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古代言情 > 历史的风骨--竹林七贤传 > 章节目录 > 第3节  山阳论坛第一帖

第3节  山阳论坛第一帖

书名:历史的风骨--竹林七贤传 作者:如来神掌 更新时间:2015-11-26 17:09 字数:3937

在今天河南焦作市区的东面,有一个县叫修武,隶属于焦作市。因为当年武王伐纣前,在此训练兵马,整修武备,所以改名修武。

战国时期,这里是魏国的地盘,秦朝时称山阳邑。汉代设置县一级行政机构,归河内郡管辖,因为这块地方地处太行山南麓,所以称为山阳县。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把皇位禅让给曹丕后,被封为山阳公,居住在这里直到去世,所以又称山阳国。

山阳县的行政机构设在修武古城。修武古城最早在春秋战国开始修建,全城面积约2.5平方公里。山阳公刘协来到了山阳后,忠于汉室、不愿为魏国服务的前朝遗老们也跟随他来到了这里。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前朝的文臣武将和知名学者。他们现在虽然在政治上失势,但是仍然有着文化上的优势,并且与朝廷中的当权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到来,不但使修武成了前朝遗老朝圣的圣地,而且带来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

在县城东南,有一股泉水,一路汇合了山阳县内的各路溪水,形成一条小河,向东流去。在距离古城大约30里地方,河两岸长满了四季长青的竹子。

公元242年,嵇康20岁,他离开了老家,来到了山阳,很快就为这里秀美的景色和人文气质所打动,决定住下来。从此以后,除了在京城洛阳当官和避祸江东的短暂岁月,直到40岁为司马集团所害,他就一直住在这河边的青青竹林之下,著书立说,其思想情操和学术成就不但打动了当时的文化界,而且打动了几千年学子和士人的心灵。

对于他为何到山阳,为什么不是直接到了洛阳,而是到了这个离京城并不遥远的山村,史书上仍然没有任何记载,甚至没有任何暗示性的说法。但是,根据嵇康的人生轨迹和毕生追求,我们不妨推测一下他的目的。

尽管嵇康不喜欢儒家教育,不喜欢哥哥的孜孜教诲,可是常年儒家学说的熏陶,加上贫困的童年生活,都不容许他做一个安稳的隐士,他必须首先找到安身立命的物质条件。而且他是那么有才华,他还不能抑制住建功立业的冲动,他需要一个平台,来施展自己的报复和人生理想。

毫无疑问,山阳的各种条件对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着完美的帮助。所以说,尽管嵇康来到山阳有很多可能,事实上他也有着不止一种的考虑,但是,寻找成功的平台却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事情。

魏晋时代,还没有类似现代的公务员考试制度,读书人要想进入仕途做官,那就依靠征辟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皇帝和各级官吏根据个人的名声,对其发出征召命令,授予官职;另一种是地方官按照朝廷的规定,定期向朝廷或者上级举荐人才。

这两种形式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被征辟的人应该在某一方面具有极高的声望,能让皇帝或者地方官吏注意到自己,能够引起注意的内容,包括出身名门望族,或者处世为人特立独行,或者学问大得吓人,拥有粉丝无数,或者孝顺父母。还有的人依靠拒绝做官来获得名声,拒绝征辟的次数越多,名气就越大。

于是,嵇康隐居在山阳的竹林之下,开了一间打铁的铺子,一边为乡邻打制和修理农具,换取生活必需品,一边埋头学问,撰写文章,或者出门访友,增加知识,广结人缘。

为了打响名声,获得步入仕途的条件,他在山阳完成了两件事:一是发挥自己组织能力强的天赋,建立起山阳论坛,与众多志同道合者谈书论道,增长见识和名气;二是著书立说,发展玄学,力图打入上层思想界。从移居山阳到进入洛阳,完成这些事情,花费了他四五年的时间。

嵇康天生具有非凡的组织能力,这得益于他渊博的知识和滔滔不绝的论辩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对待朋友谦和,重情感,讲义气,做事落落大方。早在来到山阳定居之前,在老家铚县,他就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一起学习、论辩,诗歌酬答,感情深厚。现在,山阳的条件更加使得他如鱼得水。

在山阳,嵇康发表的第一个帖子是《养生论》,在这个帖子里,他提出了“导养得理,以尽性命”的观点。他认为,神仙一类能够长生不老,全在于他们接受了生命的规律,并且按照这些规律来修身养性,这些都平常人所不能达到的。但是平常人并非无所作为,只要导养得当,还是可以益寿延年的。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他首先论证了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关系,提出精神对形体有支配作用,所以要超然物外,不为尘世的事情所累,按照性情所需,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接着,他从形体的作用出发,提出呼吸吐纳、服食养身的行为可以与精神一起促进长寿。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他讨论了世人养生失败的原因,指出他们的失败事例并不能否定养生的道理。最后,他总结了以上的内容,指出了养生的法门。

这个帖子结构严谨,论证细致,条理清楚,完全不同于古代文人的写作方法。帖子在山阳发表后,立即被到处转发,引起一片惊呼。帖子很快就被转发到了洛阳,在朝廷大员和广大知识分子中竞相传阅,舆论一片哗然。这其中有叫好的,也有责难的,也有善意的批评。在这些人中,有一个人对嵇康以后的生活影响非常之大,他就是向秀。

