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官海浮沉 > 我想要块大奶酪 > 章节目录 > 第二章   欲望是一种力

第二章   欲望是一种力

书名:我想要块大奶酪 作者:王颖 更新时间:2015-11-03 15:49 字数:11592


<h2>
一、动植物与人体中的信息粒子</h2>

力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

我们知道,太阳在拉扯着地球,我们可以想像成人拿着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握在人手中,另一头拴着一块石头,人在甩着绳子,于是,石头在绕着绳子转动。但是,人握绳子是我们看得见手与石头之间有着一条绳索联结着,而太阳与地球之间则空无所有,太阳引力跨越一无所有的空间作用着地球。我们只知道其中有股子力,却什么都看不见,这就是令人奇怪的地方。

用物理学家的解释,就是太阳有一个引力场(若是没有引力表现出来,引力场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与地球相互作用,对地球施加着一'股力。

欲望也可以看成一种力。当然,这在某些人听起来是一种全新的想法。

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头脑里的一些想法构成了我们的欲望,而这些欲望变成了某一种行为。比如,肚子饿了,想到要填饱肚子,或者是回家去做饭,或者是到哪个餐厅里去饱餐一顿,这只是一种本能的行动,是肚子咕咕叫了以后在人的脑瓜子里的想法(要求),并没有具体的食品在吸引我们,也就是说看不到有一种引力在拉着我们去餐厅或者回家煮饭。

然而,这中间确实有一种力,像太阳引力场里的那种力。

假设,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走到了街上。街边食店里刚出笼一屉馒头,腾腾地冒着热气,热气带着馒头的香味飘飞过来,被他嗅到了。他抽了抽鼻子,更加感到肚子空空,想吃馒头的欲望更加强烈。他甚至停住了脚步,不断向热馒头处观望。当然,要是他身上带着钱,会毫不迟疑地跑去买上两个馒头;若是袋中羞涩,而他又是个绅士,那么只得咽一下口水,恋恋不舍地走开去。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明显地看到了,那股热气中裹挟着的食物分子,就是信息分子,是这种信息分子飘进了饥饿人的鼻子,引起了这个人旺盛的食欲。于是,我们的确可以说,一边是刚出笼的馒头,我们可以称之为欲望源,或者是欲望逮捕物。另一边是某个饥饿的人,我们可以称为欲望者。中间由于馒头的信息分子的来回传递,构成了一个场,构成了一股力,使欲望者非要想逮住欲望源不可。正是这个场这个力的牵引,使某个人产生了强烈的食欲。

以上例子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首先是作为馒头(欲望源)发出了一种诱惑性的气味,这气味传达到了一个受诱者的鼻子里,这种气味激发起这个人想吃馒头的欲望。

说到气味,我们对这个“东西”不但不陌生,而且常常遇到,且习以为常。

一个人身上有着大大小小、多多少少几十种气味,有的香,有的臭。臭味就有什么汗臭'脚臭、跨臭、腋下狐臭、口臭、鼻内臭、头皮臭、耳屎臭等等。香味也有什么体香、奶香等等。一个婴儿,他身上的体味是十分强烈的,作为婴儿的母亲,不但非常喜欢闻这种味道,而且还能在蒙着眼睛时,通过气味来识别出是不是自己的孩子。

这种人身上的气味,作为我们人自己已不十分重视了,而那条鼻子灵敏的狗,却是不会忘掉这些气味的,所以,只要警察让警犬闻一闻犯罪嫌疑人的衣服,这条狗就会记住这个人的气味,于是这条犬就会带着破案人员一路追踪,把那个罪犯抓出来。


一条鼻子灵敏的聪明的狗能够根据气味跟踪一个人,穿过开阔地,并能把这个人的踪迹跟其他人的区别出来。不但如此,狗还能发现一片破璃载片上很淡的人的指纹的气味,并能记住这片玻璃,在长达六个星期之内、气味消失之前,

从其他玻璃片中嗅出这一片。另外,这种动物能嗅出同卵双生子的相同气味,并且交叉地跟踪两人的踪迹,好像那些踪迹是一个人的。(1)


