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国术武侠 > 千古名将英雄梦之天下强汉 > 章节目录 > 七章 汉室有托成国柱

七章 汉室有托成国柱

书名:千古名将英雄梦之天下强汉 作者:乐生 更新时间:2019-07-24 09:30 字数:5272

    周亚夫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很快将北军打造成了一支威武雄壮之师,这让文帝不禁对他越来越赏识。刘恒老了,久病缠身,时日无多,太子刘启虽才智奇高,驭射技艺过人绝远,但年轻气盛,性子比较冲动,面对帝国纷繁复杂的内忧外患,指不定会惹出什么乱子来。为了确保大汉的长治久安,刘恒必须早谋后事了,而周亚夫就是他留给刘启的定海神针。

    果不其然,细柳之事仅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一五七年五月底,汉文帝刘恒病重,弥留之际,刘恒也学他老爸刘邦般,留下遗言,把安定刘氏的重任托付给了周氏。

    刘恒对刘启说:“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对于父皇的遗命,刘启谨遵不误,于是在六月初九即位为汉孝景帝后,立刻晋封周亚夫为车骑将军(汉代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的军衔,在前、后、左、右诸将军之上),统一指挥南北禁军,信任重用更胜文帝之时。

    当时,周勃灌婴等老将已死,卫青霍少等名帅未生,李广也只是一个小小的都尉,整个大汉只有周亚夫一根中流砥柱,历史为这颗从细柳冉冉升起的将星留下了独步的长空,问天下谁能与之争锋!

    有的,这世上总有一些自不量力的人物,妄图以萤火之辉,挑战绝世名将的熠熠光芒。愚不可及!

    此人便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吴王刘濞。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刘仲这家伙,是个臭名昭著的逃跑将军,当年刘邦封他做代王,要他去抵抗匈奴,结果这家伙一遇到匈奴铁骑就吓破了胆,竟丢下大军独自偷溜了回来。这事不仅让刘邦大为恼火而撤了他的王位,也让他素有大志的儿子刘濞深感丢脸,于是在之后随刘邦攻打英布时,刘濞知耻后勇,拼死奋战,立下大功。刘邦遂封之为吴王,王江东三郡共五十三县。地盘仅次于刘邦长子齐王刘肥所封七十二城,是为诸侯中第二大国。

    可是,任命刚下,刘邦就后悔了。

    原来,刘邦竟也和许负一样,拥有预知未来的神相本领。他回头仔细研究了一下刘濞的容貌,发现他面有反相,顿时大惊失色,但丹书铁券都送出去了,君无戏言,刘邦也反悔不得,无奈只好拍了拍刘濞的背,警告他道:“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可是汝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

    刘濞闻言,吓得屁滚尿流,赶紧磕头说不敢。

    说实话,我觉得史书中这段记载有点不靠谱。关键是司马迁把刘邦夸得太神了,不仅把反叛的人说中了,还把反叛的时间也说准了,如此高瞻远瞩英明神武,刘邦简直不是皇帝是上帝。

    当然,抛却夸张的成分,刘邦对刘濞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江东吴地,本就是刘邦死敌项羽的发家之处,这里老百姓对汉朝有没有感情且不说,但对项羽肯定拥有无比的同情与敬仰,再加上吴地自古民风彪悍,结结实实一个火药桶子,只要有人带头煽动,肯定会有不明真相的群众跟风造反,到时候事情可就麻烦了。

    刘邦猜得没错。果然,四十多年后,事情大条了,刘濞在六十多岁的高龄,竟忽然起兵造反,而且不止是他一个,半个天下的火药桶,居然也同时被其引燃,集体爆炸。

    不过话说回来,火药桶这么快被引爆,点燃火信者却不能全算在刘濞头上。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至少要负百分之五十的责任。

    事情的缘起,在好几年前了。那时,汉景帝还是太子,性子比如今还要冲动百倍,活脱脱愤青一个。一次,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来长安朝拜,刘启就请他喝酒,两人一边喝酒一边下棋,也许是都喝醉了,竟为一步棋争执起来,先是对骂,然后开始互相推搡,最后竟动起手来。

