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节是告诉你要重视高考的作用,是战略层面;这一节则是战术层面,告诉你如何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可以这样说,应试教育中的考试基本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无外乎死记硬背而已。谁背得更多、记得稳准狠,谁就考得好。换句话说,你考试得分高,不代表你更聪明。
如果你智商没有硬伤,那么考试仅仅是一个比谁学习更刻苦、记忆力更好、方法更得当的问题。
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作为过来人的学习经验,如何学习效率更高、考试效果更好。
至于要比如何吃苦,你要是头悬梁、锥刺股、眼睛点辣椒水、鼻子沾风油精,抑或还有更狠的招数,不是我讨论的范围。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初、高中生活很枯燥,但是远远没有多辛苦,和其他学生放弃玩乐时间埋头苦学不同,我大部分时间在踢足球、看小说、去学校外面的小黑屋看连续剧。
还记得当时我们班上的女同学不仅正常时候学习,晚上下自习还要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书到深夜,因为当时宿舍统一在22:30关灯,好多人都舍不得把时间花在睡觉上,深夜还要埋头苦读。以至于当时的讲台上除了有老师外,还有几十个充电的手电筒,老师上课的时候都要防着被充电线绊倒,场面也是蔚为壮观。你也可以从中想象高考紧张的氛围。
而我高考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不是我比别人多聪明,仅仅是自己悟到了一些方式、方法而已,下面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第一招:保持头脑放松,多参加体育运动
考试比拼的不是智商,而是谁记得多、记得牢、记得准,保持头脑放松是制胜的法宝。
在枯燥的学习生涯之中,运动是最好的调节剂,在学生时代,也是最经济的选择,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你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选择一门或多门,当然除此之外,如果条件允许,你也可以选择摄影、绘画、音乐、徒步等,找到一个适合你自己的放松方式尤为重要。既可以在紧张之余放松自己,又可以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切不可做那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更不能学那风吹柳絮倒般的林妹妹。
就我个人而言,我读书的时候,足球、羽毛球、短跑都很擅长,曾经还得过学校引体向上比赛的金牌,除体育特长生外,我是唯一能体育测试全满分的学生。这无论对增强我的自信,还是提高学习效率都至关重要。
但是要务必注意一点,切不可因为这些业余爱好,耽误了学习的主业。无论你多擅长,这些只是学习之余的调味剂而已,如果本末倒置,那么若干年后,你仅仅只是球打得比一般人好一些的普通人而已。
第二招:找到适合自己的快速记忆法
既然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背诵,那么找到合适的记忆方式就尤为重要。我在高中时期有一个简单的速记方法,就是把要记忆的东西,取其中几个字,编成自己顺口的句子,这个方法屡试不爽。
例如:记忆思想政治课上公民五项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如果死记硬背是很难全部准确背出来的,但是编写成“爱明团(一个人)勤俭敬业”,这样一个小句子就容易记了,即使过去十多年,我仍旧能熟练念出来。
再比如说,现如今全国很多地方都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都要求熟练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位的很多同事,年纪稍长的往往要花很多时间才记得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而我花五分钟就记住了,我只是简单地把它们记成一句话“诚富文(一个人)爱自公”。
虽然这很上不得台面,但是很实用,也可以当作你苦闷学习之余的自娱自乐,编成自己喜欢的,只有你一个人知道的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句子,你记忆起来将会事半功倍。
这一个方法运用得好,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你将得心应手。当然,英语课万万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记忆,不然学成中式英语(Chinese-English)相当麻烦。
第三招: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词,培养自己的文字功底
语文对多数人而言是一门头疼的课程,这一门课程很少有捷径可走,更多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短时间要想大幅提高是不可能的。
但是初级的考试要想得分也不难,尤其是只要作文出彩,很容易拉开与其他考生的差距。作文如何快速有效提升,多背诵古诗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在作文之中多引用名词靓句,能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这是一个得分的捷径。只要你注意多看新闻,你会发现国家领导人在发言之中也经常引用古语,博古论今,这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博学多才。
所以,利用空闲时间,每天多看、多记一点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短则三五月,长则一两年,久而久之你的语言才能很容易得到提升,作文也更容易出彩得高分。
等到将来你还会发现,有出色的文字功底,能让你在工作中快速凸显,因为每一个单位都不缺能说会道、能唱会跳的员工,但都缺乏会写的笔杆子,出色的文采会让你的一生受用无穷。
第四招:抓住课堂宝贵的45分钟
课堂的45分钟课时,是一个老师备课的精华,务必要集中精力听课,利用好了,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可不必下课后花大力气去自学,更有甚者参加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培训班。
就我个人而言,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班,因为老师的授课已经足够了。
那么如何取得百分百的效果?
诚然,坐在教室前列是最好的,因为即使你思想抛锚,老师也会监督和提醒你。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学生就像流水线,老师每年、每天都要面对成百数千的学生,如何取得老师的关注至关重要。有一个诀窍,要时刻保持和老师的眼神交流,老师授课很辛苦,所以你眼神要时刻不离老师身边,多对老师点头肯定、微笑示意,老师也更能关注你。
万万不能做那任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我自稳坐瞌睡的周太公。
第五招:培养学习的自信,宁做鸡首,勿当凤尾
中国的家长都有一个误区,往往要挤破头皮把孩子往好的学校送,为此不惜花费大价钱去买什么学区房,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把孩子往重点中学里“塞”。但是往往出现的结果却是,孩子的学校越换越好,学习却越来越差。
不可否认,有一个原因是他身边的同学越来越优秀,他凸显不出来。但我说过,学习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忆过程,你只是把他放入一个比谁更能吃苦的环境,如果他是一个狠角色,那结果当然好;如果不是,久而久之,将会摧毁他刚刚树立起来的自信。而年轻的时候,孩子的心态还不成熟,如果过早地摧残他的自信,久而久之他会认为“我不行,我比不上别人”,从而自暴自弃,严重的会导致孩子一辈子颓废。
所以,我宁愿把我的孩子放在一个二流的中学,但要确保他能努力学习,进而保持成为班里的佼佼者。他如果一直能排在前列,那么必定会成为老师眼中的尖子生、学生眼中的明星,在成长的阶段就能培养出至关重要的独立自主、勇于担当的表率意识。
当然,如果他身处一个不利的环境中,周围的学生都不思学习,比吃比穿,甚至是些小混混,有学坏的倾向,要毫不犹豫地果断为孩子更换环境。
以上这些就是我曾经高考得高分的学习领悟,其实也就“五板斧”,但是如果你能融会贯通,甚至加以扩充,相信必会受用无穷。
孟母三迁的故事
说起孟子,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成功不仅有他自己的努力,还在于他有一位远见卓识的母亲。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为了他能健康成长,孟母曾三次搬家。
孟母第一迁: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能力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搭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非常不好,就果断搬家。
孟母第二迁:孟母把家搬离坟地后,迁到了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玩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第二次搬家。
孟母第三迁:这次孟母把家搬到了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我们不得不佩服在几千年前,孟母就有这样的智慧和果决,所以孟子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现在大部分家长挤破头皮去买学区房,大概也是这个道理。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对于孩子的教育,给他良好的生活环境固然重要,但是言传身教才是最最关键的。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询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废物。”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奋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