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叹,中国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人情社会,到处都是不可避免的关系网。家里没权没势没关系,真的是举步维艰。
其实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
老是这样抱怨的人,骨子里的懒惰因子太多,不想努力,得过且过,对自己要求太低,缺乏坚忍不拔的特性。
中国是人情社会不假,照顾各种关系也无可避免,但是如果你是人才,领导也会发现并乐于提拔你,因为人才是一个单位的骨干和精华,是一个单位发展的中坚力量,有关系的人因为有后台、有退路,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优越感,领导用起来往往不能得心应手。
能做领导的都不是傻子,他不会自毁长城。虽然也许你的提拔重用过程要比有关系的人来得慢些,但只要你努力,机会总会垂青于你。
我接触过很多领导,相处的时候当谈到下属职工时,他们大多谈论的是某某某在哪些方面比较出众,而不是某某某家里是什么出身,有识的领导更多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才能,而不是这个人的出身。
在中国,领导是一种奇怪的物种。
领导不一定是文化水平最高、业务能力最强、技术最专业的人,但大多数领导一定是懂得惜才、用才的人,因为挖掘人才、重用人才是他的本职工作之一。
千金易得,人才难求。
尤其在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际关系纷繁复杂,人才的重要性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谁能收拢更多的人才,谁就掌握成功的制高点。
就拿我们银行来说吧,因为一直以来,银行业相对其他单位而言,是印象中富得流油的单位,于是众多有背景的人家青睐有加,经济状况好时,有权有势的家庭都“各显神通”,把子女往银行里塞。现在经济下行,各行各业都不景气,而银行就是最直观的经济晴雨表,经营不善的企业纷纷倒闭,银行的不良贷款大幅攀升,员工工资下降、压力增大,银行越来越难混了。于是很多家里有门路、有后台的员工,纷纷辞职跳槽去其他单位。
能留下来的,除了银行的骨干,大都是家里没有很强的关系和背景的人。对待这样同一件事,即使是同在一个系统的职工也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有的人会说,我真倒霉,家里无权无势,无法跳槽到更好的单位,只能苦苦煎熬。而对善于抓住机遇的人而言,如果你真的是人才,何尝不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呢?大浪淘沙之后,往往留下精髓。
对一个单位而言,如果不重视人才,使“千里马”永远埋头运送“货物”,被埋没而死,让不少“病马”“劣马”担当重任,最后是“劣马”变“肥马”,单位被拖垮。
大凡有识的领导,都看得透这点。
所以,从现在起停止抱怨吧,不要再为自己的出身而哀叹,也不要为没有关系而苦恼,你所要做的就是把你自身的资源重新整合,包括你自身内在的修炼和外部人际关系的扩展,内外兼修,将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只要肯努力,机会必会垂青于你。
纵观中华五千年,中国历朝历代无不重视人才,好的统治者无不励精图治,求贤若渴,力图做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中国的古代发展史,从细小片段来看,实际上是一个个不同的人才不断串联推动的历史。
大凡成功人士,或富贵或贫寒,出身都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资源整合者,他们都把身边能利用的资源用到了极致。
当今社会,更是一个资源整合的社会,谁能把资源整合得更好,谁就更成功。即使没有良好的出身,即使亲戚之中没有大富大贵之人,但是朋友、同学、经历、眼光、学识等都是宝贵的财富。只要你善于利用自身和身边的资源,哪怕仅仅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也许都能给你的成功带来莫大的助力。
很多成功人士的人脉资源都不是娘胎里带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机会稍纵即逝,不论人穷人富;资源人人拥有,只是或多或少。谁能抓住并发挥到极致,谁就离成功更近!
三顾茅庐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熟悉,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反正是集大家于一身。
在其未出名之前,他一直默默“躬耕于南阳”,正如其名号一样,潜龙卧深渊。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前往荆州投奔刘表。在当时,谋士就是生产力,为了积蓄力量以图日后能成就大业,他四处诚心访求人才。
恰当时,荆州名士司马徽知道刘备的远大志向后,向他推荐道:“此地有卧龙和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多方打听了解,得知“卧龙”说的就是诸葛亮,此人才高八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聪明绝顶,胸中沟壑万千,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就连刘备身边的心腹谋士徐庶也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这就更加坚定了刘备将诸葛亮纳入自己麾下的决心。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打天下,也是相当重视,亲自率领关羽、张飞,哥仨一起带着礼物专程赶到隆中卧龙岗去拜见诸葛亮。但恰巧这一天诸葛亮外出不在家,而当时又不像现在可以打电话、发信息这么方便,刘备没有办法,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了。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火急火燎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好事多磨,诸葛亮这次又外出了,刘备他们又扑了个空。
张飞是个粗人、急性子,大雪天心里本就不愿意来,想着还不如在家里喝顿小酒来得痛快,见诸葛亮这次又不在家,就大声嚷嚷着要回去。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信中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如滔滔江水般的敬佩之情和请他出来助自己问鼎天下的愿望。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准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
俗话说,事不过三。这一回,连关羽也不耐烦了,不满地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之辈,未必就有真材实料,没必要屡次三番浪费时间在一个陌生人身上。
张飞原本就是个急性子的屠夫,见大哥刘备执意要去,就提议由他一个人去请诸葛亮,如果诸葛亮不识抬举,他就用绳子像捆猪一样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呵斥了一顿,带着极不情愿的关、张二人,哥仨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好不容易来到诸葛亮家门口的时候,仆童告诉刘备,诸葛亮正在睡大头觉,刘备不敢惊动他,让关羽、张飞二人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大气也不出,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心,内心也是十分感动,邀请刘备进屋详谈。
就在诸葛亮的这间茅庐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这就是后世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一听,心中豁然开朗,对诸葛亮大为叹服,知道卧龙之名货真价实,并非水货,当即拜诸葛亮为军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从此,卧龙之名震彻三国,那年诸葛亮才27岁。
细细分析,诸葛亮的成功,刘备的惜才爱才是一部分,而更难得的是诸葛亮的眼光。
三顾茅庐,现在看来是诸葛亮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刘备请出山的,然而这些都是史学家记载的,不排除有美化当权者刘皇叔惜才爱才的吹捧在里面。在当时的形势下,曹操、孙权人才济济,谋士多如过江之鲫、林中之笋,诸葛亮虽然空有名气,但是曹、孙两大政治集团未必会重用于他。彼时刘备虽然弱小,但好歹也是个领导,而且主动送上门来,双方干柴等着烈火,诸葛亮也果断抓住了这一在当时还相当弱小的资源,并加以整合利用,不断扩大,最终既帮助刘备复兴蜀汉,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