    那刘启本就是个天生吃不得半点亏的人,再加上喝了点酒,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抄起石制棋盘,照着刘贤脑袋就是一下子。刘贤的脑袋可不是花岗岩,哪里经得起这样砸,结果当场脑浆迸出,扑地气绝。

    冲动是魔鬼啊,一盘棋局,竟然引发了一场血案,刘启追悔莫及,但大错已经铸成,无奈只好跑去找皇帝老爹认罪。刘恒虽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但毕竟护犊子,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种屁话不过说说而已,真要判宝贝儿子一个过失杀人罪去吃牢饭,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刘启这个汉朝太子照做,刘贤这个吴国太子人白死,文帝干脆派人把那具惨不忍睹的尸体送回吴国去,要刘濞埋了算数。

    没有想到吧,堂堂皇皇的文景之治中,原来竟隐藏了如此多阴暗的角落。汉文,这位后人甚为推崇的所谓明君,其实也不过一私情泛滥的庸人而已。史书还记载,刘恒生活甚是简朴,从不铺张浪费,就连一座花费百金的露台都不舍得修,却又不惜赏赐数十亿钱给自己的男宠邓通,甚至还送了座铜山给他,让他想要多少钱就自己造,可见史书所谓简朴其实也是双重标准。

    “汉文虽爱露台之产,邓氏之钱布于天下。”这可真是一个充满了悲讽感的笑话。

    史书还讲,文帝修建霸陵,都使用陶制器物,不准用金、银、铜、锡装饰,且利用地势依山开凿,不另兴建高大的坟堆。可是后来在晋建兴年间,有人盗掘了文帝的霸陵,竟获得了大量的财宝,致使当时的晋愍帝都大为惊叹:“汉陵中物何乃多邪!”可见,《史记》《汉书》的所载,也未必全然准确。

    其实依我看,关于文帝的这类赞赏很可能是作为批评后世某些皇帝耽于奢侈的手段而被渲染出来的。

    事实上,文景之治也并非史书看上去那么美。当时赋税是很轻,天下也太平,但真正得益的其实是富豪与权贵,他们可以发行货币,垄断盐铁生产,买官,买爵,蓄奴,花钱免罪,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只要有钱有势就行。文帝初期,列侯与诸侯王及他们的母亲妻儿,还有二千石以上的政府高官,甚至可以随意逮捕平民。还有,世人皆称道文景时国家征税仅三十分之一,然而史书中还有一笔记载却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当时在民间,地主对佃户所抽之税竟然超过二分之一!而且是合法的。哈哈,好一个文景之治!

    在每一个被盛世阳光普照的天下,都有一帮被晒干了的小民。

    还有一次,有个老百姓只是偷了刘邦祭庙(高庙)门上的一个玉环,刘恒就为成就自己的孝名,竟要诛灭那人三族,最后还是廷尉张释之秉公持法极力劝阻,刘恒这才将那人斩首了事,并因此而得了个从谏如流的好名声。

    帝王心,海底针。相信我,这世上根本没有好皇帝,比如刘邦在布衣时绝对是个好人,但当了皇帝以后,就不是了。因为皇帝,本就是这世上最肮脏的职业。

    所以别怪刘恒,相比于其他皇帝,他已经是最开明最仁慈的一个了,比如司马迁就说他“德至盛也”,班固也对他大唱赞歌:“呜呼,仁哉!”后世甚至还有人称他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

    这人就怕比,来个稍微仁厚点儿的不容易,那还不得使劲地夸!