狗的无数次实验替我们证明了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人的确在随时随地发出自己身体上的各种气味,只是我们粗心大意的人不觉得,鼻子灵敏的狗却替我们牢记着;第二是气味同人的指纹、面孔一样,每个人都各不相同,正是由千人千味,才使得警犬有了用武之地。若是人的气味都一个样,那么,准把警犬闹糊涂了不可。

古代的人是具有这种功能的,只是由于人类后来太过于相信仪器,把自己这个功能煙灭了。不过,在美国有一个叫费城莫内尔气味研究中心的地方,始终坚持了辨味诊病的研究。

他们没有任何仪器,只有一种“诊断仪器”,那就是他们的鼻子。

这个研究中心有50多位专门从事嗅觉、味觉和化学异味研究的专家,是个有着31年历史以非赢利为目的的研究机构。

他们的方法是,向患者一边走近一边不断地吸气,再闻闻他们的腋下,又在患者的脖颈处深深地吸几口气,还细细地把他们全身上下闻个遍。不过,他们要求测试者在接受测试前5天不得使用除臭剂和香水,不得使用香皂,且不能刮除腋毛。

专家们的理论是,每个人不但具有不同的体味,在人病时,也会发出不同的反映出病变的气味来,通过这些气味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的病变原理,为明天的治疗找到更好的方法。

人与狗的鼻子都是气味的敏感的接受器,当然,狗的鼻子更加灵敏,比人要敏感许多倍。据计算,一只野兔大约有一亿个味觉感受器。这些感受器的细胞在不断地、快得令人吃惊地更新着,几天之内就有新的细胞从基体细胞出现。试图解释味觉的理论跟免疫应答的理论一样多,一样复杂。看样子,带阵的分子的形状很可能是重要的。一般说来,气味物质在化学上是一些小的、简单的化合物。在玫瑰园里,玫瑰之所以是玫瑰,是由叫做香茅醇的10碳原子化合物决定的,是原子构成的几何形状和原子间化学键的角度决定着的那种特有的气味。

一切稍高等的动物都有识别气味的本领,成队的蚂蚁在路上行进,爬行时会留下自己气味让同行辨认。掉了队的同类的蚂蚁可以根据这种气味找到自己的伙伴,若是别的蚂蚁就不能。鱼和鲶鱼可以通过个体特有的气味辨别出同类中每一个成员。很难想像,有一个独居的、独立的、“存在主义者”鱼,单个儿挑出来能被认出;处在群体中的鱼,在行为上像一个动物体内互相替换的相同部件,但个体还是存在着。

这一切都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体,一切各类动物体,其本身就是一个气味的放射源,随时随地在发射着各种各样的气味,而人与动物的嗔觉器官,则是在不断地接受着气味这里面肯定会有许多的化学气味分子,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信息分子在传递着这些气味的信息,于是,便呈现了一个人(或者一笼屉馒头)在发“电报”,而那个饥饿的人就收到了“电报”,他的欲望被这封“电报”激发出来了。

有一位俄罗斯的科学家进行了长时期的观察,他发现,在医院门诊所等待看病的人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门口的长椅上,如果有一位女士在那里坐过(后来她进去看病了或者走了,如今已空无一人),那么继后来等待医生叫号的一位男士,坐下来的最大几率正是那位女士坐过的位子,尽管那长椅上会有好几个座位,这位男士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坐到那位女士原来坐过的位置上去。科学家对此种现象解释说,那是这位女士的某种外激素还留在那里,尽管我们人的鼻子闻不着,但另外一个异性相吸的敏感的“鼻子可以嗅到。

我们普通的人可以觉察出几个分子的丁基硫醇,而大多数人可以感觉出若有若无的一点点麝香。留族化合物有奇异的芳香味儿,它们可能散发各种各样麝香样的、性感的气味。女人能敏锐感知一种叫做环十五内酯的全成甾族化合物的气味,而大多数男人却不能觉察。

