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乌维重新整顿好兵马,暮色已弥漫了整片草原,将整个汉军阵地团团掩护,胡兵连番进攻未果,精疲力竭,又兼连损大将,军心未定,遂不敢再加迫近,但他们又不甘心就此离开,遂四面扎营困住汉军,且待天亮再发动总攻,反正李广已成瓮中之鳖,就让他再享受这最后一个夜晚吧。
李广却无暇享受这夜色的宁静,他带领着士兵们修复残兵破盾,又拔去死去战友们身上的箭矢以补充弹药,然后挖坑将他们就地掩埋。凄美的月光下,深深的忧伤,浓重的绝望,侵蚀着每个战士的心灵。
李广也忧伤,但他并不绝望,他意气自如地挨个慰问受伤的士兵,给他们加油打气,说只要坚持下去,明日张骞援军必至,到时内外夹击,匈奴必全军覆没。
大家从没看过李广如此轻松的表情,打胜仗的时候,都没有。
看来将军必定是胸有成竹的,明日只管拼死奋战便是。
于是那个充满了呻吟、挣扎与绝望的夜晚,顿时变得温柔恬谧起来,士兵们擦干眼泪,抹去鲜血,包扎好伤口,振奋起精神,眼中再次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
西方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说: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当所率部队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不断衰退时,必须用自己内心之火和精神之光,重新点燃全体部下的信念之火和希望之光。只有做到这一点,他才能控制他们,继续统率他们。如果他不能做到这一点,他的勇气已经不足以重新鼓舞起全体部下的勇气,那么他就会被部下带到表现出动物本性的境地,以致临危而退和不知羞耻。这就是一个指挥官要想取得卓越成就时必须在斗争中以自己的勇气和坚强的精神去克服的压力。
所以即便压力再大,现在也不能表现出来。李广虽然没有克劳塞维茨那么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丰富的战争经验还是能让他深明此道。
等到将士们的情绪终于稳定下来,李广便独自走到一个小山坡上,坐下来仰望夜空,黯然神伤。
明天援军真的会来吗?其实李广自己心里也没底。
张骞啊张骞,我等得花儿也谢了,花儿又开了,再不来,你就只能给我们收尸了!
“父亲。”李广正自发呆,李敢不知何时已在他身旁坐下。
山坡上,月光如潮水似的从上漫涌下来,浓浓的,甘冽的,深深的,沉醉的,将夜色包围,被秋凉浸润。
两人这样在月光里沉默着背对无言,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李广哑着嗓子轻声叹道:“敢儿,明日援军若不至,你我父子就一同战死在这草原上,如何?”
李敢低头无语,良久道:“大丈夫既从军,便战死沙场,不亦快乎!然父亲边关为将数十载,多击胡虏,屡遭困辱,大创凡几,小伤无数,今竟至死而不得封侯,岂不惜乎?”
李广洒然大笑:“或若王朔所言,吾天命如此,岂可强求耶?况为军人者,为国家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虽死,亦无憾!”
虽死无憾,谈何容易,李敢明白,父亲只是在宽慰自己罢了,功名与荣誉,对一个久经沙场的军人而言,哪里就那么容易放得开。
但李敢没有再说话,父子又一次双双默然。匈奴军队也不知何时会发动进攻,今夜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一夜无事,待至第二天天方拂晓,匈奴军再次猛扑了上来,左贤王乌维下令,绝不可让李广军再看到太阳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汉军虽又损兵千余,但仍顽强地抵抗着,不拼至最后一人,他们绝不放弃。
乌维实在想不通,汉军只剩下数百人,他们还拼个什么劲,把弓一扔投降了不是很好吗?做这些无谓的抵抗做什么,这不是很傻吗?
这不是傻,这就是大汉军魂,宁死不做敌国虏,死也要做大汉魂!
李广父子的身上,也中了好几箭,浴血战袍,但他们根本顾不上包扎伤口,只是一个劲地射啊射啊,今天就是一个死了!但死也要拉几个匈奴鬼垫背,这样才死得痛快!
面对绝无可能战胜之役,不胆怯,不退缩,而愈加激发斗志,觉醒军人毕生血性之勇,维护军人最后之人格与尊严,这便是李广的精神,一个败军之将永世续存的伟大精神。
乌维感到很悲哀,不是为李广他们悲哀,而是为自己悲哀。自己以十倍于敌的兵力,以损失数员战将与五千余兵马为代价,用近一日一夜的时间,竟然无法吞掉李广区区这么丁点儿兵,他真丢人丢到姥姥的姥姥家了。
耻辱!毕生的耻辱啊……
“全体冲锋,前冲,再前冲,后退者斩无赦!”乌维歇斯底里地咆哮。
这已经是今晨以来匈奴人的第四次冲锋了。前三次汉军都顽强地挡住了,这第四次,胡骑已倾巢而出,如泰山压顶般,发动了他们最疯狂的最猛烈的最后的进攻!