    且说刘濞看到儿子活蹦乱跳地去长安,却躺着回来了,心内不由杜鹃啼血,百转千回。老年丧子,世间最痛苦的事儿莫过于此。他悲极生怒,怒极生恨,便怨气冲天地说道:“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把送葬的队伍给赶了回去。从此推托年老体病,再不踏入长安半步,发誓不至黄泉,永不朝见汉帝。

    刘濞不尊臣礼情绪极大,刘恒却是个好脾气,他安然接收了吴太子的尸体,将其厚葬在了长安皇家陵墓,接着又派人送了刘濞些茶几、手杖等祝寿物品,要他在吴地好好养老,千万别气坏了身子,老哥的健康就是小弟最大的愿望,咱们始终是幸福快乐的一家人。

    刘恒以柔克刚,刘濞也找不找茬闹事,现在他只有等了。刘恒不是说他老吗?那他倒要比比看,他和刘恒究竟谁活得更长。

    果然,刘恒先一步死了。那这样可就怪不得刘濞了,他现在财大气粗腰杆硬,刘启这小毛孩识相还则罢了,若是不识相,刘濞无奈,也只好将这小堂侄教训一番,以报杀子之仇,以泄心内多年之怨!

    汉景帝刘启当然不可能识相。他心里很清楚:第一,自己当初杀了刘濞的儿子,刘濞绝对有造反的动机;其二:刘濞是当今天下辈分最高也最年长的诸侯王,他拥有造反的威望;第三,刘濞也有造反的实力。他采铜铸钱,富甲天下,招亡纳叛,收买民心,以致财力可与朝廷匹敌,境内百姓不用缴税,手下士卒工资极高,天下不法分子也都往他那跑,受他保护,给他卖命。这家伙,简直狂上天了!再不杀他个下马威,那还得了?

    恰好当时著名法家人物,御史大夫晁错最受刘启宠幸,宠幸到了快穿一条裤子的程度。晁错乃体逢上意,建议削藩,尤其要削吴地的藩,并大呼这些诸侯王们:“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祸小,不削祸大!”赶紧削他们,迟了就会被他们削了!

    应该说晁错这提议,还是很有道理的。但后世有些史家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吴国肯定要对付的,但问题是要不要这么急,刘濞已经六十几岁了,他还有几年好折腾?等他死了,再用更为稳健的贾谊之“剖分王国策”,把吴国分成几个小国,渐次打击各个击破岂不更妙?非要提前动手,用晁错那非常冒险的“削藩策”,将双方矛盾激化至不可调和之地步,这是否有点乱捅马蜂窝惹祸上身的意思呢?

    应该说世史家们的看法,也还是有其道理的。但问题是吴国的情况已经太严重了,其存在不仅摧毁了天下的经济秩序——吴国百姓居然不用缴税,吴王所需财用自行造币购买即可,这简直是在用整个天下的财富倒贴吴国;也破坏了汉朝的政治秩序——刘濞跟清朝的吴三桂一样,大肆贿赂各国诸侯与朝廷大臣,极尽所能争取政治支持;还彻底瘫痪了汉朝的刑法秩序——各郡奸徒犯了法,不用坐牢,直接跑到吴国去,没人敢去追究!

    以上三点,在汉景帝即位后愈演愈烈,再这样下去,这汉朝还是个有效运转的国家机器吗?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所以汉景帝刘启最终下定决心削藩,现在就削,马上就削。此时北方之匈奴,因景帝即位后续与和亲,并大获成功,故暂时已无大患,这正是帝国解决内部问题的最好时机。当年汉文帝刘恒苦于匈奴威胁,又拙于国无良将,故不得不处处与诸侯王妥协,坐视他们专横不法。如今汉朝情形稍有好转,刘启就急不可耐了!削藩,势在必行,一定确定以及肯定,现在立刻以及马上!

