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出身贫寒,千万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使你不努力工作,领导也会有一天突然垂青于你。这和三伏天出门被冰雹砸到,买彩票中500万大奖的概率是一样的。
我认识好多出身富裕家庭的子弟,他们并不像网上传言一样不学无术,相反,他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甚至比一般人都能吃苦,同时为人谦虚,低调务实,和他们相比,如果你连最基本的苦都吃不了,那么你将永无出头之日。
所以说,不怕穷人不努力,就怕富人比穷人更努力。
和家庭背景好的同事相比,你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唯有比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奋起直追,你才能有出头的一天。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你要抢着干,别人害怕承担责任难度大的工作,你不能推脱。
万不可耍些小聪明,误了终身。
而第一大忌就是抱怨。我身边有很多同事,他们平时特别能吃苦耐劳,比一般人工作任务量都大,也更辛苦,其实他们也更有机会获得升迁,但是往往奇怪的是一大把年纪了,他们仍然承担着繁重的事务性工作,说好听点他们是“骨干”,说不好听点就是一把老骨头了还抵着干。
我细细观察了这些人,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承接工作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习惯性地要抱怨嘟哝几句,虽然最后工作也干了,但永远吃力不讨好。领导不喜欢,同事也觉得反感。其实有些话你不说,别人也是看得到的,但你不停去抱怨,反倒是有点生怕别人不知道你吃了大亏一样,挟恩索报历来是中国职场的大忌。
我在做支行行长的时候,单位新招了一名大学毕业生小军,分配到我的网点。因为同是年轻人,也同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的缘故,我们俩下班经常聚在一起,我平时对他也颇为照顾。小军本来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尤其是我们网点中老年员工居多,对电脑不是很熟悉,所以他的能力很突出。
可几个月之后,不论谁见到他,都听见他在说“情绪话”,比如银行总部考核不合理,某某同事心眼太小,他承担的工作任务比一起进来的新员工多太多之类。确实,由于老员工电脑不熟悉,大部分录入工作、撰写调查报告都是他加班加点完成的,同事也都对他的能力表示认可。可他总是受不了一些小小的不顺心,整天牢骚满腹。
我曾经私下提醒过他几次,但是收效甚微,他总是一有机会就大吐苦水。
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我调去了另外的城市,但仍在同一个银行系统。他也会时不时给我打电话,说得最多的还是工作任务重,某某领导太难相处,银行里有几个有关系的员工“吃闲饭”,客户太刁钻刻薄之类的。
我总是劝他,年轻人多吃点苦是有好处的。
直到有一天,他打电话告诉我,他要辞职了,要自己创业,我吃了一惊,连忙劝他不要冲动,因为我们这个行业虽然辛苦,但是在当地收入福利都算是很好的。
他说他已经下定决心了,并且已经把辞职信交给总行行长,行长已经批准同意,他已经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了。说到这个份儿上我也无话可说了,只能暗叹可惜,因为当初考进银行系统也是以几百比一的比例,一路过关斩将才进来的。
渐渐我们就少了联系,直到有一天,我又接到他的电话,电话里说他辞职后自己创业,干过装修、培训等,但都因为没有经验亏损了,还把这几年攒的钱都砸了进去,现在他准备去考公务员,当然,他仍然没有改掉爱抱怨的习惯,他说命运对他太不公平,抱怨经济环境不好,没遇到好时机。
可他不知道,正是这种动不动就发泄情绪的习惯,让他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工作,从而失去了很多好的机会……
所以说抱怨是职场的大忌。但是,也不意味着能吃苦、不抱怨就能成功。
我要说的是,学会吃苦耐劳仅仅是你付出努力,是缩短与富家子弟差距的手段而已,并不是你这样做了就一定能成功。不然,中国工地上搬砖的工人多了去了,你再苦,有他们苦吗?