向秀,字子期,生于公元227年,是河内怀县人(今河南焦作市武陟县)。他从小就聪明好学,见识不同凡响。此时,他正在家中读书,特别喜欢庄子的学说,对养生之道也很有心得,受庄子影响,他的性格平和沉稳,心境澄静。

怀县和山阳都在黄河北边,距离也不远,嵇康的文章传到怀县,向秀看了后禁不住拍案叫绝。但是他又觉得嵇康的帖子有失偏激,特别是受政治影响较大,仍然有遗憾的地方。

向秀在家里思想半天,终于还是忍耐不住,决定亲自到山阳一趟,去见见这个贴子的作者,同时就帖子里的问题讨教一二。向秀于是放下手中的书卷,拿着自己对《养生论》的意见稿《难养生论》去见嵇康。

嵇康此时正在家里的铁匠铺子里帮人打制农具,他光着膀子,用钳子夹出炉子里已经烧红的锄头,放在铁砧上,挥动大锤向锄头打去。旁边坐着从田里回来的农夫,他喝着茶水,等待嵇康给自己修好锄头。一时间,小小的铺子里,火星飞溅,烟尘弥漫。

向秀站在门口,向里一看,就被吓了一跳,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此时正在忙碌的嵇康也看到了向秀,见他身着长袍,气度不凡,心想要么是个读书人,要么就是官场里的得意人物。嵇康嘴上不说,心里却不屑地冷哼了一声,继续忙自己的手上的活儿。自从《养生论》发表一来,他已经接待过很多来自洛阳的高官显贵和自以为是的读书人,全都是沽名钓誉之徒,没有几个正真懂得养生之道的。

向秀吓了一跳之后,很快就知道了,那个打铁的人正是嵇康。他一点都不怪嵇康的冷漠和无礼,站在门口,等嵇康把锄头修好,交给老农,再送出了门。这时他才走上前来,自报家门,并且呈上了自己的回帖。

嵇康冷漠地接过向秀的文章,但很快就被文章中的精彩打动。他连忙再次见过向秀,带他回家中落座。他们彻夜长谈,互相辩论,嵇康针对向秀在文章中提出的养生的五个难点逐一做出回答,写出《答难养生论》。

向秀尖锐的反驳对模糊、偏激的嵇康非常重要,有力地促进了嵇康的思考,并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这些论文很快就传了出去,为山阳论坛吸引了很多的眼球。

因为两人志趣相投,向秀在山阳住了很久。他与嵇康在竹林下的院落里喝酒聊天,除了讨论当前的哲学发展,还对各自对政治局势的意见做了充分的沟通。他们在河边散步,谈古论今,在铁匠铺中打铁,火星飞溅中,嵇康抡锤,向秀拉风箱。两人虽然有分歧,但是彼此都很高兴,觉得找到了平生的至交。

初战告捷,嵇康很是兴奋,他决定乘胜追击。当时陈留有个人叫阮侃,也是个少年天才,性格沉稳,为人处世有大家风度。他成年以后,非常好学,因此知识渊博,而且很有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但仕途顺利(后来官做到河内太守),而且医术非常高明,宋朝时的一本医书里还提到他的名字。就在嵇康和向秀发表了关于养生的辩论文章后不久,阮侃发表了《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看后,以《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展开批评,阮侃又写了《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双方反复辩论,不但增长了认识,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此外,在山阳与嵇康因为学术问题,来往密切的还有阮种、公孙崇等人。他们在一起游玩山水,辩论学问,形成了一个以嵇康为首比较固定的学术群体,并且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从公元242年到249年,嵇康在山阳结识的朋友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一)参与竹林游的挚友,包括山涛和向秀;

(二)竹林游的外围人员,包括吕安、吕巽兄弟,此两个人不在竹林七贤之内,但是与七贤关系密切;

(三)其他人员,如阮侃和阮种等,历史上对他们与嵇康的交往没有多少记载,一般是学术上的往来。

随着个人影响的上升,嵇康逐渐引起了曹魏集团上层的注意。大约在公元244年前后,他遇到了曹沛穆王曹林,并且获得上曹林的赏识,在247年,他娶了曹林家的长乐亭公主为妻,从而与曹魏集团搭上了直接关系,不久以后,他离开山阳来到了洛阳,先做了郎中,充当了宫廷守卫,后来又升至中散大夫,负责“顾问应对”。

这里又有一笔糊涂账。据《嵇氏谱》记载,嵇康娶的是曹林的孙女,但是有一个叫王隐的人,他自己写了一本史书叫《晋书》,里面记载嵇康娶的是曹林的女儿。前者的原文保存在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中,后者保存在《文选》的注解中,所以说这两个说法都是经过传抄的,没有直接的证据。我们参考其他的记录发现,曹林大约生于公元199年,只比嵇康大33岁,如果他的孙女要嫁给嵇康,他必须在18岁前生子,孙女出价当在十四五岁左右。如果是在今天,这样算来当然比较勉强,但是在公元2世纪的曹魏时代,却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现在只好再来推测,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对曹林的家世描写清楚,所引的《嵇氏谱》应该更具有可靠性,如此看来,应该是王隐搞混了关系,或者是后人对他的作品传抄时写错了。

总之,嵇康走入仕途前,在山阳居住了五六年的时间,他在那里读书、交友、写作,提高了在士人中的影响,这一个条件促使他与曹魏集团联姻。反过来,联姻让他与洛阳的曹魏政权发生了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必然联系,又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影响,使他陷入了深不可测的政治与文化斗争中。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