一般地说,气味分子不会传播得很远,它总是在一个人(动物)身上发出,逗留在这个人的周围,即使人离开了某一个地方,气味还会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但更远处它就鞭长莫及了6气味的浓度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迅速递减的,如果距离增加到2倍,气味就会降低到原来的1/4,如若距离增加到3倍,气味就减少到了原来的1/9。对于这一点我们是会有体会的,你站在玫瑰园里,会闻到玫瑰的浓郁的香味,但一出玫瑰园,香味就消失了。

除了气味之外,还有一种信息分子就是外激素。

一只雌蛾在发情时会释放出一点点外激素,叫做蚕蛾醇之类的东西。这些外激素向四方扩散,能传到方圆数英里之外,要是在这范围内有几只雄蛾,那么只要一个分子就能使雄蛾激动万分,它身上的茸毛颤动,并以极大的热情赶快飞行,就像某个人接到了“xx病危,速归”的十万火急的电报一般。即使顶风逆行,它也会毫不迟疑地卖劲飞来,顺着那一缕蚕蛾醇释放的方向。而这时某只雄蛾肯定也看到它的竞争者(相同的雄蛾)也与它一样卖力地飞行着,它们一齐参加了一场飞行比赛。看谁先飞到雌蛾的身边。科学家估计,一只雌蛾如果把自己液囊里的蚕蛾醇全部释放出来,理论上它能够立即吸引来一万亿只雄蛾。自然,在实践中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已知的外激素,大部分是些小而简单的分子,极小的浓度就会起作用。只需要8~10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短键,就能发出关于任何事情的精确、明晰的指令一何时何地聚集成群,何时解散,在异性面前如何作为,如何确定什么是异性,再如何把群居的成员组织成一个群体,并且规定适当的等级。而对于不同类者,它也具有威胁的功能,不准它们靠近自己。


鱼类用化学信号来识别同一种内的个体成员,也用来宣告某个个体地位的变化。作为地方首领的鲶鱼有一种特别的气味,而一旦它失去了这一地位,它就会有不同的气味,所有的鲶鱼都会识别它地位的丧失。美洲鱼可以一下子识别出它新近的敌手刚刚游过的一片水域,它可以从鱼群中把那个敌手和其他所有的鱼区别开来。

有初步的,目前还是零星的证据证明,灵长目动物有着重要的外激素。雌猴在雌二醇的作用下,会造出一些短键的脂肪族化合物,雄猴闻到它就兴奋得不要命。灵长目之间是否还借助外激素进行其他类型的社交,目前还不知道。(2)


现在已经清楚,人也会释放出外激素来,美国解剖学家戴维•玻莉娜博士等人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发现,人类和大多数动物一样,会通过皮肤散发出大量无嗔无味的化学物质,这些生化物质可以向其他的人传递信息,去影响他人的行为。这一发现解决了40多年来关于人有没有信息素(即外激素)的争论。

外激素在人的不同生长时期都会产生。胎儿感受外部世界,婴儿识别自己的母亲,青年人寻找自己的配偶等等,都有着外激素在起作用。

8年前,玻莉娜博士从人体的皮肤细胞中分离出了外激素,为人类揭示了外激素系统的秘密。玻莉娜博士说,她的科研小组已经分离出11种天然的人体外激素,并且研制出多种可以产生类似效果的人工合成物。玻莉娜和她的助手认为,人们虽然感受不到外激素的存在,然而它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的基本行为,例如两性之间相互吸引就是受到外激素的影响。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外激素,就像每个人有独特的专有指纹一样。

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发表了自己研究的成果时说,女性身上会发出一种没有气味的外激素,能够影响彼此间的月经期。研究人员对29名年龄在20岁到35岁之间的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时从其中9名试验者的腋窝处采取了分泌物,并将其涂抹在另外试验者的上嘴唇部位,这20名试验者分别处于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试验结果发现,20名试验者的月经周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分别出现比本人正常周期延长或缩短的情况,延长或缩短的时间平均达1.7到1.4天。

