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鹿鸣私下给潘若汇报了她想做物业管理行业深度报道的想法,潘若表示可行,并建议她先走访几个典型小区,包括物业管理口碑最好和最坏的小区。广泛收集资料之后,再约谈几家知名物业公司负责人,听听业内人士的看法。
最后,写一份详细的策划选题报告在编前会上提交审核。
“既然你要做行业深度报道,前期必须充分调研摸底,收集信息,整个运作过程要精心策划,周密考虑。针对行业问题深挖细找,使专题报道不仅仅是吸引眼球,更要引起业者的共鸣和强烈反响,引发行业内人士的后续讨论,才算达到预期效果。”潘若说,“想法不错,但你一个人短期之内肯定完不成这么大量的走访取材,到时我会安排同事协助你。”
何鹿鸣有私心,不想被人分功,第一反应是拒绝,“主编,我一个人可以的。”
潘若理解年轻人的私心,但她是主编必须考虑全局,“小何,媒体圈子很小,你做什么不可能完全保密,万一被其它媒体抢先做出来,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抢的就是首发,跟风没意思。”
“一个人再出色也能力有限,你要学会信任团队,让同事帮你分担,团队协作比一个人单打独斗更能创造奇迹。”
何鹿鸣暂时被说服,心里还是不服气,觉得一个人能行。真正跑下来才知道自己太天真,她走访第一个小区就遇见奇葩。
那天下午,何鹿鸣混进一个居民小区,看见一面善老太太,她亮出记者证搭讪,想简单问几句对物业公司的评价。结果,足足听老太太抱怨了两个多小时。
有效资料一点儿没收集到,还落下一听人说话就头晕的后遗症。何鹿鸣再不敢轻易招惹老太太。
现实再一次给了何鹿鸣当头一棒,她不是全能冠军,逞强没用,乖乖求助。潘若让元伟带着许璐去走访居民小区,让她和唐敏分头去拜访物业公司负责人。这样一来收集资料的进度快多了,一周搞定。
所有资料最后汇总到何鹿鸣处,由她来提炼策划选题。
熬了一个通宵,何鹿鸣把资料融会贯通,抽丝剥茧,辛苦炮制出《聚焦物业乱象:闻州十年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四点思考》提案。
这份用心的策划选题很快得到副总编批复通过,因为前期走访充分取材充足,四篇系列报道很快成文。
撰文还是采取团队协作方式,潘若召集编辑部全员一起讨论大纲,集思广益修改完善到大家都认可后,把四篇系列报道分派下去,正好一人负责撰写一个篇章。
两天时间初稿出来后,又组织大家一起讨论,一起修改,争议较大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由潘若行使主编特权裁决,最后定稿。
这样团队合作完成工作的方式对何鹿鸣来说又是一次新鲜的体验。原来工作还能这样做,大家一起碰撞思维,过程很燃很能触发灵感。
后来何鹿鸣才知道这种集体研讨会叫头脑风暴法。该方法主要由工作团队成员在正常融洽和不受任何限制的气氛中以会议形式进行讨论、座谈,打破常规,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充分发表看法,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这一次成功的团队协作让何鹿鸣第一次对团队生出归属感。原来大家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会产生不可思议的能量,更能创造奇迹。
从调查取材到报送选题,从撰文修稿到刊文印刷,不到二十天时间,五人团队完成闻州全市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深度系列报道,确实创造了一个记录。
四篇系列稿素材丰富采访扎实,对行业十年发展历程总结到位,对行业乱象进行了批判和曝光,更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刊发之后,引发了行业人士和普通市民的强烈关注,还被市委宣传部点名夸赞,令
《闻州楼市》编辑部全员面上有光。
这个集体荣誉与罗佳成无关,他参加工业搬迁媒体考察团回来后不久就调去了新闻部。
人各有志,潘若没有强留。
罗佳成服务的客户单位均分给了其他人。何鹿鸣升任主笔记者,她的能力与表现得到大家认可,和同事的关系也日渐融洽。
一切都很好,是何鹿鸣想要的样子,她变得自信从容起来。
