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相处,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上文已经提过,每个人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微环境,成千上万个微环境互相交织,发生碰撞在所难免。
有时会因为一句口角争执,有时会因为工作分配互相埋怨,有时甚至一言不合动起手来。矛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会伤了和气。
一旦发生矛盾,如果错误很明显在对方,那当然另当别论。但是如果明显是自己理亏的话,矛盾过后,很多人都会担忧,会懊丧。心想他会不会对我有看法,他的心里肯定恨透我了。尤其是参加工作后,与领导发生矛盾,更会让你惴惴不安,领导会不会给我小鞋穿?(当然也有心宽体胖的,管别人对我怎么看,只要我自己吃好喝好就好,这种人心态已经逆天了,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再到生老病死,要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注定要发生无数的矛盾,矛盾是谁都不想遇到的,但是又是谁都无法回避的。没有人能不犯错,不与人发生矛盾,平平顺顺过一生。
如果与人发生矛盾,并且过错一方还在于你,诚然这是谁都不愿意遇到的。但是一旦发生了,我们也没有必要沉溺于痛苦懊悔之中,坦然面对、积极应对,说不定能化矛盾为成功的助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有时,矛盾更是机遇。
一旦发生矛盾,不要害怕担忧。矛盾就像树叶的两面,它除了有坏的一面,就是损坏你的人际关系外,你也要看到好的一面,如果矛盾处理得当,能让人对你记忆深刻,拉近与你发生矛盾的人的关系,进而获得对方认可,你的“微环境”也就凸显出来了,这就是化矛盾为机遇,福祸互转。
当然,说起来不难,做起来未必就容易,那如何成为一位处理矛盾的大师呢?
其实很多时候只要能主动多说一句对不起,就能化解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矛盾。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交际圈无外乎生活、工作两个方面。
在生活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朋友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邻里之间、陌生人之间,发生摩擦在所难免。一旦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如果在养成了道歉的氛围的家庭之中,或者家庭之中有一个善于道歉的人存在,这样的家庭大多和和美美、幸福美满。反之,如果家庭里都是些争一时小利、咽不下那口气的人存在,这样的家庭大都父子反目、兄弟成仇。
在生活中,犯了错误就要道歉,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不多。大多数人会放不下面子、咽不下那口气,于是乎,鸡毛蒜皮的矛盾也会造成老死不相往来的鸿沟,长年累月最终不可化解。
主动说一句对不起,这是聪明的人、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出的事,有时候即使是对方的错误,聪明的人也会主动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主动去道歉,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主动道歉,是人生最高级的修养。
除了生活中,工作中是发生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一旦你步入职场,就会发现,在工作中出现了错误,没能正确地认识到道歉的重要性,大胆地表达歉意,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矛盾和麻烦。很多人会难以说出口,或是沉默不语,或是一味掩盖,甚至抵赖不认账。
道歉其实比我们想象中容易得多,它是一种承认错误的态度,也是一种愿意承担责任的行为。与其等别人提出批评、指责,还不如主动认错道歉,这样更易于获得谅解和宽容。凡是坚信自己一贯正确,发生争端总是武断地指责对方,从不认错、道歉的人,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或是难以在职场中有较好的人际关系。甚至,有些职场新人有错就千方百计抵赖,这是不理智的行为,非但不能化解矛盾,还会让同事和领导失去好感。
生活之中,因为人和人都比较随意,所以道歉可以简单随意一些,道歉往往都能成功化解矛盾。
但是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道歉都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这是一门需要不断察言观色和千锤百炼的学问。
具体可以归纳为三部曲:
第一步,一定要弄清楚错误的根源所在,这是最基本的。
犯了错误,一般人都会感到难堪和尴尬,有的人就会喜欢投机取巧,为他们自己认为的容易得到别人原谅,容易说出口的事情道歉,但往往这些道歉浮于表面,无关痛痒。而且如果受害一方认为你的道歉风马牛不相及,他就会觉得你的道歉不诚恳,那么道歉反而会加剧矛盾。所以,在道歉之前,弄清楚自己犯的是什么错误,这是最基本的事。事事都去道歉,不如闭口不言,避重就轻、南辕北辙的道歉是很难得到别人的谅解。
第二步,要让对方知道你很悔恨,这很重要。
错误发生了,自尊心强的人总会觉得深深地愧疚,坐卧不安、吃饭不香,整日抱有悔恨情绪,而恰恰没有将自己的悔恨传达出去,让对方知道。如果你仅仅只是在自己封闭的微环境里忏悔懊恼,那也只是单方面的事,就算你掏心窝地痛心疾首也是于事无补的。最好的办法是把你的认错、悔恨和担当责任传递出去,巧妙地让对方知道,这样你所做的道歉也就更容易被接受了。
第三步,选择正确的道歉方式,这是最关键的。
