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古代言情 > 历史的风骨--竹林七贤传 > 章节目录 > 第4节  道南往事

第4节  道南往事

书名:历史的风骨--竹林七贤传 作者:如来神掌 更新时间:2015-11-26 17:10 字数:5453

山阳论坛的另一个超级版主名叫阮籍,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上天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它来翻白眼的那位牛人。为了便于大家全面认识阮籍同学,我们还是先来查查户口:

姓名:阮籍

性别:男

出生年月: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阮籍出生的这一年,刘备同志正在东吴与孙权的妹妹孙尚香陷入热恋中。

籍贯: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

家庭成分:士豪。与嵇康相比,阮籍不但出身名门望族,而且还是个名副其实的高干子弟。

阮家是当地的豪门大族,人丁兴旺,生活富裕,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熟读儒家经典,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和准则。因此,在阮籍之前,阮家就人才辈出,有人著书立说,有的人在国家中央部门任职,至于做了地方官员的那就更多了。所以说,“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这话没错。以后千万不要再说有钱人家的孩子是败家子了,养出败家子儿子的,是脖子上挂金链子牙齿上挂韭菜叶的暴发户,不是真正的“有钱人”。不相信的话,在以后的章节里,还会还会有更多的例子给你看。

那么,阮家阔起来的有哪些人呢?

首先要说的是阮谌。这位阮籍叔叔辈的人物,是个大知识分子。朝廷听说他有才,多次抛媚眼,征召他做官,但他都不愿去。阮谌绘制的《三礼图》,一直流传至今。阮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阮武知识渊博,才干非凡,很受上司赏识,官做到了清河太守,小儿子阮炳不但做了河南尹,掌握了首都洛阳附近的行政大权,而且精通医术,写有《药方》一书。

阮籍的父亲阮瑀更是有名。他曾受拜东汉大文学家蔡邕为师,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和孔融(就是让梨的那位同学)、陈琳、王粲、徐干、应玚、刘桢一起被称为“建安七子”。他还是个音乐天才,对音律非常在行,擅长弹琴。

阮瑀博学多才,所以很受曹操父子重用,先做曹操的司空军谋祭酒,后来又做了藏曹椽属,是曹操的高级撰稿人之一。有一次,阮瑀随曹操出门办事,走到半路的时候,曹操突然想起要给韩写些一封信,就把这事交给了他。阮瑀立即取出纸笔,骑在马上边走边写,写好后交给曹操。

当领导的,大都习惯修改属下执笔的稿子,要不怎么体现领导的水平?当时曹操同志接了文章,下意识地就拿过毛笔,准备发挥一下领导的水平。哪知通篇一读,却发现文章措辞得当,文采飞扬,根本就不用修改!

要知道,曹操同志可是也修过文学MBA课程的,也创造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样经典名句的,那水平可不是盖的。但阮瑀就盖了他,可见阮瑀不仅文学修养很高,而且才思敏捷。拿今天的标准来看,说他是横跨文坛、乐坛和官场的三栖明星,一点也不过分。

在重视出身和名望的魏晋时代,阮籍有这样的老爹,有这样的出身,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只要他不是傻瓜,想混个一官半职那简直就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

事实上,阮籍同学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喜欢翻白眼,如果真那样的话,他就不会以翻白眼著名,而会以“智障人士”著名。阮籍年轻的时候,不仅不翻白眼,而且还是一位标准的帅哥——如果说嵇康是酷爷们儿,阮籍就是儒雅的爷们儿。

论相貌,他容貌超群,清秀洒脱,与陈楚生有一比;论才学,他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八岁就能写文章,比韩寒初出茅庐的年龄还要小十多岁;他音乐方面也很出色,擅长口哨、弹琴,不比谢霆锋差。论志向,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以孔子的学生颜回和閔损为榜样,希望能够施展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还练武,有一手好剑法。16岁那年,阮武见到他,他还不为人所知。阮武对他的学识和气质非常惊奇,认为他比自己有才气。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这个比陈楚生帅、比韩寒有才气、比谢霆锋懂音乐、以颜回为榜样的有志青年,仕途却默默无闻。直到34岁,阮籍都过着平淡的生活,既没有人推荐他做官,也不见朝廷对他有何表示。难道是他自己不愿意出去做官吗?

