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古代言情 > 历史的风骨--竹林七贤传 > 章节目录 > 第8节  谁的裤衩在飞

第8节  谁的裤衩在飞

书名:历史的风骨--竹林七贤传 作者:如来神掌 更新时间:2015-11-26 17:12 字数:4843

与自己叔叔的儿子称兄道弟,这事儿估计也只有阮咸能干得出来。这个阮咸,究竟是何方神圣?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还是从头说起。还记得那个被曹操放火烧山,烧得眉毛胡子一把抓,才愿意出来当官的阮瑀吗?对,就是后来做了曹操的高级秘书,写稿文不加点,把MBA曹操都盖了的阮瑀!

阮瑀内心里一直有两种思想打架,一种让他留在家中,“苟全性命于乱世”,另一种让他骑白马,走天下,像其他男子汉一样建功立业。最后,尽管第一种思想占了上风,可他还是没有能留在家里颐养天年,因为他既没有胆量拒绝曹操的命令,第二种思想又来趁机捣乱,所以只好去当了官。可这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性格时刻纠缠着他,搞得他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最后身心俱疲,抵抗力下降,一不小心就染上了瘟疫,不久死于非命。

这个血的事实给了阮家一个教训,万事不可强求,爱咋样就咋样最好。于是,阮瑀的两个儿子,老大阮熈,老二阮籍,就做了分工。老二阮籍继承父亲的第一种思想,留在家中学习老庄之术,并且主持家务,教育子女。老大阮熈继承父亲建功立业的另一种思想,出去做官。

阮籍当家,自然和自己对于治国平天下的想法一致,采取的是无为而治。那时候,阮家居住的地方,中间自西向东有一条马路,除了阮籍他们这一家子居住在道南外,其余的都居住在道北。实际上,道南也就是阮籍的母亲带领着阮籍和阮熈的子女凑合成的一家人。

阮籍无为而治的结果是家道更加衰落,经济贫困,除了落个名士的好名声,阮籍给家庭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与道北的本家相比,宛然两个阶级。更让人担心的是,阮籍对小辈的教育也是任其自由发展,不爱指教他们,再加上榜样的无穷力量,教育策略也瓜熟蒂落,后辈没有向在外打拼的阮熈学习,却成了阮籍的翻版。

这时,醒悟过来的阮籍后悔不迭,连忙亡羊补牢,可惜有一个人已经喝得醉醺醺的了,无论他怎么说也没有醒悟过来。

这个人就是阮咸。

阮咸是阮籍大哥阮熈的儿子。阮咸出生时家庭环境更加艰难,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就更加像一个流氓无产者。他没有牵挂,没有惦念,整天跟在阮籍的屁股后面,交游天下名士,并且自得其乐。他把这个比自己大十岁左右的叔叔根本就没放在正确的位置,说到底,他不就是自己的哥们儿吗?

阮籍最初没有留意,后来也管不住他,只好由着他,到了最后,宾客云集的时候,他迷迷糊糊中,就把他当作了一个远方来访的客人了。就这样,历史上一个最奇异的组合形成了,年龄大的人称大阮,年龄小的人称小阮,简称二阮。

但是这样的称呼也只是远观而已。就像香港娱乐圈的双子组合Twins一样,当你透过媒体的宣传和夸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两个人无论相貌、才识、气质,还是作品、印象和粉丝,都有着天与地的区别。

二阮的区别也是如此。当我们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的时候,才发现这个称呼确实是名不副实。

阮籍喜欢喝酒,阮咸也喜欢喝酒,但是阮籍喝酒很有名士风度,至少不会像阮咸那样让道德家呕吐。

史书记载,阮家子弟都喜欢喝酒,而且行为怪异,他们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每当大家一起喝酒的时候,就取出大盆,把酒倒在里面,然后围成一圈,爬在大盆的周围喝。

有一次,酒刚倒好,大家席地而坐,准备开怀畅饮,这时一头猪突然闯进来了,并且低头伸进盆子里痛饮起来。其余的人一看,连连摇头,表示遗憾,唯有阮咸二话不说,扑通一生跪在地上,爬在盆边和猪一起喝起来。

阮籍本来就对阮家子弟荒唐的行为不满意,可是没有人听他的,现在看到阮咸的举止,简直要疯了,气得说不出话来。

阮咸的这种举动不但让当时的道德家摇头,更让阮籍火冒三丈。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阮咸还没有做官,对官场当没有深切的体会,因此也不会像阮籍一样有着强烈的反抗意味。

