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有本能地追求完美的倾向。
尤其是对待一件新事物,或者开始做一件事,一开始总是踌躇满志、信誓旦旦,只是到后面被时间风吹雨打后总是会慢慢随波逐流。就像你新买了一部手机,一开始总是呵护备至,一旦摔过几次往往破罐子破摔了。
工作生活之中,我们一开始总是希望把任何一件事情都力求做得完美无瑕,会怀疑自己能力不够做不好而惊慌失措,会担心搞砸了之后身边的人会因此对我们感到失望,不允许自己犯错误,惴惴不安;一旦犯了错,又会不断地责怪自己……
结果,在选择面前总是犹犹豫豫。随着时间的流逝,面对任何新的东西,总是不愿意主动去尝试。
尤其是在职场这个“大染缸”里浸染几年,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这种“成熟”的人,有人戏称他们为“老油条”,其实他们是被生活强制催熟的人。
错过总比做错好,这种处世哲学在现实之中很有市场。
确实,不去做就不会犯错,但不去做,就永远不会经历人生的美景。
人生而为人,生活会安排我们各种各样的经历,甚至是难以承受的苦痛挫折,但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每一天都要一步不错地前行,有时候哪怕犯了错误也很正常,尝遍酸甜苦辣往往更能珍惜幸福滋味。
有时候哪怕犯的错误很幼稚,这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就像玩闯关游戏一样,下面一关总比上一关困难,而且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但每过一关都是下一关的经验积累。
不去闯关自然不会犯错,但你却永远停留在人生的第一级。
我们很多时候都把失败和错误想得太严重了。
其实,犯错远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即使失败也不会死人,如果沉溺于人云亦云和阿Q似的自我安慰,成为被生活的滚锅油炸透的“老油条”,什么都不想、不愿去做才是真正的可怕。
什么都不做确实能确保你不犯一丁点的错误,但是也代表着你轻易放弃了去尝试的机会,成功的概率也降低为零。
所以,要勇敢去尝试,你可以敬畏错误,小心谨慎尽量避免低级错误的发生,但是不能让对错误的恐惧占据心灵,一旦去尝试了,就不要时时刻刻都担心做错了麻烦会找上门。
世界顶尖高尔夫球手博比·琼斯被称为美国高尔夫史上最优秀的业余选手,他是唯一一个赢得高尔夫“年度大满贯”的人(包括美国公开赛、业余赛英国公开赛及业余赛),他在早期打高尔夫时,也总是力求每一次都要完美地挥杆。当他没有打好时,他就常常破口大骂、摔断球杆,甚至愤怒离场,以至于很多球员都不愿意和他一起打球,所以一开始他的球技提高缓慢。
后来,他静下心来思考,渐渐认识到一旦打坏了一杆,这一杆就算完了,必须摈弃杂念,心无旁骛全力去打好下一杆。心态调整之后,他才真正开始赢球。他总结道:“要对每一杆有合理的期望,而不是寄望非常完美地挥杆,你会发现自己的表现良好、稳定,如此也就更容易取胜。”
生活亦如此,哪怕这一杆打砸了,也不要沉溺于懊丧,要勇敢地继续挥好下一杆,而不是担心不够完美而轻易放弃。
尝试,远比什么都不做好。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与人发生矛盾,与其怨天尤人,自我抱怨,倒不如主动去道歉,哪怕行为很幼稚可笑,哪怕对方粗暴地不接受,也远比你什么都不做只知道后悔怨怼要好,至少你能心安理得。
对大多数草根子弟而言,你能获得的机会更少,需要吃的苦楚更多,更要养成这种勇于主动尝试的性格,不要过早地被现实压迫得唯唯诺诺。
哪怕是做错了也不用害怕,错误再大,只要不是违法犯罪,总归死不了人。
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敢拍着胸膛说自己出生以来从没有犯过错,人人都会犯错,犯错是我们成长的必须经历,完美的人生叫理想,不完美才是生活。
犯了错不要紧,但要敢于承认错误,勇敢地直面错误,努力去弥补错误。连犯错的勇气都没有,而选择袖手旁观的人,是不可能轻易得到幸福之神的眷顾的。
天不重贫富,但终归眷顾勤奋勇毅之人,只要你不断尝试,终有出头之日。
当然,叫你遇到事情勇于尝试,甚至主动去当出头鸟,并不是意味着遇到事情要一味闷头往前冲,那就是有勇无谋的愣头青、二百五了。这样的人勇气可嘉,但难成大器。
具有勇气的同时,更要具有大智慧,善于察言观色,人情练达,善于从细微处见不平。既要争做出头鸟,也要小心不能被枪打死。
著名的作家林语堂先生就是善于抓住机遇、勇敢尝试的人。在他还没有成名之前,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请美国知名作家赛珍珠女士,林语堂先生也在被邀之列,餐前他主动请求宴会主人把他的席位安排在赛珍珠女士之旁。
席间,赛珍珠知道座上有许多中国的作家,就提议道:“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国出版界印发?本人愿为介绍。”
当时坐席上的人都不以为然,把赛珍珠女士的话当作一种普通敷衍的说词,未予重视。而唯独林语堂先生当场一口答应,宴席过后即搜集其发表于中国之英文小品成一巨册,送之赛珍珠审阅。