转眼,匈奴骑兵已冲到了汉军阵前百余步,密密麻麻,满山遍野,李广与李敢面对面看了一眼,会心而笑。
终于,玉碎的时刻,到了!
“杀!”李广拔出战刀,率领着最后数百名汉军骑士,朝数万匈奴骑兵冲去!
去他妈的弓弩吧!厮杀,互砍,肉搏,死前还要抱个敌人摔下马,这便是最后的白刃战。
匈奴军阵被汉兵冲得七零八落,死伤无数,但他们并没有丝毫退缩,仍不断有人涌上阵前来,因为他们明白,只要继续坚持围攻下去,这区区数百汉军骑士迟早得全军覆没。
但正在此时,奇迹发生了,只见匈奴军阵的侧背,突然一阵骚乱,四周传来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与马蹄声,仿佛要将整个大地掀翻。
正是张骞,他的援兵在关键时刻终于赶到。
救星来了,谢天谢地!
李广悲喜交集:嗨,活下来了!
乌维捶胸顿足:再给他半小时,李广就是他的了,可惜,可惜啊!
事到如今,乌维也只能撤了,他的战士奋战了将近一日一夜,怎么可能再抵挡住张骞一万生力军的进攻。唉,保存实力吧,咱犯不上再跟这帮疯子拼命!
于是张骞与李广两军会合,尾随匈奴又杀了一阵,斩首数百,但毕竟长途跋涉,人马疲惫,力不从心,最后无奈还是放乌维跑了。
三十章 世事蹉跎成白首,难封奈何命数奇,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侯。
此一役,李广歼敌五千以上,可是所部四千人也所剩无几,结果功过相抵,无赏亦不罚,口头嘉奖两句了事。老将军的封侯梦再次破灭。而张骞因行动迟缓,贻误军机,按律当死,但依惯例允许交钱买命,赎为庶人。至于霍去病的西路军,则是大胜,他深入敌境二千余里,至祁连山,受降匈奴诸王将相共数千人,并斩首三万余级,战功赫赫,故其部下多有封侯,只有公孙敖因半途失道,罪当斩,亦许赎为庶人。
说起来公孙敖也挺命苦的,两次削职为民,中间跟着卫青混了个侯,但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场激情一场梦。
至于李广,他九死一生回来,半点封赏全无,还折损了不少弟兄,这下他总该乖乖地回家颐养天年了吧。
不!
人常说不撞南墙不回头,李广则撞了南墙,撞得头破血流,心中仍然只有一个念头:要么跨过去,要么就撞死在这南墙下!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刘彻又准备出兵攻打匈奴了,经过两年前的河西之战,匈奴的势力已完全龟缩到了大漠以北,那不如就来一次大的,全军出动,扫平匈奴,毕其功于此役,彻底解决北边问题。
但这次的目标可是遥远的漠北啊,汉朝军队从没去过的极北苦寒之地,粮草得准备充足了,匈奴降兵向导得带够,兵员战马要选最彪悍的,将帅当然也要挑最猛的。干脆就让卫、霍一起上,各率五万骑,东西两路出击,霍去病正面攻击匈奴单于,卫青则寻找左贤王决战。另外,大汉朝将星如云,手下将校也随他们挑,想要谁就挑谁,别客气。
霍去病打仗向来独断专行、作风彪悍,根本没必要配副将,于是就说陛下你给我几个勇敢善战的小年轻做校尉就好了,我看李广的儿子李敢就不错,两年前打左贤王那仗打得真带劲儿!
卫青打仗则一向谨慎持重,他跟武帝要的副将都是些亲友故旧,什么好友兼恩人公孙敖啊,姐夫公孙贺啊,继子曹襄啊,武帝一概应允。
李广在旁边一听这名单里咋没有老臣我啊,大家伙都兴高采烈地去打仗,连我儿子都上前线了,就我一个人待在家里,这不行,我也要去!不仅要去,我还要做前将军,当大家的开路先锋!
汉武帝为难了。直劝老将军还是算了吧,打仗是他们年轻人的事儿,您老为国征战了一辈子,也该好好待在家中颐养天年了。白首从军,鞍马颠簸,朕于心何忍?
李广当然不答应,他说陛下,老臣今年都六十多,没有多少活头了,匈奴实力渐窘,恐怕也没多少活头了!这或许是汉匈之间的最后一战,也是我李广的最后一战了!所以老臣一定要去,就算死,那也要死在战场上!
