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现代都市 > 草根逆袭记 > 章节目录 > 第六章 何为微环境

第六章 何为微环境

书名:草根逆袭记 作者:江恒 更新时间:2019-07-24 09:09 字数:4107

    在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出身,有不同的父母和亲朋好友,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有不同的思想。而每一个人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时候,我们甚至都会天真地以为,身边的人都是围着我来转的。

    对每一个人而言,在以他为圆点的中心里,他就是独一无二的重心。如果把每一个人独特的生活圈比作一个个的王国,那么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

    每一个人不同的朋友圈和经历都会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微环境。所不同的是,有的人交际广阔,有的人交际狭窄,形象地说就是每个人所管辖的领地范围各不相同,风土人情也各异,这就是微环境。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顶着不同的微环境在生活,也就是每个人有各自的“气场”。有的让人如沐春风,有的让人不可理喻,有的让人暖心亲切,有的充满暴戾狂傲,有的蓄满阳光向上,有的满是颓废低迷……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他的微环境通常只局限于他的父母、爷爷、奶奶以及他身边所看见听到的一切,而随着不断的成长,经历丰富,朋友圈的扩大,他的微环境范围也越来越宽广,直至他事业稳定,交际圈基本成形,他的微环境也差不多定型。

    微环境是与生俱来的,当你出生时,他就伴随你而生,也如同初生的婴儿一样弱小,需要不断去打造和淬炼,就如同一个国家需要治理一样。

    而你,就是自己微环境的主宰,你要不断地去锤炼去锻造自己,改变自己不断适应周围的一切。

    就如同修仙小说里不断修炼一样:努力去培养高贵的品格,摒弃卑鄙、怯懦,去学习如何善待世人,摒弃自私自利……

    如果你能将你的微环境打造成一个小而精、美而实的小圈子,让快乐阳光充斥其间,给每一个接触你的人如沐春风之感,你就是“一代明君”。

    反之,如果你对自己的微环境不善加引导,任凭偷窃、懒惰、酗酒、赌博、颓废、暴饮暴食、耍小聪明、嫉妒等恶习蔓延,你的微环境将是一团糟,人人都将避而远之,而你的人生可以预见将是一出悲情剧或者苦情戏。

    打造微环境如同治理国家,王国成什么样子,作为国王,你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正如同历史上有举世闻名的一代英主,也有遗臭万年的变态暴君一样,同样生而为人,有的人让人慕名敬仰,有的人如同过街臭鼠,这就是微环境的不同。

    可以说,人和人之间之所以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实就是各个不同的微环境在碰撞摩擦。有时候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角,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利益诉求,就会导致两个微环境之间产生摩擦对抗,激烈一点甚至上升到互相动手、流血冲突。

    如同两个国家会产生领土纷争、利益纷争,然后互相强烈谴责,进而出现军事对抗一样,这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

    人不断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在不断锤炼自己微环境的过程,一个学会如何做人做事的过程。

    学会笑着迎接一切

    最近,网上都在热议29岁的博士生杨宝德之死。

    杨宝德,和我们无数草根学子一样,家中清贫,他来自湖北一个农村家庭,是家中唯一一个大学生。父母在外地打杂工,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知道家里负担重,他从读大学起,除了学费外,基本没找家里要过钱。本科时,他还在宿舍开过小卖部,给人修过电脑,暑假做过销售。考上研究生后,同学在食堂碰见他,总是看见他吃3块5一碗的面条。中考成绩优秀的他,放弃了公立高中,选择了一所免除学杂费的私立学校,这也导致他高考成绩不理想,只考上了一所三本院校。读本科时,他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考研,去一个更好的学校。为此从大三下学期开始,他每天泡在图书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硕士两年,他共发表了3篇论文,其中一篇还是SCI核心期刊论文。在研二时他成功硕转博,成为一名药理学博士生。

    然而,这样一名高学历人才,却选择在圣诞节的那天走向了死亡。

    当然,逝者已矣,我们不该妄议,只是觉得作为一名好不容易从草根到精英的博士生,如此早逝殊为可惜。

    他曾对之前的硕士生导师发了一条长短信:“自从转了导师,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来性格并不开朗的我开始变得沉默抑郁。本来就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我开始变得恨不得每天谁也不见。我不会拒绝人,基本上老师让我干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干了。对于科研我抓不住重点,总在取舍之间摇摆不定。我喜欢帮助人,基本别人开口了需要帮忙的不需要帮忙的我都帮了,这导致我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无用功,得到的是我自己的事一事无成。”

    悲剧的导火索正是研二时,杨宝德选择了硕博连读,但当时的硕导没有带博士的资格,于是便将他介绍给了一位姓周的教授。根据现在公开的微信记录,周教授经常要求杨宝德做许多超出学术范围之外的事情,比如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车场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装窗帘、替她应酬挡酒,等等。在周教授的驱使之下,杨宝德成了导师的小工、廉价劳动力。

    据传杨宝德不止一次轻生,之前有一次,他去帮以前的硕导写了点东西,被周教授知道后批评了一顿。当天晚上他独自走到秦岭山区,几次试图自杀但没有成功。

    就在自杀前的一段时间,周教授曾答应过杨宝德出国留学的事,那段时间他觉得未来又有了希望。他很高兴,想考个英语资格证,然而在一次实验结束后,却因学英语而被周老师批评,这让他觉得周老师可能不会放他出国。

