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古代言情 > 历史的风骨--竹林七贤传 > 章节目录 > 第5节  名士不寂寞

第5节  名士不寂寞

书名:历史的风骨--竹林七贤传 作者:如来神掌 更新时间:2015-11-26 17:10 字数:5085

魏明帝时期的礼乐之辩其实是曹魏政权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把“五德终始”引进儒学,并穿凿附会《春秋》中的自然灾害记载,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今文经学系统。这种学说以迷信、预言的形式来解释自然现象,为统治者提供了其统治的合理性解释。但是东汉末年的长久混乱,大破了这种迷信说法在人们心头的统治地位。

曹魏时期,曹操实行法家统治,不拘一格用人材,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所以到了曹魏建国后,采用何种方式建国就成了当务之急。这次辩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辩论经历的时间很长,讨论甚至波及到了朝廷之外,很可能几乎整个政界和学术界都参与了进来。

夏侯玄是当时公认的第一大名士,阮籍和他的辩论很快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并且把目光投射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身上。阮籍的仕途之门正缓缓打开,似乎幸运之神就要降临在他的头上。可惜的是老天一点都不照顾这个天才,从242年开始,阮籍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不长,别说施展自己的报复,恐怕都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同事认全。

他第一次出来做官是在242年的7月。当时,蒋济出任魏国的最高军政长官——太尉。他听说阮籍志向高洁,才华出众,于是向属下王默询问,在王默证实了阮籍的才能后,他点名要阮籍做自己的顾问。

阮籍接到命令以后,思考了好久,最后他写了一封信,并且亲自送到了洛阳城外的都亭,让都亭的官吏交给蒋济。在这封二三百字的书信中,他首先赞扬蒋济才德兼备,出任太尉是众望所归,接着笔锋一转,说古代的君王礼遇隐士是因为他们德高望重,现在自己身体不好,能力不足,勉强应召,反而会占了不该占的未知,让有能力的人失去机会。所以,他只能够在家种地,用税收支持国家。

蒋济听说阮籍已经到了都亭,误以为他的信不过是客套话,所以非常高兴,连忙派人迎接。谁知派去迎接的人很快就独自回来了,告诉他阮籍已经回陈留了。蒋济本来是新官上任,向做做礼贤下士的样子,博得一点好名声,没想到弄了这么个大红脸。他觉得上了当,阮籍把自己耍了,于是非常生气。

王默一看自己好心办了坏事,心中有些惶恐不安,连忙给阮籍写了一封信,劝他前来任职。

阮籍回到家不久,就收到了王默的书信,族人也都知道了这件事,纷纷前来劝说。阮籍无法,最后只好去见蒋济,接受了任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高傲的人,生来不肯受委屈,不久就称病辞职了,回乡做了真正的隐士。蒋济见他真的是不愿意留下,也就同意了。

阮籍这次辞职的原因,一直受到很多人的猜测。按说他早就希望有机会施展抱负,这次正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再说,从他在此前后的作品《乐论》《通易论》也可以看出,此时他并没有放弃周济天下的宏图。我们推测,这次退隐只能与当时的政治局势有关系。

这时候,历史的天平已经发生了轻轻的倾斜。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曹芳即位。此时曹芳才八岁,明帝临终时托孤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辅佐朝政。曹明帝这样的安排也是不得以而为之。曹操去世以后,司马懿总领了全国兵马,南征北战,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德高望重,在国家还没有统一的时候,纵观全国,没有比他更适合辅佐幼帝的人。然而司马懿毕竟是个外姓人,功劳越高就越麻烦,于是明帝又想到了曹爽。曹爽是已经去世的大将军曹真的儿子,属于曹氏皇族的远系,在世时很受文帝曹丕的器重,曹爽本人也很受明帝的器重。

可是曹明帝失算了。曹爽本人并没有什么真是的本领,他基本上是依靠祖上的功劳和与皇室的关系才登上高位的。他做了高位之后,就沉溺享乐,启用亲信并委以重任,企图控制朝政。所以,此时的曹魏政权出现了两个令人气愤的转变,一是司马懿集团的势力逐渐壮大,二是曹魏集团的高层奢侈腐化。这两点,都令曹魏政权的拥趸者感到了危险的临近。

但是阮籍这次辞职并没有令那些举荐他的人止步,大家反而认为,他不畏权贵,品行高洁,所以名气更大了,自然更成为了朝廷选官的重要对象。公元247年前后,阮籍又受到了两次征召。