电脑模型表明,妇女腋汗里至少含有两种物质,一种是延长月经周期的物质,另一种是缩短月经周期的物质。这两种物质合起来就能导致住在一起的妇女的月经同步现象。

科学家预料,随着外激素(信息素)的发现,必将有助于科学地揭示人类“第六感觉”的奥秘。

以上叙述表明,的确在两个人之间,或者是在人与物之间(如人与食物)存在着信息分子来回的传递,这种传递其实就表现出了力的要素。因此,我们可说,欲望与其说是一种本能,还不如说是一种力更为妥帖一些。

尤其是沉浸在爱河中的男女,感受到外激素的刺激作用就特别明显。

俄罗斯一名叫梅奇科夫斯基的人发明了一种仪器,测定出了女子在恋爱期间身上会出现强大的生物场,并产生辐射,吸引周围的男人,这种生物场的能量很大,犹如电闪雷鸣,怪不得人们常说恋爱的男子像遭到雷击似的迷迷糊糊。

我们今天也知道,即使男女不处于恋爱之中,若是一个办公室里清一色是女工作人员或是男工作人员,那么人们可能是没精打采地工作着的。若是男女混杂,尤其是有了漂亮的女性或潇洒的男士渗于其中,那么在不知不觉中工作效率就会提高。我们平时说这是异性相吸的作用,其实是男士身上感受到了女性的外激素的刺激而引起了工作的热情所致。


<h2>
二、图像反射与条件反射也产生力</h2>

无论是人与食物当面相对,食物的信息分子传递到人的鼻子中;还是男女相对,女性的外激素刺激了那个男士的感官,这仅仅是一方面的情况。

人类还有另外一面情况,那就是在某个人的面前并没有具体的食物(或者那位男士并没有感受到女性外激素的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感到会肚子饿,想要食物吃(那位男士仍然要想女人,想要与异性交往甚至想人非非地做着“做梦娶媳妇——想好事”一类的梦)。换句话说,这里面几乎更看不到有什么信息分子在飞往继回地传递着信息,这是不是也有力的作用在其间呢?

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有名的“条件反射理论”,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一条狗,每次让它吃食时都要打铃,久而久之,当这次没有给它食物吃而铃铛响了,那么这条狗也会以为有食物吃了,口水便自然而然地流了出来。

人的情况也无不例外,吃食、甚至吸毒,到了一定的时候人就有了需要,这种需要在人身上出现了多种反应,像流口水,打哈欠,肚子咕咕叫,伸懒腰,提不起精神来等等。

科学家是这样认为的,人的肚子里有着“第二个大脑”,即也有着神经脑肽分子,饥饿时会把“饿”的信息传递到人的大脑之中去,大脑中的神经分子便有了吃食的渴望,这种渴望有时会出现“食之图”(如果是性与爱的渴望,就会出现“爱之图”),即使不出现所谓的“食之图”或“爱之图”,条件反射与饥饿反应的结果会在人身体里出现产生内激素分子。例如爱的欲望会在血液中产生三种激素——多巴宁、新肾上腺素和PEA,这些激素会使人为爱而莫名地激动。

这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因为人的大脑犹如电脑,有着长久的库存,这种库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祖先脑”的库存,那是人类500万年生存的积累,是欲望的历史积累;另一种是“自身脑”的库存,是一种现世积累。这是因为在这以前这个人吃过饭,与异性接触并激动过,现时不过是由于某一点的触动,记忆的开关被打开了的缘故。

这也是说,在过去的某一个时候,曾经有信息(外激素)分子使这个人产生了欲望力,这个人于是就曾经有过“力”的反应,现在虽然信息分子没有了,但由于某种原因,记忆的开关被打开了,“力”因此就再现了出来。

尽管具体的一次欲望被满足,欲望力因此暂时消失,但人的长远的埋藏的欲望仍然存在。我们不可能因为某一天中午吃过了饭,因此今天的中午、明天的中午或以后每一天的中午就可以不吃午餐了。到了本身的渴望在人体中储存并且积累得足够以后(欲望的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一个非信息原因(假信息)也能唤起这种欲望力。例如,某个人饥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时,要是另外一个人提着一个食篮从这里经过,食篮里装着一个个白白的圆球般的东西,其实那不过是一块块的白石头,但这个人很可能会当成是白面馒头而大流口水。

