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首先从公元223年开始。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也最有意思的一年。当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四,割据西蜀的刘备驾崩于白帝城,不久,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在丞相诸葛亮的辅佐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从此,蜀汉政权走上了下坡路。这时,远在北方的曹魏集团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曹操的儿子曹丕继承了父亲的功业,建立了魏,做了第一任皇帝。他正急于建功立业,一看有机可乘,于是发动五路军马,大举进攻西蜀。
在这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22年,阿斗的父亲刘备被孙权手下的大将陆逊在彝陵打败,愤恨交加中一病不起。而彝陵大战的起因,正是孙权杀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夺去了西蜀的战略重地的荆州,并间接害死了张飞。可以说,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刘阿斗同学和孙权的仇恨都是不同戴天。
可是,面对来势汹汹的曹丕,刘阿斗同学顾不得计较太多,连忙派出使者,到东吴的首都建康求援。奇怪的是,孙权似乎也忘记了双方四五年来战争不休,斗得你死我活的场面,欣然答应了刘阿斗的请求。有人说过,在国际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拿公元223年这场战争来看,说的真是一点不差。
就在魏蜀吴三国在战场上攻城略地之际,小人物的日子仍然充满温馨和心酸。
这一年的某一天,在魏国的谯郡铚县(今天的安徽省宿县),一个嵇姓人家生了一个男孩。这是嵇家第三个男孩,嵇家是外来户,在当地势单力薄,没有什么什么特殊的背景和声望,所以谁也不会觉得这个男孩有什么不平常。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在二十几年后,这个孩子居然在历史的心窝狠狠捣了一拳,并且让人久久难忘。他的名字,叫做嵇康。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四五千年,史书汗牛充栋,流传至今的官方版本就有26部之多,其他的私人史书、野史、笔记更是不计其数,但是当我们再仔细一看,针对某人某事的史料却少得可怜,有时候甚至是一片空白。对于竹林七贤来说,无不如此,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语焉不详。时至今天,我们对于嵇康,仅仅有三点粗浅的认识:一、在谯郡铚县,嵇家是个外来户,而且来历蹊跷;二、嵇康是个孤儿,被母亲和兄长养大;三、嵇康是个天才,很聪明,而且是个大帅哥。
嵇康祖上并不姓嵇,而是姓奚,他的老家也不是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南),而是三国版图上的某个地点,这个地点到底是哪里,现在仍然是一个谜,史书上没有关于这个地点的任何记载。不知道什么原因,奚家跟别人结了怨。奚家一看不对头,当即召开了家庭会议,会议决定,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搬家!
于是,奚家轻车简从,一夜之间从那个神秘的地方消失了,从此再也不提过去的任何事情,以至于自己也忘掉了原来的籍贯。他们跑到了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
背井离乡,家都抛弃了,奚家还是不放心,经过一番艰难的抉择,他们选择了会稽的“稽”,并把“稽”字右下角的“旨”换成“山”,于是,姓氏的问题就搞定了。再后来,他们又举家迁往谯郡铚县,恰好铚县有一座嵇山,他们依山而居,姓“嵇”就更名正言顺了。
奚家这种种古怪的举动在今天看来仍然不同寻常。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正在形成,人们非常看重籍贯和家世,你要是不幸生在小门小户,那在大姓面前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也有人认为,奚家搬迁和改姓其实是嵇康祖上编造的谎言,嵇康祖上本来就姓嵇。他们为什么要说自己原来姓嵇呢?原来,他们搬到谯郡铚县后,发现当地大姓是奚家,为了迅速融入当地人当中,嵇康祖上显示出了特别能忽悠绝技。他说:“其实俺们家也姓奚啊,俺们是为了避祸,才改姓嵇的。”遗憾的是,这仅仅是个推测,嵇康的祖上是否确实实施过这一成功的公关计划,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从奚家不断逃亡,而且更名换姓的举动,我们可以推知,这个奚家一定来头不小,而且得罪的不是一般人物。试想,谁会费如此大的精力去追赶一个小人物,谁又能在面临危机的时候做出这么果敢、决绝的举动?再从嵇康的哥哥嵇喜的仕途和嵇康的修养来看,奚家确实是奉行儒家经典的书香门第。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军阀混战,文人的命运就像墙头的草,毫无安全可言,很多人都在屠刀下丧生。据此推测,奚家逃亡的原因不言自明。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嵇家终于在铚县站稳了脚步。嵇康的父亲嵇昭通过努力,加入了公务员队伍,当了一个督办军粮的小官。官虽然不大,但是毕竟找到了一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大家觉得已经看到了家道振兴的曙光的时候。但是天不随人愿,没过多久,嵇昭英年早逝了。这时,嵇康还不到一岁。
