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一群宫女在一个颤巍巍的老太监引领下排着两队进入太极宫,经过西边门,老太监让她们在掖庭宫外等候。一个长着黝黑睫毛的小女孩瞪着大眼睛看了一下四周,用手轻轻地碰了一下身边的另一个女孩,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氏?”
那个女孩体态娇柔、心性玲珑,欢快地回答:“我叫徐惠,浙江湖州人氏。”
“我叫武如意,山西文水人,我14岁。”
“我也14岁。”
“是吗,我比你高一点,我们以后就以姐妹相称吧。”武如意拉着徐惠的手道。
“好的,好的,姐姐,”徐惠也高兴得跳起来。经过连续数月的选美、长途跋涉和宫里人的白眼与欺负,两个年幼的女孩都感到疲劳、乏味甚至沮丧,难得能有一个知己伙伴。现在这两个小女孩感到格外的亲近。
“嚷什么,嚷什么!”张公公刚好走出大殿,闻声喝道。
初入宫中,平时都是女官教授众宫女宫中的礼仪和规矩。一晃一月过去,闲来无事,武如意和徐惠聊天对诗。武如意在纸上写道:“式乾路,辟天扉。回日驭,动云衣。登金阙,入紫微。望仙驾,仰恩徽。”
徐惠见了,抿嘴一笑,拍手道:“姐姐写得真好,我也来一首。”武如意的脸微微地一红,只见徐惠铺纸挥毫,写道:“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原来是一首《长门怨》。
武如意抱着徐惠的腰,脸轻轻地靠在她的后背上,喃喃道:“后宫佳丽多如云,小小才人何得眷,妹妹,我们的命真苦啊。”
“是啊,姐姐。”徐惠也转身抱着武如意,两人相拥而泣。
蓦地,武如意抬起头来,擦干了眼泪,说道:“妹妹,我在家时听妈妈说过,曾经有一个大相师给我相过面,说我将来必能大富大贵,我们不用担心,一定要坚强。”
“嗯,姐姐。”
“将来我要显贵了我不会忘记你的。”武如意说道。
“我也不会忘记你,姐姐。”
“嗯,我们两不相忘。”
一群宫女叽叽喳喳地从外面回来,一个宫女看到案几上的诗词,禁不住拿起来观看,其他宫女也都争相传阅,啧啧称赞。
武如意、徐惠二人才气横溢,又容貌俊俏,很快在众宫女中树立了威信,消息自然传到太宗耳中,不久即传二人陪寝。唐太宗李世民起初对武如意也非常宠爱,赐名“武媚”,宫人皆称“武媚娘”。相比之下,徐惠更加矜持、多才、温情、幽默,素有江南美女的特色,加之其才思敏捷,给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太宗传徐、武二人共同观看。待卫牵来骏马,徐、武二人都跳起来拍手称赞此为好马。太宗却皱着眉说道:“此马虽好却极难驯服,你二人有何良策?”武如意不假思索地说道:“臣妾能驭之,只需三样东西,也就是一支皮鞭、一柄铁棒、一把锋利的刀子。先用皮鞭打得它皮开肉绽,死去活来;还不听话,就用铁棒敲它的屁股和身体,使它痛彻心扉;如果仍不能制服它的暴烈性情,就干脆用刀子割断它的喉咙算了。”太宗闻听不禁大笑,心想此女心真狠也,说道:“前二法实为良策,不过第三法实为不妥,朕将失一良骏也。”一旁的徐惠柔声说道:“这样的良驹需亲自精心喂养,慢慢感化,定能驯服。”太宗点头道:“爱妃所言甚好。”
太宗对徐惠日益礼顾,颇怀眷恋,于是将她由才人一下晋迁为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相比之下,武如意稍有西北人的直爽和刚强,太宗并不是很喜欢她。不久,武如意就被唐太宗冷落到了一边,这一冷落就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自是后话。
宫禁深深,春去秋来。秋天长空万里,落叶飘零。徐惠并没忘记旧情,在受宠的同时,也多次创造机会让武如意与太宗相见。她拉着武如意一起在太宗的御书房吟诗对赋。太宗与徐惠二人无比亲昵,武如意看着心中酸楚,黯然地走到一边。
蓦地,武如意看到太宗的书案上摆着一本书,却是一个残本,封面只剩下上半部分,看不出书名,她不禁好奇地拿起翻看,见书中有“臣李淳风”称谓,虽不明所以,然更加好奇,顺手翻到了第三页,看到了第三象,书中有谶曰:“日月当空,照临下土;扑朔迷离,不文亦武。”后有颂曰:“参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宫;遗枝拔尽根犹在,喔喔晨鸡孰是雄。”武如意边看边思边记,不知不觉看了一大半。
“媚娘?媚娘?”徐惠叫了两声没见武如意回答。
“啊?皇上传我?”原来武如意看着谶文,正在默念思考,听到徐惠的呼喊方才醒悟,赶忙放下手中的谶书。她转身离开书案,看到徐惠和太宗走了过来,便微笑着迎了过去。
不几日,太宗染病在床,武如意借徐惠的关系得以在身边服侍,太子李治来时,看到美貌的武如意不禁心猿意马。
太宗艰难地侧转身子,招手示意李治上前,一旁的宫女赶忙搀扶,武如意也站在床后,太宗咳嗽两下,问道:“近来功课学得怎样?”
