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古代言情 > 历史的风骨--竹林七贤传 > 章节目录 > 第9节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第9节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书名:历史的风骨--竹林七贤传 作者:如来神掌 更新时间:2015-11-26 17:13 字数:6606

在山阳论坛中,王戎年龄最小,但他的来头却不小。

王姓从古至今都是中国有数的几个大姓之一,王家从古至今有名的人物也不在少数。可是,有两个人物在古代可是非同小可,他们不仅在当世是道德楷模,而且事迹还被编成道德教科书,供人们万世敬仰。这两位便是来自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的王祥和王览。

王祥王览的名字大家肯定很陌生,但提到“二十四孝”,大家应该模模糊糊会有点儿印象。王祥和王览两兄弟的故事,一个被收到《二十四孝图》中,一个被收到《二十四悌图》中,他们的名头在古代可比雷锋还要响。

据说王祥这个人非常非常孝顺,而且他孝顺的是后妈,不是亲妈(亲妈死得早,老爹就娶了小老婆),而且这个后妈还非常恶毒。王祥的后妈姓朱,人称朱氏。朱氏常在王祥老爹耳边说他的坏话,以至于王祥他爹也渐渐讨厌起王祥来。但王祥还是一丝不苟、恭恭敬敬地伺候朱氏。

朱氏喜欢吃鱼,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夜晚,她突发奇想,居然要喝鱼汤,逼着王祥去给她弄鲜鱼。其实这摆明了是找茬儿,跟灰姑娘她后妈逼她从灰堆里扒拉谷子没什么两样。但王祥毫不含糊,立马来到河边,哪知老天不作美,河上已经结了厚厚冰。正在王祥准备凿冰抓鱼之时,突然咔嚓一声,冰面裂了个口子,口子里面蹦出两条鲤鱼来……够神奇吧,这真是孝心感动天地啊!

其实这事要解释也解释得通。冰面裂了个口子,估计是王祥踩的;跳出两条鱼,大概是鱼在冰下面闷得慌了,想出来透透气。据说东北那边,冬天在冰面上凿个窟窿,鱼也会自己往外跳,所以也不见得是故弄玄虚。

古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人们把它修改为,王祥脱掉衣服,用身体融化坚冰,这样以来,那境界立马就上去了。这便是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鲤”的故事。

王览则是王祥同父异母的弟弟,是后妈朱氏的儿子,可王览却非常爱护自己的哥哥。据说每次朱氏要收拾王祥,王览便跑过去跟哥哥一块儿挨打,让朱氏下不起狠手。后来王祥在社会上混出了点名声,朱氏看得眼红,又打算用毒酒药死他。不巧这事让王览知道了,王览就抢了药酒,要替哥哥去死。这便是二十四悌图中“王览争鸩”的故事。

父慈子孝,兄友弟悌,是古代基准的道德标准。王祥王览兄弟俩忠实地实施着这一准则,将孝悌做到了极致,自然成了社会上的道德楷模,而好名声也为他们铺平了步入仕途的光明大道。

终于,等后妈死后,这位比诸葛亮仅小三岁的孝子王祥,便步入官场,当了徐州刺史吕虔的别驾从事(刺史的佐吏,大约相当于省长助理)。从此,琅琊王氏家族开始步入政治舞台,并逐渐成长为兴盛300余年的第一豪族。几百年后,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写了一首著名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说的就是琅琊王家。

王戎便是由这琅琊王家走出来的神童。

王戎,字浚冲,琅琊临沂人,生于魏青龙元年(公元233年,次年诸葛亮六出祁山,病逝于五丈原),比嵇康小10岁,比阮籍小23岁。

王戎的爷爷王雄,正是我们上面说的那位孝子王祥的堂兄弟,官至幽州刺史;王戎他老爹王浑,是凉州刺史,还封了侯(贞陵亭侯)。刺史是当时地方州郡县制中最高行政机构州的一把手,侯在异姓爵位中的地位排老二,仅次于公。

可见,不管是王祥那一支,还是王雄这一支,琅琊王家在当时可都是炙手可热的实力家族。而且,王戎也不像嵇康、阮籍、山涛那么点子背,早早地死了父亲。他父亲王浑不仅一直健健康康地活着,而且能量还很大。

出身于这么一个耀眼的家族,王戎想不引人注目都难。

事实上,王戎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小家伙出生的时候,虽说没有天降祥云,满屋红光,但也着实透出一股机灵劲儿。等长到几岁的时候,已经是鬼精鬼精的了,据说聪明伶俐,神采照人,悟性极高,一点就通,还能常常语出惊人,连大人都被他弄得一愣一愣的,总之是IQ极高。