现实社会中从不缺任劳任怨的骡子,但是在现实中,骡子累死累活永远磨磨拉货,任劳任怨的骡子甚至不如外强中干,终日嘶嘶鸣叫、哗众取宠的漂亮骏马混得好。当然,徒有其表的骏马也只是一时得势,终究走不远。但是,它吃的比骡子好,干的比骡子少,毕竟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现实中既不缺苦死累死的骡子,也不缺徒有其表的骏马,唯独缺少的是既中用又中看的好马。所以,要想在以吃苦著称的马群之中凸显出来,而不是累死在马厩里,值得深入思考。
推马及人,亦是如此。
上文提到微环境一说,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微环境,领导也有微环境,你要如何才能让你和领导的两个微环境发生关联,从而凸显你自己,而不是在自己的微环境里默默苦死累死而不为人所知?
我自己就出身贫寒,所以更能理解寒门子弟的心态。像我们这些人,从小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在生活的重压之下,都会隐隐养成一种自卑之态,大都不爱表现自己,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表现自己就是不谦虚,就是爱出风头。
但是,毕竟现实中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型领导不多,也不会恰恰让你那么幸运地碰到。因此,哪怕你很优秀,但大部分人都是让自己的才华随着年华一起慢慢老去,最后像“辱没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一样,不被人所知,也从来没有得到施展能力的机会。或许等你老了,也会哀叹自己命运的多舛,以至于终其一生都怀才不遇。
但是,你想过没有,没有人有义务来发掘你,你的命运之所以会如此,很简单,就是因为你没有把自己表现出来而已。
富家子弟有父母、家庭帮着推销他们,他们还没有进入社会,别人已经帮他们铺平了道路,甚至比他们自己想得还周全,这就是现实。
不要去白费力气地抱怨什么关系社会,你挤破头努力去挣一份功业,往高尚点说是改造社会、施展抱负,往现实说还不是逃不出封妻荫子的老套路,还不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一份好生活,家庭一份体面的地位,努力挤进关系网的上层还不是为了给后代子孙好的生活。
从这种层面来说,关系其实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原生动力。只不过说,如果关系网过分密集,挤杀封死了努力上进者上升的空间,那么这个社会就畸形了,这个问题姑且不再讨论。
言归正传,寒门子弟没有这些先天条件,只能自己推销自己,所以要像推销商品一样,巧妙地表现自己的优点、特点,才会有人买账。
现实就是如此,要么认命,要么拼命,说白了就是努力学会表现自己。
人活于世,总是希望能体面地生活,社会上的人都能尊重自己、看得起自己,最大限度地凸显自己的价值。能体现价值的东西有很多,例如出众的文采、精湛的技能、超强的管理能力、姣好的容貌,甚至是美好的内心世界等,别人能发掘更好,别人发现不了,就需要你主动表现出来。就像孔雀开屏一样,要勇敢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当然,表现要实事求是,不浮夸、不做作,恰到好处而又不矫揉造作。表现不是骄傲地抬高自己,过分地显摆自己,而是掌握火候地展示自己美好的东西,这年头不再流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委婉含蓄,而流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舍我其谁。
主动表现不一定就是骄傲,不表现也不见得就是谦虚。
你不要说自己不需要表现,那你每天穿衣打扮干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保暖?更有甚者对窗前后镜,描眉画唇几个小时呢?