“何记者你好,明天上午有时间吗?我想请你到我们公司来一趟谈个事儿。”一个物业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打电话来预约见面,何鹿鸣答应了。
因为那几篇物业管理行业的深度报道,她在本市行业圈子里有了小小的知名度,积攒了一些人脉。
人脉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消息来源更广,写稿不愁没素材,采访不愁没人选。
第二天早上九点何鹿鸣到达物业办公室和他们主任见面,听主任说明情况之后,何鹿鸣觉得很好笑。
原来呀,是小区里很多顶楼业主乱搭乱建,物业公司管不了,无奈之下主动找媒体来曝光,希望见报之后能引起主管部门注意,解决小区违建问题。
“何记者,我们真是没有办法了。”主任诉苦,“一会儿我带你到小区里转转,你就知道那些顶楼乱搭乱建的业主有多夸张了。楼下的业主找我们闹,要物业人员拆除,但我们没有执法权,上门去沟通,人家理都不理,更过分的还找混混来打保安……”
“居然这么过分?”何鹿鸣心生同情,附和了几句。
主任一边诉苦一边带她去见识最夸张的顶楼违建。何鹿鸣亲眼目睹之后心里大赞“牛人”,只见小区中庭一栋位置视野绝佳的八层欧式洋楼,顶上“长”了两层飞檐斗拱的中式建筑,远看特别突兀。
“何记者,你看,就是这家!他们在顶楼加盖了两层违建,不仅破坏建筑外立面,还严重破坏房屋结构,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主任指着楼顶说。
何鹿鸣把小区里显眼的违建都拍了照,看时间快十一点了,告辞道:“拍得差不多了,我马上回报社给主编汇报一下,感谢你们向我反应情况,但我不敢保证百分百见报,请见谅。”
主任说,“哪里哪里,是我们感谢你,辛苦你了。”
何鹿鸣回报社向潘若汇报情况,潘若看了照片,说最近市里正要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治理行动,这个违建比较典型,可以见报曝光一下。于是,何鹿鸣写了一篇《奇葩!欧式洋楼里“长”出中式阁楼》的图文报道。
三天之后,潘若把她叫到办公室,面色十分凝重。
“潘姐,发生了什么事?我看你脸色不太好。”何鹿鸣问道。
“确实不是好事,你最近要小心出行,尽量避免单独一个人外出。”潘若说。
“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何鹿鸣很惊讶。
“有人打恐吓电话到报社的爆料热线,指名道姓辱骂你,还放话说要你小心一点,我估计是那篇曝光违建的报道让某些人恼羞成怒了。”潘若说。
“啊?”何鹿鸣心里泛起一阵恐慌,头皮发麻后背发凉,四肢颤抖脸色苍白。是的,她很恐惧很害怕!一个年轻女孩子被这样恶意恐吓,根本不知道怎么办!
潘若看出她的害怕,连忙安慰道,“别怕,没那么严重。这都什么年代了土匪恶霸早被剿清了。我们可是记者,揭露社会问题,维护公平正义的记者,那些阴暗之人只敢恐吓几句,不敢乱来的。”
“我们做记者写报道,难免会惹到一些人,你去问问其他老记者,谁还没遇到过几次恐吓威胁。”
潘若拿自己的经历来劝慰何鹿鸣,“我第一次被恐吓比你这个吓人,对方深夜不断打骚扰电话。我开始也吓坏了,后来想,我越害怕对方越得意,不能让坏人得逞!我壮着胆子骂回去,让他有种来报社找我谈判,那个坏人就怂了。”
“喏,前年我揭露一个无良开发商非法集资的事,一群大汉拿菜刀堵在报社门口扬言要砍死我。大前年我暗访工程质量问题得罪了一个小领导的亲戚,那个小领导扬言要把我赶出媒体界。”
听潘若说得这么轻描淡写,何鹿鸣很是敬佩。难怪主编气场那么强大,原来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与潘若的经历相比,她这根本不叫事儿,感觉心里没那么害怕了,好奇地问:“潘姐你是怎么解决这些事的?”
潘若看着何鹿鸣,自信而淡定地说:“暂避锋芒,徐徐图之。我始终相信邪不压正,那些恐吓威胁过我的人现在都进监狱了,而我还好好地呆在媒体界。”
“恶有恶报真解气!”何鹿鸣愤慨地说,“这些做坏事的人一定没有好下场。”
“对,所以你不要害怕,我会帮你,所有同事都会保护你。”潘若说,“我已经报警了,警方会追查电话来源,先给你放三天假回家休息,不要多想吓自己。”
何鹿鸣很感动,鞠了一躬,说:“谢谢潘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