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改革一般不仅会在技术上体现出来,在其体制所赖以生存的哲学基础也会体现出来。在袁世凯火热的为了他的新兵训练奔走时,另一个人正为了体制的改革不遗余力的斗争着。这个人就是康有为。康有为官之路很是波折。19岁应举,不第。康有为便发奋学习,师从朱次琦。25岁在应举,再不第。此时康有为已经开始了以自己思想为蓝本对中国的权力哲学进行阐述。31岁应举再不第。此后,康有为开始开馆授课。收得力助手徒弟梁启超,陈千秋等。1893年,康有为中举。此之后,他多次上陈变法,强国事宜不被看中。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预示着这位经学大家的政治路途真正的开始。《马关条约》对中国的主权剥夺的很是严重。一签订后,举国震动。此时恰值康有为带着梁启超在京会试,他见的十六省的举人情绪激动,于是利用这种势力,传达自己变法图强的思想。迅速在举人中间得到了强烈的反响。他们强烈的反对签订条约。大讲李鸿章误国。一致同意迁都备战。练兵强势,变法强治。虽然被压了下来。但是,这次活动已经点燃了在政治上变法的火焰。
在1893年,慈禧在表面上已经把大权交给了光绪。实际上自己操纵着国家的大权。康有为是传统的男子主义思想。在他的脑海里,女人统治天下是可笑的。再其内心中早已是对慈禧充满了杀机。他宁愿向骆宾王一样隐居,也不会奉像武则天一样的人为正朔。
康有为的万言说,并没有传到皇上的手中,而是被其本部的长官和督查院所拒绝。此时康有为想起了袁世凯,因为袁世凯对训练新军的事四处奔走,他的主张与自己的主张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康有为就去找了袁世凯。袁世凯一听是工部主事康有为,他心里已经明白了。他明白康有为是找不到可以呈递奏折的人。他立即前去迎接康有为。康有为看见袁世凯亲自来迎接心中十分的高兴。康有为说:“深夜来扰,多多包涵。”
“康大人,快快进来。”袁世凯热情的说。袁世凯作手扶状请康有为进了屋中。进屋后,又连忙叫人倒茶。“不知康大人有何事?”袁世凯问。
“袁大人是亲自见过东夷小国君臣变法图强后的强大,现今我朝广受凌辱,朝廷大员如李鸿章等畏畏缩缩,不敢向前。只一味的求和,割地,赔款。如此下去,再大的土地也要割完。祖宗竟无一地可以栖身,此不为奇耻大辱耶!为今之计,当图强以自存。练军以备战,变法以强治。现今,臣工猥琐,吾等所具奏折,长官不呈递。广夏虽与袁君只见此一面。但袁君为训练新军奔走,却是早已耳闻,遂敢贸然拜访袁君,还望袁君看在,同为国家之强大奔走的份上,帮忙呈递此折。广厦在此感激不尽。”康有为情深恳切的说。”
“不瞒康大人,你所写的万言书,我看过几遍。我深深的为康大人的魄力和胆识所感动。今日能与康大人一见,实乃我袁世凯之幸事。世凯不才,愿意为康大人呈递此折。”袁世凯慷慨答应说。
“没料想袁君乃如此慷慨之人,我康有为能结交袁大人实乃我的荣幸。”康有为高兴的说。
袁世凯真是三句不离练军,他问康有为:“康大人对于练军有甚看法?”
“真是不瞒袁大人,对于练军我只知皮毛,不过有袁大人这个练兵通,我朝又和愁无人!”康有为说。
“康大人说笑了,我哪里是什么练兵通。”袁世凯谦虚的说。
“天晚了康某就不打扰了。”康有为说着起身走了。
“康大人请留步。”袁世凯说。
第二天,袁世凯通过督办政务处对康有为的万言书进行转投。不料被荣禄扣了下来,结果是公车上书的失败。
康有为并没有停止他的变法运动,他看到无法改变统治者的想法,他转变门路开始在广大官员,人民之间传播较为先进的维新思想。康有为开始为强学会谋划它的宗旨是通过讲学,传播欧美学术于中国,并利用讲学谋政治改革,以此解放思想,激励士气。康有为为了筹办强学会,公开进行募捐。袁世凯听闻立即赶来。筹办现场很是热闹。袁世凯一来,康有为就迎了上去说:“袁大人来的真是时候,我正在这里要钱呢?”