在阮氏家族中,阮籍的父亲阮瑀算得上是个另类,这位横跨文坛、乐坛和官场的三栖明星,却对官场没多大兴趣。陈留阮家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有人喜欢做官,有人不喜欢做官,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比如说,前文提到的阮谌。

可是与阮谌不同的是,阮瑀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学生,并且得到了蔡邕的大部分藏书。而蔡邕对有道家思想倾向的作品《论衡》很感兴趣,所以,阮瑀不能不受到蔡邕思想的影响。不做官的阮谌,再加上阮瑀,阮家确实有一股不愿意进入官场的氛围。但是,阮瑀最终还是做了官的。对于他出道的经历,史书上有一段传奇的记载:

建安中期,都护曹洪听说阮瑀很有才华,就征召他,想让他做掌管秘书档案的掌书记。那时候,实行一种叫“征辟”的制度,领导听说你有才,或者名头很响,就发一道命令给你,请你去当官。嘿,你看这多爽,有名气就有官做。所以,那时候人们不愁没才学,愁的是没名气。可是这个阮瑀却例外,面对曹洪的征召令,反应就俩字:“不干!”

曹洪是谁呀?曹氏集团的主要负责人!那时候可是曹操老兄的天下!而且那时候权贵们征召名人当官,还有一种现在爱赶时髦的女士们追逐LV的包包,以资炫耀的复杂情绪在里面。不干就不仅仅是不为国家效力这么简单的事情了,而是不给面子呀!曹洪恼羞成怒,发狠要给阮瑀一些颜色瞧瞧。

碰了一鼻子灰的曹洪,把这事向大哥曹操打了小报告。曹操于是派人请来阮瑀,要求他做自己的秘书。阮瑀一看,这事儿闹大了,胳膊拧不过大腿,不答应是不行,只好同意。这个事情后来被好事者一渲染,就成了《太平御览》里更传奇色彩的故事:说曹操听说了阮瑀这人很有才,就多次征召他。可阮瑀不仅不答应,还悄悄溜进深山里躲了起来。曹操一把火放了起来,将座大山烧了。阮瑀走投无路,只好就范。

不管怎么说,这都表明,阮瑀做官并非自愿。

可见,在以儒家学说为准则的阮氏家族,阮籍一系,虽然熟读儒家典籍,有积极入世、实现抱负的理想,同时,在乱世中,因为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消极避世、安贫乐道的潜意识。在是做官还是避世的思想斗争中,哪一种会获得胜利,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说阮籍受了父亲的影响,不热衷官场也是有可能的。

可是,阮籍面对的时局,和他老爹阮瑀当时的情况又有着很大的变化。建安二十五年,阮籍11岁。这一年,曹操去世,曹丕嚣张地夺了大汉刘家的江山,建立了魏朝。接着刘备和孙权相继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这时,军阀混战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三个政权在各自的统治范围内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有些地方的甚至超过了东汉时期。统一的曙光已经出现,人们开始对未来重新恢复了希望。

在这短暂的“太平盛世”下成长起来的阮籍同学,显示出了一种积极、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好好学习,刻苦研读《诗》、《书》等儒家经典,并且以颜回和閔损为榜样(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还天天向上,刻苦学击剑(少年学击剑,妙技过曲城)。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勤奋锻炼身体,立志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此时的阮籍同学,不能不说志向远大啊。

现在我们可以排除一个可能,即外部条件并不是影响他对前途抉择的主要因素。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他踏入公务员行列的步伐?原因有二:一是他的个人修养阻碍了他前进的脚步,二是阮籍的声望还不够。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随曹操四处征战的阮瑀染上了瘟疫,不久去世。那时候,阮籍才三岁,与哥哥、母亲相依为命。阮家本来就不富裕,现在日子就更加贫苦。

阮家是豪门大族,阮籍他爹还当了曹操的秘书,但阮籍家就像红楼梦里的贾芸,看起来是个大户,实际上却是个破落户。那个时候,阮氏一族集居的地方,中间有一条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有钱的,都住在路北边,没钱的,都住在路南边。《世说新语》记载:“北阮皆富,南阮贫”。简简单单一句话,就将炎凉世态描写得淋漓尽致。关于道南阮家、道北阮家的恩怨,我们后面还会详细介绍,还是先来看阮籍。阮籍一家就住在道南。尽管阮籍他爹先前做过官,但像阮瑀这种火烧了屁股才肯投降的书呆子,即便是做了官,又能有多大的“钱”途?多半也会像屈原,不肯同流合污,灰色收入自然是不会有的。

还好有族人阮谌、阮武父子的接济,他们才不至于绝望。幼年丧父,加上贫困的生活,使得阮籍养成了孤僻、忧郁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外在表现,就是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

史书记载,阮籍十六七岁的时候,叔父带他来到东郡,拜见兖州刺史王昶。叔父的意思,一是让他增加见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希望给他一个能够展现才华的机会,增加他的知名度,能够得到别人的品评和推荐。

可是自闭、孤僻的阮籍对此竟然毫不领情,在整整一天的相处中一言未发,他的怪异举动让王昶也感到手足无措。你说这孩子,坐那里跟个木偶似的,谁能琢磨得透啊!王昶也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二人的来意,但又不好直说阮籍的弊病,只好告诉阮籍的叔父,这孩子太少年老成了,连我都看不透他。