道歉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选择也可以不拘一格。不过,要善于选择对你来说比较容易做好的方式进行道歉,而且道歉的态度一定要诚诚恳恳,哪怕有时候看起来很难堪和别扭。因为如果你犯了错误,你越难受,对方越好接受。有时候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可以解释一切;一张纸条、一杯热茶可使前嫌冰释;把一件小礼物放在对方的办公桌上,可以表明悔意;大家不交谈,也可表达心声,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只要发乎于心、用之以情,你的道歉就必定会被对方接受,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你诚挚地道歉,对方还是不依不饶,那么你首先分析是不是你的道歉还不够真诚、不够用心,如果你已经摆出足够的姿态,对方还是不肯原谅,那么你就可以不用放在心上了,因为一个连别人的真诚道歉都容不下的人,本身是没有容人之度的,这种人难成大器、不值一提,那就随他去吧。
有时候,不一定非得是你做错了才去道歉,哪怕是别人错了,你主动去道歉,往往能收到更美妙的效果。
学会主动道歉,是最高贵的品格。
华沙之跪和持续半个世纪的道歉
德国人是一个相当有特点的民族,其中最著名的一点就是勇于承认错误并诚恳道歉。
历史上著名的为人所称道的道歉就有很多,比如说著名的“华沙之跪”。
1970年12月7日,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参观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在纪念碑前敬献完花圈后,总理勃兰特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二战期间因纳粹德国侵略而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
在场的人员都被勃兰特总理的惊世一跪惊得目瞪口呆。作为一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公开场合下跪,这在世界史上都是少见的。这个出人意外的、未安排在访问日程中的举动,让大家手足无措。
而对饱受战争灾祸的波兰民众来说,这迟来的一跪饱含的意义却非比寻常,波兰民众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跪深深感动了。
这饱含歉意的诚挚一跪,从此为德国赢得了深深受过德国纳粹铁蹄蹂躏的欧洲人民的原谅,一改德国人残忍嗜血的屠夫形象。这一跪也成为联邦德国与东欧重归于好的重要里程碑,并为联邦德国在1973年9月加入联合国铺平了道路。
正如当时评论所说,勃兰特总理没有必要下跪,而他却为那些应该下跪而没有下跪的人,跪下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晚,勃兰特与波兰首相共同签署了关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纲领性文件——《华沙条约》。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华沙之跪也极大地提高了勃兰特总理和德国的外交形象, 1971年勃兰特还因此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德国也因为这一跪,开始重回欧洲的怀抱,开启了经济腾飞之路。
道歉与不道歉的差别正在于此,死要面子和主动认错的结果也天差地别,还有一首反讽小诗说得好:
当勃兰特在华沙双膝跪下,
全世界看到一个反差,
跪着的德国总理,
比站着的岛国首相高大。
一经比对,高下立判,某些国家是值得反思的。
除此之外,德国还有著名的持续半个世纪的道歉。
2012年8月底,德国西部城市施托尔贝格为一座名为“生病的孩子”的铜像举行揭幕。铜像造型是一个没有双臂、双腿畸形的小女孩靠在一张椅子上,铜像底座中间写着“纪念那些死去的和幸存的沙利度胺受害者”。
这是德国制药商格兰泰公司因为50年前一次药品失误,向欧洲民众道歉的纪念碑。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制药商格兰泰公司通过对沙利度胺的研究,推出了一种新的镇静剂,主要针对孕妇早期怀孕时出现的恶心、呕吐等妊娠症状。镇静剂一经推出,由于较好的临床实验效果,很快就风靡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
然而,几年过去后,欧洲新生儿的畸形率比过去的10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经过相关部门调查后发现,原来是格兰泰公司推出的镇静剂里的沙利度胺对灵长类动物有很强的致畸形作用,罪魁祸首就是这种镇静剂。
很快这种镇静剂就被禁止销售。但是此前售出的已经使用的镇静剂已经导致了欧洲近万名婴儿先天畸形,很多婴儿出生后不久即不幸夭折,幸存下来的约2800名婴儿也终生残疾,这次医疗事故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
格兰泰公司没有逃避问题,在主流媒体上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公开道歉,同时主动对这些婴儿家庭进行了赔付。1971年,格兰泰公司又投入了2亿马克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用来赔偿还没有发现的镇静剂受害者,并且在后来的几年里多次追加赔偿基金。为避免其他新药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格兰泰公司和德国药监局进行合作,共同改进了德国新药的市场准入检验制度,防止以后再出现此类错误。
在接下来的每一年里,格兰泰公司都会定期公布新调查出的因沙利度胺镇静剂造成的畸形婴儿的现状,同时发布一年里公司对这些婴儿的赔付情况,并附上诚恳的道歉声明。
2012年夏季,格兰泰公司宣布对20世纪60年代沙利度胺镇静剂的赔付结束。为了永远铭刻这一教训,公司决定在当时首先发现畸形婴儿的城市施托尔贝格建一座雕塑,就是上文提到的一幕。
当时,有记者采访了格兰泰公司的发言人,问道:“作为一家盈利的制药企业,为了一个错误而进行长达50年的道歉和赔付有必要吗?”
这位发言人当时是这样回答的:“也许50年前的错误是无心之过,可是如果在发现错误后不去改正,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用50年来改正一个错误很有必要,它提醒我们,做药一定要有考虑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觉悟。而这座雕塑的落成,则是我们永远的警示牌。它时刻警示着我们一定要用良心去做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上帝赐予的最宝贵的东西——生命。”
善于道歉的德国人用与众不同的真诚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