“康大人的强学会,我是一定要支持的,我要捐500两。”袁世凯说。正此时,募捐围观的多,行动的寥寥。袁世凯500两那是平地一声雷。人群炸开了。
“我捐1000两。”文廷式说。一见袁世凯和文廷式都捐了这么多。达官贵人们纷纷开始捐款,知道革新的不知道革新的都在捐。太原总兵聂士成认捐1000两。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光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王文韶各认捐500两。这边正捐的车水马龙。突然传来“李鸿章李大人,捐2000两。”声音由远及进。大家都静了下来。这李鸿章也来凑这个热闹,他难道不知道,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中反对他吗?他难道不知道自从他签订《马关条约》整个国家对于他是恨的牙根痒痒。面对着这尴尬的境地。李鸿章表现出了他博大的胸怀。他知道自己确实签订了《马关条约》。然而,国人只知道一味的批评他,确实有几分不当家不知材米贵的味道,清廷当时早已腐败不堪。见康有为作了他不敢做的事,李鸿章当然很是支持。然而,此时李鸿章名声很臭,倘若接了他的捐款,康有为对自己的学生,社团成员是没有办法交代的。因此康有为对来人说:“告诉你家大人,他的捐款我不能接纳。”话一出口人群震动。那人悻悻而归。李鸿章听人说,自己的捐款被驳回。叹息到: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康有为为京师强学会写道: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况磨牙涎舌,思其分余者,尚十余国。辽台茫茫,回变扰扰。人心惶惶,事势儳儳,不可终日。
……
夫中国之在大地也,神圣绳绳,国最有名,义理制度驾于四溟,其地之广于万国在等三,其人之众在等一,其纬度处在温带,其民聪而秀,其土腴而厚,盖大地万国未有能比者也;徒以风气未开,人才乏绝,坐受凌辱。昔曾文正与倭文端诸贤,讲学于京师,与江忠烈,罗中节诸公,将练于湖湘,卒定拨乱之功。普鲁士有强国之会,遂报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维新。盖学业以讲求而成,人才一磨砺而出,合众人之财力,则图书易疕,合众人之心思,则闻见亦通。《易》曰:“君子以朋友讲习。”《论语》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道。”
海水沸腾,耳在梦中,炮声隆隆,凡百君子,岂能无沦胥非类之悲乎!图避谤乎?闭门之士哉!有能来言尊攘乎?岂惟圣清,二帝,三王,孔子之教,四万万之人将有托耶!
自此始,强学会每十日进行一次演讲,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干人,轮番进行演讲。使得变法图强的在士大夫,民众之间迅速传播开来。强学会还组织人翻译西方的书籍:发布中外新闻等。这个强学会最后被统治者所不容,被迫停办,它就是北京大学较远的前身。
话说上次袁世凯请教康有为练兵的条例,康有为佯装不知。而后,康有为把变法练兵的条例让袁世凯看。袁世凯惊叹康有为的才干。袁世凯再次进京去拜访他已经取得信任的翁同龢。
袁世凯这次拜访翁同龢带上一份画报,一份西方人画的瓜分中国的画报。袁世凯知道这个忧虑这国家前途的老人,心中一定会引起很大的震动。袁世凯快马来到翁同龢府前,管家速报了翁同龢。翁同龢听闻袁世凯又来心中颇为奇怪。叫管家把袁世凯叫了进来。不等袁世凯开口,翁同龢就说道:“慰亭,你这大老远的赶来所为何事?练兵的事出了什么岔之。“世凯此次是为了一个人来的。”袁世凯说。
“谁?“翁同龢问。
“翁太傅可曾听说过康有为。“袁世凯问。
“何止听说,他已经找过我几次了,他这个人,思想太过激进,我没有待见他。“翁同龢说。
“世凯以为,康有为的思想并不激进,太傅请看,日本小小岛国,经过变法就敢对我大清如此。他们不也是变法吗?变法只是改了个形式,皇上还是皇上。“袁世凯说。
翁同龢怎么会不知道变法的好呢,他比谁都清楚,皇帝的权力不在皇帝的手中而在慈禧的手中。这改革不是闹着玩,一不小心就会玩火自焚。
“太傅,如果我们只是进行改革,那么军队的指挥还是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对于军队的领导是极为不利的。我们的改革也只会流于形式。“袁世凯说。
“好了,慰亭我知道了,你不必说了。早在十年之前我就拒绝过他,他胆魄过人,然终非可以变法之人。“翁同龢说。
“可是,举全国之大,知晓西学无出其右者。这是一方西方人的画报,世凯看后痛心疾首。”
“好了,慰亭,我累了。”翁同龢说。袁世凯无奈的告了辞。袁世凯走后,翁同龢拿着那幅袁世凯拿来的西洋画报,不禁老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