    三天之后,杨宝德在灞河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杨宝德曾说:人生无趣,希望渺茫。

    作为一名经历过无数苦难,忍受了十多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才熬到博士的草根学子,我们不能说他的承受力不足,真正折磨杨宝德,导致他轻生的其实是他自己的心结。他错误地认为,一旦博士毕不了业,最终连硕士学位也没有,只能有一个三本的本科学历,那么以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同时又终日沉浸在导师的繁杂琐事之中郁郁寡欢,难以排遣,种种抑郁最终导致他走上了不归路。

    诚然,读书确实是所有草根学子摆脱命运主要的途径之一,然而,我们往往容易忽略的是,读书仅仅是我们要掌握的最初技能之一,并不是人生的所有,会读书,仅仅是给你一份摆脱草根,进阶的敲门砖而已,只是草根学子修炼的最基础的法门,如果你人生其他的技能修炼不到家,再厉害你也不一定过得好这一生。快乐痛苦都会过去,而平淡的生活才是全部。当遭遇困境的时候,能在困境里依然勇敢地活着,往往需要莫大的勇气。

    我大学时有一个同学,我很崇拜他,要知道,像我们那群在人大里的学子,无一不是当地高考的佼佼者,基本上是谁都不服气谁的,要说崇拜更是难了。

    他来自河南农村,同样也是草根子弟,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大学刚开学的第一天,他头天就提前来到了学校,第二天一大早就在报到的操场上候着,帮助新来报到的同学搬行李,当然,我的床铺也是他帮忙整理的。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为了节约路费,我自己一个人从云南到北京,没有让家里人陪伴,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来到偌大陌生的北京时,心里也是有点忐忑的,但是在看到他忙得满头大汗,还咧着嘴,漏出一口大白牙对着我笑时,这一丝的不安已烟消云散。

    我知道,有他在,大学不会寂寞了。

    后来的大学四年,他用他的阳光感染了我,也温暖了我们班的所有人。

    课间休息,我们忙着聊天吹牛,他会默默去讲台上为老师的茶杯添上水;冬天,我们躲在被窝里联网打游戏时,他默默去楼下帮我们打开水;春节过年回家前,他拿着一大把身份证,在凛冽的冬风里整夜排队买火车票;平时周末,他还要去学校图书馆勤工俭学。哪一个同学的生日到了,他总是第一个提醒我们,大家凑份子去吃一顿大餐;哪一个同学生病了,第二天总是能在桌上看到他买的药。他如同春风一样,和煦而温暖,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无微不至。而他所做的一切又发乎于心,让人丝毫不觉得做作。

    当时,年轻气盛的我们,是谁也不服谁的,唯独他,我们都是打心底喜欢不已,大四的时候他就被推荐公派留学了。

    我曾经去过他家一次,他的父亲是一名清贫的乡村代课教师,母亲是一名通情达理的普通农村妇女。从二老的身上,我看到了他的影子,怪不得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

    一年有四季,而他却永远是笑着的。看到他,仿佛没有了冬天。

    我曾经问他,你怎么天天都那么开心呢?

    他说,作为他们村子里唯一考上人大的学生,他是全村人的骄傲,他是最幸运的。要知道,他们河南是全国高考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每年都有差不多80万人参加高考,他是最幸运的八十万分之一了,一想到这里,什么烦心的事都烟消云散了。

    没有人能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但他绝对做到了极致。

    他读书同样厉害,但是这一点并不值得大书特书,因为这样的人满大街都是。真正厉害的是会读书的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同样厉害。“不怕学霸会读书,就怕学霸会做人”,正是在他的身上,我摸索出了微环境的相处之道。

    后来,我毕业后分到边远的农村工作,美其名曰支援西部大开发。有一段时间我很沉沦,我以为从北京到云南,生活节凑会很慢很慢,至少应该很惬意才对,没想到忙起来让我差点吐血:每天下午6点下班后,简单吃过晚饭就要去农村里催收贷款,还要随身带着打狗棒,应付冷不丁杀出来的野狗,晚上10点以后才能收工,累了一天一觉到天亮,第二天睁开眼周而复始,基本没有周末休息一说。记得当时,我女朋友还在外地,我却从来没有时间去看她,每次她周末来看我,我还要带着她一起下乡。同时,还要应付能让你辣出眼泪的自烤酒。当地的农户个个都是大酒量,如果你不喝,在民族地区他会觉得你看不起他,你连门都进不了,工作更是难以开展。

    好不容易寒窗苦读十余载,本以为好日子来了,没想到从一个辛苦的泥潭到了另外一个泥潭,放眼望去都是漫无边际的苦水。

    开始工作的那段时间,我一度觉得看不到边。有一次,我写邮件向他大吐苦水,当时他已经在美国了。

    他立刻回复了我:兄弟,你就知足吧,酒虽然辣点,至少你还能大鱼大肉,哥哥我天天吃老坛酸菜方便面都要吐了。而且你老早就有女朋友了,我都一大把年纪了,接触频率最多的女人就是辣椒酱上的 “老干妈”啊。

    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充满阳光。后来,他每隔一周就会发邮件给我,询问我的近况,又说一说他在美国的“水深火热”。不知不觉,在他的感染下,我竟然奇迹般地熬过了“痛苦”的三年,现在回想起来,这段艰苦的农村岁月,竟然是最让我回味无穷的。

    无论多么快乐,时间都会过去;无论多么痛苦,生活都将继续。哪怕是再大的绝望,熬过了也就过了。就像生孩子一样,阵痛之后往往会收获甜蜜的幸福。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