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科幻末世 > 印度的发现 > 章节目录 > 二十九章 人生的肯定与否定

二十九章 人生的肯定与否定

书名:印度的发现 作者: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更新时间:2019-07-24 09:43 字数:3245

    自从草昧的远古,印度的思想和哲学、印度的生活、文化和文艺就像几条江河流泻出来,不断地增宽和扩大,而且有时泛滥到地面上留下肥沃的冲积地。在这悠久的岁月中,它们有时改变故道,有时甚至于好像变得枯浅了,然而仍旧保存着它们主要的本质。倘若它们不是具有生活上健全的本能,它们就不能做到这种地步。这种持久的性能也不一定就可算为优美的长处,它很可能意味着停止和衰朽,我以为在印度过去的长时期中,已经是如此。在近来屡次的战争和危机之中,特别是当我们眼看着光荣和进步的文化正要崩溃之时,这个持久性能确是应该考虑到的重要事实。从这个正在熔化着这样多东西的战争坩锅中,我们希望能为西方和东方出现一些更优美的东西,一些能保留人类的伟大成就并为他们将缺陷弥补起来的东西。但是这种反复而普遍的毁灭是有重大影响的,因为所毁灭者不仅是物质资源和生命,而且已毁灭了那些赋予人生以真正意义的宝贵的东西。是不是尽管多方面的惊人进步和以往梦想不到的较高生活标准接踵而来,而我们近代高度工业化的文化还是缺乏了某些基本因素,并且还有自戕的种子隐藏其中呢?

    一个受着外族统治的国家,因逃避现实而梦想已经消失的时代,并企图在幻想过去的伟绩中求得安慰。这实在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耽迷的愚蠢而又危险的消遣法。在印度还有一种认为我们在世界上虽在其他方面降低了地位而在精神上仍不失为伟大的想法,也是同样地有问题的。精神或任何其他的伟大既不能建筑在缺乏自由和机会的基础之上,也不能建筑在饥饿或苦难的基础之上的。许多西方作家鼓吹过印度人是出世者的说法。我认为,每一个国家中的贫苦和不幸者,除非他们是革命者,都会有出世的想法,因为这个世界显然是于他无份了。受统治的民族也是如此。

    一个人到了成年是不会完全专注于或满足于外在的客观世界的。他们还要找出一些内蕴的意义和精神的及心理的满足。民族和文化到了成熟壮大的时候也是如此。每一种文化和每一个民族的面前都是摆着两条平行的河流,一条是人生的外观,一条是人生的内境。它们相遇或紧紧靠拢就产生出均衡和稳定,若是两者相歧,就会发生矛盾和危机,会给予理智和精神以折磨。

    我们从《黎俱吠陀》颂诗的时代开始以来完全可以看到这人生和思想两条河流的发展。早期的充满着世界的外观,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还洋溢着人生乐趣和活泼的生机。男神女神,像奥林巴斯的诸神一样,是很有人性的,他们是被假想为来到世间与一切男女们掺合在一起的;人神之间并无严格而固定的界限。于是思想来了,探讨的精神和空幻世界的玄妙加深了。人生仍然以盈溢的节奏继续下去,但也有时转了方向而离开了表面的现状,而且在眼光转到寻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摸不到的无形事物时,也就在生长出一种超然的精神。它的宗旨是什么?宇宙之间有一个目的么?果真有个目的,我们又如何能使人生和它融合呢?我们能否在有形和无形的两个世界之间造成互相融洽的关系,因而获得人生的正当行为准则呢?

    所以我们在印度,也和在别处一样,可以看到有思想和行动的两条河流——一个接受人生,一个逃避人生——并排着在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中所着重的不同,有时是这一个突出,有时是那一个。然而文化的基本背景并不是出世的或者厌世的看法。使用哲学的口吻来讲,即使是当它把世界当作“摩耶”(“幻”,maya),也即是一般人认为就是“幻景”的来讨论时,连这一个概念也不是绝对的,而是与所谓最后的实在(有些像柏拉图的真实性的阴影)有关的,而且它还承认世界的现状,并且努力去过世间的生活,欣赏世界的多方面的美景。或者闪族的文化(以它所产生的许多宗教为标本)大概是,而早期的基督教一定是,更带有出世的色彩。T.E.劳伦斯说:“所有犹太信仰的共同基础,胜利者或失败者,都是永远存在着的厌世思想。”这使得纵欲和禁欲两者时常互为起伏。