说他作秀也不合适,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消息渠道,而这次聚会也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阮咸自幼聪明异常,对音乐非常有造诣,看起来也不像是白痴儿童。所以,我们只能说他的行动出自于本身的单纯个性,在他的眼里只有酒,而没有喝酒的方式和酒友的选择。

阮咸这种行为艺术化的行为来自于他对富贵和名利的看法。

阮咸成长的时期,也是道南阮家衰落的时期。而此时,道北阮家却因为仕途顺利、经营有道,变得更加家境富裕。他们住有高房大院,行有骏马丽车,穿着华贵,生活奢侈。看到阮籍、阮咸等人生活破落,他们多少也拿出了高人一等的架子,有了炫耀的意思。

有一年,正好七月七日到了。七月七日晒丝绸,这是民间的老规矩,据说此时正是每年太阳最好的时候,要趁着好太阳,把家里经冬的衣物、粮食、干菜、药材等玩意儿拿出来晒晒,以免被虫蛀,或者发霉。

本来这是一件具有实用价值的事情,可中国人向来却容易把事情搞走样儿,比如说,炼丹的时候整出了副产物火药,弄出了火药也没想着怎么拿去做炸弹攻城略地,而是拿去做爆竹吓鬼。

七月七晒衣服也是一样,本来是让衣物接受接受紫外线照射,消消毒杀杀菌,防霉防虫的,可晒着晒着,不是那回事了,家家户户都不正儿八经地晒衣物了,而是拿出看家的本钱,在那里晒富去了。于是乎,七月七晒衣物就逐渐具有了一种炫耀的意味儿。

且说这年七月七,一大早,道北各位阮家的同学,便搬出了家里鲜艳的衣物,在大路的北边一路悬挂过去,弄得五颜六色一长溜,随风飘扬,像欢迎哪国元首来访问的彩旗一样,好不壮观。

住在道南的诸位贫困生,估计原来也是打算趁着好太阳晾一晾过冬的衣服的,可一看道北那架势,哪里还敢拿出自己那些破棉袄来丢人现眼啊。人比人,气死人。看着道北那些五光十色的衣服趾高气扬地飘荡着,可是自己家里却是如此贫穷,甚至拿不出一样像样的东西,阮籍心里多少有一些尴尬和自责。

阮籍的反应阮咸全看在眼里,不就是出口气吗,让哥们儿来!于是阮咸跑到衣箱里一阵乱翻,终于翻出了一条犊鼻裈,嗯,这玩意儿好,就是它了!阮咸拿了犊鼻裈,大摇大摆地挂在了大路的南边。

犊鼻裈是个什么玩意儿?犊鼻裈就是大裤衩!

北边是一路的绫罗绸缎,高档名牌,南边却是一条大裤衩,这幅颇具讽刺意味的画面很快就被人发现了,并且看出了其中的味道。于是有人跑来问阮咸:“你丫不是自视清高吗?怎么现在把裤衩晒出来了?”

阮咸抬头看看天空的太阳,半天才说:“其实我也就是个俗人,免不了也要做一些俗气的事情,尽管只是个裤衩,可也要凑凑热闹,也算是晒了今年的衣物了嘛!”

谁都知道二阮的名士气质和行为,所谓的俗气不过是阮咸的托词而已。遇到这样洞明世事但是又骄傲的人,真正的俗人还有什么话可说?

自然,连晒条大裤衩都能传为一时美谈的人,在泡妞方面肯定也会有一手。

有一年,阮咸的母亲过世了,阮咸的姑姑前来奔丧。就在办丧事的那段短短的时间内,阮咸一边以孝子的身份主持丧事,居然还一边抽空悄悄地把姑姑的贴身婢女给勾搭到手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姑姑的贴身婢女,是个鲜卑族的女孩,因为长得与中原女子相貌稍有不同,所以看来别有风韵。阮咸本就是个性情中人,虽早娶了媳妇,可现在见了这凉拌沙拉,哪里还忍耐得住?

于是阮咸就上了心,不是今天来几句甜言蜜语,就是明天做几个殷勤动作,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个鲜卑族的小姑娘给骗得晕晕乎乎,放松了警惕。阮咸又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来了个生米煮成熟饭。接着,阮咸就跑到姑姑那里,说:“老姑,你这个丫头挺可爱,我喜欢,就留下来伺候我吧!”姑姑听了他这话,自然是又气又急,你说这小子,都这么大岁数了,办事咋就不瞻前顾后呢!

在那个时候,爱上奴婢,就是混乱了等级观念,错;私下相会,忘记了媒妁之言,又错;阮咸正在守孝,时机不对,不孝,更是错上加错!