这说明,欲望力埋藏在人的身体里,或者说人的基因里,外面的信息分子只是催生了潜藏着的力,到了一定的程度,假的信息、非外激素的原因也可以激发出这种力。

科学家还弄明白了一个人何以在芸芸众生中对另一个人情有独钟。这儿同样有生物学和进化论方面的原因。从一定年龄起,每个人都在下意识中携带着一张“爱之图”,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它检验所看到的每一位异性,即使在茫茫人海中,他总能一眼找出理想的伴侣来。

所谓“爱之图”理论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明,一般认为是从儿童时期逐渐形成的,并且不断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父母双亲的取向能直接影响子女的“爱之图”。随着孩子的成长,很难再加以修正。这张图的细致和独特在局外人看来难于理解。比如有的人天生厌恶穿高跟鞋的女人,有的女性喜欢大胡子男人,有的则对秃头难舍难分。当然,实际的配偶很难符合“爱之图”,但是人们都总是以这张“爱之图”为蓝本,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着。

科学家对产生爱情的化学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瞬间产生爱情不再是秘密:男人和女人各自把所梦想的对象的情况储存在自己的大脑中,就像把数据储存在软盘上一样。

年龄越大,脑子里的图像就越具体,在第一次目光接触时,眼睛就捕捉到有关对方身高、体型、眼神、头发的颜色、发型、风度以及服装等最初的信息,以时速432公里通过神经传达给大脑。

特征与所储存的理想条件越是吻合,大脑发出的信号就越是强烈:这就是爱情!

人当然不只是有一个鼻子能够闻到气味或吸到外激素分子这一个功能。人是一个全能的发射气味、外激素的整体,也是一个全方位的接受气味与外激素的整体。我们可以说人是一个全能发射器与接受器。这是因为人有眼睛,可以看到色,人有耳朵,可以听到声,有鼻子,可以嗅到香,有舌头,可以尝到味,有身体,可以感觉到接触,这些全部都是接受器官。若是我们再认为有第六感觉,或者按照佛教的“唯识学”而言,认为还不止以上这些。


唯识学认为:人类的心,分为主体“心王”和活动的“心所”两部分。并且,根据心所的不同,心王大分为八“识”。即:

《心王二心》《心所二脑》《对象》

<img height=\"105\" src=\"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6C12.tmp.png\" width=\"29\" />第一眼识 眼根 色境'

第二耳识 耳根 声境

第三鼻识 鼻根 香境        前五识(调节遗传因子)

第四舌识 舌根 味境

第五身识 身根 触境.


第六意识 意根 法境 ……-控制遗传因子

第七那识……………………构造遗传因子

第八阿赖耶识(藏识)……构造遗传因子

具体分析,首先所谓第一识“色境”,是眼捕捉的外界的光,而“眼根”则是将光信息变换为电气信息的脑内视觉中“眼识”是指对该视觉中枢中产生的电气信息认读并认识外界的声波,“耳根”是将这种声波信息变换为电气信息的脑内吸觉中枢,“耳识”是对该脑内听觉中枢产生的电气信息认读并认识外界的心。另外,第三识“香境”,是鼻捕捉的来自外界的产生于挥发性的化学物质的香味,“鼻根”是把这种香气信息变换为电气性信息的脑内嗅觉中枢,“鼻识”是指对产生于脑内嗅觉中枢的电气性信息认读并认识外界的心。进而,第四识“味境”。是舌捕捉来自外界产生于化学物质的味觉,“舌根”是指将该味觉信息变换为电气性信息的脑内味觉中枢,“舌识”则是对脑内味觉中枢产生电气性信息认读并认识外界的心。最后,第五识“触境”,是皮肤捕捉来自于外界的体性感觉(剌激),“身根”是指把该刺激信息变换为电气性信息的脑内体性感觉中枢,“身识”则是对脑内体性神经中枢产生的电气信息加以认读并认识外界的心……