可这个IQ极高的神童,身材上面却有些遗憾。估计是小时候挑食,营养跟不上,结果没发育好,搞成了个五短身材。要说矮就矮点儿吧,长得帅也行,可王戎也谈不上帅,史书记载,王戎“神彩秀彻”,估计是比较清瘦,不那么吓人罢了。

在魏晋以貌取人的大潮流下,王戎这副长相确实不怎么起眼。还好王戎不像刘伶那么惨,他最终还是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地方——眼睛贼亮。据说王戎能直视太阳而不眼花,当然不是早晨的太阳,而是中午毒花花的日头,你要是不服气可以去试试。不过小朋友们千万不要模仿,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跟王戎一块儿光屁股长大的裴楷,后来评价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什么意思呢?这个“烂烂”,可不是烂菜叶子的烂,而是灿烂的烂。裴楷的意思是说,王戎的眼神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像电光一样具有穿透力。这眼神也真够凌厉的!

不过一般情况下来讲,眼睛亮,特别是眼珠子又转得贼快的人,肚子里的弯弯绕绕也就多。王戎也是如此。

据说王戎七岁那年,有一天跟一帮小屁孩在路边玩,玩着玩着,发现路边有一棵李子树,而且树上正结着累累的果实。六七岁正是讨人嫌的时候,别说是路边的野果子,就是你栅得严严实实的果园子,也敢钻进去给你糟蹋一番的。当下这帮小屁孩发一声喊,猴子一样争先恐后地就往李子树上爬。

可是这个时候,我们的小明星王戎,却站在一边,眯着那一双著名的电眼,饶有兴味地看着,就是不动手。这时候,恰巧有个过路的,我们就叫他路人甲吧。路人甲就很奇怪,问王戎:“喂,小孩,你怎么不去抢啊?”

王戎不屑地瞅了他一眼,懒洋洋地说:“跟一群傻B抢什么劲儿啊,在马路边这么个人流量极高的地段,长了这么一树显眼的果子,它要是好吃的话,早就被人整光了,还轮得到我们?我敢打赌,那李子一定是苦的!”

事实证明,王戎答对了。路人甲无话可说,我也说不出来什么啦,为什么,佩服啊!我七岁的时候,才刚上学前班,只学会了d t n l、b p m f 几个拼音字母呢!

后来这个故事演变成一句老古话:“路边的李子不甜”。再后来,人们又据此演绎出著名的“苦李子定理”,用现代的学术语言表述,就是:一种可能被大多数参与者采用的常规方法而未被普遍采用,那么这种方法有极大可能给参与者带来负收益。

七岁就能看破这个道理,王戎的确不简单。而且,王戎这样的神童表现,也不是偶然的灵光一现。同样是在他七岁这年,还发生了另一件事,这件事,又让王戎大大地露了一次脸。

当时的皇帝是魏明帝,这家伙守着老祖宗曹操打下的江山,没什么建树不说,还好大喜功。那时候还是三国中期,西南的蜀国和东南的吴国还没有统一,可魏明帝不管这些,他就喜欢玩。

有一次,魏明帝不知从哪里搞来一只活老虎,为了显示自己的威猛,他决定把老虎放到广场上,演一场“伏虎”戏。怎么演呢,当然不是魏明帝自个儿上去打虎,而是把老虎关在笼子里,由士兵上前去砍掉它的爪子,敲掉它的牙齿。

让别人上去虐待一只关在笼子里的老虎,自己坐在高高的门楼上看,这样也能显示威猛?!这事儿不说荒唐,搞笑那是一定的了。可就是这样一场恶搞,还真镇住了不少人。当老虎被砍掉爪子,敲碎牙齿后,它顿时疼痛难忍,大吼大叫起来,把笼子撞得咣咣响,好像随时都要冲出来一样。

这样凶猛的场面,京城的人们何曾经历过?一时间,围观的人群惊慌失措,四散奔逃,有的甚至吓得屁滚尿流,瘫倒在地。魏明帝见此场景,乐得哈哈大笑,觉得简直比当年晋灵公拿弹弓打人还好玩。