“回父皇,孩儿按要求日夜温习功课。”李治俯着身子道。
“那很好,”太宗转过头,对着徐惠说,“徐充容出个诗题让太子背一下。”
闻太宗之言,太子李治额头不禁开始冒汗。李治天性愚钝,不好诗文,也不用功,近来闻父皇病了无人管教学习更加放松,如今听说要考他自然心中忐忑。
徐惠略微沉思,很快出了一题,李治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太宗生气地说:“再换一个题目。”徐惠又换了一个。此时虽为深秋,天气凉爽,李治却已汗流浃背。武如意在床后赶忙接过一边宫女拿的盘子,沾着太宗未服完的黑色药水在盘子上写下所问诗句,竖起来给李治看。字迹清晰秀丽,李治看得真切,加之此前学过脑海中有些印象,不禁信心大增,胸有成竹地说出了答案。太宗听了,龙颜大悦,很是满意。李治感激地看了武如意一眼。
如此三次,李治都在太宗面前成功过关。太宗也心情极好,不久重病痊愈。李治觉得武如意才貌俱佳,又对己有极深的情谊,不禁心中暗恋。
服侍太宗期间,武如意曾试探着问太宗:“陛下不仅武功盖世,文才也横溢,御书房案上的书臣妾都看不明白。”
“御书房案上的书?”一旁的徐惠好奇地问,“那是什么书,做什么用的?”
“哈哈,那破旧之书算什么诗书啊,”太宗笑道,“不过是司天监推的本朝预言而已。”说完觉得不妥,急忙打住了。武如意听了,方有所悟。
岁月如梭。贞观二十三年(650),唐太宗驾崩,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按宫中的惯例,没有生育过的嫔妃要出家做尼姑,而生育过的则要被打入冷宫,武如意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出家为尼。武如意闷闷不乐,紧颦蛾眉。大部分嫔妃整天以泪洗面,哀叹自己的命运。此时,徐惠更是哀思成疾,不肯进药,不肯为尼,写书进奏曰:“吾荷顾实深,志在早殁,魂其有灵,得侍园寝,吾之志也。”这番言语赤胆忠心,刚即位的唐高宗看在眼里,不禁动容!不久徐惠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被追封为贤妃,陪葬太宗于昭陵石室,实现心愿。
武如意失去一位挚友更是无限悲伤,想到高宗又无限惆怅,日间不时心智恍惚,不禁写下诗曰:“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一年很快过去,在太宗的忌日,李治移驾感业寺进香。大雄宝殿外,众太宗嫔妃都跪拜在地,武如意一身白衣跪在后面,面容憔悴,眼中满含泪珠。李治远远地就看到了武如意,心情难过。他祭祀过后,吩咐尼姑方丈传武如意到后堂见驾。武如意俯身缓缓进来,边走边擦拭眼泪,也不看李治,只是献上一块白布。李治大为好奇,慢慢地展开一看,原来是一首诗,题目曰:《如意娘》,略看片刻便也哽咽。两旁的随从皆愕然,都不敢抬头看。李治心中明白,因担心两旁人多嘴杂,没有多说。不久,李治移驾回宫。
且说李治后宫妃子萧淑妃有恃专宠,独霸龙床,深为王皇后嫉妒。此次皇上到感业寺进香私会先皇才女之事不久就传到皇后耳中,王皇后不禁眼前一亮,心生一计。她一面派人偷偷地赴感业寺转告武则天蓄发,并给予其各方面照顾,让武则天好生感动;一面劝说太宗接武则天入宫。太宗惊讶地看了王皇后一眼,未置可否。王皇后何等精明,一看便知皇上默许了。永徽二年,皇后以个人名义召武如意入宫,原来她是计划“以毒攻毒”,以武如意打败萧淑妃,又能得皇上好感。
确如所望,武如意自出家为尼后,一边用心念佛,一边悉心保养,显得更加丰腴绝代,光彩照人。唐高宗素是喜新厌旧之徒,对育有儿女的萧淑妃本已有厌烦之意,今见到久别重逢妖艳的武如意,更是如胶似漆,迷恋宠爱不已,第二年便册封其为昭仪。不久,武如意为唐高宗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取名李弘。随着地位的变化,武如意的欲望也随之水涨船高,开始动起了当皇后的念头。通过“掐女”事件,高宗在盛怒之下废黜了王皇后。九月,高宗又查出王皇后在宫中大搞巫术,王皇后和萧淑妃在十月双双被废为庶人。高宗永徽五年(654)十月十九日,武如意被正式立为皇后。
