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往往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在屋檐下、水塘边或野地里奔跑着一群黑不溜秋的半大小子,他们嬉戏追逐,或打水仗,或捏泥人,或捉迷藏。在阳光下,每个少年脖子上都会发出耀眼的光,那是一只祖传的银制的项圈。稍微体面的人家,项圈上还吊着一个银制的胸牌,类似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如果你发现一个半大小子脚上还有两只银制的脚箍,手上套着两个手箍。他的叫声一定最响,他的脾气一定最大,他也一定最霸道,稍不小心,他便会耍赖地大嚎,哭喊声震天动地。这个半大小子一定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盼星星盼月亮盼下来的独子。
让这些半大小子赤条条光滑滑的,本是父母迫不得已的事。因为乡下贫困,半大小子太过淘气,毫不爱惜衣服,穿在身上洗过几水之后,便破损不堪了。干脆让这些不知羞耻的东西光着身子,让他们骄傲地吊着裆里的那点小东西吧。这倒成全了他们。乡村少年等不到初夏就扒光了衣服,这样才叫爽快哩!
半大小子们喜欢疯玩,喜欢冒险,引来了一群玩着过家家的小丫头片子们。她们不近不远地跟着,叽叽喳喳地看着,对这些半大小子总会有新的发现。果真,一个刚刚参加室外活动的小小丫头片子就发现了这些半大小子们与她们长得不同。她非常惊讶,吓坏了。忙去问自己的奶奶,她长少了一个东西,就是像半大小子们那样的。奶奶一听,笑得流下了眼泪,她好心劝着自己的小孙女:“你还没有长到时候哩,你到时候就会长出来的。”小丫头片子半信半疑,晚上扑在妈妈怀里,撒娇地吃着姆妈空空的奶头,又提出这个问题。姆妈可不像奶奶这样喜欢逗着小丫头片子玩,她尽量忍住笑,认真地给她讲了一个故事:在她们托生的时候,阎王爷叫一群小东西们拼命地往前奔跑。小小丫头片子因为要抢先出生,跑得太快,被荆棘划掉了那个吊着的小玩意。而那些半大小子们,走路憨憨的,傻乎乎的,才留下来了。妈妈对小小丫头片子说:“你是‘赶快’的儿啊!”小小丫头片子听懂了妈妈的话,因为她“赶快”了。
带项圈带手箍带脚箍的半大三箍小子才不屑于关心裆里是不是多了个东西哩,长在自己身上就可以视而不见呀。他也同样感到困惑,自己差不多有七八岁了,竟然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他问了奶奶,奶奶指着房前的一棵树上的枝杈:“你就是从这枝杈上掉下来的。”半大小子半信半疑,他搬着凳子,站在高处,紧盯着枝杈研究了半天。那枝杈上连一个裂缝也找不到。他知道上当了。便撇开了老奶奶,有点羞涩地问姆妈:“人家说我是你捡来的,我不相信,可又不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姆妈笑笑指指自己的胳肢窝:“从这里掉下来的。”半大小子开动脑筋,又否定了姆妈的这个说法。他十分委屈,对姆妈纠缠不休。姆妈只好很不耐烦地告诉了他:“从这肚脐眼里生出来的。”半大小子仔细观察了肚脐眼,恍然大悟:哎,这么简单的事情,我怎么没想到呢?一时间,村子里的半大小子们都知晓了自己是从肚脐眼出来的。
小小丫头片子进一步发现,这些半大小子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水里游来游去,学着鸭子的模样把头深深地插进水里,在水面上高高地翘着小小的屁股,双腿乱蹬一气,露出那个丑陋而多余的小玩意来。他们从塘底掏出一捧淤泥,向小伙伴摔了过去,于是一场水战开始。他们不仅好斗,而且胆大得惊人。偷偷地溜进人家的菜园子里,摘了几条黄瓜,偷上几个西红柿,有滋有味地地啃着。馋得小小丫头片子直流口水,不得不小声地恳求道:“小哥哥,给我吃一口吧?”三箍小子很气派地递过来说:“全给你了。”