嵇康是幸运的,他有两个好哥哥。嵇康的大哥默默地挑起家里的重担。他打工挣钱养家,供弟弟读书,跟母亲一道,坚强地支撑起了这个家。正是在大哥的庇佑下,在大哥的谆谆教导下,嵇康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大哥居然也早早地辞世了。嵇康后来每每在诗文中提起这位兄长,满是崇敬之情。历史没有留下他的名字,甚至连他的存在都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嵇康的二哥叫嵇喜。嵇喜挺像他父亲,有上进心,很早就去参了军,到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已经做到了相国府司马,后来又陆续做过江夏太守、扬州刺史等,仕途一帆风顺。
嵇喜这个人其实也很有才,他能文能武,《晋书》上曾两次提到他带兵破敌。头一次是在他任江夏太守的时候。东吴的孙遵等人不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居然跑过来打秋风,嵇喜二话没说,发兵,不费吹灰之力就收拾了他们。第二次是在扬州,投降的东吴将领莞恭、帛奉没找到刘阿斗“此间乐,不思蜀”的感觉,呆得不爽,遂举兵造反,一举攻下建业,包围了扬州。当时嵇喜任徐州刺史,闻讯召集了手下小弟,星夜驰援,结果轻松搞定,史书记载——“讨平之”。
嵇喜写诗也很有两把刷子。他是一个文学青年,因为健康立业的热血太盛,才投笔从戎。嵇康却到处游荡,尽搞些养生修仙的玩意。作为哥哥,嵇喜当然要说几句,嵇喜在给嵇康的诗中说:“达人与物化,无俗不可安。”意思是说,小弟啊,真正的高人,是不会在乎环境的俗与不俗的,因此不必去追求那些所谓的清高,你应该像哥哥我这样,积极地站出来,为社会做点贡献。他又说:“列仙徇生命,松乔安足齿?”“松乔”指的是赤松子、王子乔,这俩人都是传说中得道的仙人,修仙者偶像级的人物。嵇喜却说,小弟呀,一个人如果不投身社会,就算修成了神仙,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嵇康在大哥和母亲的溺爱中长大,哪里耐烦二哥的唠叨。对二哥的一片苦心,不但不理解,还像像现在的小孩子,不理解家长、老师的苦心一样,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他变得更加骄傲得意,连老师也不要了,自己找来五花八门的书来读。他还交了一帮到处招人骂的朋友。这其中有一位叫吕安。有一回,吕安来找嵇康玩,恰好嵇康不在,嵇喜就像老大哥一样热情地请吕安进去坐。吕安派头倒还不小,也不搭理嵇喜,提笔在嵇喜门上写了个“鳯”(凤凰的凤),然后扬长而去。嵇喜一开始还挺高兴,后来一琢磨,不对劲啊,这个“鳯”字拆开,不就是“凡鸟”吗?这么看,吕安也够损的,骂人还要拐个弯儿。
嵇康的另一个朋友阮籍也不待见嵇喜。阮籍母亲去世的时候,嵇喜跑去吊孝,阮籍一看,这是个凡鸟,给你一白眼!嵇喜好心好意去吊孝,却吃了白眼,自然闷闷不乐。孔子他老人家曾经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家不是一路人,自然谈不拢。或许在阮籍、吕安眼里,嵇喜就是一个俗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俗,却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嵇喜虽俗,却仍不失为一个可敬的哥哥,一个好兄长。
好了,现在终于轮到我们的主角,帅哥嵇康上场了。大幕拉开,聚光灯刷地点亮,嵇康终于亮相了。只听台下一阵尖叫,无数女生顿时昏倒——嵇康真是太帅了!
《晋书》说嵇康“有风仪”,“人以为龙章凤姿”。《世说新语》中更有不少地方提到嵇康,说他“风姿特秀”。据说见到嵇康的人,都感慨地称赞他如同松下吹过的清风,高昂而从容。当时的相面大师、后来做到人事部长的山涛,评论嵇康时说他如同独立的孤松,连喝醉了要栽倒在地上的样子,都像即将崩倒的玉山一样,帅得一塌糊涂。很多年以后,有人在王戎面前夸赞嵇康的儿子长得帅,王戎却只轻描淡写地回答了一句:“你还没见到他爹呢。”可见,嵇康还真不是一般的帅。
嵇康不仅帅,个子也高,据《晋书》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七尺八寸”是个什么概念呢?“丈、尺、寸”是古代标准的长度单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朝代的尺寸也是不一样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知道古代的尺寸具体是多长呢?