汉武帝听了这话要不感动那是假的,无论李广之前战绩如何,这都是一位值得所有大汉军民立正敬礼的模范军人!那么好吧,有一个老将压阵也不错,朕就如你所愿!努力干吧老将军,朕等着你凯旋而归!
李广闻言欣喜万分,老泪纵横。天可怜见,他终于拥有了最后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不管怎样,他这次一定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打个漂亮的翻身仗,给他军事生涯画上完美的句点。
然而,经常看香港警匪片的人都知道,那些口口声声说完成这次任务就要安心退休的老警察,往往都没有什么好结局,李广这种想法其实好伤人品的!唉,看来又一个无可挽回的悲剧要上演了,我恨你,该死的香港编剧,我恨你,这该死的命运!
果然,李广这边方走,汉武帝立马就将卫青叫到一旁,小心嘱咐说:“李广老,数奇(命运不好),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史书记载至此,疑窦丛生。因为按照原先预定的军事部属,汉武帝是安排霍去病去打单于,而卫青则只负责对付匈奴左贤王,可是武帝却又在战前告诫卫青不要让李广去正面迎战单于,这句话岂不是大有逻辑问题吗?
从古至今,史书中有太多语焉不详的记载,让人好费疑猜。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卫青与汉武帝并不是完全就对李广的军事能力不信任,否则根本不可能让他出征。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从刘彻之前一向的行事作风来看,他似乎并不是个因照顾某人面子就乱来的人,何况此次面对的是这等军国大事。
三十一章 拔剑照霜白,怒发冲冠壮,可恨亡导失路,大漠征尘,沙海茫茫孤雁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春,汉朝两路大军正式出征:霍去病部从代郡出塞,卫青部从定襄郡(治成乐,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出塞,十数万兵马烟尘滚滚,气吞万里如虎。
李广一辈子运气都不好,卫青的运气却是好得出奇,他率军出塞后不久,就抓住了一小队匈奴斥候,审问之下竟得到了一个非常珍贵的情报。
原来,匈奴单于在得知汉军大举出塞的战报后,便率部向西北转移,这样就避开了霍去病部的进军路线,而来到了卫青部的前方。
卫青当机立断,既已侦知单于主力的确切位置,那当仁不让的,就由我们主打单于吧!兄弟们上!
李广开心得差点跳了起来。从军多少春秋,也不知多少夜晚,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草原大漠,渴求能直捣黄龙,犁庭扫穴,手刃单于,畅饮匈奴之血,如今这个千载难逢的杀敌机会,终于还是被他等来了,这一等就是四十多年啊!
且慢,这是卫青的好运气,可不是你李广的,有好事也轮不到你啊!
卫青命令:前将军李广的部队与右将军赵食其部合并,作为奇兵,从东路进军,以掩护主力部队侧翼,同时攻击单于的左侧背。正面攻打匈奴单于的任务,就交给校尉公孙敖吧!(《汉书》言为校尉,《史记》言为中将军,但汉军制并无“中将军”一说,故此处《史记》应误)
李广大怒,此毕生苦候之进球良机,卫大教练却任用裙带,让他这个主力前锋跑去踢边卫,你说他能答应吗?
于是李广抗议道:“臣部为前将军,理应为国前驱,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殊失臣意。且臣束发从戎,即与匈奴战,直至今日,始得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臣愿居前,先死单于”这掷地有声的八个字,正道出了李广此刻最大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如果不能建功封侯,那就去战斗,一直战斗直到死亡,这才是一个军人真正的价值所在。
因为,对于一个军人而言,怎样伟大地活着固然重要,但怎样伟大地死去才是最重要的。就像西河战神吴起、西楚霸王项羽,他们都为了自己的信念,孤独地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而让那最后一刻的死亡,震耀千古,让无数胜利者在他们的面前黯然失色。
回顾李广这整整四十年的战斗生涯,要么全军覆没,要么作壁上观,就算拼干身上最后一滴血,恐怕也永远无法达成卫霍那样的丰功伟绩。失败,这完完全全是一个失败者的人生。
那么,或许正如王朔所言,这就是一种天意吧!
那么,既然无法追求光荣地活着,不如,就选择奔向华丽的死亡吧!
对,就是这样,冲向那个给予自己的国家、民族以及战友们最大痛苦的匈奴单于,与他拼个你死我活,谱写一曲可以抹杀自己之前所有失败的壮丽军歌,然后作为一个伟大的战士光荣死去,这才不愧我大汉飞将军李广男儿的一生,大丈夫的一生!
然而,很可惜,卫青对李广虽万分理解,万分同情,却也只能万分地说声对不起,抗议无效!
