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阿琰的无知泄露了仙女的行踪,让人类杀死了天鹅仙子。他经受着内心痛苦煎熬,在湖边徘徊了整整一天之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听说有人看见他在当天跳进湖里淹死了,人们只当世上少了个疯子,他的疯话从此没人提起。
说来也怪,那一年天一滴雨都没下,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很多人在这场饥荒中死去。不久湖水干涸了,原来流过这里的澜沧江从此改道,原本向南流的通甸河也从此倒流向北。湖水干涸之后,在里留下一座孤零零的石山,它跟周围的砂石山截然不同,于是人确信这是阿琰变成的石山,干旱是上天对人惩罚。尽管人类受到了严重的惩罚,但人们总是不愿轻易承认自己的残忍与自私,把阿琰的死说成是“癞蛤蟆吃天鹅肉,海枯石烂不悔改”,从此便把这座山叫做蛤蟆山。
“不会吧?竟有这样的事?”一个将领张大了嘴巴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以前人们都以为暴死的光宗、天启皇帝都是因为纵欲过度而死的,没想到里面竟然还有这样的隐情。
“这怎么办?”所有的人都露出了为难的神色,这些年来,福王有两次登基的机会,可他都放弃了,许多人都不理解,原来竟是这样。世上没人不怕死,当皇帝固然好,但是要冒随时横死的境地,这就唬住了一大批人。
“皇上,皇上,你不要丢下臣妾啊。”大殿里,王月琴抱着崇祯冰冷的躯体不断地摇晃着,希望他可以睁开眼睛再看自己一眼。但是没有,崇祯再也没有醒来。
大殿里后宫嫔妃们哭哭啼啼,早已乱作了一团,皇帝死得太突然了,连后事都来不及安排一下。
太和殿外灯火通明,大臣们一个个急得火急火燎,在那里忙着准备皇上的后事。前天皇上还好好的,昨天中午宫里突然传出消息说皇上病危了,今天早上就驾崩了,这叫什么事儿?
在皇帝死因未查明前,各种小道消息在宫人、大臣们中流传开来。很多人怀疑皇上是被人毒杀,但是又查不出任何证据,于是各种猜测纷纷传开来,许多矛头指向了王月琴,因为皇上是在她居留的皇庄内出事的。但也有矛头指向了其他贵妃甚至是皇后,认为可能是她们下毒想要对怀有身孕的王贵妃不利,皇上凑巧喝下了毒药。
负责诊疗皇帝的太医被大臣们围在了那里,仔细盘问着有关于皇帝死亡的各种细节,他们许多人都是穆弘新近提拔起来的,属于新政派。如今皇帝一死,他们的命运将被彻底改变,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新皇帝不支持新政,那么他们都会被打入冷宫,从此不受重用。
“李大人,如今最重要的就是确定新皇上的人选,对于这个你有什么看法?”大殿里,温体仁当着众臣的面向着李鸿烈发难。
“这还用问吗?当今皇上已立太子,自然是由太子来继承帝位。”李鸿烈开口道。
“李大人,太子年幼,又远在关外为质,如何能够担当得起大明朝如今这样的重担?”一位老臣出列道。
“太子虽然年幼,但是有众位大臣辅政,有何不可?”周国丈站出来道。
“如今我大明内忧外患,内有匪患未清,外有后金虎视,这等局面确实不是一个孩子可以应付的,我以为还是找个年富力强的人继承帝位为好。”有武将出列道。
“休得胡言乱语,先帝已经肃清匪患,只剩一两个残匪,不足为虑;大明已与后金议和,况且现在后金自顾不暇,我大明只要一出兵就可平复辽东,后金虎视一说实在荒谬。”李鸿烈驳斥道。
“李大人言之有理。”许多新党人士纷纷开口附和。
那个武将之后退下,沉默不语,剩余的大臣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莫不做声。先帝下手太狠,一下子将一大批人从朝中赶了出去,留在朝中的都是些人微言轻的大臣。新党人士大权在握,不但掌握着京畿近三十万禁军,就连关宁铁骑也控制在他们手里,可以说全天下有大半的精兵控制在他们手里,他们想要武力迎回太子,谁也阻止不了他们。
“李大人,那我们议一议怎样迎回太子吧。”温体仁见众人畏缩不言,开口道。
“也好。”李鸿烈道。
如今最重要的是事是尽快迎回太子,早日登基,不然这种局面维持不了多久。新党虽然势强,但是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他们也是无法继续把持朝政的,没有皇帝的命令,他们是无法继续推行政令的。
就在众位大臣在大殿中讨论如何迎回太子,继承大统时,一个太监走了进来,大声喊道:“圣旨到。”
众人全都一愣,这是先帝的遗诏?可是先前为什么没有人告知他们有遗诏存在?