    在印度,每一个时期内,当它的文明兴盛时,我们都可以发现享受大自然和人生的欢乐,享受日常生活的乐趣,艺术、音乐、文学、诗歌、舞蹈、绘画和戏剧的发展,甚至还有对于性的关系的非常琐碎细致的探讨。假使文化或人生观建筑在出世或厌世的思想之上,居然还能产生这些活泼而多方面的人生的表现,那就是不可想象的了。任何其他根本上是出世思想的文化,总不会延长到几千年的。这实在是很明显的事。

    然而,有些人曾经以为印度的思想和文化在根本上代表着否定人生的原则,而没有代表肯定人生的原则。据我想这两种原则在所有旧的宗教和文化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但是我总认为,以整体而论,印度文化从没有强调过否定人生,虽然有些印度哲学这样主张过;看来印度文化所强调过的否定人生似乎比基督教少得多。佛教和耆那教有几分强调逃避人生,在印度史中某些时期曾经有过大规模地逃避人生,例如有许多人都参加了佛教的寺院。这是为什么缘故,我不知道。在欧洲,当中世纪人们普遍地相信世界末日即将降临的时候,同样值得注意的,或是更加值得注意的事例也发生过。大概这厌弃人生和否定人生的观念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而发生的情感挫折所导致的或加强的。

    不论佛教的理论或佛教的多种理论(因为它不止一种理论)怎样,实在是避免走极端的;它是中庸主义,是中道。即使“涅槃”的观念也不是空无所有,像有时人们假定的那样。“涅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但是因为它超越了人类思想限度,所以都用消极的名词来形容它。假使佛教这个典型的印度思想和文化的产物,仅仅是一种厌世或否定人生的原则,它就一定会使信仰它的几亿民众多少要受到这种影响。然而就事实而论,佛教国家都是充满着相反的证据,而中国人就是最肯定人生的突出的榜样。

    这混乱的看法似乎是由于印度思想始终在注重于人生的终极目的而产生的。这个思想从没有忘记它那组成中的超世的因素。所以虽然在一方面尽量肯定人生,却不肯作人生的牺牲者和奴隶。它劝人说:尽量把你的力量和精神全用于正当的行动上,但又要超出它,不要顾虑这行动的结果。所以它所教的是超出人生和行动,而不是去回避它们。这种超越的观念贯穿了印度的思想和哲学,也和它贯穿了多数其他的哲学一样。它的另一种说法就是:有形与无形的世界之间需要保持匀称和平衡,因为如果偏重于有形世界中的行动,另一世界就会被遗忘而消失,而行动的本身也变为没有终极的目的了。

    在印度人心灵的早期的事业中都有着对真理的重视、信赖和热爱。教条和神的启示都不受重视,而被认为是理智较差的人们所用的,因为这些人是不会超出它们的范围的。这种理解是基于亲身体验的一种试验。这种体验,当其涉及无形的世界的时候,就好似一切感情与心灵的体验一样,是与有形的客观世界的体验不同的。它似乎是走出了我们所知道的三度空间的世界而进入另外一个更广大的领域,因而使人难以用三度空间去形容它。这种体验是什么,它是否为真理和实质的一些形态的幻象或其实,或者仅仅是空想的幻影,这我全都不知道。也许它常是自欺的妄念。使我较为发生兴趣的是那理解,那理解不是独断的或教条的,而是一种企图要为自己发现出那存在于人生外表形态背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必须记住,哲学事业在印度并不是专属于少数哲学家或自命为学者的人们的。哲学是群众的宗教的主要部分。它以冲淡了的形式渗入他们之中而产生了一种哲学观点,这种观点在印度差不多也和它在中国一样地成为人所共有的东西。这哲学在某一些人中是一种深刻而错杂的企图,要想知道一切现象的原因和规律,是人生的终极目的的探讨,是寻求有机的协调人生中许多矛盾的尝试。但是在多数人中它是比较简单的,而又能给予他们一些关于目的,关于因果的意识,并给予他们勇气使其能忍受艰难困苦而不失去愉快和沉静。泰戈尔曾在写给戴季陶的信中说过: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智慧,“道”或“正道”,所求的就是全,也就是人生中各种活动的融合,还含着生活的欢乐。这种智慧中有的居然能使不识字的和无知识的群众感动;并且我们见到,中国人虽然经历了七年的残酷战争,并没有失掉他们的信心和他们精神上的快乐。在印度,我们的苦难一直较为延续,而贫穷和极端的惨痛已是我们人民离不开的伴侣。然而他们还在笑,还在歌舞,而并没有失去希望。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