第一个原因:以李广狂飙突进的作战风格,当作奇兵最为合适。而大兵团正面作战恰恰是卫青的长项。
第二个原因:李广命苦,难道公孙敖的命就不苦吗?公孙敖也是一生征战,却数次免职失侯。大家都同情李广,那公孙敖呢,难道他就不令人同情吗?再说了,卫青与公孙敖是生死之交,与李广却是泛泛之交,这么好的立功机会,卫青当然更愿意留给公孙敖。看来,卫青虽为名将,却不免稍有自私的一面,这也是人之常情,无须苛责。
第三个原因:李广部所迂回之东道,虽然又远又难走,且为一大片广袤无垠之沙漠,少水草,难行军;但只要带齐向导,克服重重困难,却也不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一旦成功,势必在战事胶着之际给予匈奴大军最致命的打击,到时候就真的是飞将军从天而下了。所以说,李广还是有可能立大功的,只是难度稍大而已,所谓能者多劳,李广驻守边塞数十载,汉军将校中没人比他作战经验更丰富,这个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他最合适。
第四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李广作战风格与卫青迥异,而且资格老名气大,卫青根本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威望去指挥和领导李广,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李广单独行动,以免破坏大局。而且右将军赵食其是首次出征,最没有作战经验,必须派老将来拉拔他一下,否则怎能让人放心。卫青一生为人谨慎,他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也从不冒无谓的险。
这四条理由对卫青而言,已经足够了,所以他根本就不听李广抗议,采用强制手段,饬长史(大将军幕府的最高幕僚,秩千石)将调令送往李广幕府,同时对李广道:“将军速回所部,如书办理,不得有误!”
无论何等言语,都无法形容此时李广心中的愤懑!
他双拳紧握,嘴唇颤动,眼看着就要发作,但最后还是硬生生地忍了下来。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谁叫李广不是主帅呢,事到如今,他也只能默默无语两眼泪,打落门牙往肚里咽了!
于是李广也不向大将军行礼辞行,就愤然拂袖而出,疾回本部,他怕自己再待下去,真会忍不住把卫青给揍上一顿。
卫青看着李广怒气冲冲的背影,心头也很是纠结,但他又能怎么办呢?
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大局,为了朋友,于公于私,总是要有人做出牺牲的。虽然,李广的委屈他感同身受,他也很是同情,但对不起,他不能改变主意。
主帅难为啊,前锋后勤,奇正配合,全局统筹,要考虑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可惜李广偏偏是个拐不了弯儿的直肠子,卫青能理解他,他却无法理解卫青,于是悲剧便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就这样,李广与赵食其两个倒霉蛋带着他们的部队,踏上了一条充满艰难与挑战的未知之旅。有过探险经验的驴友们都知道,想要走出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不毛之地,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熟悉当地地形的向导。
可是,李广军中竟然没有向导。他们迷路了。
可怜李广,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战,却只能与大漠风沙战斗,左冲右突,转来转去,一如他的军事生涯,缥缈,迷茫,跌跌撞撞,找不到心的方向。
浩瀚风沙,漫漫无边,自古吞没了多少豪情壮志男儿血,最后,只留下天盖地载的寂寞。
苦哉,远征人!
关于这一段记载,《史记》里的原文为:“军亡导,或失道。”据《史记索隐》解释,这里的“亡”通“无”,也就是没有向导的意思。后世大多数史记注解也都引用了这个版本。
但这怎么可能呢?卫青大军在入塞之后,不是抓了很多匈奴俘虏吗?而且卫青后来也因此顺利地碰上了单于主力。李广应该不会蠢到连向导都不带就上路吧!
有人说或许是李广太生气了,生气到忘了带向导。
这讲不通,李广再生气也不会连这都忘了吧!再说李广、赵食其两军上万人,难道个个都忘了,总会有人提醒李广一下吧?谁也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还有人说卫青是故意不给李广向导。这更不通。首先,卫青没必要做得那么绝,他也想立功打胜仗啊,一下子没了上万兵马对他有啥好处?其次,卫青与李广今生没仇、往日无怨的,为啥要阴谋陷害他?这不白白给自己树一大堆仇人吗?那陇西李氏可是名声在外、故旧甚多。最后,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卫青也不是这样缺德的人。这不可能。
最后又有人说这条路可能匈奴人也没走过,没人走过当然也就没有向导。
这还是讲不通,谁都没走过的路也去走,这叫探险,不叫打仗,完全是拿军国大事在开玩笑,李广有一万个理由可以抗命,官司打到哪里都不怕。
所以我认为,《史记》中的这个“亡”是逃走的意思,也就是说,由于李广部队对匈奴降兵不好,又或者是看管不严,所以向导们半路都逃跑了。这样一来,上万汉军在大漠里就彻底变成了睁眼瞎,别说及时赶上卫青与单于的决战了,能保住主力就算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