小小丫头片子对他顿生好感,进一步要求半大小子说:“小哥哥,可以带着我一起玩吗?”半大小子歪着脑袋想了半晌:“我们晚上一起玩‘月月红’吧!”秋天的夜晚,秋高气爽,天蓝如镜,几只馒头般的云朵在这巨大的镜面上晃悠着。那是怎样的秋夜啊!那是怎样的月啊!那月儿圆得让人心儿跳个不止,那月儿亮得让小小丫头片子清晰地看到了嫦娥仙子的裙褶。小小丫头片子侧耳聆听许久。悄声叫道:“小哥哥,你听,这是什么声音?”半大小子想也没想说:“我早就知晓这是什么声音。”他指了指月亮下的一个阴影,“看到那个人头没?那是吴刚,他在砍月亮里的桂树。你听到的声音,就是他的斧子发出的。”
月亮下的茅草屋,显得出奇的宁静。茅草屋中间间隔有几块空地,晚饭后的半大小子和丫头片子们便汇聚在这里。这群小东西手挽手,绕成了一个圆圈。他们每人取一个或动物或植物的名儿。圆圈中,一个半大小子用手捂着一个小丫头片子的眼睛。四周的半大小子和丫头片子们围着他们转着圈儿,一起唱道:“月月红/穿鸡笼/东边起/西边落/对面对面站的哪一个。”唱了几遍,圆圈中的那个半大小子下令道:“月亮跺脚。”被命名为月亮的孩子便跺了一下脚。这时小小丫头片子惊讶地发现,这脚一跺,把天上的月儿跺得抖乎了好几下。圆圈中的半大小子放了手,那个被捂住眼睛的小丫头片子努力分辨着,寻找着跺脚者,最后痛下决心,用手一指:“就是他!”这个小丫头片子的运气不好,她以为跺得重的一定是小子,哪知是顽皮的小丫头片子使了很大的劲儿跺出的。她点错了。这下就要过奈何桥了。过奈何桥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一群半大小子和丫头片子面对面地撑起双臂搭起了手桥,形成一个通道,点错了的丫头片子要低着头,蹿过这个奈何桥哩。半大小子和丫头片子们有的吹风,有的吐口水,有的骂,有的吓,有的还悄悄地踹上一脚。点错的丫头片子可不敢哭,也不敢回嘴,这可是过奈何桥的游戏规则呀。临散场的时候,半大小子们露出了本性,有的用衣服包着脑袋装成无头鬼;有的头顶着荷叶,那扮成人见人怕的绿毛鬼呀;还有的编织一个树枝环套在头顶,装成了披头散发的鬼。野小子们模仿着鬼怪的凄厉的叫声,用狼外婆的声音说话,吓得小丫头片子们魂飞魄散,飞也似地逃回家。
房子前长着好多好多高高的杨树,也只有这个三箍小子才敢往上蹿。小小丫头片子看到他一眨眼就到了高高的树梢,很有几分不服气。她心想:“难道有猫爬得快吗?”便把自家的猫抱到另一棵树旁,奶气奶气地要求他和猫儿比赛:“开始!”只听得“哧溜”两声,半大小子和猫都爬上了树顶。可是,半大小子哪里是猫的对手?你看那猫站在高高的树梢上,用前爪摸了摸翘翘的八字胡,“喵呜”了几声。第一次遇到挫折的半大小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激起了他与生俱来的男儿血性,每天坚持爬树不止,誓要和猫比个高低输赢。他真的很成功,在和猫比试了98次之后,那只没有耐性的猫终于叫唤了几声“喵呜”,和小小丫头片子一块儿讨饶了。半大小子紧绷的脸终于露出了胜利的笑容。他通知了村子里所有的半大小子和丫头片子们,他将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叫村里的大人吓一大跳。村里的半大小子们互相传递着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互相告诫说:“这件事没做成,千万不要让大人知道。”丫头片子们认为半大小子们早就应该“露几手”,她们拭目以待。