赛珍珠女士因此对林语堂先生印象极佳,后来尽全力助其成功。
所以,机会往往就在那一瞬间。一个人能否成功,天赋固然重要,但主动去尝试,去把握时机,不因循观望、不犹豫退缩,该出手时就出手,往往比天赋更重要。
官渡之战
曹操,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从一个小吏,到曹魏政权的开拓者,他的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正如其诗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的身上流淌着勇于尝试不怕输的血液,他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战役,其中,官渡之战最能体现他这种勇于尝试、不轻易言败的奋斗因子。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也是曹操一生之中面临的最凶险、最困难的战役之一。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两大战略集团准备在此决一雌雄,一战定生死。
战前,曹操处于极其凶险的境地:首先他的地盘处于四战之地,北方的袁绍自不必说,关中各路诸侯都在徘徊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伺机咬上一口,就连暂时依附他的刘备也是态度暧昧,貌合神离。
而当曹操正全力部署对袁绍作战之时,在这要命的关口上,刘备扯起大旗,突然起兵反曹,并迅速攻占下邳,屯兵沛县(今江苏沛县)。刘皇叔的号召力还是不错的,军队数量快速增加到数万人,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刘备主动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像个夹心饼干一样,处境相当不妙,并且越来越凶险。
反观曹操最大的心腹大患,袁绍一方,既无后顾之忧,又地广人多,兵精将广,谋士如林,士气蓬勃,可动员兵力在十万以上。
袁强曹弱,形势对曹操极为不利,在赌博者看来,这个赔率十赔一都不到。
面对此极其凶险不利的困境,一般人都会心生退却,选择投降得以保全,但曹操却没有被绝境吓到,而是选择主动出击,置之死地而后生,打算绝地反击。
为避免两线作战,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曹操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刘皇叔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接触就溃败,曹操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并迫降了关羽。兵败如山倒,刘皇叔全军溃败,也无力回天,只得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
曹操随后回军官渡,开始着力解决最大的威胁方:袁绍。
虽然曹操取得了对刘备之战的胜利,但局势仍然凶险,战争的天平仍在袁绍一方。是役,曹操决定兵行奇招,听从谋士建议,轻兵奇袭乌巢重镇,火烧袁绍军器辎重。自古,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一直都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一支军队的生命线。
由于事关重大,曹操决定以身试险,他亲率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静悄悄的黑夜,走小路偷袭。五千兵马到达乌巢后,一刻不敢停歇,立即围攻放火。
袁绍获知曹操火烧乌巢后,也坐不住了,因为这把火正烧到了他的屁股上。他一方面马上派轻骑救援乌巢,另一方面紧急命令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打算来一招釜底抽薪,妄图解掉乌巢之危。奈何曹操早有防备,曹营坚固袁军一时攻打不下。
当曹军急攻驻守乌巢的淳于琼大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当机立断,励士死战,大破袁军,并在这关键时刻斩杀淳于琼,迅速将袁绍大军的粮草辎重悉数烧了个精光。
袁绍方的大将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眼看大势已去,本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原则,于是投降曹操,二人的投降直接导致袁绍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瞬时崩溃。兵败如山倒,袁绍只得仓皇带领八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再也不复往昔风光。
官渡之战后,曹操实力大增,天下英雄望旗来投,在北方迅速膨胀,最终一家独大,几无势力可与之抗衡,为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