“还不快接旨?”那个太监见到众人发愣开口道。
“臣等接旨。”在场的大臣听到他的话才从恍惚中回过神来,纷纷跪下叩拜。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自即位以来,殚精竭虑,昼理万机,夜读经卷,寻求救国之策,日夜操劳政事,以致龙体欠安,常年多病。朕有感天命不久,故留下遗诏,以备不时之需。贵妃秀英,聪慧贤淑,精于计算,掌管内务多年,实乃朕之左膀,朕深感其德,册封为孝德皇后;贵妃月琴,聪慧贤淑,长于政事,朕多问政于其,朕感其义,册封为孝义皇后;太子慈烺年岁最长,多孝悌,深得朕欢,当继大统。若慈烺七月内未归,孝义皇后所诞又为男,当立孝义皇后所诞子;若孝义皇后诞子非男,立三子慈炯。新帝当刻行朕政,不可废弃,朕特召福王入朝辅政,孝德、孝义两位皇后监政,李鸿烈为内阁首辅,卢象升、温体仁、洪承畴、史可法为辅政大臣,即行新政。另朕感多年来深负兄恩,无以为报,特封懿安皇后张嫣夷州之地,以报兄恩。”
众位大臣听着圣旨,发现先帝这样的安排可谓是滴水不漏。呼声最高的福王因此不能谋位,太子未归即以他子代,两宫监政让少帝不至于孤立无援,李鸿烈虽为首辅,却有卢象升等四人牵制,新党不至过于势大,威胁到皇上的地位。
如今大臣们所要的就是按照遗诏去行事,他们不会去过问这遗诏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遗诏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都解决了,稳定了皇帝死前的基本局势,可以说一切都变了,但又什么都没变。朝廷中之所以会争吵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均,一次皇位的更迭,会带来诸多利益的变化。
遗诏让大家的目的都达到了,至少在将来的十多年里,少帝亲政之前,朝廷将是太平的。当然所有人都希望少帝越晚亲政越好,那样权力将在他们的手中多停留几年。于是乎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内宫,那里一个悲恸的声音正在呼号着,她将是大家的希望。
还有七个月她就将生产了,要是这七个月里太子没有回来,而她生的是个男孩,那就恭喜大家,权力将在他们手中多停留六年。要是是个女孩,那也没关系,权力一样将在他们手里多停留四年,慈炯太子今年才两岁。所以说,慈烺太子是一定不可以回来滴。
周国丈则忧心忡忡,皇上的遗诏中压根就没提他的女儿周皇后,完全没有对于她的任何安排。至于自己那个在后金当人质的苦命外孙,倒是要想办法让他早点回来继承大统才是,只要他回来了,一切就都好办了。好在自己那个短命鬼女婿在派太子出去的时候不是让他孤零零一个人,有三千禁军陪同,身边还有许多大儒、翰林院学士辅佐。
“王爷,京城传来急报,先帝要您入京辅政,圣旨已经在路上了。”一个小太监送上一份急件道。
福王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这个侄子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辅政王的角色,也不枉自己这些年来对朝廷这么忠心。
福王手下的谋士、武将们一个个眉飞色舞,福王做了辅政王,他们也要跟着鸡犬升天了。
“王爷,宫里传来的消息不是很好,先帝对后事进行了安排,您虽然是辅政王,但恐怕没有什么实权,李鸿烈占据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卢象升、温体仁等都是辅政大臣,还有两宫监政。”刘老太监取过急件看了一眼后道。
“什么?这不是要架空王爷吗?”有人勃然作色。
“先帝安排谁继承大统?”福王摆了摆手问道。
“太子慈烺。”刘老太监道。
“哦,那我们还有点时间。”福王笑道。
“王爷,老奴仔细看了一下,恐怕先帝安排的最佳人选并不是太子慈烺,而是三皇子慈炯。另外这个安排有一石数鸟之效。”刘老太监又仔细看了一遍急件后道。
“此话怎讲?”福王问道。
“急件上说立太子慈烺,但是又说如果慈烺未归,而孝义皇后所诞为男则立他为帝,还说如果不是男,那就立三子慈炯。依老奴看,先帝恐怕是想立慈炯为帝。您想,先帝为什么要说如果太子未归就立他人?说明先帝已经考虑到了有人想要谋算太子的可能,故而另作其他打算。在这七个月内,太子是安全的,只要他七月未归,便另立他人,后金方面一定会竭尽所能保护他,力争在七个月内安全将他送到,以图日后谋得更多的利益,护太子周全,此为一鸟;三子慈炯和未诞生的小皇子的支持者则一定会想尽办法阻止他归来,一致对敌,这样无形之中就会削弱后金的实力,又为日后对后金开战留下借口,此为二鸟;由于孝义皇后所诞的是男是女未知,大家都可期待,暂时不敢动手,留待观望。这样三皇子慈炯的支持者会更多,到时候继承大统的多半是三皇子,护佑孝义母子是三鸟。”老太监娓娓道来。
“刘公公,您为什么会认为最后继承大统的是三皇子,而不是其他人?还有为什么第三鸟会是护佑孝义母子平安?”有人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