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其名的李敢,凭着一股亡命徒般的非凡勇悍,证明了一切匈奴人都是纸老虎,从而大大提振了汉军的士气,但双方毕竟兵力悬殊,接下来就要考验李广的战术指挥能力了。
李广当即下令:所有士兵围成一个圆,外置盾牌,内置矛弩,一致对外,严阵以待。
此即《孙膑兵法》八阵图中之圆阵也,是为无外围土木防御工事时之最佳守阵。
乌维可没看过中原这些乱七八糟的阵法,他只知道自己兵比人家多十倍,这样还全歼不了对方,那他就不要在草原上混了!不管,就直冲猛射,光四万箭矢一同发出,堆起来就能埋了这帮汉军!
任何生花妙笔或电影特技都无法完全、真实再现战争的惨烈,只听得战场上两边弓弦发出雷鸣怒吼,从天空飞下瓢泼箭雨,不断有战士在其中闷声倒地,箭林裹尸,魂断天涯。
汉军外围第一排战士很快倒下了,第二排立刻顶上,举起插满箭矢、沉重如山的盾牌,踩在战友的尸体上,死顶,死扛,死掉,再一排,一排接一排,排排队,排排死,最终,尸体累成高墙,化作护佑幸存者继续战斗的防御工事。战争,就是这么残酷。
经过数十回合的对射后,匈奴与汉军都损失了两千多名英勇的战士,但匈奴只损失不到十分之一,而汉军却已损失过半了,更要命的是,汉军箭矢将尽,剩下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撑到明天。
怎么办?援军还在路上看风景,李广这边已接近绝境,妈的我想骂人!
只有一个办法了。李广随即又下令:全军节省箭矢,持满弓而勿发,敌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得发。
乌维满心惊讶,正射得畅快、射到高潮,汉军怎么停了,莫非有啥阴谋?想不通。
想不通就不想了,趁这个机会骑兵给我冲,他们停我们不能停,不要停啊……
于是,匈奴骑兵如泥石流般朝汉军阵地狂涌而来,汉军战士们拉满了弓严阵以待,但神色都显得有些慌张。
李广眼见此景,便微笑着对大伙说:别急别慌,让我先射几条大鱼给你们瞧瞧。
李敢跳起来拍手:热烈欢迎!
李广走到军中唯一的大黄弩旁,亲自操弦,瞄准了正在后方指挥匈奴骑兵冲锋的乌维。
擒贼先擒王!
所谓大黄弩,又叫黄肩弩或大黄参连弩(“参连”即一弩可连发三矢)。汉代的弩机强度以“石”来计算,分一石至十石,大黄弩便是其中最强的的十石弩(见于居延汉简)。而汉代一石约合现在三十公斤,如此便可推算出大黄弩必须具备三百公斤的力量才可满弦。如果确为史书所载李广是一个人操作了整架大黄弩,那么李广当真天生神力:足足三百公斤!要知道当今世界举重冠军挺举重量也不过两百六十多公斤!
至于大黄弩的连发功能,据陈跃钧先生《江陵楚墓出土双矢并射连发弩研究》一文,我国在一九八六年就于湖北江陵战国楚墓中发现了连弩实物,考古学家们论证此弩机为真正之自动武器,每次击发之后,弩自动钩弦杆,将匣内的箭矢上膛,同时“牙”(弓弦挂钩)与“悬刀”(扳机)恢复原位。就如现代机关枪一般可连续发射,威力非常可怕。
另据孙机先生计算考证,大黄弩的射程可达四百米到六百米之间,几乎是秦弩的两倍,基本可以算是冷兵器时代最先进、最精确的大型远距离杀伤性狙击武器,其威慑力无异于如今的战略导弹,再要加上李广神奇的射术,左贤王死定了!
就这么会儿功夫,匈奴前锋已迫近汉军圆阵,李广忽然一声大吼,射!汉军两千箭矢近距离一齐射出,刹那放倒千余名匈奴骑兵。
与此同时,在李广的操作下,大黄弩怒吼着一连发出三箭,挡在左贤王身前的三员胡将当即落马毙命,直把乌维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忙让亲兵在前抵挡,自己却拨马便往后阵狂逃。李广心道一声可惜,往匣中复搭了三支箭矢,专射敌将,又连毙数人,回头再看乌维,早吓得跑出好几里开外了。
将领被杀,主帅奔逃,匈奴军很快乱成一团,纷纷后撤。
这就是一个优秀狙击手在战场上的巨大作用,不射小卒,专射BOSS,一人一弩,便可支配敌人全军,扭转整个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