别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去想。打个比方,你想知道在唐代一尺是多长,就可以去翻翻当时的书籍,假如你的运气非常好,一翻就翻到了当时某人写的一篇文章,文章说:“今天俺到太宗陵去郊游了,乖乖,太宗陵前那一对石马真是彪悍,都有x尺高呢!”好了,尽管时间会跑,可唐太宗陵前那俩石马不会跑,还老老实实地呆在那里呢。你记下这个数据,然后也去唐太宗陵前郊游一回,量量那俩石马有多高,假设你量了,有n厘米。接下来就简单了,用n除以x,就能得出唐代一尺合现在多少厘米了。
根据这个方法,结合古代文献和留传下来的文物、古建筑等等实物,现在尺寸的换算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各朝代尺寸大致的对照表如下:
商代,一尺约16.95cm
周代,一尺约23.1cm
秦代,一尺约23.1cm
汉代,一尺约21.35~23.75cm
魏晋,一尺约24.2cm
隋代,一尺约29.6cm
唐代,一尺约30.7cm
宋元,一尺约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
民国时一改旧制,规定1/3米为一市尺,每尺约合33.33cm,沿用至今。
言归正传,嵇康“身长七尺八寸”,我们去查查对照表,嵇康是魏晋时期的人,那时候一尺约合现在24.2cm,也就是说,嵇康的身高是7.8尺×24.2cm/尺=188.76cm。一米八八的个子,别说当时,就是现在,也算是理想身高了啊!
嵇康还很壮实,虽说不是施瓦辛格那样的肌肉男,但肯定有结实的肱二头肌和胸大肌。我们的证据就是,嵇康经常在自家院子里锻炼身体,注意塑造体型。不过他的方法很特别,不是做广播体操,也不是练太极、瑜伽,而是打铁。
很奇怪是吧?要知道,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是打不了铁的,嵇康能打铁,据说手艺还不错,那就说明他打铁不是一天两天了,身体肯定也是练得棒棒的了。所以,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嵇康一出场,那么多女生晕倒了吗?
一个铁匠,而且是一个性感的铁匠,在魏晋的舞台上,注定有一番不平常的作为。
如果说嵇康的帅气是100分的话,那嵇康的才气就是120分。嵇康天资聪慧,过目不忘,而且因为父亲早逝,家里管教就不是那么死板,学习环境很宽松,不喜欢读儒家经典,自学了很多自己见到的书籍。历史证明,聪明+勤奋+自由,很容易造就天才,嵇康很幸运,中了这个大奖。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嵇康已经是诗词歌赋无一不通了,文化课全优,而且还有一个专业特长——擅长弹琴。可别小看这个,想想看,一袭长袍,满腹文章,再背上一把古琴,清风中,往那山头一站,何等的风度!后来,嵇康就是靠这副行头成功地俘获了沛穆王曹林的孙女长乐亭公主的。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由自在的成长环境给了嵇康发展的自由,也让养成了他骄傲、单纯的性格,单亲家庭的艰难也让他变得激愤而脆弱。三国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把人性的丑恶发扬到了极致的时代,它衡量人才,不只是看你的才能和学识,还看你所站立的阵营和用心。所以,作为一个强烈渴望建功立业的青年人,嵇康的前途有多艰难就可想而知。
历史的车轮已经轰隆隆地向前滚动了20年,到了公元242年,嵇康二十岁了。二十岁,已经是成人了,是需要为今后的人生打拼了。于是,嵇康穿上长袍,背上他的古琴,离开他生活了二十年的谯郡铚县,一个人来到了河内的山阳(今河南修武)。
山阳这个地方,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平常的地方:
1、它是汉献帝被流放的地方。当年曹丕夺了汉献帝的宝座之后,不好意思做得太绝,就把汉献帝奉为山阳公,迁到山阳的浊鹿城去住。汉献帝在山阳住了15年,于公元234年死于山阳,并就近葬于禅陵(今河南修武县北25里)。更重要的是,山阳离魏国的首都洛阳只有几个小时的路程,是洛阳的卫星城。
2、山阳附近有一座山,叫做苏门山。苏门山是传说中出神仙的地方。那里风景如画,山河秀丽,是很多修身养性,期望得道成仙的修道者心目中的圣地。嵇康也是修仙的忠实拥趸,从20岁开始,他一直住在这里,见证了魏国政治的兴衰和起落。
3、最重要的,山阳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山阳距离京师洛阳也不远,能随时接收最新潮流,没钱而又好学的年轻人,以及企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志士都把这里作为暂时安身的理想所在。嵇康也是在这里遇到山涛、向秀、吕安等爱好玄学的同志们。
在那个时代,由何晏、王弼等上一届学术超男创造的正始玄学已如日中天,但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爬到顶峰,就该走下坡路了。正始玄学在一代新人面前,终将黯然失色。那么,新的潮流将会由谁创造,新的领军人物,将会是谁?
这一切随着嵇康的到来,答案将逐渐清晰。
在17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确切知道嵇康究竟是为了什么,才会千里迢迢跑到山阳,但有一点我们则可以肯定,嵇康的命运,已经和山阳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有了嵇康,山阳的故事必将更加绚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