武如意被高宗立为皇后之后,因高宗有头痛之疾,武后逐渐参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开始留心寻找当初太宗御书房的秘籍,但是毫无线索。
此时,高宗病情不断加重,武后开始暗暗地考虑皇帝和自己百年后的归处。
武后此时早已耳闻袁天罡和李淳风的大名,于是诏令二人带人分头为高宗勘选风水宝地。武后之所以要二人分头寻找,其实是有意考验二人的水平。袁和李虽年事已高,然君命难违,不得不在官员的陪伴和监督下分别遍游九州,风餐露宿,异常艰苦,终于勘准地方,先后回京写下地点密封交旨。
武如意打开奏折一看,不禁惊讶,原来二人在奏折上写的是同一个地名——乾县梁山。梁山位于京城以北76公里,三峰耸立,北高南低,气势宏伟。武如意不动声色,命人将陪同二人监勘的官员押来,分别拷打一番,都说绝未串通,武后方始相信。
武后还是犹豫不决,便又派使臣登梁山现场查看。使臣请袁、李二人一起上山,到了梁山顶,袁天罡指着南坡一处平坦之地说:“我在这里埋下了一枚铜钱,大人不信可以挖土查看。”李淳风好奇地说:“我也在这里钉下了一枚铁钉。”使臣于是命人刨开浮土,果见李淳风的铁钉正好扎在袁天罡所埋的铜钱方孔中,在场的人无不拍手惊叹。
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堪舆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众人回京复命,武如意这才真正信服,于是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此时正值盛唐,国力强,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内有天下无数奇异珍宝。
武如意爱书如命,曾召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等书,另抗唐太宗遗诏,将《兰亭序》留据己有。
此时,武如意还是没有找到太宗御书房案前的秘籍。她此前早已耳闻此秘籍的神奇,当唐太宗遍查“女主”的时候有意隐藏自己,此时武如意君临天下又颇感此书的重要性,终于有一天从李治御书房处见到一个锦盒。锦盒中果然藏着一本秘籍。李治胸无大志,文墨稀少,当然并没看过此书,也不知此书的重要性,当年太宗也没来得及对他说明白。武如意很轻松地从李治处获得秘籍,并潜心研究,对书中内容大为惊讶。现委派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堪舆只是一个借口,其真实目的是准备借机杀人灭口,以绝后患。然两人准确找出了“万年寿域”,武如意无计可施,遂恼羞成怒,虽无借口也决定派兵拘捕二人。
当御林军冲进李淳风家时,已是人走屋空,淳风家眷及二人踪影全无。带兵将校命人仔细搜索,毫无所获。原来二人深知武如意心狠手辣,料知必将对二人下手,且二人年事已高,遂连夜逃离,隐居他乡。此时,袁天罡和李淳风坐在一辆密闭的马车上,已离开京城50里,在奔往蜀中的路上。那秘籍真本更是成为一个千古之秘。
武如意拿到太宗版秘籍如获珍宝,藏之宫中,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研读。
30年来,武如意已扫清政治上的所有障碍,高宗去世、中宗被废、睿宗被软禁,又以政绩斐然为由改名为“曌”,认为自己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心中正在犹豫是否称帝。
天授元年(690)七月,法明、怀义和尚等十人献呈《大云经》,内有女主之文,陈符命,说武则天是弥勒下界,应该做人间主。闻奏后,武如意退入密室,又拿出珍藏的秘籍,反复吟念“日月当空,照临下土;扑朔迷离,不文亦武”四句,觉得正是预言自己称帝,遂下决心。
九月九日,武如意宣布临朝称制,改国号为“周”,年号为“天授”,意为其皇权天授,自称圣神皇帝。
天授二年(691),李君羡之子向朝廷递状为其父诉冤,已为皇帝的武如意看了奏章,深知过程和内幕,内心不禁痛惜,遂下诏追复李君羡官爵,以礼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