接着,“第六意识”与前五识不同,不是直接地以外界事象为对象,而是以脑内滋生的电气信息为对象,该脑内电气性信息就是“法境”。另外,“意根”是在大脑新皮质领域,处理来自其他脑内中枢领域的电气信息(法境),并把它作为最终信息提示于心,而认读这最终信息的心就是第六感。因而,这第六意识可视为与通常所指的“心”或“精神”相当。例如,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反对其相反的假、丑、恶的追求都取决于第六意识。另外,所谓“智慧”这一词语中的“慧”,是“判断”是非的心,“智”是“决断”是非的意志决定的心。因此,智慧也产生于第六意识。因此,我认为:第六意识从遗传因子方面看,相当于“控制遗传因子”(在维持身体构造的构造遗传因子上,施加开始、停止的判断和决断的遗传因子)……(3)


这是一位日本学者岸根卓郎——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朝7欠振一最后弟子——对于佛教“识”的理解,他已经赋予了今天新的解释。他所讲的“电气信息”其实就是外激素在身上激起的生物反应(像产生身体中的兴奋激素等等)。

眼睛看到了美与丑的事物引起了某个人的爱与恨,这是光也即是光子的传导产生了爱情之力与仇恨之力,产生了要接近美的事物与离开丑的事物的要求;耳朵听到了乐音与噪声,是声波被某个人接收以后激起了他身体里的反应。至于第六意识则是过去的经验积累形成了对事物的判断和慧识,在一定的新的情况下被激发起来了,从而打开了人头脑这架“电脑”的开关。以上这些,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人体生物场的作用。所谓缘分,也许就是这么回事:一个男子,通过眼睛(也就是接收到的光子的作用)看到了一个理想的女子,她的长相、发型、身材、风度都同他头脑中理想的“爱之图”对上了号,这个信息以时速432公里的速度通过神经进人了他的大脑,大脑便立即分泌出了许多内激素,使得这个男子处于兴奋之中,他的手心出汗,暖流通过全身,呼吸与心跳都加快了,产生了爱情力,在这种爱情力的驱使下,他的脑垂体产生了调情激素,迫切地想要同这位女士去相识、亲近。这种兴奋不仅只是使他眼睛发亮有神,也使他所有的接受器官都处于敏感状态,鼻子喜欢闻那位女士的香味,身体的皮肤产生了欲触摸那位女士的渴望,而对于这位女士带有磁性的语言,耳朵也特别敏锐,觉得听起来舒服异常。而反过来,这位女士释放外激素,本来是没有一定的目标的,没有目标时的外激素释放得很少,要是她也中意这位男子,并接收到了这位男子的调情激素,那么,她也同样兴奋起来,面色发红,光泽鲜亮,羞怯,无论语言动作都显得磁性十足、娇弱无力,头脑也被性激素剌激得一片混沌,就像那首歌里唱的“糊里又糊涂”,产生了“糊涂的温度”,于是两个人很快结合了,父母的规劝、朋友的警告都阻挡不了他们。这就是爱情产生的强劲拉力。

在许多性知识丛书中,提到有一种叫恋物癖,并把这当做一个毛病来解释。其实,所有的男子与女子都有恋物的癖好,这是因为那些物品上(所爱对象的内衣、内裤、鞋袜)残留着所爱人的气味和外激素分子,这位男士或女士闻到了这些分子,就会激动不已,同时产生思念渴望之情。这不是什么心理变态,而是正常的欲望力的驱使所至。


<h2>
三、欲望力的消失与转移</h2>

欲望既然是一种力,那就会有大有小,有产生与消失的过程。如果有两个人,其中一个脑满肠肥,饱嗝连连,而另一个则是饥肠辘辘。热馒头发出的“信息分子”,对前一个人就不会起到作用,他说不定反而讨厌这种分子的刺激,用手去扇赶这种分子,然后快步经过;而另一个饥饿的人则受到了这种分子的诱惑,在身体里激发出了想要吃食的欲望。在这种力的驱使下,他就再也迈不动腿了。