这是一次完全失败的拜访,阮籍不但表现令人失望,而且无礼到了令人尴尬的地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像这样的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谁还敢推荐他?可以说,这是个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的事例。

当然也有可能,他的才气让他骄傲,可是孤傲到了这个地步,就是粗鲁了。我们前面说了,那时候还没有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没有科举考试制度,平头百姓想做官,只有一条路,要么领导听说了你的好名声,征召你做官,要么你有人气,别人推荐你做官,这都需要你有广泛而良好的人际关系。

很显然,阮籍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其实,在魏晋名士中,是很推崇这样的孤傲气质的,但是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这不适合没有名气的阮籍。这一点即便是在今天的职场上仍然如此,同样的话同样的事,名人说了是名言,凡人做了说了是发疯。领导忽悠百姓,叫号召;百姓忽悠领导,叫捣乱。“境界”不一样,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总之,在34岁之前,阮籍一直在历史的角落里默默地修炼,他的高级白领梦无法找到实现的途径。

也许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看多了无能者把持高位,任意胡作非为的丑态,对自身的遭遇更加愤怒,能做的就是在寂寞中借酒浇愁,年龄越来越大,酒量越来越大。难道,阮籍同学这一生,就要这样耽误在酒杯里么?

不,事实会再一次证明,金子终究是会发光的!

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魏、蜀、吴三大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力量均衡,谁也无法在短期内吃掉对方,于是当政者都把眼光转向内部,开始着力调整政策,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伦理,稳定社会秩序。

曹操当政时期,实行“唯才是举”的法家寒门人才观,从而为自己笼络了大量的人才。可是这只是个权宜之计,法家策略对打败割据政权,统一北方地区的贡献很大,但是却导致曹魏集团内部经常发生激烈的争斗,对政权稳定极为不利。况且,这是在乱世时期的非常规做法,曹操即使想改变,情况也不允许。曹丕做了皇帝以后,面临着稳定皇权的严峻现实,所以,他一方面重新提倡儒学,另一方面向世家大族妥协,以便在舆论和统治基础上获得支持。到了魏明帝时期,这些政策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就这样,阮籍的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遗诏以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辅政,曹睿即位。这位曹睿同学就是魏明帝。曹睿很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深得曹操和曹丕的宠爱。当时的名士对他也很有好感,比如侍中刘晔就认为,他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一样的雄才大略。

可是,就是这位深受赞誉的皇帝,不知道创业的艰辛,没几年工夫,便把先辈传下来的江山搞得一塌糊涂。他不学秦始皇、汉武帝那样想着怎样治理百姓,发展生产,而是学他们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弄得老百姓连种地的时间都没有。

魏明帝青龙四年(公元236年),为了装饰新修建的宫殿,曹睿命人把长安的大钟运到京城洛阳。时任散骑常侍的高堂隆上书反对,认为大钟乃是导致国家灭亡的东西,而且劳民伤财,实在是得不偿失。明帝当然很不高兴,怎么着哥们儿也是当皇帝的,连这点特权都没有?于是命令自己的辩手卞兰反驳高堂隆的观点。卞兰要想打赢这场辩论赛,就得玩点巧的。

卞兰不愧是搞政治的,一上来就巧妙地抓住了切入点。不让搞音乐是吧?告诉你,不行!音乐可不仅仅是音乐这么简单,音乐可是肩负着拯救失足青年、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年轻人内涵、挽救颓废世道的神圣使命的!为什么卞兰敢这么上纲上线呢,因为有历史依据啊,当年孔夫子编定的《诗经》,就是用来教化民风的。

于是,一场关于音乐与教化关系的辩论由此展开。这场辩论首先在朝廷大臣中进行,很快就扩散到了整个舆论界,并且持续到明帝去世后的很长时间。就是在这场大辩论中,阮籍终于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公元241年,阮籍在所做的《乐论》一文中提出了以礼乐教化天下的主张。这是一篇极具儒家色彩的作品,虽然在思想上没有什么新的创见,但是却表现出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法学代替儒学的担心,因此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可阮籍的观点很快就受到了当时著名学者夏侯玄的批判。对阮籍来说,这并不是坏事。人的一生选择朋友很重要,选择敌人也是如此。一个有影响的对手能够很快提高自己的影响。在与名家的往来交锋中,阮籍的名气水涨船高,很快就成了新一代的学术超男,在全国取得了普遍的影响。没过多久,阮籍就受到了当时的国防部长,太尉蒋济的征召,从而离开了陈留道南的家,开始了自己摇摇晃晃的官场生涯。

还记得葛优在《甲方乙方》里说的那句话吗,跟我们打官司吧,你是明星,官司一打,我们就都红了!

真是至理名言。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