第一次的职位是尚书郎。尚书郎是尚书台的主事官员,尚书台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尚书台下设置了分管事务的诸曹,尚书郎就是各曹的主管,官职虽然不大,但是却是天子的喉舌,所以职位很重要。

阮籍在这个职位上的时间仍然很短,与前一次同样,也是阮籍本人以身体有病为由,递交了辞职信的。所以对于他做官的具体情况,包括举荐人、所任职务我们一概不清楚。

照例,这次辞职让阮籍的名气又大了不少。所以,第二次征召他的人职位就更高了,乃是当朝的宰辅曹爽。可是阮籍一点都没有和这位位极人臣的大人物客气,干脆一口回绝了,只不过他这次学乖了,口气好得不得了,再加上曹爽本来似乎就不太热心,所以也就没有追究他。

对于他这次辞职,倒是没有人有异议,此时,司马集团和曹魏集团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不只是阮籍,其他的一些人也看到了大乱降至。一年多后,司马集团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曹爽被杀头。

不过,对于阮籍公元247年前后的两次辞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5年前从蒋济那里辞职相提并论。上一次辞职,是因为他对曹爽等人的做法不满,颇有些怒其不争的意思,而这一次是他彻底对政治上勾心斗角的情形死了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对政治和社会的参与热情。

另外还有一事值得一提,就在他这次出任尚书郎前不久,他刚写完了自己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老论》。在现存的残篇中可以看到,阮籍通过对哲学宇宙观以及天人之理的讨论,表述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他认为三皇实行无为而治,因此当时最理想的社会状态,之后的五帝、三王、五霸、强国等分别是以得、施仁、行义、和任智的方式,导致历史离道越来越远。这无疑已经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观点。此时的阮籍已经不再是儒家的门徒,而是向魏晋玄学迈出了一大步。

在外人看来,阮籍这三次退隐实在是风光无限。可是阮籍本人心里清楚,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自己在现实面前碰的大跟头。阮籍彻底失望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也消失殆尽。他在痛苦中彷徨,不知自己该往哪里去,该怎样面对这个面目狰狞的乱世,无奈和苦闷充满了内心。他整夜睡不着,站在窗前看满天繁星,想起往日的豪言壮语,觉得那是多么可笑和幼稚。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中国古代凡是有作为的文人,最初大都有着建功立业的胸怀,可是现实往往会给他们当头一棒,使他们幡然醒悟,于是退居到自己的一个人的小天地,奋发有为,最后写出不朽的篇章。司马迁在给朋友的书信里列举了太多这样的例子,他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解,遭到了令人羞辱的惩罚,这封信其实是他在羞辱中奋起的心路历程,这一心理历程也是中国古代失意文人的普遍心理历程。

阮籍也不例外。他的理想破灭之后,为了排遣内心的痛苦,写下了八十余首《咏怀诗》,文学价值极高,至今仍然为人称道。他开始寻找新的人生立足点,成为正始玄学的继承人,并且发扬光大。

经过三次辞官,阮籍的名声已经很大,成了真正的名士。名士就有名士的作派和脾气,阮籍成为名士后,也不例外。他为人更加高傲,行为怪诞,甚至不顾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做出了很多惊世骇俗的事情来。阮籍的名士脾气表现之一是他“好为青白眼”。

这里的“青”,就是黑的意思,按照现代的日常礼仪习惯,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在路上见了同事,与别人谈话,给上级汇报工作,我们为了表示礼貌和尊重,就看着别人的眼睛,这时候,眼睛正视时,眼球居中,别人能看到你的眼仁是黑色的。如果我们对某人某事不满,就会眼睛一斜,眼睛斜视时则现出眼白,也就是翻白眼了。可是阮籍与我们不同,遇见志同道合的人,他就看着你的眼睛,含情脉脉,遇见不待见的人,特别是喜欢儒学的人,他一律是视而不见,如果有人不识抬举,在这个时候还敢上来打招呼,或者到他家里去做客,他就翻着白眼,一言不发。不过名士就是名士,吃了白眼的人并不生气,还要想方设法地讨好他,让他高兴,以便让他能用黑眼仁看自己,这就叫“垂青”,或者叫青睐,“青盼”、“青照”等词语也是这个意思。