可笑着笑着,他笑不出来了。虎笼子前,居然有一个小孩气定神闲地站在那里,饶有兴味地看着咆哮的老虎——这个不怕死的小家伙,就是王戎。

魏明帝瞧得奇怪,就派人去问,一问才搞清楚,原来这小孩早就看穿了他的把戏——老虎爪子被剁了,牙齿被敲了,就算它叫得再凶,又能把人怎么样呢?由此可见,王戎特别擅长逆向思维,小小年纪,就是个人精。

耀眼的出身,加上精明的脑袋,王戎很快就有了名气。而他的名气,在结识阮籍之后,更是连着倍儿地往上翻。

我们前面说了,阮籍比王戎大23岁,岁数相差这么大,按说他们是不可能成为朋友的。别说23岁,就是10岁,瞧瞧现在的80后与90后,还不是泾渭分明?事实上,一开始阮籍也并不认识王戎,阮籍认识的是王戎他爹王浑。

那时候,阮籍已经做了官,跟同僚王浑很谈得来,于是彼此之间就经常走动走动。一来二去,阮籍就发现,王浑家那个十五六岁的阿戎很有意思,有事没事就跟他扯几句。聊着聊着,两人就混熟了。阮籍本来就是个洒脱的人,做事不拘一格,有时候本来是来找王浑的,可跟王戎一聊,就忘了来的目的,把王浑抛在了脑后。

再后来,阮籍一来王家,只跟王浑客套几句,就去找王戎,跟他一谈就是半天,而且临走的时候,还不顾王浑的尴尬,意犹未尽地说:“你儿子比你强多了,跟他聊比跟你聊爽多了!”(浚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阮籍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儿面子上挂不住,可抬举王戎的意思也是不言而喻的。

阮籍是什么人?阮籍可是那时候玄学界大师级的人物。有了阮大师这句话,王戎这支潜力股一下子就上扬了800点!

王戎的名气再一次水涨船高,是在他爹王浑亡故的时候。

我们知道,古代官场的关系,除了同乡、同年(同学),还有门生。一般情况下,官员们会将提拔他们的领导视为恩师,得尽一辈子的礼数。王浑大小是个侯爷,纵横官场一辈子,门生故吏自然不在少数。于是,王浑去世的消息传出去后,他的那些门生故吏们纷纷赶来吊孝,并送上不菲的赙礼(送给丧家的礼物),合起来有百万多钱。

百万多钱是个什么概念呢?根据金价、粮食价格,以及文献记载,通过对比分析,古时的一个铜钱,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两到三毛钱。王戎收到的这百万多钱的赙礼,合现在30万人民币左右。一场丧事就赚了这么多,确实令人震惊。

可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本来,接受赙礼是合情合理、天经地义的事情,王戎能收到这么多礼,那只能证明人家老爹人缘好,也不会有谁跳出来横加干涉。可王戎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拒绝接受这笔巨额赙礼!

要知道,这笔钱既非不义之财,拿了会烧手,也不是信用贷款,终究要偿还,而是扎扎实实一大堆真金白银,比中彩票都爽,连税都不用扣!可王戎拒绝了,难道他傻吗?王戎才不傻,七岁都能看出李子甜不甜,这会儿他会犯傻?

王戎是另有深意。不就是百十万个大钱嘛,现在没了,以后还可以再挣,扬名立万这个机会,可不能错过。两下一琢磨,王戎下了决心,就借这个机会,大大地炒他一把!

王戎这一把算是炒对了,这个秀一作,社会上立马赞叹一片,于是,王戎一举跃入名士行列。

可是你也许压根儿想不到,就是这么一个出身豪门,万人景仰的大名士,多年以后却变得世俗起来,而且是俗不可耐。为什么?因为他居然一改先前拒绝百万赙礼的豪迈,全心全意地钻到钱眼里去了。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对于钱,大家虽说心里是喜欢得不得了,但为了面子上好看,为了显示清高,都会谨慎地保持着距离。

比如王衍(王戎同学的堂兄弟),此人标榜清高,从来不说“钱”字。他老婆不信邪,多次设法逗他说“钱”,可王衍猴精,愣是不上当。有天晚上,王衍的老婆趁他睡着时,悄悄叫婢女把一串串铜钱搬到卧室,堆在床前。她觉得这个点子不错,王衍醒来,没办法下床,肯定会叫人来拿走这堆钱。小样儿,到时候看你说是不说!不料第二天早晨,王衍醒来,却大叫道:“举却阿堵物!”(拿走这堆东西!) 