姑姑思前想后,觉得还是应该硬起心肠,不能由着这小子乱来。可姑姑心眼儿也多,为了不让他纠缠,以免生出事端,就哼哼哈哈地说:“这个事情嘛,好,就让我再考虑考虑,研究研究。”

姑姑这一考虑,就考虑到了丧事结束。就在阮咸忙活着给鲜卑族女朋友收拾房子,心里充满憧憬的时候,姑姑却收拾了东西,拉上这惹事的小姑娘,坐上马车,悄悄地溜了。不过阮咸早有准备,估计是在家里到处都安排了卧底和眼线,姑姑一走,消息就反馈到了他耳朵里。

当时,阮咸正在客厅里招待客人,听说此事,客人也不管了,拉了客人骑来的驴子,孝服也没来得及换就追了出去。姑姑见他还这样执迷不悟,便挽起袖子,决定好好地教训他一顿:“你让我把她留下,那你给我一个理由先!”阮咸想了想,说:“她已经怀了我的孩子。”

可别小看这句话,这句话一般常见于电视剧里想跟男人私奔的女同学,对象一般是女同学的父母,杀伤力也是一流的。现在,阮咸抛出这颗炸弹之母,果然把姑姑给镇住了。

还有什么好说的呀,生米已经煮成了稀饭,再怎么努力,也变不回大米了。没奈何,姑姑只好将婢女留下。而阮咸,则像一个得胜的将军,怀抱着新女朋友,骑着驴子,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

见他追了半天却是追一个婢女,客人们都哑然失笑,阮咸却神定气闲地说:“人种不可失呀!”

这个人种,就是后来的阮孚。

阮孚长大后,有一次,孤身一人去会稽游玩,说是搞自助游吧,他却什么都没带,只系了一个黑色的小布口袋(就是钱袋子)在腰里。也许你会想了,原来带着钱呢么,有钞票在身,自然犯不着再去扛其他东西了嘛!

路人甲也这么想,当时,路人甲问道:“小兄弟,你这袋子里装的吗东西?”(废话,钱袋子不装钱难道装石头子儿?素不相识的居然也敢问这话,倒让人想起了黑松林里劫道的,莫非他有什么不良企图?)

没想到阮孚倒也爽快,钱袋子一抽,撂了个底儿朝天,里面滚出来一枚大钱。阮孚说:“也没啥,只有一个大钱帮俺陪着袋子,省得袋子怕羞!”

——这就是成语“囊中羞涩”(也可以写作“阮囊羞涩”)的来历。当初阮咸那一追,给我们穷人留下了一个形容兜里没钱的响当当的成语,丰富了我们汉语的词汇,也算是追得物有所值!

魏晋时期,曹魏和司马政权都是以孝治天下。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孝呢?因为孝所针对的是晚辈的责任和义务,是单方面的子女对父母而言。于是,在家庭里,就成了“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子女”。

而朝廷,则好比是一个大大的家庭,皇帝好比是老爹,大臣就是儿孙。官员们到了地方,就成了“父母官”,老百姓就是“子民”。进而就有了“没有不是的皇上”、“君让臣死,臣不能不死”。

说白了,领导最终要的还是一个“忠”字,忠于皇上,忠于领导。但曹魏政权和司马氏政权,却恰恰又都是篡夺来的,都是大大的不忠。他们自然不好意思腆着脸在那里谈“忠”,于是,“孝”就成为了一个无可挑剔的道德旗号,一个不错的专制挡箭牌。

比如曹操当政的时候,虽然主张不拘一格用人才,但是表面上对孝还是非常重视的。当时,小时候就知道让梨,长大后成了大名士的孔融,经常胡说八道,对曹操指指点点,曹操火了,就找了个“不孝”的借口,把他拉去咔嚓了。

风水轮流转,N年以后,司马氏控制了国家政权,他们也提倡“孝”,也经常拿“不孝”的罪名咔嚓人。可阮咸这家伙却胆子忒大,居然敢在母亲大丧期间泡马子。这要是真有人较起真来,把他拉去咔嚓两次,他也没说好说的。

还好当时阮咸除了行为癫狂了点儿,还没碍着谁,也没有人打算去找他的碴儿。不过,阮咸终究是因为母丧期间搞出绯闻,而且泡的是低层次的马子的污点,受到朝野舆论攻击,多年被国家公务员录取机构拒之门外。

惊世骇俗的行为,淡泊名利的性格,聪慧多识的才华成就了阮咸的名士风度,也使得他获得了叔叔阮籍的理解和赞赏。像刘伶一样,他的个性和才华有阮籍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尽管他很少有著作,但是他的故事却得以流传下来。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