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文学 > 苏东坡的杂耍人生--吴越品苏轼 > 章节目录 > 前言

前言

书名:苏东坡的杂耍人生--吴越品苏轼 作者:吴越 更新时间:2015-12-17 15:41 字数:3440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和散文,都可以代表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可以说是他把宋词发展到了顶峰。就是识字不多的人,也大都知道苏轼的名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天涯何处无芳草”、“不识庐山真面目”、“春江水暖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凡是到过杭州的人,也大都知道西湖的“苏堤”,就是苏轼督造的。此外,他的书法,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中的第一位!他诗词书画俱佳,是才子中的“全才”!

他不但才学好,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但是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彻底否定”。于是他成了新旧两派都不待见的“中间人物”,加上他脸不厚、心不黑,不会说假话,又不会见风使舵,更不会当政客,一生中常以文贾祸,以言获罪,以“谤讪朝廷”遭贬谪,颠沛流离,遭遇坎坷,并在凄苦、孤独中走完坎坷的人生旅程。但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更不同流合污,他所追求的,只是自己的艺术人生。——他把人生看作一个杂耍大舞台,尽情表演,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寻找自由,在没有乐趣的环境中寻找乐趣,既表现了自我,也娱乐了自我,更没有失去自我。

苏轼的一生,究竟给我们留下了多少作品,已经无法考证了。据学者统计,计有诗2600多首,词430多首,文(包括信、表、传、记等)4800篇,书画作品还没统计在内。这样全面而大量的创作,在古代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他在被贬黄州之前,他的文盲夫人如果不把他保存的三分之二手稿付之一炬,中华文化宝库中苏轼的作品,当然还将更加丰富。

一个诗人或作家,不是作品越多越好,而是要看内涵,要看是不是能传世。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而且以“御制诗”的形式出版了豪华本,但是至今连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没有。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因为缺稿纸,就是把豪华的《乾隆御制诗》拆开,一页页翻转来,拿背面当稿纸用。这,大概就是“乾隆御制诗”所发挥的最大效用了。

凡是才子,都有许许多多风流轶事流传。唐伯虎如此,苏东坡也不例外。冯梦龙编辑的“三言”中,民间传说故事中,都有许多发生在苏东坡和妓女、和和尚、和同僚之间的趣闻轶事。

我不是研究苏轼的专家,本书更不是研究、介绍苏东坡一生成就得失的专著。小时候读过苏轼的一些诗词散文,也逐渐淡忘了。几年前, 有一家出版社请一位博士生导师带领八个博士研究生,编辑评注唐宋八大家的诗词选和散文选各一套,有专集,也有合集,共13册。清样出来以后,总编辑不太放心,委托我最后审校。当时的目的,不过是要我看看有没有标点和文字错误,在注音和注释方面把一把关。没有想到的是:这两套由博导和博士研究生编辑的书,到了我手里,几乎每页都画成了“满脸花”!错误之多,连总编辑都惊讶得目瞪口呆。我既然不是研究唐宋诗词散文的专家,我所能发现的,当然不过是常识性错误而已。其实,编者只要肯认真翻翻资料和工具书,这种常识性错误,是应该能够避免的。后来,这两套精心策划的“辅导教材”,终于因为“选题撞车”而流产了。不过,我在这将近半年的审订工作中,翻检了大量的参考资料,等于系统地复习了一遍唐宋八大家的诗词散文和他们的“历史背景”,对我个人来说,也不算“有工无效”,何况我的审稿费两万多元照收不误,等于人家出“学费”雇我读书,也算颇有收获。

去年,有一家出版社打算编辑一套“和谐丛书”,共二十八本,其中的一辑,叫《和谐中华诗路之旅》,就包括唐宋诗词选。他们聘请我这个“非博士生导师”担任主编,组织一批“非博士研究生”进行这个选题的运作。尽管这一次编辑评注唐宋诗词,已经是“轻车熟路”,我还是四处搜集前人对八大家的评介及相关资料。在梳爬整理这些资料中,我再一次感叹关于苏轼的传说和评价,竟有这样多的矛盾,竟有这样多的谎言,甚至可以说还有这样多别具用心的诬蔑。面对这些误解、曲解,我就想到:应该写一本“正解”、“直解”的书,来给苏轼“平反”。

今年一月,我的《吴越品水浒》交东方出版社出版以后,在和编辑先生的闲聊中,偶然提起了“苏轼用小妾换马”的故事,大家都觉得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写写苏东坡,也给苏东坡来一个“拨乱反正”。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可以说,这是我学习唐宋八大家的“心得”,也可以说是我参与编辑唐宋诗词散文选的“副产品”。按出版社的要求和定位,就是一本普及历史知识的书,是一本文化消闲的书。

品苏轼,不外乎“品人”、“品事”、“品作品”这样三个内容。品人、品事,似乎都不难,只要说说个人看法就可以;苏轼是诗词赋和书画的大家,品他的作品,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诗词赋还可以挑选几篇我比较熟悉的,用我的观点评说一番,也算是聊备一格;书画我可是一窍不通,何况书画作品,不是彩色印刷,也无法体现其精神,因此本书不涉及书画部分。我只是“草根儿作家讲文化故事”,着眼点在普及,在探索。我的听众,只要有初中程度,就可以听懂。

但这绝不是“戏说苏轼”,更不是“苏轼传”的搞笑版。

我的做法是:先以民间流传的有关苏轼的风趣故事为切入点,用闲聊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引出话题,然后根据史料,旁征博引,兼收并蓄,无所顾忌,无拘无束,娓娓道来,或指出其真实的历史背景,或指出之所以会以讹传讹的原因,中间也许会“跑题”,也许有所发挥,完全不顾章法,简直是随心所欲,的确是“杂乱无章”的“杂文”、松散无序的“散文”,只以“有益”、“有趣”为目的,不顾其他。例如关于苏东坡是不是有一个叫“苏小妹”的妹妹,则指出原型实际上就是比苏轼大一岁的小姐姐“八娘”。她根本就没到过东京,更没有嫁给秦少游,在她十八岁那一年,就被婆家虐待折磨死了。之所以会有“苏小妹”这个人物的“群众创作”,就是因为她知书识礼,还会写文章;故事可能就是她死后当地群众怀念她而引发的街谈巷议。又例如苏东坡妻妾众多,他和哪个妻妾感情最好?众说纷纭,我就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说说自己的“一家之见”。再例如苏轼一次次遭贬谪,冯梦龙说他是因为改错了王安石的诗句,王安石为了“教育”他,才把他贬到黄州去的。真是这么一回事儿么?我也来一个“拨开迷雾见青天”,还历史一个真相。等等。

我这样做,似乎有点儿“戳穿西洋镜”的味道。但这既是亲朋好友聚会的谈资,也是茶余饭后的文化咖啡。一书在手,在神游北宋大江南北中,细细品味苏东坡一生的坎坎坷坷,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既锻炼了分析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也增加了历史知识,似乎比把大好光阴消磨在打扑克、搓麻将、玩儿游戏中,要有益得多吧?

    吴 越 戊子年正月朔,写于北京蠲兴楼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