“阿堵物”本意即“这个东西”,但由于王衍同志这个经典的故事,“阿堵物”从此就成了“钱”的别名,当然,是带有轻蔑的意味的。

恰恰相反,王衍同志的兄弟王戎,却非常喜欢这个“阿堵物”。

据说王戎的女儿出嫁的时候,曾经向他借了几万钱。我们前面提到过,那时候一个钱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两到三毛钱,几万钱,也就合现在几千块吧。可就这几千块钱,在中央做着大领导的王戎居然就记在心里了。

女儿回娘家的时候,大概是没有提到还钱的事儿,于是王戎就很不高兴,黑着脸,明确地表示着有人欠了他几斗陈大麦。女儿一看这架势,明白了,老爹这是想要债呢,于是只好签上一张现金支票,老头儿这才多云转晴。

更奇的还在后头。一次,王戎的一个侄子结婚,作为叔叔,当然要表示一下心意的,于是,王戎便送了一件单衣作为贺礼。可是,过了没多久,王戎觉得吃亏,居然又跑去问侄子要回了那件单衣!

几千块钱记在心里,还能理解,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水冲来的,可一件单衣也放在心上,未免也太让人瞧不起了。

可王戎还有更让人瞧不起的事。据说王戎家有一棵品种比较不错的李子树,这回不是路边那种苦李子,而是又大又甜的好李子。按说也就那一棵李子树,结几个果子自个儿吃吃也就罢了,可王戎不,他要全部拿去换钱。

王戎穷吗?不!王戎同志可是当时有名的大学士,也是两晋富豪榜经常上榜的人物之一。《世说新语》上说他“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世说新语》虽不是正式的史书,可照王戎的权势来看,这么说也差不离。

但王戎偏偏就铁公鸡到连几个李子也舍不得吃,还要拿去卖掉。这事儿就好比你家财万贯,却开着宝马去卖鸡蛋,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不可思议。喜欢开着宝马去卖鸡蛋,那是你的自由,可你要是把鸡蛋上都钻个眼,说是防止别人买回去孵小鸡,你想别人会怎么看?

王戎同志就是这么搞笑,据说是为了防止他家的优良品种李子外传,卖李子的时候,他还事先在每个李子上都钻个洞,把李子核钻坏。真不知道,这样有王戎特色的带孔的李子,会有谁去买?要真有人买,估计也是那些想走王戎后门,想去巴结他的人。不过,在1700多年前,王戎同志就能有如此敏锐的版权保护意识,也着实难得。

王衍“清清高高”地不喜欢钱,尚且逃不了被世人骂一个“俗”字,王戎算盘珠子打得啪啪响,毫不掩饰地喜欢钱,哪里免得了被人指指点点?可俗归俗,王戎却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浪漫而又甜蜜的典故。

据说在中国,女人称呼老公,各种叫法有几十上百个,比如老公、亲爱的、掌柜的、当家的、孩儿他爸、该死的、挨刀的等等等等,老外见了绝对吐血。可王戎的老婆称呼王戎,却不在此例。

王戎老婆叫王戎为“卿”。按照古代规矩,老婆称呼老公,应该叫“君”,“卿”乃是老公对老婆的称呼。王戎的老婆居然反过来叫王戎为“卿”,就像现在你老婆反过来叫你为“老婆”一样,说出去是要被人笑话的。所以王戎很无奈,就说:“老婆啊,你不要再这样叫,这样叫人家会笑话的。”

王戎的老婆却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亲你爱你,所以才这样叫你,我不这样叫你,还会有谁这样叫你?)王戎没奈何,只好让她爱怎么叫就怎么叫。这就是成语“卿卿我我”的来历。

当然,王戎和他老婆也并不是总在那里“卿卿我我”,他们经常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可别想歪了,人家那是算钱来着。据说王戎经常与老婆点着蜡烛,拿着筹码(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算盘),通宵达旦地算账。(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看来,这位王夫人确实不一般,不仅敢骑到老公脖子上,而且还是一个不错的财务总监。不知道王戎的悭吝,是不是跟这位总监夫人有关?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暂且打住,还是言归正传。

前面说到,王戎因为拒绝百万赙礼这件事,名声大振。借着这股东风,王戎开始向玄坛进军。他本来就擅长耍嘴皮子,连阮籍这样的玄学大师他都能侃上半天,何况其他人?

很快,王戎就脱颖而出,在玄学界名声大震。并经阮籍介绍,正式加入了山阳论坛。靠着山阳论坛团体的声望,王戎养足了名头,并开始逐渐走上了他辉煌却又为后人所不耻的官场生涯。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