爱情激起了男女双方的“爱之力”,这种力同样是物质的,当异性的外激素飘洒而来时,它对于一个“性欲饱和”的人与另一个“性欲饥渴”的人同样会产生异样的生物反应。前者产生的力较弱,后者产生的力较强。并且当一对男女沉浸在爱河中时,那时爱之力表现得最为炽烈,但如果他们的愿望满足了,两个人结为伴侣,情况又有不同。女性的那种诱惑激素会慢慢趋于“钝化”,它愈释放愈少,因此两人恋爱时的激动(内激素的分泌所引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次数减少、力量削弱,据科学家分析,这种调情的冲动的激素只能持续两三年的时间。美国学者对位种世界文化进行的研究表明,一般的热爱周期为4年左右,离婚的最大可能性发生在4年之后。当然,并不是每一对夫妻都会在4年后离婚,那是因为一旦有了孩子,又产生了维系婚姻的力,而且作为我们东方民族,又有许多封建的意识杂于其间,或者正如有些作家所写的,也有“懒得离婚”等因素存在。但这一点是所有有过结婚经历的人都能够体会到的。一对三四年后仍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他们之间的婚后生活开始变得平淡无奇,不再像恋爱时那样激动无限、要死要活了。

还不仅仅是如此。

由于欲望有5个层次,而且一个比一个更高,所以当第一个“生理欲望”被满足以后,那么“生理欲望”的力就减弱和消退了,代之而起的是“安全的欲望”;若是“安全的欲望”也得到了满足,那么这个人就开始追求“所属与被爱”的欲望,接着再追求“承认的欲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这就像是一场接力赛一样,欲望力在不断地传递着,升华着。用不着再举具体的例子,我们看到我们人性的充分表演和无数的小说、电视、电影中都为我们提供过这样的情节。当一对男女恋人要死要活地恋爱,不顾父母家庭的反对,离家出走,在出走时信誓旦旦:愿意躲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山沟沟里,过一辈子平静的生活(也就是只要爱情,不要其他)。可是他们当真正实现了这个愿望以后,若那位男士是一个《西厢记》中张生之流,那么,他就又不安于现状了,他仍千方百计地想求取功名,并且要上京赶考。如果那位“崔莺莺”不理解夫婿的这种想法,认为只要有了爱情就什么都得到了,从而阻止夫婿的这一欲望,仍然要把他捆在她的身边,捆在山沟沟里,那么,这对夫妻的悲剧就来临了。

旧社会封建时代有这样一句俗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它讲的是那个时代有钱有势男人的通同现象,其实这对我们所说的欲望力是很好的注脚,你渴望得到一样东西,就产生了欲望力,一旦得到了它,欲望力就消失、减弱了,并且欲望力也就转移了,转移到另外的一个目标上去了。男子或女子去偷情人,这是欲望力的表现,如果是偷不着,这种欲望力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一旦得手了,那么欲望力也就开始消失了。这是人性丑陋的一面,也是真实的一面,也许不仅是人类,一切动物都是如此,这个愿望实现后换了下一个愿望,一山望着一山高,得到的不会珍贵,得不到的始终觉得遗憾,并且认为得不到的都是好的。

这句俗语,至少讲清楚了两个意思:没有实现的欲望最具有吸引力;欲望实现后,欲望力就会向着新的欲望境界转移。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这一章里的内容总结如下:

1.光子来往于两个电子之间,两个电子之间便产生了力;人的欲望表现为与欲望源之间有信息分子的流动,因此欲望也是一种力。

2.像带正电的原子核同带负电子的关系一样,如果这个原子核缺少电子与它中和,它就产生了要求与电子接合的力,空缺越大,欲望力越大。欠缺两个中和电子的原子核比欠缺一个电子的原子核的欲望力要大;同样,这也像化学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具有两个化合价的物质要比具有一个化合价的物质的欲望力要大。所以,饥饿的人比饱肚的人更渴望食物。

3.当具有欲望力的人与欲望源结合,欲望得到满足以后,欲望力就会减退或者消失。

4.由于人的欲望具有层次性,因此低一级的欲望消失后,又会向着高一级欲望推进,继续产生新的欲望力。因此,人类是永不厌足的“动物”。


注释:


(1)(2)(美)刘易斯•托马斯著:《细胞生命的礼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32页、第15~16页。’

(3)(日)岸根卓郎著:《宇宙的意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7月版,第361~362页。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