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吟》第三章 古寺谈禅(7)
千里听了,默然良久。道:“禅师是要告诉我什么道理呢?”
易玄禅师道:“当今天下,七大常任理事国彼此之间势均力敌,谁也不可能做到一家独大,但是谁都希望自己一家独大以便独霸天下,于是乎相互制约,相互利用,所以能和平共处,共同主持世界事务。可由于时间的推移,七大国之中,有三个国家已经衰微,剩下大禹国、大尤国、大商国、大云国四国还保持比较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尤其以大商国更为凶猛,自从大商国国主崇尚武道精神以来,不甘心屈居第三,野心勃勃,妄图灭六国而一统天下。于是乎,暗中兴风作浪,江湖上早就暗流滚滚,血雨腥风了。而施主乃阻止这一次浩劫的关键人物之一,所以,你目前绝对的不顺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许你觉得自己撞了太岁,处处不顺利,被人陷害,被迫辞官归隐了,但是,你怎么不可以如佛印那样想呢?佛印的禅床可以是大千世界的任何地方,无论其行与坐,都在禅床之上。您想想,如果您有佛印的境界,也将大千世界变成您的办公桌,归隐与在位有什么区别呢?”
千里道:“我有点明白了。禅师的意思就是让我不要消沉,要积极进取,不要畏惧,要勇敢面对,不要懈怠,要加紧备战。人在江湖,心在庙堂;身在乡村,心在天下。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要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境界,对不对?”、
易玄禅师笑道:“民间怎么会传说施主资质愚钝啊?我看施主七窍玲珑,非常睿智的啊。只要施主带头,不泄气,不懈怠,则大事可为。大禹国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就看咱们国人是否齐心了。”
千里道:“多谢禅师鼓励,我最近悟得一些武学的道理,准备好好吸收儒家、佛家、道家兵家等各门各派乃至武术各门派的长处,将武道的境界往上再提升提升,将只适合少数人修炼的仙法秘法删繁就简,变成普通人能够学习掌握的世间法,大大提升我们民族的战斗力,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我真诚地希望得到您的指教。”
易玄禅师道:“武道也好文道也好,仙法也好,佛法也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就是武道循环的精神实质。我认为,您的想法没错,但永远不可能有终极的最高的所谓的功法,就算你的功法是最高级别的,修炼的人不同,其修炼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以上上等资质的人,修炼上上等的功法,自然是最佳的理想的状态,但这样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您实现了功法创建之后,选人用人则是关键。选对了人,事半功倍,选不对人,事倍功半。差距是很大的。”
千里道:“聆听了大师的教导,我自我感觉开了点窍。不知道大师还有没有非常简单实用的法门可以教我呢?”
易玄禅师道:“佛法无边,法无定法,至简无法。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智慧不一样,对于佛法的领会也不一样。我有四料简之法,可以传授与你,希望你能牢记——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千里问:“什么是夺人不夺境?”
易玄禅师答:“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人是主体,境是客体,‘夺人’就是用棒打或断喝把意念中的人和我都空掉,只光剩下境界。这种境界,像春天的太阳升起,普照万物,生机一片,人的外形虽衰老,但清明的自性没有动过,永远保持这境界,就是夺人不夺境。有时一杖打下去,脑袋里空空一片,这个空就是‘三际托空’,长期保持这个境界就很有道性。像德诚一桡桨把夹山打落水中,睦州关门夹伤云门的脚,都是夺人不夺境的方法。按照道法来说,是人法地的境界。”
千里问:“啥叫睦州关门夹伤云门的脚?”
易玄禅师道:“ 云门文偃是云门宗的开山祖。他是在睦州禅师处开悟的。睦州禅师机锋迅捷,疾如闪电,让人难以应对。他平常接人,才跨门坎,便一把抓住来人,喝问,‘快说,快说!’若回答不出,便一把推出门去。云门去了两次,睦州都闭门不见。到了第三次,睦州在门里问,‘谁?’云门急答,‘文偃。’睦州刚露出一点门缝,云门便闯了进去。睦州一把抓住,大声喝道,‘快说,快说!’云门一愣神,便被推出门外。睦州急急关门,夹伤了云门的一只脚。云门疼得叫了起来。就在他一张口的时候,忽然大悟,就得道了。”
千里道:“那德诚一桡桨把夹山打落水中,也是这样的哦?”
易玄禅师道:“不错。”
千里问:“什么是夺境不夺人?”
易玄禅师道:“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上绝烟尘。夺境,境不在了,不夺人,人还在那里,那里没有境界,只有自己存在。怎么修持呢?保留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即可。比如内功里的修定,就是夺境不夺人。人在哪里不知,一切都是虚空的。意念不是自己的,气息也不是自己的,光明不是自己的,魔障还不是自己的。你什么都不做主,任由人外之人,心外之心做主,你不用刻意导引它,自然就成就了功夫。比如我们身体某个部位有了病灶,你越是在乎它,它就越是黏糊你。好比小孩子一样。‘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没看见就没事,他一哭,娘就抱起来,给他奶吃,从此就会很爱哭,所以,才有‘会哭的娃娃有奶吃。’其实,娘不理他,他就不哭了,从此就会变乖了。狠心的娘才会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真要做到夺境非常难,没有几个娘忍心看见娃娃哭不去抱他的。”
千里道:“人之常情,确实如此。”
易玄禅师道:“夺境不夺人,就是要断掉人之常情,达到地法天的境界。”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独步吟》第三章 古寺谈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