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幽静,林木丛生,道路也是颠簸坎坷,可是此时的空气与环境,在我看来都是极好的。每当遇上这样的景色,总是会在心里幻想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即便此时的天下依旧是风声鹤唳,但是,只要心中安静,何处不是桃源?
几日前我把心里一直积压的话说了出口,只觉得无比轻松。而师兄待我一如往常,更是让我欣喜。如今,不管走到哪里,在我看来都是可以安家的桃花源。
休整了两日之后我们继续上路,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师兄最终答应摒弃马车,与我一同打马而行。
即便是并不繁华的山村小镇,依然有那些异常严苛的警戒,尤其是对外来的人,更是不厌其烦的反复盘查。我和师兄耗过几次那些令人生厌的盘查之后,选择往深山的幽静小道走。虽然荒凉,但是胜在清净。且如今我和师兄也算的上是赵政口中的儒家余孽,若是被认出,亦少不得会有许多麻烦。
不知不觉间已是雾霭沉沉,小道的尽头,依然是荒凉无人,看来,今日是要露宿郊外了。
“师兄……”
随着天色渐暗,我亦步亦趋的跟着师兄,坚决不敢一个人等在原地。师兄看我的反应,难得戏谑的问道:“子翾莫不是还是如儿时一般怕黑?”
我有些脸红,怕黑这回事,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被留下的阴影。总觉得在黑暗里,会有不知名的危险靠近,是以我居住的屋内,蜡烛总是要燃到天明的。
待燃起了篝火,我才微微安心。火光在树林内不断跳动,忽明忽暗,此刻林中一片温暖而静谧安好。
“师兄,为何从未见你佩剑?”
在整理仅有的行装之时,我看到了师兄的瑶琴,却未曾见到师兄有带佩剑,继而想到这样的问题,细细回想,大师兄有太阿,三师兄有凌虚,可似乎从我初见他开始,就未曾见他用过剑。
“用不着。”
只是淡淡的三个字,却已经足够我震惊了。看我的样子,师兄清润的一笑,一时间眸中波光流转,潋滟清明。
记得和三师兄偶尔比剑的时候,师兄在一旁只是看书,却能准确的出声提醒我们。那个时候也曾经疑惑,从未见师兄拿过剑,可是在剑术上的造诣竟然会如此深厚。
此时此刻皓月当空,林木里也显得异常沉浸。没有灯火辉煌,人声嘈杂,四周安静的如同是几年前我在燕地以北,所见到的那一座人迹罕至的雪山一般,冻住了过往尘嚣。篝火只能照亮这周围的林木,却无法照亮整个山林,清泠泠的月光洒在远处的林木间,与篝火为伴。
“子翾,早些歇息罢。”
“今晚的月亮,还真是亮。”
我没有接师兄的话,只是抬头去看当空的一轮皓月。师兄将我一直拽着他衣袖的手掰开放入他的掌心,骤然而来的温暖让我的手不再冰冷。我笑着看他,“这样美的月色,不去欣赏,岂不可惜?”
“你呀……”
师兄微微一笑,那般云淡风轻,淡定自若的气质犹如一道清泉,缓缓的流入我的心间,使我莫名的安定。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那份安定就是信任,自他告诉我,他叫无繇之后便已注定,从此之后不管是深是浅,都无法抹去。
面对我的怔愣,师兄笑的很温和,声音里带着宠溺,伸手拂过我的头发,“睡一会儿罢。”
我的嘴角慢慢上扬,心里满是温暖。
“想听师兄抚琴了。”
言罢,起身取出随身带着的瑶琴,置于师兄的膝盖上,一脸淡笑的看着他。
师兄随意弹了一个试音,继而沉思了一会儿,弹出的曲调,竟是曾经我在他生病的时候哼唱过的童谣。
我抱着膝盖,靠在大树上,静静的听着。记得师兄曾对我说过:“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师兄的琴音一直都是可以安神宁心的,听着琴曲,再抵不住睡意沉沉睡去。
即便是在野外,即便是寒冷的冬季,可我依旧睡的很安稳,似乎没有感觉到太多的寒冷。待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是清晨,身上披着的是带着换洗的衣裳,躺在……躺在师兄的怀里!
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只觉得脑子有些发懵。
作为儒家弟子,我太能知道礼在所有弟子眼中的重要性,如今,这样的依偎,绝对是于礼不合的。
不过,那又如何?遵规守礼了十几年,逾越一次又如何?我从来都不是会介意世俗眼光的人,就算是宋师伯见了,我想也不会太过于大发雷霆。那个总是带着狡黠的掌门,有时候还是很可爱的。
有时候幸福不需要一辈子,只需要一瞬间,靠在对方的怀里,感受他心跳的温度,就已经足够。
“醒了?”
“我没开口,又没动,师兄怎知?”
我依然没有动,就那么侧躺着,懒懒的反问。
“脉息不一样了。”
我顺着声音去看,果然手腕被师兄抓在手心。起身活动了一下早已麻木的四肢,举目四顾,这林木山涧清新淡雅,风景如画,若有朝一日能隐居在这样的地方,倒也不枉此生了。
果然,陶渊明所言不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是美好。
我与师兄牵了马,并肩走在山道上,感受着四周清凉的空气,心中也是一片宁静。我牵起师兄的衣袖,在他疑惑的神色下,我道:“师兄,如此,算不算是‘挽衣牵袖诉情衷’?”
师兄淡笑着没有回答,墨色的眼里满是温柔。走出这一片山林之时,他停留驻足了片刻,回望着来时的路,温润一笑,对我说:“真好。”
我点了点头,算是对这两个字的应和,或许终有一日我能和师兄再回到这里,且听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