有人会说,为人要谦虚低调,其实谦虚低调也是你表现在别人面前的一个形态而已,你的谦虚低调说到底也是想获得别人的认同。
所以说,善于表现自己是一种自信上进,也是一种聪明的才智。
对于大部分寒门子弟而言,如果你没有其他出众的能表现出来的东西,那么吃苦耐劳就是你获得成功的主要法宝,但是有一点更重要的是,不要仅仅封闭在你自己的微环境中吃苦,要让别人知道你的“苦”,最起码你要让身边的领导、周围的人知道你的踏实肯干,单位才会重视你,机会才会垂青你。不然你注定与累死在石磨上的骡子无异。
但是表现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巧妙地表现出你的踏实努力,又万万不可让人觉得你是投机取巧。
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时代我们都会参加大扫除,很多同学都是看见老师来了扫几下,应付了事,这是不行的。那样你会被当作耍小聪明。老师不在,你要认真去打扫卫生,老师来了,你除了认真打扫卫生,还可以主动去问,我们的片区已经打扫完毕,还有哪里需要清理呢?老师就会觉得这个同学踏实肯干,积极主动,有上进心。推及到单位亦然,这就是如何巧妙地表现自己。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起日本著名的喝马桶水的女工的故事。
野田圣子,女,1960 年9月3日生于福冈县,是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内阁消费者担当大臣。
野田圣子1983年从上智大学外国语系比较文化专业毕业后,进入东京帝国饭店工作,但她没有想到的是,上司安排给她的工作竟然是做洗厕工,她每天都必须将马桶擦洗干净。心理作用使她几欲作呕,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而言,这样的工作是很难接受的。
她本想立即辞去这份工作,但又不甘心第一份工作因不能胜任就败下阵来,刚刚走上社会就草草败退。因为她初来时曾经信誓旦旦地发誓:一定要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就在她的思想十分矛盾,踌躇不前的时候,酒店里一位老员工出现在她面前,二话不说,拿起工具把擦马桶的工序亲手演示了一遍。老员工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擦洗马桶,直到光洁如镜,然后将擦洗干净的马桶装满水,这时老员工淡定地拿纸杯从马桶里盛起一杯水,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就一饮而尽,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丝毫做作。
野田圣子被老员工的敬业精神惊呆了,也为自己的轻易放弃感到羞愧,从此她下定决心努力做好这份工作,即使一辈子洗厕所,也要洗出成绩来。
此后,野田圣子为了证明自己的工作质量,也为了锤炼自己的敬业心和自信心,多次喝下了自己擦洗过后的马桶里的水。
在一次上级领导来酒店视察工作时,野田圣子借此机会,当着大家的面当场喝下她清洁过的马桶水,众人都被她的敬业行为惊呆了,对她钦佩不已,她的轶事也流传开来。
野田圣子从此一路平步青云,1987年当选为歧阜县议会议员,是当时最年轻的县议员。1998年担任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内阁的邮政大臣,是日本最年轻的阁员。
当然,说起野田圣子的故事,绝不是提倡大家都去喝马桶水,因为它毕竟不是干净卫生的纯净水。我们应该学习的是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将吃苦耐劳发挥到了变态般的极致,然后再把这种敬业的秉性在关键时刻适时地展现出来,从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假如你的境遇也如同野田圣子一样,陷入一份觉得埋没了自己才能的工作之中,然而你却没有学会她如何惊世骇俗地巧妙地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去博得关注和欣赏,那么你一辈子都是个刷马桶的清洁工。
只要踏实吃苦,学会表现,从不抱怨,你就必定能够成功。
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
苏秦,古往今来唯一身佩六国相印的牛气冲天的传奇人物,有点像今天的联合国秘书长,不过他的经历更具有传奇色彩,他靠着一张巧舌如簧的利嘴,在刀兵肆虐的战国时代纵横捭阖,无比拉风,一张嘴可抵十万兵。
在他名动天下之后,他曾经刺股苦读的典故也是传遍全国各地,并且流芳后世,为后代万千学子所称道。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从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巧妙地把自己推销给列国诸侯的。
纵横捭阖创良机
苏秦年轻时候到齐国求学,师从著名的鬼谷子先生。毕业后外出游历多年,没想到没有混好,最终穷困潦倒狼狈回到家乡。亲戚朋友当面没说什么,私下里都讥笑嘲讽他不治生产而逞口舌之利,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有点像今天没找到工作,又回到家乡赋闲在家的啃老族大学生一样。苏秦也知道别人的议论,感到十分惭愧,于是闭门不出,遍观自己所藏之书,看完又感叹道:“从师受教,埋头苦读,却不能换来荣华富贵,读再多书又有何用呢?”
