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请不要见怪,有两小童子的讨教难倒了大学问家。两童争论,早上的太阳大,应该离我们近;中午的太阳热,应该离我们近。孔子吱唔了半天,只好说:“我也不知道的。”这就是著名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来由吧。
他老人家成天东跑西颠,传他的经布他的道,冷落了夫人不说,增添外遇机会。夫人不高兴,嘟囔几句,抱怨两声,这是女人的天性,夫妻间拌拌嘴也是在所难免的。搞得孔老夫子不胜其烦,你看他像我们现代的这些男人一样,心里发虚,嘴巴倒挺硬:“惟女子如小人难养也。远了不行,近了也不行。”
去卫国,卫灵公以诸侯之礼迎接,劳碌奔波的孔子大为感动的同时,成就感俨然而生。哪知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要召见他。南子夫人在当时属于风流成性的大大有名的活动家,据说,有人写赋称赞她如何美貌如何有治国之才如何会协调人际关系乃至外交才能卓著,就是忘了写她为人美德。
明眼人一看,原来讨巧骂人骂死人——骂南子夫人乃无德之人。孔子被召见。他这么被接待为上宾,不会恐失礼。返回时不免心里发虚。其他弟子见到老师如此不自在,忙会打岔说些天气好之类的话帮他遮掩唐塞,毕竟要为尊者讳吧。可有点搞不拧清的子路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的。
他很不高兴,指责老师连这种女人都要见,他们做弟子的还有何颜面。你看孔子胀红了脸,发誓赌咒:“如果我和她有半点纠葛,就不是人呀”、“如果我和她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天理不容,天理不容!”这可是对女人典型地无可奈何的做派,圣人和女性打交道,比我们高明不到哪里去。
孔老夫子骂人起来可不含糊,可以称得上咒骂家。谁第一个把偶人做陪葬的,要断子绝孙的!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很生气,他指着这位因挨骂成就千古之名的弟子斥责道:“你真是朽木不可雕呀”。
他还发表感叹说,“从前,我听听人家怎么说,我就相信了,现在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本人生长在穷乡僻壤,还清楚记得幼年时因为午睡被母亲责问过,原来也是从他老人家搬来的。这种典型地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恨情仇,与当下倡导修炼的喜怒不形于色的领导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宋国被人追赶,与弟子失散。郑国有人告诉子贡,一个貌丑无比,样子像丧家之犬的人就在东门外。子贡见到老师,便把郑人的话告诉夫子。老师听后如是说,我如此丑貌,有些夸大其辞了;但说我似丧家犬。的确如此,真是太对了。毫不掩饰自己的窘迫,当今之世有几人会这样坦诚。
他老人家也特爱面子。在陈蔡,孔子被困,饿的不行,子路化装成武士打了只猪。在荒郊野外中烤得半生不熟,扯下一块递给夫子。孔子不管不顾撕扯起来。当国君宴请他时,他却一脸庄严对面肉食,表达自己的道貌岸然:“肉不正不食。”子路又不明白了。老师教导他“此一时彼一时也。”形势在不断变化中,我们亦要作相应调整。
他老人家一辈子拥有最大的职务,是鲁国的公安部长。一个教育家做警察头目,鲁君不知是如何盘算的。夫子终于有了机会,去报自己的私仇了(这可是典型的公报私仇)。鲁国来了个少正卯,与他分庭抗礼讲学。讲就讲吧,孔老先生这点气度总还是有的。可恨的是,这少正卯把他的弟子吸引三分之二。
孔子上台不到三天,有说是一个星期,他的确迫不及待开了杀戒。殊杀了这个夺弟子宣扬歪理邪说之徒。想想当天少正卯先生人头落地之时,我只好用不言而喻来描述老人家的快意心情。
我惊讶地发现,我进入尊孔读经的年龄,却再见圣贤之时,发现这么多个不可示人之处。但对我而言,十分及时,因为老先生性情好像和我辈差不多的,无怪乎我们都是他的子孙。
如此暗暗地想来,我与夫子的距离一下拉近了。他和善而亲切。他是我们身边一个好面子,也喜欢说大话。喜欢东跑西颠,缺点多多,优点多多的朋友。
忽悠天下,想当官而不得;教书育人,一块腊肉做学费,良莠不齐,维持生计的温饱状态;因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观念太超前,打造的理论没有市场,只好著书立说,流传于后世。虽然被推上圣坛,却不断地被涂改被打扮被妖魔化,慢慢地谁也不会了解真性情的孔夫子了。
从《论语》中,我读出的这种思想家,与古西洋的一些哲学家的行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本人一直以为东西方文明有天壤之别,现在现在感悟是后世运用的差移。
小外甥用一双亮晶晶地眼睛看着我。我只好问,你听不懂没?他摇摇头。我只得告诉他说,孔子既简单又太博大精深了。外甥一脸模糊,无法置可否。我心道你去用心读吧。
2007年7月6日星期五
篇名:我读《论语》四次体会
文章简介: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多次解读《论语》,写出这几次体会,非常有意味。
前不久,小妹得知孩子背《论语》对提高孩子大有帮助,于是11岁的小外甥开始背《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