史书上记载的有这么一回,那时候,阮籍的母亲去世了,熟悉和相好的人都去吊唁,阮籍的好朋友嵇康的哥哥籍喜也去了。籍喜比嵇康大几岁,此时正在官场上如鱼得水,这一点让阮籍很不喜欢,所以很不待见他。当时,阮籍正跪在地上痛哭,这也是迎接前来吊唁的宾客的礼仪。他一看见阮籍走了进来,就立即从地上爬了起来,停住哭声,对着籍喜翻白眼。俗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他的做法不但不给籍喜面子,并且不给嵇康面子,弄得籍喜尴尬万分。可是过了一会儿,嵇康到了,怀里抱着酒坛子,他又立刻眉开眼笑,和嵇康坐到一边喝酒去了,嵇康当然是得到了“青睐”。

名士脾气的表现之二是,他对当时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不屑一顾。有一次,他的嫂子要回娘家,他走上去,和嫂子道别。按照当时的道德观念,他本应该回避才是。所以,当时就有人当面讽刺他,说他不合规矩,败坏了社会公德。阮籍听了颇然大怒,骂道:“社会公德是用来约束我这种人的吗?”这人立即就不说话了。

凡是名士做的事都是对的,凡是名士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一旦沾上名士的光。再怎么不可理解的事情都会变得可以理解,社会对名士的宽容无以复加。世态就是这么奇怪。记得几年前有一个广告,广告词说“八位博士,二十位硕士,三十二位科学家,经过八年潜心研究……”,这个广告事卖药的。听说广告一处,药店里摩肩接踵,药厂最后倒闭,不是因为没人光顾,而是顾客盈门,把厂子的大门挤塌了。博士的头衔和名士的光环效应完全是一致的,多亏阮籍没有去做五石散的广告,否则的话,历史上会多了一位富翁,少了一位文学家和哲学家。

于名士脾气有关的还有两件趣事。其一是:在阮籍家旁边有一家小酒店,当家的是个年轻漂亮的女人,阮籍经常到店里喝酒,喝醉了就躺在女人的旁边呼呼大睡。这又是一件在当时能够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在道德人士的眼里,不但伤风败俗,而且难免有引诱良家妇女的嫌疑。阮籍的举动当然也引起了女人丈夫的不满,但是又不好发作,阮籍毕竟是自己的顾客,顾客就是上帝。于是他就在旁边偷偷观察,最后得出结论,阮籍并没有什么不良企图,只是他生来豪爽自在,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罢了。

其二是:有一户兵家的女儿,容貌秀丽,又颇具才气,但是红颜命薄,还没有出嫁就病死了。阮籍听说了,觉得这个女子的身世和遭遇都非常可怜,于是不管自己完全是个陌生人,就找上门去,旁若无人地走到灵前大哭起来,等自己哭够了才回家。那时候,兵家是专为朝廷提供兵员的人家,在阶层划分中,居于最底层。阮籍在对她表示同情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身份和地位的差别,也忘记了人情世故的约束,至情至性,狂放不羁的性格非常鲜明和突出,实在有庄子之风。

彻底对官场失望的阮籍就像变了一个人,不但思想上从儒家转变问道家,而且行为和处世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性格中那些自由、率性、狂放和傲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发泄。就像中了科幻电影里的主人公,中了晴天霹雳一般,成了一个为世俗不容的疯子,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可能是因为长期的压抑和绝望以后的精神分裂。幸运的是,在那个人类的丑恶得到充分释放的年代,在那个政治完全被阴谋俘获的年代,像这样的疯子并不只是阮籍一个人,而且他们不同流合污以及这样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也赢得了后来士人的赞扬和尊敬。

我们回过头来看,阮籍的第二次做官经历其实也并非一无所得。他在任尚书郎的时候,认识了王戎。王戎当年只有15岁,比阮籍小24岁。王戎的父亲叫王浑,也是尚书郎,是阮籍的同事。王戎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来玩,有一次偶然遇到了阮籍。阮籍与他一谈之下,大吃一惊,觉得他对于自己的前途和事业,有着和自己当年一样的热情和自信,并且勤奋好学,见识卓越,因此两个人很快就成了忘年交。阮籍每次去找王浑,都是匆匆打过招呼,就去找王戎聊天。不久以后,阮籍又遇到了酒鬼刘伶,再加上自己的侄子阮咸,四个人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喝酒买醉,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特立独行的名士旅行团。他们来到了山阳,并且流连忘返,开始了一段有名的风流佳话。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