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迷离,春日午后熹微的阳光透过叶片间的间隙,零零碎碎地洒在石板路上。张良在院内研习《太公兵法》,忽然闻得一阵脚步声。放下书简从容出门,看到一个中年男子正狼狈而逃,青灰色衣袍上沾了不少血迹。正追着他的,是一队黑色甲胄的秦兵。
看到秦兵,张良心里的怒气不可遏止的窜了出来,不管男子是谁,便将他带进了院内。
“喂!你可曾见过一名青灰衣袍的男子?”
不多时,秦兵行至张良的小院前,带着些许粗暴的问道。
张良嘴角噙着一丝冷笑,只是碍于自己还被秦兵通缉,只摇头说不知。
秦兵失望而去,张良正想关门,忽然那个领头的秦兵停住脚步,思考了一会儿,转身问道:“你是张良?”
虽然是疑问,但是更多的是肯定。听到这句话,张良的心里腾起了杀意。取出腰间的凌虚,在这些秦兵还未见到凌虚的剑身之时,已被他全数杀死。
“这位少侠……”
被救的中年男子这个时候走了出来,他原本还担心自己会连累了这位年轻人,却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实力如此可怖。
仔细看这年轻人,却有一丝眼熟,加之先前秦兵说的张良,莫非……
思及此,男子试探的问了一句:“可是儒家三当家,子房先生?”
张良回头,微微一笑,“正是在下。”
“多谢子房先生相救。在下项缠……”
“可是少羽的叔父,项伯先生?”
“正是。”
项伯因为杀了人,被秦兵追捕,却阴错阳差认识了张良,跟随张良一起躲藏在下邳。
始皇在沙丘驾崩,秦二世胡亥在沙丘谋和赵高,李斯,发动了“沙丘之变”,以一纸假诏书逼得扶苏在边关自尽,在扶苏身后那个功勋卓越、才华出众的战将蒙恬,最终也死于胡亥等人的阴谋下。
秦二世继位,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因而便有了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以扶苏与项燕为名义,振臂一呼发动了起义,而引起天下响应……
在下邳的张良心知这也许就是当年送书给他的老者所言的天下动荡时期,听闻景驹在这附近起事,便打算投奔景驹。他并无心成为什么,只希望能复立韩国。若是辅佐一位明主,替他谋划大事。将来也好功成身退。
打定了主意,张良便收拾了行装,与项伯一起往景驹驻扎的地方赶去。
途经留地之时,忽然遇到天降大雨。
“子房,不若我们去前面的破屋中躲躲雨罢?”
张良点头,两人一齐走进那几间破屋,忽然发现里面已经有人在此避雨,几间破屋内几乎人满为患。他敏锐的感觉到,为首的是一名接近知天命之年的男子,看似有些痞气,但是却拥有这么多人的军队,看来也是不容小觑之人。
在他旁边的,应该是他的妻儿,还有几位下属,其余人等将他们几人围在中间。
“冒昧打扰,在下张良,这位是在下的朋友项伯。我们二人途经此地,又适逢大雨,不知可否能借阁下的地方避避雨?”
在他们二人进来之时,那个男子就注意到他们了,那个男子,丰神俊朗,文质彬彬的,一看就是一位书生。他本是最不耐烦儒家弟子的,却在见到这男子之后心生亲近,他早便想与他攀谈,却未曾想这男子却先报了姓名。
他本就豪爽,不是拘泥之人,见男子如此客气,心中更是高兴,于是自我介绍道:“我姓刘名邦,这是我的属下萧何,这是曹参,这是樊哙。还有这些是我的妻儿。我们也是路过此地,这地方并非是我们的地盘,先生请便。”
刘邦指着当下的人一一介绍,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对眼前这个年轻人有如此好感,互报姓名之后就向他介绍了自己的下属和妻儿。
“原来是刘将军,久仰大名。”
张良向在坐的每人都点头致意,当自己没有看到那些人对刘邦使眼色。
在刘邦介绍的时候,萧何等人都向刘邦摇头,觉得不应该对陌生人透露太多。刘邦没有理会,张良也没有在意。这个雨中的破屋里,聚集了之后近十年内的风云人物,其中更是不少安定天下的人物。谁也不知道,这将是影响数年后天下大势的风云际会。
“先生客气了,我们也只是凑巧在此地躲雨。快来烤火驱寒。”
刘邦热心的招待,一旁的萧何思索一会儿,起身问道:“可是‘齐鲁三杰’的张良?”
听到“齐鲁三杰”这个称呼,很多人都肃然而起敬,他们虽然都是莽汉,看不起那些清高的书生,可对“齐鲁三杰”还是有所耳闻的。
听到这个久违的称呼,张良的神情有些怔忡,眼里闪过一丝痛色。那些过去,已经很久没有去回忆到了,每当想起那个总是冷言冷语的大师兄,总是明眸浅笑的二师兄,还有总是和他没上没下嬉闹的小师弟,就会止不住难受。
张良随意找了一个角落坐下,勉强笑道:“如今,已经没有‘齐鲁三杰’了。”
看他的反应知道此事对他的打击甚大,在场的都是聪明人,不用回答便能知道,这人确实就是张良。
“我倒是不知道‘齐鲁三杰’,不过如此说来先生真的是昔曰的三当家了,能见到先生,我刘邦实在是幸运之极。”
“哪里,刘将军折煞良了。”
张良观察刘邦,或许是读过些书,麾下这些人言谈举止不凡,想来是有一定的容人之量的,那景驹……
思及此,张良决心将景驹先放一放,再观察下眼前的人。
“子房先生当年锥击秦王,我刘邦对先生的胆识可是佩服得紧呢。哪里是折煞?”
萧何等人也一扫开始对张良的戒备之意,开始攀谈了起来。
翌日,雨水渐停,因着与刘邦顺路,张良被热情地邀请与他们一同赶路。
刘邦率领着几千人,夺取了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曾经因着与他们一起,便以《太公兵法》向刘邦献策,刘邦每次都能明白,并欣然采纳。
刘邦惜张良之才,数次挽留张良。而张良与刘邦相处下来,觉得刘邦虽然生活上有时有失检点,但为人仗义豪爽,胸怀大志,待人宽厚。自己说的那些计策全部出自于《太公兵法》,常人根本听不懂,但是刘邦却每次都能了解其中深意,并采纳。他觉得刘邦会是明主,便答应了刘邦,留在汉军中,成了刘邦的谋士,没有再去见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