃。古城墙东、南两面滨临燕江流水,西、北两端背靠绵延青山,环绕贡川镇一周。古城墙全长约3100米,高7米,有7个城门。各门名为攀龙门(东门)、临津门、新城门、小水门、南门、延爽门(西门)、观成门(北门)。

    古城墙的基础大多是用几十公斤的大鹅卵石、花岗石和丹霞石砌成。城墙的主体是用青砖包砌而成的,砖都是专门定制烧造的,许多砖上刻有“贡堡”、“贡川”字样。在雄厚古朴的攀龙门前,铺有一条百米长的铁索浮桥,这是维系江水两岸百姓往来的主要通道。

    镇南门外有座石木结构的古廊桥,称“会清桥”。据《八闽通志》记载,该桥始建于明朝成化乙已年(1485年)间。该桥南北走向,两墩三拱,横跨胡贡溪(燕江支流)之上,连接贡堡与巫峡头。镇上的大户人家陈氏家族的大宗祠,就建在宽阔的巫峡头这边。

    会清桥全长41米,宽7米,桥面高8.1米。桥面用丹霞石砌成。桥身是悬山屋顶式样。桥上建有木廊房,形成长廊式走道。桥廊立有56根木柱,柱间设有桥屋11间,可供游客休息。桥的中部有高高突起的桥亭,下方遮盖着方型藻井,内里还供奉着神龛。桥两端廊房顶的正脊上,雕刻有鱼形螭吻。屋檐下有如意斗拱、彩绘、泥塑。每逢遭遇天灾人祸时,村民们会齐集桥上,隆重祭祀,祈求平安。该桥文化厚重,闻名遐迩,历经500多年,至今仍然保持完好。

    关于这座“会清桥”名字的来由,据古镇里的老人们传说,是与一个爱情故事有关的。说是明朝成化乙巳年(1485年)间,乡里有位贡生进京应试,考中状元,被招为驸马。后来,驸马回贡堡省亲荣归故里,就在家乡大兴土木。为了方便胡贡溪两岸的百姓往来,就特别修建了一座横跨胡贡溪南北的石礅木廊桥,取名“会亲桥”,意为与亲人相会。驸马恩惠乡里,受到了百姓的拥戴,百姓们又把这座桥称为“驸马桥”或“公主桥”。

    乐极生悲。有个奸臣上奏皇帝,诬陷驸马乙巳年在家乡建桥,大有异心。因为,在十二地支中“巳”年为“蛇”年,有蛇过桥成小龙之寓意。昏庸的皇帝,不问青红皂白就下旨招回驸马,并将其杀害了。

    驸马奉旨回京后,公主天天守望在会亲桥上,“含泪问尽南飞雁,望断秋水盼郎归”。但是,她盼来的是恶耗和皇帝宣公主回京的又一道圣旨。皇帝派来的钦差,还下令要拆除会亲桥。公主坚决抗旨。她带领贡川的村民们誓死保卫会亲桥,才使得会亲桥安然无恙。之后,有一天突然雷鸣电闪,风雨交加。公主因日久守在会亲廊桥上,悲伤过度,神形枯竭,立时卒于会亲桥上。当听到有人传说,看见闪电中有一道青烟,紧紧围绕会亲桥旋转了三匝,在风雨最大时随之而去了的消息时,村民个个都奔走相告,大家闻讯赶到会亲桥上,果然不见公主了。村民们此时才相信,公主的灵魂一定是追随驸马而去了。此后,村民们因畏惧皇权,不敢再把会亲桥叫驸马桥,而改叫风雨桥了。几年后,又正式改“会亲桥”为“会清桥”。寓意附马的冤屈一定会清白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改了名,会清桥就真的会清白平静吗?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