那个时候的村子,每个村子的村头或屋后,必定有一棵年代久远的老树。树身的粗壮让三个大人都难以合抱,高高的树顶差不多快接近天宫。据说这棵树是最老的一个祖宗插上一根枝条长成的。最老的祖宗看了这里的一块高地,风水不错,便插上了一根树枝,在树枝四周撒了泡尿,对着天空作了两个揖。祈祷说:“我的子孙就要世世代代在这里安家落户。”老树腰上安了个神位,每逢年节都要供奉祭品和香火。半大小子和丫头片子们把这棵树围成了个圈。看着他们的小英雄,将要“哧溜”一下攀登到天上去。小小丫头片子也许从奶奶的故事里知晓,冒犯神灵的人一定要在额头上系一根红布条,才能免去灾祸。她把自己的红腰条解下来,递给了小哥哥。小哥哥学着大人的模样,系上了那根红带子。准备就绪,还是小小丫头片子开了个头,她奶声奶气地喊道:“开始!”我们的小英雄便“哧溜”一下爬了上去。接近那个神位的时候,他仔细察看了神位上那个木雕的神,对它扮了个鬼脸,还挑战似地说:“我不怕你!”木雕的神微微晃了一下身子,无可奈何地让他过去了。
那棵老树依然枝叶繁茂。半大小子和丫头片子们脖子都仰酸了,他在树身上时隐时现,快速攀爬的时候,只听得“咔嚓”一声响,一根枯枝从高高的树身上掉了下来,我们的小英雄也跟着树枝连连空翻了两个筋斗。老树下一阵惊呼,小小丫头片子吓得忘记了哭。可我们的小英雄用脚勾住了树杈。仰着脖子的半大小子和丫头片子们吓出了一身冷汗,虚惊了一场。终于接近了树的顶端,看不到树丛里的身影,有云朵朵在树顶端飘来飘去。他好像在天上对他们大声喊话,他喊道:“小丫头片子,你要云朵朵玩吗?我给你摘一块。”小小丫头片子用尽了吃奶的劲,大声回答:“我要,我要,我要!”我们的小英雄便伸手拽了一块云朵扔了下来。他叮嘱小小丫头片子:“云朵朵很轻,不会砸着你的。”小小丫头片子举着双手接着,她的头顶、身上迎来了一些雨滴。小小丫头片子委屈地叫道:“都化啦,都化啦!”
我们的小英雄的举动惊动了大人们。大人们吓坏了,纷纷围了过来,说这孩子惊动了神灵,这可怎么办哪!年迈的奶奶们颤颤巍巍地迈着小脚,惶恐不安地围在老树旁烧香燃表,跪了下去,祈祷着,为这小子冒犯神灵而请求菩萨原谅。小英雄的母亲好好地感谢了一下小小丫头片子,说她人小心眼儿活泛,不是她事先给三箍小子一条红腰带,还不知惹出什么事端。到时一定请小小丫头片子吃鱼吃肉。感谢得小小丫头片子口水直流。小英雄才不在乎打几下哩,何况又不怎么疼。
我们的小英雄狠狠地挨了父母的一顿揍。父母一转身,他又咧开嘴笑了。到了夜晚,他安然入睡。祖父母、父母亲却彻夜未眠,过上一会便摸摸他的额头。惊讶地说:“这小子命硬啊!他不发烧,这可怎么办啊?”
乡村里的人都知道,冒犯神灵的小孩一定会得一场大病,如果他连烧也不发,那这小子可是一个不可预知的角色,不是大奸大恶之人,就是顶天立地的好汉。乡村的父母绝不想自己的孩子这样与众不同,因为难以养活。他们只求平平安安一辈子,便心满意足了。父亲看看母亲,母亲担忧地看看父亲。祖父摸着胡须沉吟着,奶奶迈着小脚转悠着。母亲小声地说:“伢他爸,我们浇吧?”父亲看看自己的老父亲,年迈的父亲不加反对,好像是默认了。他只好叹口气说:“那就浇吧。”一盆冷水把沉睡的孩子浇得浑身透凉。不一会,孩子身体灼热,脸色绯红。这时的祖父祖母和父母亲放心地出了口长气。他们互相看了一眼,那眼神似说:“可以平安了。”第二天,村子里所有人都知道,这小子大病一场。村里人也跟着吐了一口长气。
通过这次历险,半大小子终于长成乡村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