于是他开始转变读书观念了,在伏案钻研苦思冥想一年后,苏秦针对当前诸侯林立的天下大势揣摩出了著名的合纵之术,自认为凭此可以游说诸国君王,为自己挣得一份功业了。
于是,就像现如今的产品推销员一样,苏秦开始了推销他的合纵思想的漫长道路。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当时的王都洛阳,屁颠屁颠地去求见周显王。但是他以前的名声也是在外,周显王周围的亲信大臣一向了解他的为人,认为他只有一张巧嘴而不干实事,说难听点就是个练嘴皮子的,都瞧不起他,因此周显王并不待见他。他的第一次游说以失败草草收场。
但苏秦并不气馁,从洛阳出来后,他又乐呵呵往西行至秦国。
当时秦孝公已死,他就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但秦惠王认为时机并不成熟,而且当时秦国刚刚处死了主张变法的商鞅,秦国的民众是相当讨厌说客的,苏秦的秦国之行也是碰了一鼻子灰。
苏秦离开秦国后,又掉头向东来到赵国。
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封为奉阳君。奉阳君这个人也是很不喜欢苏秦,赵国之行也是不了了之。
事不过三,对一般人而言,到此应该放弃了,但苏秦锲而不舍。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他脸皮之厚实。
燕文公二十八年(前334年),苏秦调整好心态后,又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地整装待发了,这次他选择了燕国。
虽然这回他在燕国等了足足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但是他仍然如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拜见燕文侯后,苏秦使尽浑身解数,开始发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他先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国与赵国的相依之势,接着批评燕国的战略错误,只担忧千里之外的秦国,却对百里之内的赵国放松警惕,就是说相隔千里的敌人你夜夜防备,对家门口的敌人却放松警惕,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最后他建议燕文侯合纵赵国,互相联合起来结为一体,共同防范虎狼秦国,这样一来不仅家门口的后顾之忧解除了,还增加了防范秦国的盟友,何乐而不为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回燕文侯认为苏秦的提议很有道理,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并大方地资助苏秦金帛财物,派车马护送他前去游说赵国。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这回有一个有利的局面,对他有意见的奉阳君赵成已经死了,他便游说当权者赵肃侯,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合纵思想。
苏秦之前也是做足了功课,首先详细分析了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进而说明了自己的合纵主张:现在秦国强势,而且对其他几国虎视眈眈,如果韩、魏、齐、楚、燕、赵六国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虎狼之秦国的话,危机就大大消除了。并提议由赵国牵头,组建六国联盟合力抗秦,如此一来,六国一体,秦国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出兵侵犯,赵国的霸主事业也就顺理成章地成功了,可谓是一石二鸟啊。
赵肃侯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主张,并大方地资助他去游说其他的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
苏秦到了韩国,拜见韩宣王。
苏秦先分析韩国的优势:城坚军广,且善于冶炼锋利的兵器。话锋一转,再陈述臣服秦国的弊端:侍奉秦国,秦必然要求韩国割让宜阳、成皋两地,如果不同意,秦国定然不饶;而一旦同意,秦国就会变本加厉,土地有限而秦国的欲望无限,离灭亡之日就不远了。
最后苏秦还故意讽刺说:“大王您如此英明,军队又如此强大,却甘做秦国的附庸,我真替大王您感到羞耻!”
韩宣王听完脸色大变,青筋凸起,手按宝剑,良久仰天叹息道:“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也决不能侍奉虎狼之秦。既然赵王已经有了建立联盟的主意,我愿意举国听从先生的安排。”
说韩成功后,苏秦又打点行装转战下一个目标,这回他来到魏国,游说魏襄王。
苏秦先分析魏国的地理情况,指出:魏国地方虽小,但田舍密集,人口众多,车马奔驰,国势与楚国也不相上下;如今侍奉秦国,还要年年纳贡,秦国的欲望是越来越大的,如果有朝一日秦国征伐侵略魏国,其他诸侯国是没人愿意出兵相救魏国的。接着苏秦以越王勾践和武王伐纣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鼓励魏王,并提醒魏王:魏国兵强马壮,根本不用惧怕秦国;如果割地侍秦,还没有打战,国家已经先元气大伤了,我觉得主张大王您侍奉秦国的那些人都是些奸佞小人,不能听从他们的话啊。
最后援引《周书》,劝诫道:事前不考虑成熟,日后必留有大患,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同心协力连为一体,就无强秦危害之患了,现在赵王派我呈上合纵条约,等候您的差遣。
魏王说:我从没听过如此英明的决策,愿举魏国之力相从。
至此,六国已经被他成功说服了一大半了。