    于是,在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春,楚王刘戊(刘邦之弟刘交孙)因去年在薄太后守丧期间竟敢正常过性生活,被削去东海郡和薛郡(今苏北、鲁南)。楚国本来就只辖有东海、薛、彭城三郡三十六县,这么一来,等于削去三分之二,这不只是割肉简直是扒皮拆骨了。此外,赵王刘遂(刘邦的一个孙子)因两年前有罪也被秋后算账削去常山郡(今冀西北);胶西王刘卬(齐哀王刘襄之弟)则因经济问题被削掉六个县。

    刘启的这三个堂兄弟老老实实地交出了自己的地盘,没反抗,没抵触,甚至连句怨言都没有。

    平静,太平静了,平静得有一点可怕。

    山雨欲来风满楼,暗潮汹涌之中,刘启并没有察觉到,各大诸侯国已经私下结成同盟,只等他们的伯父刘濞一声令下,他们就同时起兵,反入长安,把刘启拖下宝座暴打一顿。

    刘启砍了诸侯王们三刀,发现没啥反应,还以为大家都是受虐狂,于是继续痛施狠手,下令砍去刘濞的命根子——采铜地豫章郡与产盐地会稽郡,只留了一个又小又穷的东阳郡(今苏北一带)给他养老。

    刘濞大怒:早知你会砍我,却没想到你下手这么狠,竟想连砍我两大命根!妈的看你狠还是我狠,兄弟们,抄家伙,给我反砍回去!你砍我命根子,我就砍你脑袋!

    于是,汉朝的削藩诏书一到吴国,刘濞就反了。他先一刀砍了刘启派来的钦差大臣,再刀刀飞舞,将汉朝派往吴国的大小官吏全数砍死;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六国亦同时响应,争先举刀,将胆敢谏阻的汉臣通通杀死,然后引军四出,攻城略地。冲天之烽火,顿时烧遍了大半个中华大地,史称“七国之乱”。

    齐地四王,联合攻打齐国,将齐都临淄团团围住,想迫使中途变卦的齐王刘将闾(刘襄之弟)重新参与叛乱。刘将闾不肯,五兄弟打成一团。

    赵王刘遂,发兵至赵国西界,欲待吴、楚叛军会齐后,联兵西进关中,并遣使勾结匈奴,与约共举大事。

    楚王刘戊,亦在楚都彭城起兵,发兵至楚国北界,只待吴王刘濞大军开到,就一齐出发,共创美好未来。

    大家都在等吴王,吴王在干什么呢?

    吴王在做最后的战争总动员,他下令国中道:“寡人年六十二,身自为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之先。凡国中男子,年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子等,皆发。”

    也就是说,吴国自十四岁以上六十二岁以下所有男子,全部要参加吴王的叛军,为其勃勃野心服务。

    这条命令真是太变态了。江东之地,地方千里,民以百万计,本来随随便便召个数万大军,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吴王刘濞这家伙却还要更贪心,竟无论老少一概征发,这样大家全跑去打仗了,地谁来种,老弱病残谁来养,当然只能靠妇孺了,如此未免给后方太大压力。还有,军队越多,需要的粮食就越多,吴地偏远,战线又甚长,万一后勤补给线被切断了怎么办?甚至万一大本营被攻破了怎么办?这些都是必须多加考虑的大问题。

    读过兵书的人都知道,兵在精而不在多。当年陈胜起兵,召了一大堆乌合之众,总计四十万,冲进函谷关去打咸阳,结果被秦国名将章邯打了个落花流水;再看项羽起义,只精挑细选了八千江东子弟,照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背水一战反打了个章邯屁滚尿流。

    所以说刘濞真是傻到家了,他傻傻地以为兵多多益善,殊不知没经过训练的兵,多多益惨。这可好,他一口气在吴国拉了二十多万“壮丁”,又向南方派出使者去联络闽和东越(浙江福建一带的越人)发兵响应,总计鼓捣出三十余万良莠不齐杂七杂八的部队,浩浩荡荡地冲去前线送死。

    终于,在汉景帝三年正月十一,吴王刘濞正式起兵了,大军总计三十余万,从吴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出发,雄赳赳气昂昂,西渡淮河,与楚军会合,并四遣使者发檄文于天下诸侯。

    收到檄文的诸侯包括:

    一章 原齐哀王刘襄的四个弟弟: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