苏秦继续向东行进,一路小跑来到齐国。
苏秦也是按照他屡试不爽的老套路,一开始开门见山为齐宣王分析齐国国势,指出:齐国四面天险,兵精粮足,自有战役以来,还从未征调过泰山以南的军队,也不曾渡过清河,涉过渤海去征调那里的士兵,光是国家的常备军就能绰绰有余地应付战争了,更别提那两部强军了。而且齐国的都邑临淄富有而殷实,人口众多,居民就有七万多户,足够凑齐二十一万大军,没有哪个国家能比齐国更强大。
接着指出齐国的战略失误:韩、魏两国畏惧秦国,是因为和秦国接壤,双方如若发生战争,十日内即可分出胜负。胜,则两败俱伤,兵力损失严重,四境无法保护;不胜,则国家将要灭亡,所以韩、魏才如此看重和秦国的交战,并且很容易向秦国臣服。但是齐国的情况就不同了,齐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果秦国攻打齐国,秦国就要孤军远征,这就犯了兵家之大忌,所以秦国明显不能对齐国构成威胁。如此有利的形势下,齐国却想着要去侍奉秦国,这是齐国谋臣们的战略失误啊。如今齐国没有臣服秦国之因,却有国富民强之实,所以希望大王稍微细细考虑一下,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齐宣王说:我居住在偏僻靠海的东境,消息闭塞,从未听过您如此高明的教诲。如今您奉赵王之命来指教我,我愿举国听从您的调遣。
苏秦说服齐国后,向西南行进,到达最后一个国家:楚国,游说楚威王。
苏秦也是先分析楚国面临的形势,进言说:楚国地方五千余里,军队有百万之众,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存粮足够支撑十年之久,这些都是称霸的有力资本,如果您也侍奉秦国,那天下没有哪个诸侯敢不臣服秦国了。
接着分析天下形势,指出:秦国最大的忧患就是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秦楚不能并存。合纵成功,楚国就能称王;连横成功,秦国就会称帝。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合纵以孤立秦国,否则秦国兵分两路,发兵侵略楚国,都邑鄢郢就有危险了。
最后苏秦又提醒楚王: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是天下诸侯的公敌。主张连横之人都想割地给秦,这是割肉敬奉仇敌,这类人是对外依仗强秦,对内挟持君主,罪大恶极啊。合纵成功,各诸侯会割地事楚。二者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希望您能好好考虑一下。
楚王说:秦楚接壤,秦一直有吞并楚国的险恶用心,不可亲和。韩、魏经常遭受秦国威胁,不可与之深入谋划,怕有叛逆之人告密,危及国家安全。我自料以楚抗秦,又没有百分之百必胜把握。与群臣谋划,有的也是心怀鬼胎,打着自己的小九九,皆不可信,因而终日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如今您打算统一天下,团结诸侯,保护危国,我愿举国服从。
至此,苏秦游说完各个诸侯,靠着一张巧舌利嘴,完成了近乎天方夜谭似的壮举,促使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共同对抗秦国。
合纵成功后,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身佩六国相印,也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了。
通过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之后,苏秦年轻之时刺股苦读的故事也就天下传诵了。
说的是苏秦年轻之时穷困潦倒,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又感到后悔不迭,但又苦于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太困了,苏秦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因为手臂被什么东西刺痛了一下。他一看,原来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一般人的想法是马上找个创可贴贴一下(当然古代没有),但苏秦不顾流血的疼痛,想到的却是,我终于想到制止打瞌睡的办法了:就是锥刺股(大腿)!也可以看出他学习已经到嗜学如命的地步了。
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苏秦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想起来都让人倒吸一口冷气,这该是多么痛的感悟啊。因为他经常锥刺股,他的大腿常常是鲜血淋淋,惨不忍睹。
家人见他这样,于心不忍,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都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其实言外之意,只差没明说他有点变态了。
苏秦却回答说:“不这样时刻警醒自己,我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啊!”
然后的然后,就是他成功了。正可谓是人有多变态,就有多厉害。
诚然,每一个成功之人,他们吃苦耐劳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喝马桶水,有的针刺大腿,一个比一个变态,一个比一个毛骨悚然,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表现自己。
成功表现自己,那么你的所作所为就是万人传诵的经典;如若不然,你就是彻头彻尾的变态和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